当前日期:

目录

一、皖报
大约创刊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前不久。日出一张,售价7文,月价200文(外埠酌加邮费)。
该报宗旨为“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内容“为务实维新之报,一切诬谤秽亵之词概摒不录,论说亦只取发明义理直言得失,详究泰西近政新学,期有补于施行,不徒以怪字奇文,私逞臆说”。版面安排为“前弁论说、次录电旨、次录公牍,次录本省新闻及外埠新闻,次录各国新闻及翻译泰西各报,另纸附登告白。”今存有木刻印刷《芜湖皖报馆章程》及《招股章程》。
二、白话报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桐城人汪熔在芜湖办《白话报》。次年,汪去湖南从事革命工作,被捕死于狱中。三、安徽俗话报
创刊于清光绪三十年二月十五日(1904年3月31日)。始由陈独秀、房秩五、吴汝澄等组稿件于安庆,邮寄芜湖长街科学图书社店主汪孟邹转交上海东大陆图书局印刷,再运回芜湖发售。同年夏,房秩五去日本,吴汝澄回桐城,陈独秀由安庆来芜教书,遂居芜湖科学图书社继续主编发行《安徽俗话报》,直到终刊。
《安徽俗话报》为半月刊,白报纸铅字印刷,18开书本式装订,每期一册,售价大钱50文,每册40页左右,文竖排。总发卖所为芜湖科学图书社,另在安徽各府、州、县和上海、保定、北京、南京、长沙、南昌等地设代派处58个,销路之广为海内各白话(报)冠”。
该报办报宗旨是: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俗的白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看了这种俗话报,也可长点见识。内容分13个门类,即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历史、地理、教育、实业、小说、诗词、闲谈、行情、要件(包括重要的条例、奏折、告示、书信等)、来文(相当于后来的读者来信、来稿)。后来又增添戏曲、兵事、格致、卫生和漫画等栏目。刊载呼吁爱国救亡、收回国家利权、发展近代工农业、提倡练兵习武、开办学堂普及教育、揭露批判包办婚姻和迷信恶习等内容的文章。每期发行1000份至3000份,原定每月两期,朔望发行,但前后一年半时间,只出了22期。1905年6月至7月间,陈独秀负责“岳王会”芜湖总部工作,同时,《安徽俗话报》因刊登涉外消息,“为驻芜英领事要求中国官厅勒令停办”,所以,在乙已年(1905)八月望日(即十五日)发行的第21—22期合订本,就是现今能见到的最后一期。
四、皖报
约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宗旨为“主张全省实业,速报世界形势,以冀裨益皖人生计、学术,唤起合群自治之精神,共保权利而搘危局”。形式“汇合杂志新闻为一篇”,每月3期,每期30页以上。内容分14门:论说、内政、外交、学术、工业、农务、商计、军备、历史、地舆、文苑、来稿、琐录、编译。
五、鸠江日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办。创办人为无为人王活(鹤)天,主持笔政者为芜湖齐月溪(宗濂)、毕仙俦等。社址在第一商场间壁(今陡门巷北口)。第一期用木刻活字印刷,第二期因印刷操作过繁未能按时出刊,中途停办。后有晋康煤矿公司总经理浙江人吴少斋投资,改用铅字机印出版了2期(另有一说出刊一个多月)因经济困难停办。据说发行数在2000份左右。
六、商务日报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吴少斋在鸠江日报停刊后,将印刷器材迁至石桥港浙江会馆,自行创办《商务日报》。聘请江苏江都人樊遁园主笔,江苏丹徒人张丹斧为编辑。出版不到一年停刊。
七、芜湖日报
清光绪三十一、二年间(1905~1906)《商务日报》停刊,王活天、毕仙俦等在陡门巷创办。租用原《商务日报》机器排印出版,时间很短即停。
八、风月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刊的小型报纸,刊期不详。由合肥人焦二风、芜湖人齐月溪和太平人谭明卿(时为上海《申报》驻芜访员)集资合办。报名系从3人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齐月溪任主笔。报社设在大马路(今中山路)的清和坊。由王少云经营的成新印刷所(地址在枣树园大营旁)承印。
报纸内容以评花谈戏、风流韵事和一些艳诗俚词为主。主要在小市民聚集的茶楼、戏园以及妓院、烟馆等处发行。出版约有两年左右。
九、芜湖新报
清宣统元年(1909)创刊,次年春停刊,时约一年。为谭明卿、齐月溪和沈二和合办,张练生编辑,社址在清和坊《风月谭》原址。
十、皖江日报
清宣统二年十一月二十日(1910年12月21日)创刊,1937年12月5日停刊。前后约27年。
宣统二年春,上海《申报》驻芜访员谭明卿与上海《南方日报》、《中外日报》驻芜访员张九皋合作,筹办《皖江日报》。租用李姓的四开印刷机一台,自购铅字等物。同年冬,《皖江日报》正式问世,日出报纸一张。报馆先在清和坊《风月谭》旧址,后迁至大马路王金公祠对门(今中山路41号)。
谭明卿为报馆老板,聘请桐城人潘恕庵为主笔,张九皋为总编。报纸主要刊登启事、工商广告和商业行情,并宣扬救亡强国、鼓吹人权,采用文言文体。宣统三年,主笔换为寿州人李警云,邀江苏宜兴人邹秋士、太平人王伯琴为编辑。同年夏,芜湖遭水灾,该报短时停刊。大水退后复刊未几,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爆发。当夜,邹秋士得到消息,赶回报社,次日即简报“武昌方面有激烈炮声,真相尚不清楚。”第三、四天,遂编印《皖江日报》“号外”,报导革命形势发展,影响颇大。
复刊后的《皖江日报》由原日出一张增至日出两张半(4开10版)。据搜集到的民国纪元(1912)正月初六日(农历辛亥年十一月十八日)报纸(第690号),一版上方系手书魏碑体《皖江日报》报名,由右至左横排,下注有英文Anhwei Gazette(安徽官报),外围以粗大花边。报眉标明日期和“广告第一张第二版”字样。报名旁注“计售大洋二分”。第一张全张大小为4开4版,日发行量激增达2000份左右。民国二年(1913)1月16日和7月27日,芜湖的社会党和国民党曾分别纠众冲毁《皖江日报》馆,引起舆论大哗和商民不安。
1918年春,潜山人张心远(即张恨水)在该报编辑文艺副刊。他在芜湖写的第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即是此时在该报连载发表的。1919年,张去北京,当时任该报主笔的郝耕仁,受北大《新潮》杂志影响,将副刊改辟为《皖江新潮》,公开声明不登旧体诗、旧体文,专登新诗、新文章,批判旧礼教,主张婚姻自由。经常为之撰稿的有高语罕、钱杏(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等人,报纸发行数量因之大增。1930年,该报因刊出“共产党万岁”的标语,被当时国民党政府封禁一年,至1932年始解禁继续出版。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四月十二日《皖江日报》(第8159号)第一张来看,该报已是对开10版,售大洋三分,报名为手书颜体字竖排于头版右上端。除第一张第三版下半版为“紧要电讯”,第四版上半版为“本省新闻”外,其余一、二版全版,三、四版的半个版均为广告、启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芜湖前夕,报纸停刊。老板谭明卿流亡到湖南沅陵县,1938年病故于该县九矶滩。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工商日报》老板张九皋回芜邀请谭明卿之子谭邦杰,于1946年2月12日,合办《皖江·工商报联合版》,1947年《工商报》单独发行,《皖江日报》遂告最后终止。
十一、共和日报
民国元年(1912),共和党在芜湖设立支部,负责人为黄卓如,同时李辛白脱离芜湖军政分府,遂与于逊臣(椒胆)在中山路创办《共和日报》。共和党芜湖支部在支持太平人崔法(星门)当选芜湖第一届众议员之后,就自行消失,《共和日报》亦告停刊。出版时间仅半年左右。
十二、讽报
民国元年(1912),社会党领袖旌德人江亢虎来芜建立支部。芜湖东北乡农民邢荡湖(一说系同盟会会员)等几个青年学生参加了社会党,并在中山路华兴街口创办机关报——《讽报》。日出一张,主编为赵誉船。民国二年(1913)3月,邢荡湖等5人被驻芜皖军旅长龚振鹏密捕杀害,《讽报》停刊。
十三、农业日报
民国元年(1912)太平人王艺轩(曾任芜湖体育会副会长),在芜湖集合同志组织“农业促进会”,其宗旨是与乡区农民联系,灌输农业新的知识,改良种植方法,以共同增加生产。为宣传其主张,创办了《农业日报》。日出一小张,4开2版,由王艺轩同族、时在《皖江日报》工作的王伯琴任编辑。由《皖江日报》代印,发行约5个月左右停刊。
十四、工商日报(工商报)
民国四年(1915)十月二十日创刊。由张九皋在工商界人士贷款资助下开办,馆址原设在《皖江日报》馆(今中山路)对面的一家洗衣店楼上,次年迁至陡门巷,1927年迁至中二街116号(今中二街88号)。开始,全社只有4人,后来人员有所增加(多为店员)并先后聘王尊庸、张恨水为驻北平特派员。
创刊初期为周六刊(星期日休刊)用4开土皮纸印刷。1917年起,改为对开日刊。在版面安排上,1915年仅刊载工商新闻、商业行情、广告等。1916年开始,增刊电讯、本埠新闻和副刊“工商余兴”等。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改用白话文,倡导民主和言论自由,支持学生运动。5月16日起,停止刊登日本的商业广告和船舶航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2月10日,芜湖沦陷,《工商日报》停刊。报社部分印刷器材撤运至合肥三河(现属肥西县),日出《工商日报(三河版)》16开报纸一张,刊载有关抗战消息,约3个多月停刊。1945年抗战胜利,张九皋等返回芜湖,与谭明卿儿子谭邦杰商定,利用《皖江日报》留在芜湖的印刷机器,于1946年2月12日起出版《皖江·工商报联合版》,至年底停刊。1947年起,《工商报》单独发行,仍为对开日报,至1948年,期发行数达4000份。
《工商报》单独发行后,除工商新闻、商情、广告等内容外,副刊有社长张九皋主编的“陶塘”,总编辑张大荒主编的“长街”、“街谈巷议”等栏目,以及苗辰或(黄振国)主编的“草原”等,形式多样,颇受读者欢迎。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工商报》继续出版,4月28日停刊。
十五、芜湖学生会旬刊
创刊于民国十年(1921)四月三十日。4开4版。由高语罕主办,是芜湖早期学生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宣传新思想、提倡独立思考的刊物。栏目设置有评论、译著、著述、国内要闻、本省要闻、本会消息、文艺、小说等,文体均为白话文。存世仅有1—4期。
十六、芜湖
创刊于民国十年(1921)五月十五日。是芜湖一些进步的中学教员和学生组织的“芜湖学社”出版的刊物,半月刊,每期4开4版一张,铅印。总发行处设在芜湖安徽省立第五中学图书馆贩卖部,分发行处有上海《民国日报》馆、芜湖科学图书社,并随上海《民国日报》附送。编辑均为《芜湖学社》社员,主要有沈译民、高语罕、李宗邺等。办报宗旨是提倡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对于政治是没有兴趣的,也不相信用政治手腕和方法,可以把社会根本改造的。设有评论、研究、论述、文艺、诗、通讯、随感录、国外调查和短评等栏目,文体均用白话文。出版4期即停刊。
十七、赭山
半月刊。民国十五年(1926)二月十三日由芜湖安徽省立五中学生联合会创办,4开4版,铅印。安徽省立五中校市发行,销售处有五中商社、芜湖商务印书馆、芜湖科学图书社。存世仅见3—5期。
十八、苍茫
民国十四年(1925)五月十五日,上海发生了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事件,导致爆发“五卅”运动后,翌年芜湖成立了群众性的反帝组织——“芜湖外交后援会”。五月,该组织创办了《苍茫》,主办人有钱杏、张慕陶、高语罕等。
刊名为钱杏所起,“取其无涯的含义,来表示五卅运动浪潮汹涌澎湃广阔无际。同时,它也有旷远的意思,以表示反帝斗争任重道远,需要做持久的努力”。
半月刊、铅印、16开4版。出刊不少于4期(第4期出版日期为1926年6月16日)。通讯处为芜湖民生中学转《苍茫》社(钱杏当时任民生中学语文教员),总寄售处是芜湖科学图书社。
十九、星报
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二十七日出版。为芜湖入伍馨独资创办,张大荒主编。宗旨为研究文艺,针砭末俗。
二十、芜湖日报
民国十五年(1926)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版。为胡白沙自备印刷机件创办。社址在三圣坊上首,日出两大张,出刊约三月余。1927年3月北伐军至芜湖,被当时的国民党芜湖县党部接收而停刊。
二十一、民国日报
创刊于1928年。为国民党芜湖县党部接收胡白沙的《芜湖日报》后开办的。社址原在陶塘(今镜湖)烟雨墩,后迁至徽州会馆,由谢仁钊任社长,舒仁文任总编辑。宗旨是:“阐发党治精神,消弥阶级斗争”。
二十二、芜湖学生
芜湖学生联合会创办的刊物。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一日创刊,半月刊,4开4版,铅印、非卖品。同年二月十六日出版的第二期上,刊登“本刊启事”说:“希望各同学将想说而无处可说的话及各种文艺尽量交给芜湖学生,他必能替你们说啊!”
二十三、新芜湖
民国十八年(1929)六月创刊。日出4开4版铅印报纸一张。一版为广告,二、三版为新闻,四版为副刊“血花”。社址在芜湖陶塘烟雨墩内。
二十四、大江日报(大江报)
《大江日报》前身为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的《大江报》,1935年2月改名为《大江日报》,负责人为赵冰保,是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办的官方报纸,抗战中芜湖沦陷停刊。
抗战胜利后,从皖南青年战地服务队手中再度接管伪《芜湖新报》,于1945年10月复刊。社长方宏孝(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委员)、副社长水泽柯(国民党芜湖市党部书记长)。主笔卢贤济,经理朱翰陶,邓英哲、黄定文、彭永源先后任总编辑。经济来源主要靠报纸发行与广告收入。日出对开4版,一版上半版为广告,下半版有“商业经济”专栏,刊登经济新闻和商场行情;二版为国内新闻;三版上半版为国际新闻,下半版为省内和市内新闻;四版为副刊和广告。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28日《大江日报》被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
二十五、中江报
1931年出版,1932年停刊。由柏毓文与李劳三合资经营,柏毓文为主编。日出对开4版,有时出6版或8版,积极宣传抗日、抵制日货。社址在中山路公园路14号。
二十六、邮话月刊
芜湖大同邮票会会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5月1日创刊。谢慎修(字永思,芜湖人,1895年生)主编,32开本竖式铅印,每期12—18页,内容有集邮知识、历史、地理及新邮消息等,芜湖文华堂印刷,大同邮票社发行。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为双月刊,易名《邮话》,同年8月停刊,先后共出版12期。
二十七、芜湖新报
抗日战争芜湖沦陷时期(1937年12月——1945年9月)在芜湖出版的唯一报纸。
1938年7月17日,占领芜湖的日本侵略军利用《皖江日报》馆未迁走的机件资助出版《芜湖新报》,社址设在原《皖江日报》馆址。日出对开4版一大张,印发2000余份。
始由伪芜湖县长朱绣封为挂名社长,实际事务由余石坪负责。后设董事会,董事长胡延禧,董事孙梦花兼任社长,郑守文任经理,总编辑为汪宗浩,另有朝鲜人山本铉太担任顾问。
《芜湖新报》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言人,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社长曹见微弃职潜逃,报社被皖南青年战地服务队接管。
二十八、芜湖晚报(宜宾版)
1940年9月1日在四川宜宾出版,为原芜湖《工商日报》编辑张衡山所创办。初期日出4开4版一张,后改日出8开4版,再改3日刊、周刊。社址在宜宾市交通街33号。张衡山任社长,关伯庸任总编辑,徐祥达任经理,罗懋光任主笔。报纸由华昌印刷厂承印,发行数在1000至2500份之间。出版不久,在云南昭通成立了《芜湖晚报(宜宾报)》社昭通分社,在昭通日售报纸最多时达300份。
该报得到当时中共宜宾中心县委的暗中支持。先后在该报工作过的中共地下党员有郭治澄、徐祥达、袁侍旦、王志民、张淑芬等。
该报主要登载电讯稿,由记者采写本地政治、社会新闻不多,不发社论、评论。文艺副刊(刊名山雨谈)发表散文、诗歌较多。出版约一年因经济困难停刊。二十九、安徽民报
创刊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11月1日。始为3日刊,由芜湖民众教育馆筹办,社址在新横街43号。一年后改为日报,社址迁到湖滨街合肥会馆内。社长孙尧阶,副社长兼经理郭健行,主笔张大荒。
这是一张4开4版报纸,其中“每日闲话”和“鸠江群丑图”专栏颇引人注目,发行约500份。1947年6月停办。
三十、民声日报
前身是《宣报》。《宣报》于1939年至1945年在泾县出版。抗战胜利后,《宣报》随安徽省六区专员公署由泾县迁至芜湖。1945年10月,《宣报》董事长邓昊明调任安徽省三区专员,安徽省民政厅长韦永成打算在芜湖办报,并委任李天敏为筹备负责人,李便和当时《宣报》负责人吴调梅洽商,以原《宣报》为基础,筹办出版《民声日报》。1945年12月1日,日出对开4版的《民声日报》正式问世。社址在芜湖中二街(现中二街邮局),社长李天敏,副社长吴调梅,经理白宝真。1946年5月,因经费缺而停刊。
三十一、芜湖报
创刊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12月15日,次年(1946)1月20日停刊。是国民党芜湖县党部机关报。日出4开4版。由国民党芜湖县党部书记长彭一韶任社长,总编辑由大江日报编辑主任刘权兼任,经理兼副刊主编为欧阳奚之。社址在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内(现柳春园市总工会)。由大江日报印刷厂印刷,期发约1500份左右。发行对象主要是本县农民和市内商家。
报纸稿件以白话文为主。一版刊登中央社电讯稿也多改写成白话文;二、三版刊登农村新闻;四版为广告及副刊“稻场”,刊载农村题材的通俗文艺、小品文、乡土掌故等。
三十二、中江晚报
1946年1月8日创刊,4开4版。社长兼发行人为笪秉衡,社址在大花园51号。该报无印刷设备,由大江日报社代印。因资金缺乏于同年底停刊。
三十三、皖江、工商报联合版
1946年2月6日出刊。报社设于原《工商日报》旧址。张九皋任社长,柏毓文、谭邦杰任副社长。同年6月7日《大江日报》发行人方宏孝唆使国民党第二十军官总队部分人突然袭击报社,冲进印刷部将所有字架打翻,报社职工重伤4人,轻伤5、6人。是为芜湖报界有名的“六·六”事件。1946年底停刊。三十四、火炬日报
前身为1939年9月在屯溪创办的《火炬周刊》,1943年改为《正义报》,日出4开4版一张。1945年抗战胜利后,报社迁芜湖。于1946年3月1日复刊,改名《火炬日报》,社址设在中二街高砂洋行(现中二街粮店),初为4开4版,同年冬扩大为对开4版,不久又改为对开2版。期发行约在3000份左右,主要对象是工商界。
社长王远江,下设编辑、经理两部。先后担任总编辑的有刘芳棣、汪禹荪、缪梅隐。经济来源主要靠发行、广告及印刷业务收入和商界、特别是粮食业的资助。1947年下半年,期发行量只能维持在300份左右,至1948年12月停刊。
该报一版为广告、启事;二版为电讯;三版为本市新闻;四版为副刊和广告,副刊设有“火树”、“银花”等专栏。
三十五、革新周报
创刊于1946年7月20日。4开4版,铅印。社址在四明路(现新芜路)18号,发行人为彭一韶。
该报的特点是除一版登载少量要闻简讯外,二、三、四版不登新闻,主要刊登言论和文艺作品,广告刊登在中缝及各版上下栏头。
三十六、京芜周报
创刊于1946年7月。16开8页16版,套红印刷,铅印,发行量近千份。
董事长张威遐,社长欧阳奚之,总编辑陈悛恂。在南京申请登记,由南京洪武路新民印刷所印刷。芜湖办事处设在藕香居15号,南京、合肥设有办事处。发行地区以南京、芜湖为主。1947年春因经济困难不能按时出版,旋即停刊。
三十七、复兴日报《复兴日报(芜湖版)》
前身为《皖南新闻社》,1942年下半年创办于屯溪,1943年5月1日出版《复兴日报》。
1945年9月,抗战胜利,许治为受派率皖南青年战地服务队来芜,接管伪《芜湖新报》社,9月13日发行《复兴日报(芜湖版)》约一月。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派方宏孝来芜再度接管伪《芜湖新报》,改出《大江日报》,11月底,屯溪《复兴日报》停刊。1946年2月,《复兴日报》迁来芜湖,接收敌产日华俱乐部(中山路65号今新华书店画册门市部)为社址。先以《复兴新闻社》名义发新闻稿,同年8月1日正式复刊《复兴日报》,日出对开4版报纸一张,《复兴新闻社》同时撤销。
复刊后的《复兴日报》董事有蒋义民、操竹友、俞步骐、俞锡恩等,吴博全任社长,沈敦义任总编辑。报社人员中除国民党员、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员外,也有中共地下党员(如吴道哉、姚有麟等)、民主同盟盟员(如宋培琳等)。经济来源主要靠报纸发行、广告收入。1948年发行数仅有300余份,同年底,改出4开2版《复兴日报(晚刊)》,并专设驻南京(国民党政府首都)特派员,发行量有所增加。1949年4月芜湖解放,《复兴日报(晚刊)》停刊。
该报一版为广告,二版为国内新闻,包括电讯、通讯、评论等;三版上半版为国际新闻,下半版为本省和芜湖地方新闻;四版上半版为副刊“绿洲”及“周未文艺”等,下半版为商情、文摘等。
三十八、国事快闻
1932年2月3日在安庆创刊,负责人为王雪桥。日出8开2版一张,后改为4开2版。1938年4月停刊。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来芜湖,于1946年8月13日复刊,日出4开2版一张,一版为要闻,二版为广告、副刊。发行人为王枞和汪士藻,经理为汪士藩,主笔为江丕象,总编辑为汪士任。社址在国货路60号,后迁大花园口23号。1947年夏停刊。
该报有一特色,即开始注意运用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并辟有《每周画刊》专栏,刊登木刻、漫画及照片等,该专栏第一期即刊载了五幅新闻照片。
三十九、边疆周报
1946年9月出版。自称办报宗旨“为从事研究边疆问题及启示国人对边疆应有之认识”。社长刘权,总编辑鲁夫,经理梁芳墨。社址在国货路36号。
四十、上海《中央日报(安徽增刊)》
1946年9月27日创刊,1949年4月20日停刊。
上海《中央日报》于抗战期间曾在屯溪出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驻皖特派记者胡定安在芜湖创办《安徽增刊》。发行人仍是上海《中央日报》社社长冯友真。增刊主编胡定安,副主编杨曼君,经理程振东。编辑部设在中二街165号,经理部设在中二街60号。
该报日出对开2版,版面与中央日报相同,报头和中央日报一样,仅在报名左边添印三号宋体字“安徽增刊”4字。一版上半版为广告、启事,下半版刊登要闻,设有“安徽人”、“安徽事”、“安徽特产”等专栏;二版上半版为本市新闻,下半版设“杭夫人信箱”,刊登青年人问题的有关问答和商情专栏,登载当天上海及本市商情。
四十一、皖民日报
创刊于1946年10月,社址在中山路118号。对开4版,发行人为刘春雷,陈瑞河为董事长,阚位三为社长。出版数月即停。四十二、芜湖日报
1946年冬由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创办。社长江丕象,副社长兼总编辑吴伯皋。报纸为4开4版,期发行数约1000份,由各乡镇的国民党区分部负责销售。社址在国民党芜湖县党部内。编辑部设在《火炬日报》社内,报纸由《火炬日报》社代印。
四十三、幸福报(晚刊)
民国三十六年(1947)1月1日创刊,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停刊。原是民营性质小报,由报人陈悛恂、梅健生、黄潮声3人发起,邀同芜湖耆绅吴怡生之孙吴育英(吴十)出面集资组成幸福报社。社址在中山路,编辑部在中二街。请芜湖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张威遐为董事长,并题写报名,初期由吴育英、黄潮声任副社长(未设社长)。后经两次改组,陈悛恂、梅健生相继离开报社,黄潮声任社长。第三次改组由芜湖专员公署新闻专员杨子骥(芜湖专员杨绩荪之子)授意张蔚文、张铁汉(张智)兄弟分任正副社长,组成幸福报股份有限公司,改用杨绩荪题写的报名。从此遂由民营改为官办,直至停刊。
该报日出一张,4开4版,由中二街民生印刷所铅字活版印刷。报名由右向左横排,两侧刊登广告。一版为国际、国内新闻;四版刊登本市新闻、“幸福信箱”专栏和广告;二、三版先后设有“幸福副刊”、“大花园”、“幸福文艺”、“集锦版”、“妇女与家庭”、“读者之声”专栏,并刊登商情、广告等。
初创时每期发行1000余份,最高时达4000余份。除在本市销售外,尚在泾县、广德、旌德、太平、南陵等县有少量发售。改为官办后销量下跌,每期发行仅500余份左右。
四十四、行报
创刊于1947年4月10日,为8开周刊(星期五出版),每期发行3000份。1948年3月1日增出8开日刊,原周刊改为半月刊继续出版。至1948年3月26日出版41期。终刊时间不详。社址原在藕香居11号,后自建新址于大戏院后1号(今华兴街56号)。
社长倪受之,副社长张子郭,主编张大荒、张凤朝,主任吕孝曾。该报在1947年12月16日元旦征文启事中说:“以兴趣为主,以正义是尚,并以短小精悍为佳”,“举凡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书简、论说、时事新闻,无不欢迎”。综观该报各期目录,均以软性文章为主。
四十五、长江日报
创刊于1947年6月1日,由芜湖县商会主办,社长为鲍沧,社址在中二街社会服务处。
四十六、大同邮话
芜湖大同邮票社出版的期刊,发行人为大同邮票社负责人陈文懿。社址在芜湖东门外杏花村36号,初为月刊。1947年6月1日发行第一期,至1948年1月,共发行7期,每期16开4至6版,第一至五期为刻写油印,六·七期合刊后铅印。稍后,又发行季刊,于1948年4至10月出版,存世仅见3期,一、二期为12开2版,第三期为32开4版。
四十七、安徽人
这是《安徽民报》副社长兼经理郭健行在该报停刊后,自筹资金办起的一份杂志。每月出一期,16开。1947年7月创刊,至1949年解放前终刊,共发行约20期左右。内容主要是反映和评论安徽之事,在芜湖发行。但在南京办理报刊登记,社址设在南京昇州路上浮桥对面大中颜料店内。该杂志除郭健行外没有专职人员,仅有特约撰稿人,在南京的有陈悛恂,在芜湖的有张大荒、黄潮生、杨曼君等。
四十八、荡寇报(附晚刊)
创刊于1947年9月9日。社长丁剑声,董事长张竟候。原社址在罗家闸丁剑声私宅,先出版16开杂志型月刊,约五、六期,后迁至上二街115号,改出4开4版日报。1948年5月20日,改出晚刊。增多地方新闻,并辟“经济报导”、“今午行市表”等。1948年9月12日起与《经济报》出联合晚刊,终刊期不详。
四十九、粮食日报(芜湖版)
1947年10月创刊,是上海《粮食日报》的芜湖版。报名下注有“Food Market Daily News”英文,每日下午4时出版,社址在华盛街22号。
该报为8开2版,一版为国内外要闻简讯及全国粮食行业动态;二版为省市粮食商情和当日粮食市场行情,另外也刊登本市一些党政、社会、经济等新闻,由《复兴日报》代印。期发行数约为1000至1500份,主要发行对象是芜湖粮食行业。
社长兼发行人为鲍沧,上海《粮食日报》芜湖特派员欧阳奚之任总编辑。经费来源主要由鲍沧向芜湖粮食各行业公会筹措。后来上海《粮食日报》改为《经济日报》,《粮食日报(芜湖版)》遂于1948年4月停刊。
五十、安徽新闻
是设在芜湖安徽学院青年学生王鼎新、曹光华、王建华等创办的刊物。1948年7月中旬出版,每周出一期,内容除政治外以青年学生之立场,侧重于文化方面的报导。
五十一、基督教青年团契报
创刊于1948年10月,1949年2月终刊。8开、油印,每期一张,不定期发行,期发行数约七、八十份,共出七、八期。社址在北门财神巷10号,在后象巷私立励德小学油印。
这是中共地下党员程克文、魏叔明、胡祖仁、李冬生4人利用基督教活动,团结青年及各方面人士而创办的一份报纸。程克文主编,李冬生有时代管,魏、胡负责抄摘和刻写油印。内容有言论、消息、文艺作品等。
五十二、解放前部分报刊简况表1

五十三、新华电讯
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于4月28日接管《大江日报》社,29日即出版对开4版的《新华电讯》日刊,至6月26日停刊。共出版58期,每期印数约3000份,在皖南地区发行。社址在中山路(现牙科诊所地址)。
该报报名为书写繁体字,自右向左横排于一版正上方,正文竖排,内容以刊登新华社消息为主,同时也刊载芜湖市军管会、中共芜湖市委的重要布告、通报等。
芜湖《新华电讯》社由芜湖市军管会文教部领导。部长吴立奇兼任社长,副社长刘俭,主编黄少伯。
五十四、芜湖日报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49年7月1日创刊,至9月21日终刊,共出82期。9月22日与《皖南日报》合并,社址在公安街107号。
该报报名为手写繁体行书,自右向左排于一版正上方,正文直排日出对开2版,间出4版,一版为国内、省内要闻和本地区消息,间发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论;二版为国际新闻、广告、商情、通告、启事等。出4版时,版面调整为,一版刊登国内外要闻;二版以国内新闻为主;三版以国际时事为主;四版副刊。
该报的读者对象,以地方街道以上干部、部队连排以上干部和小学文化程度的群众为主。内容反映和指导市内党的工作和群众生活,限于市内发行,期发行数约3000份。领导机构为市党报委员会,由李步新、吴立奇、朱辉、石坚、江靖宇、江干臣、郑家琪、方向明、徐伊复9人组成,李步新为书记,吴立奇为副书记,徐伊复为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五十五、皖南日报
中共皖南区委机关报。1949年5月在屯溪创刊,同年7月下旬迁来芜湖,与《芜湖日报》合并。9月22日《皖南日报》开始在芜湖出版。报纸为4开4版,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增至6版、8版,最多达12版。1950年11月21日改出4开6版,1951年元旦起扩大为对开4版。1951年12月26日奉命迁往合肥。在芜湖共出816期,社址在公安街107号。
该报报名为舒同题写,自右向左横排在一版正上方,正文直排。一版为要闻、社论;二版为政治、经济综合报道;三版为副刊、读者来信等;四版为时事新闻。在1949年9月至1950年10月期间,除出版日报外,还不定期出增刊(活页文选形式)10期,选载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人民日报》社论及重要文章,随报发行。每期报纸印数在一万份以上,在皖南地区1市22个县自办发行。自1950年5月1日起,改交邮局发行。
该报的通讯组织遍及皖南全区各县。1950年上半年通讯员有1519人,至1951年1月增为1960人,同年底达到3050人。自1950年起编印《通讯学习》(32开本,月刊)至1951年12月终刊。
报社领导机构有编辑委员会、社务委员会和报社党组。社长兼总编辑钱丹辉,副总编辑范源、沈育,秘书长郑建勋,上述4人和刘影(经理部部长)组成社务委员会,钱丹辉兼主任。党组由钱丹辉(书记)、范源、沈育、郑建勋组成。全社(包括印刷厂)共有172人。
五十六、新工商报
建国初期芜湖市的民营报纸。1950年10月1日创刊,至1952年5月31日终刊,共出599期。4开4版,日报,报名为书写繁体字,直排于一版右上方,后改为自右向左横排于一版正上方。“报纸的中心任务在于宣传新民主主义的工商业政策,以求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一版要闻,二版副刊(“新园地”),三版经济新闻,四版时事、广告。1951年12月6日起,版面调整为:一版电讯,二版市内新闻,三版“新园地”副刊,四版经济新闻,期发行数由2000份左右递增至4000余份。社址在上二街126号,由在报社对门的工商印刷所承印。
该报开始筹办于1950年7月,成立“新工商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由黄梦飞(董事长)、朱子帆(副董事长)、操竹友、奚国光、李则纲、焦鸣銮、柏毓文7人组成。采取认股办法,集资5000万元(旧人民币),其中柏毓文、张步青以原《工商日报》印刷设备等固定资产折价认股40%;另由市内70余家私营工商户认股60%。董事会下设《新工商报》社,社长操竹友,副社长奚国光,翟慕颐任总编辑,张先智任副总编辑,柏毓文任经理,潘维浩任副经理。
五十七、芜湖大众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52年7月1日创刊。4开4版,始为3日刊。1956年3月1日改为周三刊(逢星期二、四、六出版),至1956年底终刊,共出572期。市内发行,期发行数为6000余份,由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社址初设在凤凰山下,1956年底迁至新芜路83号。
该报报名系集鲁迅字组成,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正上方,正文原为竖排,1956年1月20日改为横排,报名移至一版左上端。报纸任务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当地生产建设成就,反映群众呼声,重视发挥读者来信的作用,几乎每期报纸第二版都有三分之一版面刊登“读者来信”、“对本报读者批评建议的反应”等。发行对象以市内干部、工人、教师、学生为主。1955年报社编辑部在采编人员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通俗化改革学习运动”,解决报纸语言的群众化问题,反对党八股和学生腔等,另外还办有通讯刊物,供通讯员学习。
该报创刊时,报社和芜湖人民广播电台合署办公,由姚克(书记)、郑英年(副书记)、舒政海、郑家琪、沈立中、王文、刘碧波、柳星三、凌云组成的市报纸广播委员会领导。委员柳星三(电台台长)兼报社负责人,下设编辑部,主任为刘乔。1953年3月1日电台撤销,报社由刘乔负责。1954年,报社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刘乔任总编辑,同年6月,任命吴波为副总编辑。1955年3月刘乔调任芜湖一中校长,同年6月任命梅昌统为副总编辑。1956年5月任命何瑞为副总编辑,主持报社工作。
五十八、芜湖日报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57年元旦由《芜湖大众》改名。4开4版,周六刊(周一无报)。1958年5月1日改为日报(周一出4开2版)。至1958年12月15日止,共出634期(报纸编号上接《芜湖大众》,自第573期起至第1207期),限在市内发行(除1957年7月至1958年8月为报社自办发行外,均由市邮局发行),期发行数在4000份左右,社址在新芜路83号。
该报报名由李克农转请郭沫若题写。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左上端。内容致力于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多样化,以工人、其他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为对象,努力使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版面安排: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政治经济综合版,三版为专刊和副刊,四版为时事版。
报社实行总编辑制。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文兼总编辑,何瑞、吴波任副总编辑,编委会除以上3人,还有总编办公室主任梅昌统、经济组组长陈荣祖,全社编制44人。五十九、芜湖报
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是徽州和芜湖两个地区合并后,在原《徽州报》(1956年3月28日停刊)的基础上,于1956年4月1日创刊的。4开4版,始为3日刊,1957年元旦起改为周三刊(逢星期三、五、日出版),1958年8月1日改为周六刊(星期一无报)。至1958年12月15日止,共出418期。由所属《芜湖报》印刷厂承印,交邮局在皖南地区发行,期发行数在60000份左右。社址在芜湖市薪市街4号。
该报报名由曾希圣题写,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左上端,正文用五号楷体字横排。一版要闻、二版农业、三版综合新闻、四版时事。以农村干部和农业社社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宣传贯彻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工业化成就和工农联盟等,致力于通俗化、群众化。
该报先后实行过社长制和总编辑制。社长、总编辑由中共芜湖地委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人兼任,鲁志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后改任副总编辑。1958年8月鲁志离任,王自强继任副总编辑。
六十、芜湖县报
中共芜湖县委机关报。1958年7月1日创刊,于1961年3月1日停刊,共出490期。4开4版,周六刊(星期日无报)。由芜湖市南门湾的芜湖县印刷厂承印,芜湖县邮局发行。期发行数10000余份,发行范围限于芜湖县境。社址设在芜湖市河南兴国寺(今中江桥原中共芜湖县委宿舍)。
该报报名系集鲁迅字组成,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左上方,下注汉语拼音字母,正文用老五号宋体字横排。一版为国内、当地要闻、社论,二版为农村经济版,三版为文教、副刊版,四版为时事。中共芜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洪臣兼总编辑,李春德、王呈谊任副总编辑。
六十一、芜湖报·芜湖日报联合版
中共芜湖地委和中共芜湖市委合署办公后的过渡性机关报。4开4版,日刊。自1958年12月16日至31日止,共出16期。报头用两个报纸原来书写的报名并列后缀联合版字样。
六十二、芜湖日报
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由原《芜湖报》与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合并组成。1959年元旦创刊,日出对开4版,报名延用郭沫若书写的字。1962年2月1日改出4开4版,周六刊(星期一无报)。至1967年1月10日,共出2592朝(报纸编号上接原市委机关报《芜湖日报》,自1224期起,至3815期止)。由芜湖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经邮局向全专区21个县及市区发行,期发行数达50000份左右(市区3800份)。社址在芜湖市新芜路83号。版面安排大体是: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地方经济、政教综合版,三版为科技、副刊版,四版为时事版。建国10周年时,编印了《话说芜湖》一书。
地、市两报合并后,《芜湖日报》人员增至110人,1962年调人去徽州,减为53人。1965年地、市委分开,《芜湖日报》仍为地委机关报。总编辑先后有王自强、何瑞、杜庭芸,副总编辑先后有何瑞、冯生辉、叶舟、章琦。有21名记者分驻芜湖、繁昌、南陵、当涂、泾县、广德、郎溪、宣城、含山、无为、巢县、和县、宁国、太平、石埭、歙县、休宁、祁门、绩溪、旌德、黟县、屯溪。
1966年6月2日,中共芜湖地委书记李文星率工作组进驻报社。1967年1月9日,芜湖市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等接管了报社,《芜湖日报》遂于1月11日停刊。
六十三、新华电讯
1967年1月9日,《芜湖日报》被芜湖市红卫兵造反司令部等接管,原报社领导干部靠边,由报社内部3个群众造反组织主持出版。从1967年1月11日至18日,共出报7期(周六刊)。4开2版,间出4版,不发地方消息。
报名为老宋体字,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右上端。
六十四、新芜湖报
由《新华电讯》更名出版,先为“芜湖革命造反派联合主办”,后改为“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机关报”。自1967年1月19日始至1971年12月31日止,共出1067期(报纸编号先冠以“红”字,后改冠以“革”字,自第1号开始至1067号)。社址先在新芜路,后迁至北京路161号。
报名先是黑体字,后改长宋体美术字,自左向右横排于一版,地位不定,或右上端,并排有毛主席语录或标语口号,或右下端。4开4版,周六刊(星期日无报),期发行数在市区约3800份。内容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中各种文告、社论、大批判文章。一版为要闻、社论,二版为工农业生产报道,三版为通讯和文章,偶有文学专版(“满江红”),四版为时事。
报社领导机构原为“红色新闻战士革命造反委员会”(负责人汪明忠)。1967年2月中旬该委员会解散,由报社内的3个造反队代表汪明忠、胡清纯、刘世贤共同主持工作。1967年8月18日成立了报社革命委员会,主任李远扬(军代表),副主任范登升(军代表)、谭公侠(干部代表)。1969年8月,芜湖地区革委会任命董增林为报社革委会副主任,1970年5月董增林任主任。
六十五、芜湖日报
中共芜湖地委机关报,1972年元旦由《新芜湖报》改名出版,周六刊(星期日无报),同年3月底终刊,共出78期,社址在北京路161号,报名恢复用郭沫若题字。一版为要闻和社论,二版为综合消息、通讯,三版为各类文章,四版为时事。报社革委会主任董增林,副主任谭公侠。
六十六、简报
1970年9月24日创刊,原为中共芜湖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会刊,1971年1月改为中共芜湖市委和芜湖市革委会的机关报。4开4版,间出6版,不定期,至1977年底终刊。由市新华印刷厂承印,每期4000余份,内部免费分发市属各基层单位。
该报报名为手写行书,原由芜湖市革会政工组宣传小组主办。1971年1月起改由市革会政工组主办,主编赵厚才。编辑部设在镜湖路市革会内。
六十七、芜湖简报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78年元旦由《简报》改名出版。周二刊,4开4版,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由邮局在市内发行,期发行数为10000多份。1979年6月30日终刊,共出570期。
报名为长体美术字,下注汉语拼音字母,正文用老五号排印。一版要闻、二版经济、三版政教、四版文艺副刊(“号角”)和时事。《芜湖简报》编辑部设在范罗山市委宣传部内。工作人员13人,直属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领导,副部长苏彦彬兼管,宣传文化科副科长赵厚才主持编辑部工作。
六十八、芜湖报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79年7月1日复刊,由《芜湖简报》改名出版,4开4版,初为周二刊(每周一、五出版)。1980年元旦改为周三刊(每周二、四、六出报)。1984年6月30日终刊,共出766期。报名系从郭沫若题写的《芜湖日报》中,抽下“日”字组成。期发行数由8000份增至12000份,市新华印刷厂承印,由邮局在市内发行。社址先在范罗山40号,1983年底迁入华兴街4—1号。
该报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复刊初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瑞兼总编辑,副部长苏彦彬兼第一副总编辑,主持报社日常工作,赵厚才、黄寿彭任副总编辑。1981年4月苏彦彬兼任总编辑。
该报一版为要闻,二版为经济版,三版为政文版,四版为副刊。报社在全市聘请文字、摄影、美术通讯员约150人。不定期出版业务刊物《芜湖报通讯》,1983年举办两期业余通讯员学习班,培训学员近60名。同年还组织纪念《芜湖日报》创刊33周年活动,编印了《我们走过的路》一书。
六十九、芜湖日报
中共芜湖市委机关报。1984年7月1日,由《芜湖报》改名出版。恢复周六刊(星期一无报),4开4版,至1985年12月底,共出463期(第5684—6147期)。由报社印刷厂承印,每期印数由12000份增至25000余份,由邮局在全省发行。社址在华兴街4—1号。
该报报名沿用郭沫若的题字。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当地新闻综合版,三版为副刊、农村专页和读者来信专页,四版为时事、广告版。从指导思想到内容都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做到城乡兼顾。
报社实行总编辑负责制,总编辑苏彦彬、副总编辑周祥鸿、赵厚才、陈莉。到1985年底,编辑部有66人,印刷厂有52人。设有电讯室,收录新华社电讯稿。
报社的通讯报道组遍及全市(芜湖、繁昌、南陵、青阳4县),有通讯员166人。自1984年7月至1985年12月编印《芜湖日报通讯》(32开本,约40页)共13期,期印1000册。并聘社外评报员14人,定期征求意见。
1984年12月11日至16日,该报受安徽省新闻学会委托,接待日本国《朝日新闻》社记者本多胜一,并派人陪同去芜湖县、宣城、广德、马鞍山等地采访。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