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元丰七年(1084),应芜湖东承天院方丈蕴湘之约,苏轼携幼子苏过自黄州(今湖北黄冈)乘舟抵芜,为刚竣工的玩鞭亭和梦日亭题诗。
苏轼在东承天院挥毫书下《湖阴曲》七言古律一首,咏“玩鞭春色”并题跋数言。蕴湘将之刻成诗碑,今已无存,仅题跋为时人相传,载于《芜湖县志》。由于承袭旧说,苏轼将本该称之为《于湖曲》的题目,误题成《湖阴曲》。
在芜湖,苏东坡与名士韦许相往还,结下友谊,离芜后,曾题寄《傲轩》诗一首。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人(今江西修水),北宋诗人,书法家。宋绍圣元年(1094),出知宣州,因“修实录不实”罪名遭贬谪,携家寓居芜湖,欣赏芜湖山水,题咏颇多。在赤铸山、赭山广济寺桧轩和江口东退庵,有三处读书遗迹。其赤铸山诗:“读书在赤铸,风雪迷青箩。汲绠愁冰断,村酷怯路蹉。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黄与挚友郭祥正(字功甫,当涂人)、芜湖名士韦许(号芜阴居士),常诗词唱和,尺牍往来。并为芜湖县南20里丹阳乡石氏父子题刻二道墓碑。在芜寓居二年之久,绍圣二年(1095),贬官涪州别驾,自江口登舟,与韦许等黯然话别。
张孝祥
张孝样(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唐诗人张籍后裔。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侵犯和州时,孝祥随父母避乱芜湖升仙桥(今长街状元坊)。其伯父张邵为“直就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不屈,囚于北国。”其父张祁以“诏奉恩补官”,与胡寓交谊,遭秦桧妒,诬陷“谋反”,罢官下狱,后平反,“屡迁直秘阁”,任淮南转运判官。“储粟阅兵为备甚密”,以“张皇生事”罪削职,归隐芜湖。其兄弟,“孝伯参知政事,世称贤相;孝曾以节义闻;孝才、孝章以文章著”。“萃贤才于一门”。
孝祥少时,“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数千言”。绍兴十七年(1147),“领乡书,再举冠里”。绍兴二十四年(1154)赴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考官定秦桧孙秦埙第一,孝祥第二。高宗赵构阅卷,发现秦埙“论策”系秦桧主张,于是提孝祥第一,降秦埙第三。“唱第”时,大臣曹泳当廷向孝祥提婚,“祥不应”,得罪权臣,因父入狱株连,未封官。秦桧死,祁冤白,孝祥才任秘书省正事,及载有声名,提出“总揽权纲,以尽更仕之美”、“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礼说,以垂无穷”。升为校书郎,继升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后被御史中丞汪澈弹劾免职。
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即位,孝祥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知州升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次年,将没收资财,拯救吴中饥荒。张浚自蜀还朝任宰相,与左相汤思退政见不一。孝祥进言:“二相当同心协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靖康以来,惟和战而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提倡改革,破格用人,主张“唯才是举”,他说:“古者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取于仇雠,取于姻戚。苟才矣,初不问其出生之本末也。”孝宗喜其言,又升他为中书舍人,继升直学院,并在张浚军中任都察职,参赞军事,兼领建康留守。时金兵犯境,孝祥说:“金之势,不过欲为盟”。被弹劾“附金”免职。乾道元年(1165)复任集贤殿修撰,继任静江府(今桂林市)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潭州(今长沙市)知府,荆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抚使等。在湖北路安抚使任上,将荆江筑堤拦洪,建万盈仓,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扶贫济困,颇有政声。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诗词继承苏东坡豪放风格。“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常怀忧国之思。《全宋词》收录他的词220余首。文章、书法造诣很深。所著《于湖文集》40卷,收诗、文、词、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10余类。常亲书奏议,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张浚主张抗金。汤思退力主议和。孝祥出入于汤、张之门,常“两恃其说,议者惜之”。
乾道五年(1169)归休祭祠,“进显谟阁直学士”。“荆南人民哭送登舟。绘像于湘中驿。”抵芜湖。增建“归去来堂”于莲湖(今镜湖)之滨。修“观澜亭”作“敦学、励志”之所,归休时,适邵宏渊符离战败,“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1169年病逝芜湖,葬于南京。孝宗闻之,十分痛惜,“有用才未尽之叹”。孝祥病逝之日,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其子遵嘱将莲湖产业一百余亩捐给地方。
陶居仁
陶居仁(?--1275年),号菊存,芜湖人,绍定进士,宋末以行义闻州里,官为南宋镇江录事参军。元军攻镇江,守臣洪起畏逃跑,统制官石祖忠举城投降。陶居仁为元军缚,劝降不屈,凛然道:“吾固知历数穷而世运更也,讵可失忠义求苟生耶?得以死报朝廷,夫年(1287),封显忠灵应侯。至正二年(1342)9月,敕赐庙额曰“昭佑”。明洪熙元年(1425),朝廷诏太平府芜湖县建忠臣祠。元修《宋史》为陶居仁立传。
欧阳玄
欧阳玄(1274--1358),字元功,号圭斋,祖籍庐陵(今江西吉安),生于浏阳(今湖南省),为欧阳修之后裔,元代史学家、文学家。延年间(1314--1320),欧阳玄任芜湖县尹三年,不畏权贵,清理积案,严正执法,注重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戴,有“教化大行,飞蝗不入境”之誉。在任内,对芜湖名胜古迹,多加保护修葺,据传“芜湖八景”,是其在任时所形成。对每景都题有七律一首(见康熙《太平府志》和《芜湖县志》),常游“荆山寒壁”,因与家乡荆州的荆山同名,所以其有“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之句。离任时,对芜湖依念绵绵。后人将荆山之水取名“欧阳湖”,简称“欧湖”,以志纪念。
沈士柱
沈士柱(?--1659),字铜,号惕庵,芜湖人。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沈士柱少时,“读书明敏,下笔千言”,明崇祯年间“入贡”,淡泊功名,广交名士。崇祯二年(1629),复社成立,继东林党抨击朝政,士柱以“芜湖读书社”名义加入复社,反对阉党阮大铖。崇祯六年(1633),“钩党狱兴”,士柱离芜,“流寓西湖楼外楼”与黄宗羲等浙东名士诗词酬和,“东林名士毕集,湖舫为之增价。”崇祯十一年(1638),士柱与陈慧贞、吴应箕、沈寿民、黄宗羲、顾果等复社成员140余人作《留都防乱揭》,讨伐阴谋为魏忠贤翻案的阮大铖。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福王在南京即位,阮大铖任兵部尚书,大兴文字狱,诬蔑东林党人为“蝗”,复社成员为“蝻”,编成《蝗蝻录》进行残酷镇压,周镳被杀,顾杲、黄宗羲被捕,陈慧贞死狱。士柱“适避楚幕,获免”,流离江楚,比及三载。南明灭后,士住“归寓南湖,自号寓公”,隐居芜湖,“阔视尘埃金玉,食客不遗屠钓”,并广散家财,支持反清义军,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蓄髦不剃,古冠大服,以示不忘明朝。书约黄宗羲来芜共商反清大计,黄致力著述,未应邀。黄在《思旧录》中述:“寻常有约在芜湖,再上高楼一醉呼。及到芜湖君已死,伸头舱底望浮图”。士柱隐居芜湖时,曾率反清义士去北川前“海公祠”祭祀,说:“明朝官吏,都如海瑞忠诚,何至忘国!”清顺治十四年(1657),审讯李大生时,发现沈土柱在芜湖反清活动,旋被浦。芜湖知县李浚与游击刘世贤会审时称:“本朝大局已定,为何仍着古冠大服?”士柱曰:“我是故国人,应着故国鬼。”李浚道:“本朝法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上柱道:“生为故国人,死为故国儿!”“你食大明禄,背叛大明国,可知罪,可知耻么?!”李浚赧颜退堂。士柱被押解南京,在严刑威协利诱下,坚贞不屈。在狱中,日吟“雨隔对床尘易满,风吹长枕梦多寒”之句不辍,全不以死为念。顺治十六年(1659),清明日,士柱在南京凤台门外,从容就义。葬于雨花台后西首“平岗之麓”。其妻方氏,妾汪氏、鲍氏同时在芜殉难,葬于范罗山前,后观察使张士范,为三妇坟墓“垒试封垄建丰碑”。士柱著有《土窨集》,在狱中写《故宫词》24首。
渐江
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名画家,新安画派开创人。清初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渐江削发为僧,以示反抗,寓居芜湖多年,住锡准提庵,食粥汤菜叶,生活清苦。同游之太平汤燕生、新安韩铸等,皆能诗善画,日与“姑熟派”大师萧云从琢磨诗画。渐比肖小14岁,人品相近,画风上肖对渐影响很大,而渐艰苦求索,云游名山,代表作《黄山画册》肖作跋云“及睹斯图,令人敛手”。曹寅亦曰:“渐师学画于尺木,而品致出其上。”(《十竹斋图跋》),后来新安画家,多暗自效法。1663年,圆寂于宝相寺。肖云从、汤燕生深感悲痛。肖以《梅花轴》诗抒悲,汤作《哭渐江师》七律三首吊之。安葬时,名士百人齐负土,绕塔栽梅数百株,谓之“梅花古衲”。
肖云从
肖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芜湖人,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其父肖慎余,为明乡饮大宾,懂绘画。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科考多次不第,四十四岁才中己卯科副榜第一准贡。明末政治腐败,不愿出仕。
1638年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1644年,明廷灭亡。1645年清兵攻占扬州,三月占领芜湖;忧愤国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满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
云从国画,师法古人而创新,师造化而独特。山水画,融宋元诸家笔墨、丘壑于一体,“以黄公望的瘦树、山石为之纵横,润以马远泼墨之法”,而能随意成卷丈余。其间丘壑布置,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使人观之不厌;岩石林木的表现,深厚坚实,穿插有致;不论水墨着色,皴擦喧染,都苍劲秀润,呈现出空间深度;点景人物,自然生动,屋宇、舟车、驮马安排得体。早期作《秋山行游图卷》,显露才华,清乾隆阅后题诗“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后应万选之请,为《太平三书》绘制《太平山水图》,将太平州所属地区山水,绘图43幅,其中:太平山水图一幅,当涂风景15幅,芜湖风景14幅,繁昌风景13幅,每幅题古诗一首,说明仿某古人之画幅,没有雷同,各具特色。还有《闭门拒客图》、《西门恸哭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磵谷幽深卷》、《崔华诗意卷》等。人物画,继承发扬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为《离骚图》,人物造型准确,神态动人,点缀景物,赋有生命,云从对《离骚》感触甚深,作《天问》插图,绘制《九歌图》,清高宗得尺木《离骚图》后,命侍臣补绘重刻,并题《山水图卷》云“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览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不舍”。
云从深恶官僚,清初,拘节守志,不肯臣事,不结权贵。顺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画不与。1662年,重修大自楼,故强其绘太白楼壁画。出于对大自的热爱,“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绝笔。”志行高洁,为人敬慕。新安画派大师渐江,曾师其下,后代临摹者愈众。顺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图》刻本,顺治二年乙酉(1645),《离骚图》刻本,曾流传日本。《太平山水图》为大坂兼葭堂收藏,《离骚图》为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图本丛书》刊行。《秋山游图卷》,为东京帝室博物馆所藏,对日本南画勃兴起着促进作用。云从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天池以铁作画,创制铁画。
1673年,云从“执诸同志手,曰:‘道在六经,行本五伦,无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赋诗毕,瞑去”,享年七十八岁,葬于芜湖城西严家山。其诗由后学编成《梅花堂遗稿》,继后,黄钺将云从和汤燕生之诗编成《肖、汤二老遗诗合编》。其画为故宫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1986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筑“尺木亭”,并以紫铜铸其全身坐像于亭畔,供人瞻仰。
汤鹏
汤鹏,字天池,生于清顺治、康熙年间,祖籍徽州,后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来芜湖学铁匠,及长,赁屋自营铁业作坊。初制造单技铁花和间有内裱绢纸的铁花灯,供敬佛之用,继而把单技铁花和铁花灯融为一起,创制铁画;久而久之,将铁料“冶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铁画问世,为人喜爱,购者甚众“豪家一笑倾金赀”,“名噪公卿间”。
汤鹏早期所制铁画,皆“径尺小景”艺未成熟。大幅山水,“法无从得心烦忧”,“第惜山水未能也”,而求教于姑熟派画师肖云从。“往诣萧尺木,求其稿”。并“日窥其泼墨势”,“常辍业观萧作画”。萧云从见其意诚,不以贫贱论交,按锻铁特点绘制“皴为减笔林不稠”的画稿,予汤鹏作铁画,由此技艺日精,扩展铁画天地,达到“铁为肌骨画为魂”的境界。
汤鹏铁画,炉火纯青,技艺精湛。清之文人墨客梁同书、钱石、谢金圃、吴杉亭、陈宝所等,纷纷赋诗著文称赞。“石炭千年鬼斧截,阳炉夜锻飞星裂,准叫幻作绕指柔,巧夺江南钩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材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黄钺称赞天池铁画前无古人。清国子监祭酒芜湖诗人韦谦恒对铁画推崇备至,赋诗云:“荆关一去倪黄死,无人能写真山水,谁从铁冶施神工,万里居然生尺咫。匠心独出无古初,直教六法归洪炉,百炼化作绕指柔,始信人间兔毫弱。”黄德华赞曰:“神乎技矣空前后,不是锻师是画师。”
汤鹏“铁冶神功”,技艺高超,名噪一时,但生活清贫,工后无钱买一醉。韦谦恒在《铁画歌》中唱出;“独怜奇技坐天穷,江天日暮酒钱空”。黄钺诗述:“我家有屋临庄馗,汤久赁之缗未酬,岁终往往以画投,灯屏烛粲多薄收”。汤鹏所创的铁画,世代相传,流芳中外
王墅
王墅,生卒年月不详,字北畴,安徽芜湖人,清康熙年间戏剧作家。少敏学富,20岁补弟子员,吟诗作文,自抒胸臆,不屑拾前人牙慧,亦不以珍爱自赏,随手丢散。其剧作《拜针楼》(民国《芜湖县志》作《拜针楼传奇》),是清代剧作中较优秀的一部。《拜针楼》描写“演后宾王恋歌妓红晓烟,游荡成性,新妇丰采频,拒绝洞房,欲以针毁容,激励其进取。宾王悔过,闭楼苦读,后竟擢大魁,丰并为娶晓烟归云。”(康熙四十八年(1709)芜湖贵德堂刻本及光绪五年(1879)贵德堂重刻本,前者藏中央戏剧学院)。王墅诗风不减唐人,有:“晓风江雁急,残月寺钟清”句,又云:“名虽不盛犹招忌,诗未能工亦受穷。”终以自负才高,卓然不群,年轻早逝。
顾世澄
顾世澄,清芜湖人,字练江,三世业医。世澄侨寓扬州,以医名者四十年,著有《疡医大全》(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共40卷,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所著。
韦谦恒
韦谦恒(1715--1792),字慎古,号约轩,芜湖入。乾隆二十二年(1757)召试后赐内阁中书,乾隆二十八年(1763)殿试第二,授编修、一统志纂修;官任山东督学、翰林院侍读、贵州按察司、贵州布政使司、陕西正主考、国子监祭酒、鸿胪寺少卿,历四十余年。著有《传经堂文集》四十卷,诗钞十卷,《瓦山房馆课钞存》二卷,《古文辑要》八十卷。
黄钺
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又名左君,先祖七世自当涂迁居芜湖,幼丧父母,由外祖父母抚养,及长,敏而好学。清乾隆年间,“以廪贡挑录议叙吏目”。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黄钺与安徽巡道李世杰在芜湖赭山滴翠轩创建中江书院,招员授业。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与和坤意左,告假回芜“掌教皖南北书院十载”。
嘉庆四年(1799),仁宗睿亲政,经安徽巡抚朱珪推荐,仁宗召见,问道:“朕在藩邸时知汝名久矣,何以假归不出?”黄钺据实呈奏,得仁宗赏识,加封为“懋勤殿行走”。嘉庆九年(1804),由主事提升为“赞善,入直南书房”,未补缺,待旨出任湖北、山东、顺天等乡试主考官。后兼山西、山东学政,准予密折奏事。嘉庆二十四年(1819),由赞善升为礼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肩舆入直,加封太子少保衔。次年(1820),任会试正考官,仁宗曰:“汝本寒士,因石君(即朱珪)推荐,遂至于此,能法石君先生人品学业,必能永沐朕恩。”仁宗“驾崩”,将举行大葬礼,但无例可循,黄钺特奉旨拟奏丧仪条例。宣宗成封他为军机大臣,不久调任户部尚书,参与大典事宜,从事“京察议叙”。道光三年(1823),“赐宴玉澜堂”,并给功臣绘像,以彰忠义,黄钺是十五位老臣之一。道光四年(1824),为仁宗睿皇帝立“圣德神功碑文”,黄钺“恭代书成”,宣宗赐“蟒服大缎”。嘉庆、道光年间,“赐第内城,三次太医视疾,妻丧硃谕赐慰节哀”。当其70岁、80岁、90岁生日时,皇上亲书福寿匾联赠寿福如意等。其子黄福民由礼部小京升为主事。
黄钺在朝,“矢勤矢慎”,历职27年,忠于职守。道光十一年(1831),捐银千两,“倡兴赈济”。道光十三年(1833)“捐百金助赈”,以拯乡民。次年,芜湖饥荒,黄钺与王泽、许耕余等人发动有田富户及土绅14家,按田交谷600担,办“丰备义仓”四座,并于仓旁建乡塾,招童授教。
黄钺著有《壹斋集》40卷,其中《奏御集》2卷,杂篇6卷,《萧、汤二老遗诗合编》1卷,《画品》1卷。工诗文、书画,所绘山水,有萧云从余韵,“久邀睿赏,与富阳首相。国称董(浩)黄(钺)二家”,宫内名画,多为其鉴定真伪,诗词有苏东坡风韵,年九十一岁失明,自号“盲左,”仍吟诗作画,故乡风情,吟咏殆尽,所作《于湖竹枝词》66首,亦诗亦史,富有深厚乡情。宋子才有“太白脱靴”,“山谷返棹”两图,石刻在太平府尊经阁内。《志》谓“子才七世孙,元太平路经历景阳刻”。嘉庆十七年(1812),黄钺在作此图时也注为元景阳刻。后觉有误,自责捉笔:“承讹袭谬,未暇深考。顷友人拓赠二纸,始知其谬,愧赧无已,爰记以诗,以志吾荒陋焉”。虚怀若谷,难能可贵。
道光五年(1825),黄钺76岁,请求归休。宣宗“温旨慰留”。次年,又申前请,获准荣归。道光二十一年(1841),逝于芜湖。宣宗悼惜,追封为太子太保衔,入庙祠,建贤良祠,按尚书条例抚恤,谥号“勤敏”。命史馆立传,赐祭葬,树石碑,葬于当涂南褐山下。芜湖民众,为之立“乡贤祠”。
王泽
王泽(1759--1842),字润生,号子卿,晚号观斋,芜湖人。幼从学同乡邵石堂,后师黄钺。清嘉庆六年(1801),殿试二甲三名,授编修,历任武英殿提调、实录馆纂修、体仁阁直阁、国史馆协修。嘉庆十二年(1807),任云南正考官。由翰林改官御史京察外用,出守江苏徐州时,黄河患灾,难民遍野,到任后一面赈济灾民,一面筹划治河方略,冀告成功。旋调署理江西赣南道,俸满毅然告归,为官十载,清廉一身。回芜后,甘居敝庐,研习书画,教读子孙。与黄钺师生兼姻戚,过从甚密,时有联吟,合作之画,流传人间,大江南北,以“芜湖二老”尊之。乡耆聚其周围,常于张于湖故居,留春小舫旧址,觞咏其中,唱酬不绝。并与黄钺、许耕余等联络14家义绅,创建丰备义仓。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乡人为之塑像,并黄钺等人,同供赭山滴翠轩。画承萧云从风格,笔墨古厚,卓然成家,与黄钺齐名。有诗集《观斋集》16卷行世。
缪阗
缪阗,生卒年不详,字可齐,又字又谦,号卓韩,芜湖人。生于官宦世家,幼读书,见律吕相生图而好之。其父便延琴师授以声乐,爱之甚深,欲明其理。中国古乐,秦前书不传,论律自汉班固始。古律有十二而只用七,虚存其度者五。古书欲考其声律对应关系无足,缪阗为此蓄疑30余年。咸丰十年(1860),缪因事由云南人京,固安地遇马君衢,马见其所带行装,琴外别无长物,遂结同好。缪尽阅马所藏之谱,冥思客馆,反复玩绎,茅塞顿开,成《律吕通令图说》一卷(藏北京图书馆),又作《律易》。同治年间,重修二书,合名《庚癸原音》,对音调定程,弦徽宣秘,皆有新解。缨阗曾官为工部屯田司,后改任云南凉州知州,又升白盐井提举司、澄江府知府及甘肃平庆泾道。
袁昶
袁昶(1846--1900)字爽秋,号渐西村人,浙江桐庐人。1894年,任徽宁池太广道(因兼管芜关税,入称“芜关道”)道员。袁昶到任后,捐银五千两兴修水利,调集粮食、民夫修筑河堤。以芜地近江浙,适宜农桑,捐银购桑苗数万株分发百姓,并设课桑局刻《齐民要术》、《种桑辑要》等书刊,推行富民政策。倡导“富国强兵”,富国必先兴学,将中江书院在原舍之外,设“经义”、“治事”两斋,增设实用学科,亲校书刊,调任前夕,为中江书院立案存银五千两作常设经费。袁在芜时,著文申言“停棺”、“悬葬”旧俗之害,劝导摈弃,掩埋火化多年“悬棺”。1898年,调任江宁布政使,因力陈变革,触犯慈禧被杀。遗著有《渐西村人日记》等。1903年,芜湖人建“袁太常祠”于中江书院。汪畸撰《袁太常祠记》刻石传世。
洪锡璜
洪锡璜(1838--1903),字松琴,芜湖人。幼读书有大志,15岁时,太平军沿江而下,占领芜湖,洪逃奔清军江南大营掌管文书,受主帅向荣、张国梁赏识。向、张败北,洪流寓上海,后投身洋务事业。光绪元年(1875),在沪创办“书信公局”,委托内河客航运载邮件,为国人兴办邮政之肇始。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洪以调拨船只转运军粮,传递军情有功,被保荐为知县。后专事办理上海洋务局,清丈地租局,任职20余年。洪锡璜工篆书,自成一家,与吴昌硕等齐名江南。1903年逝世,有子洪基、洪镕。基乃我国首批习军事之留日学生,与父同年卒。
杨光淮杨仲书
杨光淮(1834--1909),字注之,原籍安徽巢县峏山大杨村人。五岁失怙,依母成长,少有大志,家贫闭门攻读,适太平天国举事,未应童子试。战后,年近而立,行医为业,同治年间,族中事变,携眷由峏山来芜湖,挂牌行医30余年,声名远播。其先祖自明初业医,至光淮已21代,世传妇科,故有“峏山杨妇科”盛誉。清宣统元年(1909)逝世,从九品衔。芜湖峏山杨巷,是其行医之处,医术传于三子杨裕惠。
杨仲书(1900--1972),名应麟,生于芜湖,为杨光淮之孙。1917年,随叔父杨裕惠(字芳田)习医,1920年,挂牌行医。遇疑难病症,反复推敲,仔细诊治,潜心钻研,挑灯夜读,得良方而止,恨浅尝辄止。曾言:“医家用药,非求其效不可。”“用一方,必验其药力,药性与病合,无不效验,始称妙方。不求效验,于病无补,于医有害,虽有多方,又有何益?”“欲求其效,非认症、识药不可,二者缺一,则无效可求矣。”中年声名大振,求医者不绝,俗称“真峏山杨”
1950年杨仲书选为市中医师公会首届执委及学术研究委员,1952年选为二届中医师公会主委,1953年任长街区联合诊所主任兼妇科主任,1954年,出席安徽省中医座谈会。1955年选为市卫生协会委员、区卫协副主委,1956年任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妇科医师。1958年献祖传验方、秘方及多种中医著作,破除峏山杨秘方不外传的家规,并收曹文俊及淮南医师杨济超为徒。1960年,作为安徽省唯一中医代表出席全国妇科学术会议,参与全国妇科三年计划的制定工作,1963年当选为市中医学会理事。
杨仲书精于妇科中经、带、崩漏、胎前产后等疑难杂症。认为“妇科大纲有三:经期、妊娠、产后。妇女诸病,首重调经,首方必用调气活血,遇病则不能一定,必须认明何病,用药使效。”主张用山、乌梅汤治疗妊娠恶疽。“此病实非气病,乃本人正气为胎所阻之病,无须用一味理气动气之品。只须专用补气养血滋阴收敛之药,使可动之气收之护之,无不愈矣”。治血崩,以“引经止血汤”辩证用药,止中有行,“败血不去,血岂能止?”按祖传秘方,研制“子宫坠汤”。以补气、升提、化结、软坚之药,治疗子宫脱垂,气虚下坠之症。
“文化大革命”中,杨仲书身遭冲击,1972年忧郁而逝。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广东香山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父为旅日华侨,母为日本人。曼殊曾人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1903年,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国日报》上撰写小品。1906年夏,革命党人,著名汉学家刘光汉邀其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在日时旧友陈独秀相遇,是年与陈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于芜湖,并与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之曾孙教育家邓绳侯相识,结下笔墨之谊。离芜后常有诗画往来。曼殊一生“身世飘零,佯狂玩世,嗜酒暴食。”柳亚子曾将其著作搜集汇成《曼殊全集》5卷。
刘师培
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江苏仪征人。刘1903年在上海结识章炳麟、蔡元培等爱国学社成员,遂赞成革命,改名光汉,次年在蔡主持的《俄事警闻》任主笔并加入光复会。是年安徽公学迁芜,刘师培与陶成章等应邀执教。刘作为光复会芜湖地区的组织负责人,倡导筹建国粹学堂,编国学教科书,创议各州县编乡士志、书籍志,建藏书楼等,发展光复会员。1905年底将新会员100人名册由公学舍监胡渭清送给上海蔡元培。1906年形势变化,公学活动引起清廷注意,刘于次年正月由芜经沪东渡日本,其他革命党人相继离去。刘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8年为夺取干事职权,提议改组本部被拒,次年刘为清两江总督端方收买,后成为“筹安会六君子”之一。1917年,刘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初加入“国故月刊”社任总编辑,与新文化运动相对抗。后期,刘对汉学、经学等研究颇有成就。
章维藩
章维藩(1858--1921),字赣岑(通用干臣),号惕斋,又号邴如,晚年自号清芬主人,原籍浙江吴兴,生于山西太原。其父曾为左宗棠幕府师爷,少随父,后驻节西北,襄理军运粮饷,光绪八年(1882),以军功赏授安徽省怀宁牙厘局提调,旋以政绩卓著提升无为知州,在任六年,以处事公正,为乡老所称赞。因与朝廷政见不合,被贬为宣城知县。后辞官到芜湖定居。
1890年,章维藩筹建益新面粉公司,集股银五万两,择金马门外袁泽桥为厂址,芜湖道尹以“用机器碾米磨粉,影响本地砻坊生计”为名,不许开业,章改向香港英国殖民局注册,借用犹太工一人。几经周折,于光绪二十年(1894)建成投产,建面粉楼三层楼房一幢,以钢磨碾面粉,在农商、工业、实业部注册的名称为“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和“芜湖益新榨油机器公司”,后改名为“芜湖益新机器磨面碾米榨油股份有限公司”。
1909年,益新突遭火灾,濒临破产。章劝说族人资助,并得周馥等解囊,重建面粉楼,购英制面粉机,继续经营。益新是安徽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是国家最早的机械化面粉厂之一,是芜湖解放前“两个半烟囱”之一,所产“飞鹰牌”面粉,畅销长江两岸及华北各埠,对外出口,较上海及外埠面粉价廉,誉为全国头牌面粉。
民国初期,章维藩获悉当涂县境有铁矿,经前往矿区(今马鞍山)勘察,于民国二年(1913)与上海朱志尧,创建宝兴铁矿,资本额二百万元,章约占三分之二,在平岘冈等地用土法采矿,运至采石江边,再装轮运往日本八幡市钢铁厂,继而与开滦煤矿签订在秦皇岛共建化铁炉合约,扩建大凹铁矿,矿区设铁轨,购置运矿火车。宝兴建矿之初,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铁价陡增,盈利甚丰。战后矿砂滞销,开滦爽约,矿石积压,损失大,负债多,一度停产。
章维藩在办益新、宝兴同时,还在芜湖长街开办家具厂,专产西式、苏式、宁波式高档家具,行销省内外。章秉性刚正、豪爽,晚年受戊戌变法影响,思想开明。亲笔书益新大门额石刻“山辉川媚”,公司全称以铜质招牌嵌于门之两侧墙上,颇具气派。其由官场转入实业界,兴办工业,也热心公益事业,投资育婴堂、学堂等,办理慈善文教事业,为各界所推崇。1921年去世。其长子章兆麟,继任益新、宝兴公司总经理。1927年--1937年,其次子章兆彬主持宝兴公司,有所发展。1945年,抗战胜利后,益新因资金困难,租赁他人。
沈国华沈德金
沈国华(1863--1924),湖北沙市人,十八岁来芜湖学艺,及长,在寺码头租屋开“芜湖沈义兴铁花铺”,其铁画技艺得自铁画创始人汤天池后代所传,与汤风格酷似,几可乱真,故常落款为“汤鹏”,在国内流传甚广,并远销欧美。芜湖民间存有沈的“梅、兰、竹、菊、渔、樵、耕、读”等作品,艺术价值甚高。
沈氏铁画技艺,以其“接火”见长,凡“粗细相焊”、“大小相焊”“厚薄相焊”由于掌握火力均匀,焊接牢且“天衣无缝”,沈亦善“套接”,所焊接的蟹腿,能转动自如。其艺传子沈德金及杨明德、储炎庆等。
沈氏父子皆因体胖,人赠绰号“老胖子”、“小胖子”。沈德金(1901--1951)得其父真传,又师法自然,注意观赏芜湖山光水色,古寺名塔,常以蜻蜓、蚱蜢、虾、蟹等实物细细观察、揣摩,技术上更胜乃父一筹,名盛芜湖。每当大轮停靠芜湖,游客购者甚众,其中也有许多欧美人士。
日军侵华芜湖沦陷后,沈摘下招牌,关起店门,对家人说“即便饿死,也不打铁画给鬼子看。”歇业后,生活无着,以剥蚕豆米等微薄收入苦度八年,至抗战胜利,“芜湖沈义兴自制铁花铺”才重新营业。
自幼随父打铁画的沈德金,几十年身不离红炉,手不离铁锤,艰辛操劳,至芜湖解放时手掌已卷曲为握铁锤状,两腿半蹲不能直立,1951年患胃癌去世。
刘希平
刘希平(1873--1924),安徽六安县东南乡施家桥人。其父曾中举人。幼读私塾,颖悟过人。1906年,求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和明治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此间与朱俭之、朱蕴山等发起天足会,结织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1911年,刘学成回国,以“吾矢志教育,功名利禄非所愿”,拒绝任安徽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查厅厅长职务。与光明甫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自任教授,校长让给光明甫。1913年,安徽都督柏文蔚举兵讨袁,刘为之奔走呼号,事败避居上海,并倾囊接济青年学子。1916年,安徽巡按使韩国钧,请刘出任政务厅长,不应,愿为顾问,献利国利民之策。继而受聘于芜湖省立五中,教授国文和修身课。1920年,任五中校长,与共产党人高语罕,力革旧弊,倡导民主,创“财务公开、校务公开”原则,组织学生成立自治会,兴新学、励青年,抨击旧文化,传播新思想,率领学生,反帝反封建,成为社会改革的中坚。时人赞曰:“以一身维系全省社会运动中心者殆数载。”“大义当前,每忘趋避,则刀踞斧钺加诸身,亦不足撼摇其志”。而五中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先锋,培养曹渊、祖晨等优秀革命战士和蒋光慈、吴组缃等优秀知识分子。同时,与高语罕等创办商业、工读、公立职业等学校。
1921--1923年,安徽发生“六·二学潮”、废督裁军、反对二届省议会、驱逐省长李兆珍、痛打猪仔议员、反对倪嗣冲和马联甲等斗争,刘和高主持筹划,直接指挥。1921年,安徽学生请愿遭到镇压,刘与光明甫等挺身而出,主持组织“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与反动军阀斗争,迫使省教育经费从92万元增到150余万元。同年秋,安徽第二届省议会选举,贿赂盛行,政务厅长王淮琛筹召贿选会议,刘闻讯赶到王宅,拍案力争,王淮琛弃职而遁。刘一时名噪江淮,深孚众望。
1923年,刘希平在反动军阀马联甲通缉下出走。次年春,赴南京筹建新民中学,自任校长,资金不足,典卖衣物。1924年8月病逝,葬于芜湖赭山之巅。临终前告众人曰:“方寸乱矣,奈校事何!”刘是安徽省著名教育家,朱蕴山、高语罕、光明甫、李克农、阿英等曾予以很高评价。《刘希平小传》被收入解放前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先进传略》。
卢春山
卢春山(1905--1925),化名陆生,湖北黄冈孙凤镇人。1920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S·Y),经张太雷、俞秀松等筹组,在上海宣告成立。此时,春山在武昌求学,即加入这一组织,时年15岁。未久,S·Y组织一度停顿,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春山重新登记,奉命赴芜湖建团,以就学于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为掩护,与教师王坦甫(履祥)等筹建S·Y组织。约同年9月,卢春山、薛卓汉等4人在“二农”建S·Y小组,至12月尚未得到团中央承认。月底,春山两次致信团中央,始获批准。1923年1月5日,S·Y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有团员15人,分5组,春山被选为委员,负责宣传事宜,并兼任第二组(二农学校组)组长。3月或4月,奉命赴安庆筹建S·Y组织,以安庆《新建设日报》编辑身份为掩护,6月,安庆S·Y组织成立,有团员22人,春山被选为执行委员,11月,任团组织教育及宣传委员。1924年,赴安源担任工入学校教务工作。1925年5月,赴武汉任学校区团组织负责人,工作认真,染病不辍。10月2日在家乡逝世。11月20日,《中国青年》杂志刊载林根(育南)撰文《哀悼我们的战士--卢春山》,表示沉痛哀悼。
俞昌准
俞昌准(1909--1928),又名俞仲则,南陵谢家坝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25年9月后,经恽代英介绍进入中共主持创办的上海大学就读社会学。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任中共芜湖特支书记,时值北伐军胜利抵芜,国民党市党部活动转为公开,俞参加党部工作。3月,国民革命军攻克芜湖,受到芜湖人民欢迎,在恽代英、林伯渠、程潜等参加的欢迎会上,俞作为中共地方组织的代表发表演说,号召团结奋斗,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4月18日,芜湖国民党右派在蒋介石支持下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俞撤回南陵,后因需要复又来芜,创办《沙漠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国民党右派的罪恶。是时其他共产党人均已离开,俞昌准在芜单独作战,深入裕中纱厂、火柴厂,组织工人罢工。1927年10月去南陵开展农民运动,因缺乏经验,暴动失败,回芜从事团的活动。1928年8月去安庆安徽大学,以学生身份进行活动,旋去怀宁负责党团工作,因叛徒告密被捕,1928年12月19日8时在安庆英勇就义。
张秋人
张秋人(1889--1928),学名慕瀚,别名秋莼,浙江诸暨人。1921年参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湘、沪组织学潮,从事工人、青年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及青年团江浙皖区委兼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秘书等。1924年秋,一度来芜指导地方团的工作。1925年经高语罕介绍来芜,任新民中学教师,领导和参加了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及发展芜湖的非基督运动。以教书为掩护,指导沿江一带团的工作和建党,到芜后担任团特支的宣传委员。同年秋,将芜湖团的特支书记周范文介绍入党。在张秋人、高语罕的指导帮助下,以团组织为基础,芜湖相继发展一批党员,为建立中共芜湖特支创造了条件。1926年3月,张被派往广州,继毛泽东、沈雁冰之后,接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刊》编辑,并在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及第一、二届青年训育员养成所兼任教员。不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成为革命青年思想教育的宣传鼓动家。1927年“4·12”政变后,辗转上海、武汉等地,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同年在杭州被捕,1928年5月,英勇就义。
汤善福
汤善福(1864--1928),号钰泉,广东花县人。其父汤彪曾为太平军炮兵军官,太平天国失败后,率家寓居江苏溧水。他13岁在镇江广发源米号学徒,精明干练,为老板所赏识。1882年,镇江七浩口米市经李鸿章奏准迁芜,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广发源米号派其来芜筹设分号,其时芜湖米粮业发生赈米掺沙案--粮在船运途中,船民盗粮,掺入泥沙,被钦差发现,罪坐粮食采运业。粮业甚恐,苦无对策,汤被推为广、潮两帮总董事,他施展酬酢伎俩,与钦差周旋,掺沙事件不再追究,清廷还嘉奖采办赈米有功,汤由此脱颖而出。不久,汤因事进京,示意同业花银万余两捐个四品顶戴,返芜后任广、潮、烟、宁四帮的总董事长。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各帮商董筹组芜湖商务总会,1906年经批准成立,李仲浩任总理(曾任清驻英国领事),汤善福为协理。民国四年(1915),改称芜湖总商会,汤任总理。翌年,总理改称会长,汤任会长。初期,入会者有13帮商人,1918年,商铺入会注册者达750余家。澛港、方村、清水河各镇均有分会。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汤兼任芜湖商业13个同业公所(广肇、米业、砻坊、布业、杂货、木业、药业、烟业、茶叶、漕染、钱业、典当业公所和湖南会馆等)又称13帮的董事长,同时担任安徽省政府咨议局顾问。
汤任芜湖商务总会的协理、总理、会长长达20余年,在任职期内,结交官府,维持地方,照顾商业,稳定芜湖米市在全国的地位,发展芜湖商业,起一定的作用。同时,兴办地方公益事业,1914年,创办芜湖乙种商业学校,发放赈济米票,修建弋江桥等,对商业中发生的税局罚款,军阀官吏勒索等,曾亲自奔走斡旋,深受商业界的拥戴,汤曾在今之吉祥寺建汤公馆,进出人员,日夜盈门。
1919年,芜湖学生响应“五·四”运动,没收和焚毁日货。汤借口“如烧毁日货,会影响商人生计”阻拦,暗地勾结军阀马联甲企图镇压。在谈判中,虚与学生敷衍,结果被学生以茶壶砸破头。1925年,江苏和芜湖军阀闹矛盾,有剑拔弩张之势,汤以商会名义亲临兵船,陈述利弊,并筹集钱粮军饷,使芜湖免遭战祸。1926年,北伐军直捣武汉,军阀陈调元驻军芜湖,以筹饷为词,肆意勒索,并发动兵变,商界受损。事后,汤一面安抚,一面由总商会予以补助和贷款。1928年,全国商联会委托芜湖商会筹建安徽省商联会,各县代表推汤善福、吴兴周、张佩秋3人组成筹备会主席团,汤为临时主席。民国十七年(1928)4月16--25日,在芜湖召开成立大会,汤被选为安徽省商业联合会第一任会长,同年10月10日病逝。齐宗濂
齐宗濂,约生于咸丰末年,字月溪,号悦义,芜湖市齐落山人。光绪初年考取秀才,宣统二年补为贡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王活天、毕仙俦等创办《鸠江日报》,后与谭明卿、焦二凤合办《风月谭》,继与谭明卿、沈二和办《芜湖日报》,并参加民主革命活动。1911年11月,芜湖光复后,被推为芜湖军政分府教育部长。其祖父齐菊香历任蒙城、霍邱、池州、安庆等府州县学,名画家,擅画菊花,所作《东篱晚艳图》“五光十色,一气呵成,世争宝之”。宗濂受其熏陶,除善诗文书画外,更精音律,昆词平剧,诸乐器无一不知,故编辑余暇,其足迹时常出现于歌楼剧馆,大有“曲有误周郎顾”之概,时人以芜湖才子目之。是编、导、演三者兼优能手,曾编排“湖阴曲”中的传统戏目《跪池》、《寄信》、《下书》等,并在剧中扮演角色。1911年,组建芜湖第一个话剧团--“迪智群”,到九江、南昌等地演出,此外还发起协修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晚年穷途潦倒,于民国二十年(1931)逝世。
恽代英
恽代英(1895--1931),又名遽轩,字子毅,原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1920年,任宣城师范学校教务主任,芜湖省立五中邀其来芜演说。1921年,分别给五中和芜湖二农师生作题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21条”》的演讲,号召学生“到社会上去,到民间去”,“读死书是没有用的,国亡了还有什么书可读呢?”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在其影响下,师生掀起销毁日货,创办工人文化学校热潮。在芜湖时,还为“和含学会”的会刊写了《序言》。“和含学会”是为乡土运动而团结起来的组织,希望“少做场面的事,多做骨子里的事;少做扎空架子的事,多做切实的事;少做与人捣蛋的事,多做改造自己,改造团体的事。”“人只怕不好,人好只怕不团结,团结起来只怕中途变坏了……不然,为什么愁不能改造乡土,乃至改造中国呢!”还与沈泽民、高语罕讨论有关教育问题。1925年,再度来芜。以上海国民党总部代表身份,参加芜湖各界悼念孙中山先生大会,并在湖南会馆、交通旅馆等地进行演说,哀婉动人。恽代英在芜湖的活动,推动了芜湖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散布了革命的种子。
薛卓汉
薛卓汉(1898--1931)安徽寿县人,安徽早期革命运动领导者。1919年薛来芜湖二农就读,“五·四”运动爆发,他和二农师生积极响应。1921年安庆“六·二”学潮后,被增补为省学联会领导人之一,这一时期在芜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从学校走向社会。1922年3月发动了芜湖黄包车工人罢工,他带领芜湖学联,为工人募捐。在法庭上,他身着工人服装,代表工人出庭,怒斥车主流氓罪行,罢工斗争初步胜利,此举开创了安徽现代历史上最早的工人运动;倡导组织了安徽第一个工人组织:“芜湖劳工会”。他还参加了芜湖纱厂工人的罢工。1922年加入青年团,1923年5月与同乡方运炽等在芜湖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十月,因反曹锟贿选,捣毁“猪仔”议员住宅,遭通缉离芜,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5月,曾再次来芜,指导教会学校反奴化斗争,是年9月又由芜赴广州。
王步文
王步文(1898--1931)安徽岳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中共中央巡视员,省委代理书记等职。
“五·四”运动期间、王在安庆参加并领导了学生运动,先后被推为安庆学联委员,省学联副会长。1922年芜湖黄包车工人罢工,王步文作为省学联代表,从安庆赶来芜湖,同薛卓汉一起参与领导了这场大规模罢工斗争,组织学生声援。1927年王步文从日本留学归国,担任安徽省临委委员,省临委由武汉迁来芜湖,任常委和组织部长;恢复和发展了安徽的党组织,并在芜湖建立了县委机构,许多重要会议在芜湖召开。省临委解散后,去皖西指导工作。1928年2月再次来芜湖,参加恢复省临委的筹备工作,3月仍任省临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着手整顿和恢复芜湖的党组织,为成立中共芜湖市委打下基础,后遭尹宽排斥再度前往皖西。1930年9月第三次来芜,主持成立了皖南特行委,任书记。1931年2月15日,中共安徽省委在芜湖正式成立,任代理书记,后任书记,主持建立中共芜湖市委。1931年4月16日,由于叛徒告密,省委机关遭破坏,王步文在芜湖柳春园不幸被捕,次日押安庆,5月31日晨就义于安庆北门外刑场。1991年5月,中共芜湖市委在镜湖畔柳春园建“步文亭”以志纪念。
蒋光慈
蒋光慈(1901--1931),安徽金寨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1917年,就读于芜湖省立五中,通过学习,深知社会黑暗和中国苦难,增进反抗意识,将原名“蒋宣恒”改为“蒋侠生”;常与同学面对长江,吟诵岳飞之《满江红》,愤世嫉俗,又将名改为“蒋侠僧”。受高语罕、刘希平等教师的启迪影响,接受新知识、新思想,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读了苏联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著作,产生无政府主义思想。阅看《夜未央》剧本后,崇拜刺杀沙皇的女主人公苏维亚,有感作诗:“此生不遇苏维亚,死到黄泉也独身”,并与李宗邺、吴葆萼、胡苏明等同学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编印社刊《自由之花》,抨击军阀统治,鼓吹无政府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芜湖,蒋(五中学生会副会长)与学生会其他骨干,联络其他学校,组织示威游行,发表宣言,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率领学生宣传抵制日货;参与高语罕、刘希平等教师组织的义务教育。芜湖学潮风起云涌,五中被誉为“芜湖的北大”,蒋光慈是学生运动组织领导者之一。另与河南等地学生联系,并参加河南开封二中“青年学会”,在“学会”办的《青年》杂志上发表诗文。1920年,由高语罕介绍去沪,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取得联系,学习俄语。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被派赴苏联学习。
陈原道
陈原道(1901--1933)字慎三,号伯康,安徽巢县青岗人。出身贫苦,敏而好学,1921年夏,就读于芜湖安徽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在校与同乡李慰农友好,对李振兴农业之论,非常敬佩。1922年参加薛卓汉等人组织的“爱社”,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刊;举办夜校、义务识字班,在工人中传播文化,启发觉悟;参加了声援芜湖黄包车工人罢工的学生运动。1923年10月,在反曹锟贿选,捣毁猪仔议员的斗争中,陈站在前列,与二农同学前往安庆;1924年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为芜湖地委负责人。1925年4月恽代英来二农演讲,陈向他汇报了芜湖团的工作和学运工作。不久,芜湖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陈以二农惨案后援会名义向全国发出快电,并亲自上街讲演。6月,他被芜湖各校学生推选为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第七届学生联合总会代表大会的代表。1925年J0月离芜,被中央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秘书,河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秘书长,河北省委负责人、常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等职。1933年4月10日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鲍光民
鲍光民(1913--1936)生于芜湖,昆仲七人,光民行四,其父鲍实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主纂。光民幼读于襄垣小学,继入芜湖私立职业学校。1932年考入国民党南京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服役空军,驻杭州笕桥机场,为芜湖最早的空军飞行员。1936年1月,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投降日本,在日军支持下兵犯绥远,绥远驻军傅作义率部奋起抗击,取得百灵庙战役胜利,同时,南京国民党政府曾派空军助战,鲍光民参加战斗。10月某日,在执行飞行任务中,因飞机质量差,机械发生故障,导致机毁人亡。其遗体运至南京,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11月,芜湖各界举行追悼会,由安徽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高文伯主祭,南京空军领导机关派员参加。其兄光复所撰之挽联是:“惊雷骇电一刹那,便教效命疆场,已完成男儿壮志;朔风积雪七千里,焉得招魂绝塞,更难禁慈母悲啼”。
谭明卿
谭明卿(1885--1938)安徽太平县人,芜湖早期报界知名人士。辛亥革命前,谭任上海《申报》驻芜访员,1906年,谭与焦二凤、齐月溪合办《风月谭》小报,越二年停刊。1910年春与上海《新闻报》、《中外日报》驻芜访员张九皋办《皖江日报》,谭任社长,张为总编辑。《皖江日报》是民办商业性报纸,历时27年。
谭著述很少,善于用人,有组织才能,聘请张九皋、柏毓文、郝耕仁等主持《皖江日报》笔政,业务发展。1919年,郝耕仁将副刊改为“皖江新潮”,宣传新思想,批判旧礼教,使《皖江日报》成为民主启蒙运动的号角,芜湖各界人士及青年争相订阅,推进当时芜湖学生运动的发展。谭除办报外,还开设“玉林堂”笔店,热衷于慈善事业,曾负责“华洋义赈会”、“红十字会”等工作,在《皖江日报》附设红十字会事务所,时人称之为“谭善人”。1937年芜湖沦陷前夕,《皖江日报》停刊,谭离芜去湘,1938年,在沅陵县九矶滩病故。
郝耕仁
郝耕仁(1885--1939),安徽怀宁县石牌镇人,清末秀才,善诗文,谙书法。1907年在上海加入东部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活动,1910年,郝与任天知组织“进化团”。次年春,在南京“新新大舞台”演出话剧《都督梦》,随后来芜湖演出,《皖江日报》进行宣传。未久,“进化团”被查封,通缉骨干,郝潜往九江,因无发辫,匿居乡间。武昌起义后,郝离浔去沪,参加北伐铁血军。南北议和后,从沪返里,路经芜湖。1912年,谭明卿聘郝为《皖江日报》主笔。1913年,与友韩复东在沪组织秘密团体,从事倒袁,袁世凯死后,集团解散,继任《皖江日报》主笔。1917年,粤军一旅长邀他前往襄助,后为免遭株连,隐居故里。此时,与潜山张心远(恨水)结织,欲结伴赴平,抵芜湖后,知路险却步,与张在《皖江日报》工作。“五·四”运动时,省立芜湖五中民主思想活跃,郝同情支持五中师生活动,并披露学运动态。1918年冬,郝将《皖江日报》副刊更名为“皖江新潮”,以适应潮流,常为副刊撰稿的有:高语罕、钱杏阿英)、蒋光慈、李克农、李宗邺、刘希平、吴葆萼、胡澍、卢仲农、高宗俊、夏揆予、王省三等人。“皖江新潮”,推进民主进步思想,因而《皖江日报》发行量扩大。郝得谭明卿重用,守旧人士,对郝非议,并起绰号:“郝大癫”。1934年,郝应甘肃某政友之邀赴陇,历时年余,写大西北长篇通讯,在“皖江”“工商”两报连载。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郝爱国志切,将妻女置于家乡,只身去陇助友工作,1939年,病逝凉州。
鲍实
鲍实(1882--1940)名文秀,字筱斋,祖籍徽州,生于芜湖。其父、祖父皆为前清举人,父鲍世期,曾任含山县教谕,晚年信佛,常以“聪明正直即为神”训示儿孙,所居乡朴老巷(今劳动巷)民风朴实,自号“乡朴老人”,鲍实为其长子。实幼聪颖,奋志励学,为前清拔贡,督导弟妹攻学,皆有所成,诗词文章,书画医学,造诣较深,少年才华,享誉芜湖。
辛亥革命后,任省教育科长,1922年,任定远县长,涉身政务。热心乡土文献收集整理,将芜邑流行百余年,行将式微的乡乐,邀集遗老,亲参弹唱于银筝铁板缓歌之中,网罗散佚,斟酌糟粕,考订音律,润色文词,律汇成集,定名为《湖阴曲》初集。对地方文化教育,务求实际,常言:“门以内固吾家,门以外空气与道路,必风蚀月染,利害良莠,皆息息相关,亦吾家也。”地方志按例60年一修,芜湖县志自嘉庆至民国初已百年未修。1914年,芜湖文庙修葺告竣,名士彭荟庵、濮秋澄等向县政府倡导修志,荐32岁的鲍实担任主纂,鲍对旧志精研考订后,体例沿旧志之优点,认为“志不同于正史,史重善恶贬褒,志则以资料见长”,以“条目体现志书”之特点,全面收集芜湖近百年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史料。民国《芜湖县志》编纂,历时四年,著60卷(8册),1919年告成,付印三千余套。此志内涵虽没有摆脱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窠臼,但较昔日所撰之旧县志为优。
1922年鲍实母逝返乡。任县长6个月后,因时局动荡,患祸侵凌,遂未出任,除一度为省博物馆通讯员外,在家以编书教学行医为业,不但有医疾之心,且有著医之志,撰有《修篁轩医学随笔》,对祖国医学针炙、汤液之理论,有其独见之处,认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两不相妨,可交相为济”。“此时乐得相资互证,将来不难殊途同归”。且深信祖国医学,必发扬光大。曾集资垦荒于邑南东湖滩,因涉讼多年,资财耗尽。晚年,在一方竹林之乡朴老巷租屋行医,闲时,以歌、棋、书、画为乐。抗日战争爆发后,携家眷去徽州,在芜藏书,为日伪所焚,仅存《湖阴曲》初集、《修篁轩医学随笔》。1940年,病逝于休宁,遗作《浪迹偶吟》诗稿,抒发颠沛离乡之忧愤。有子女7人,长子光复,芜邑名士,1945年病逝;次子光明,国民党空军飞机驾驶员;二女如兰,适本邑人甘野陶(天沐),甘建国后曾任我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小女如桂,其夫徐锡麟,曾任芜湖市交际处处长。
程振基
程振基(1890--1940),字铸新,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省)。1935年,应安徽省政府聘请来芜湖筹办安徽地方银行,次年元月成立,任行长兼董事。不以牟利为宗旨,惟求地方事业之发展。认为地方银行“不能离开地方事业而别有经营,地方金融与地方生产尤为辅车相依,生产停滞,金融即见枯竭,此在吾皖农业省份更为显著”,“推动生产”为“银行切要之图”。并亲赴香港与外商洽谈茶叶贸易,以银行资金全力扶持茶叶,使在国际市场处于衰落的华茶得以复兴;投资米业,促进芜湖米市发展;发放农贷,扶持农业。1936年开业至1937年“七·七”抗战一年半内,改变了安徽省自清末以来地方金融跌宕起伏不定局面,在全省设53个分行,成为全省最大的银行。程振基治行严谨,推行节约,严格开支,建立规章,广罗人才,量才使用,研究国际及国内经济状况,指导银行业务,并严格行纪。常于上班前站立银行门口,视衣冠不整者,必令其修饰,才准入内;工时严肃,工余随和,生活廉洁,婉谢馈赠。1940年逝世,由同仁募化棺木埋葬,其遗孤靠借债和救济度日。
吴兴周
吴兴周(1868--1941),行名正尘,安徽绩溪县人,年少勤奋,能写会算。1881年到六安某钱庄学徒,为人忠厚,书算娴熟,深得店东器重,不数年,任管账、经理,在县城商界崭露头角。旋得友资助,到庐州府(今合肥市)开店。他认为芜湖商埠有发展前途,1900年来芜湖,在长街开设宝兴京广货店,因经营得法,信誉日高,吴成为商界名人。此时,帝国主义经济扩张加剧,洋货充斥市场,吴以兴办实业,提倡国货的爱国思想,为人所推崇,在同乡程宝珍、周淑培、黄佩之、胡应莲,六安吴竹溪以及芜湖、六安、合肥、旌德、青阳、石台、徽宁一些人士的认股赞助下,集银12万两,于1906年在城外下十五里铺(今芜湖供电局所在地)购地筹建“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厂房设计、设备安装由德国西门子洋行承包。厂区占地40亩,发电机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设备125千瓦发电机2台,200匹马力蒸汽引擎2座。1908年建成发电,供应长街和大马路用户照明。
初时公司管理经营,沿袭商店方式,且职工多系股东或地绅保荐,制度涣散,至辛亥革命前,经营不善,负债过多,濒于破产。清廷覆灭后,公司大债主芜湖大清银行随之倒闭,欠债不了了之。债务减轻后,吴着手整顿,发电量扩大,公司逐步发展,继而又集资银币50万元,扩建厂房,“明远”成为全国二等电厂之最完备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办实业不易,吴在“明远”前期负债情况下,克勤克俭,当电业经营有所改善发展后,以“明远”为基础,与人合股开设大昌火柴厂、恒升机器厂、恒茂五金号、恒升里房地产公司、安徽银行、江南汽车运输公司、国货公司、生生延记电镀厂、天香斋食品商店;独资创办芜湖电话局;调公司张希寒去建平县(今郎溪)创立明星电灯公司,并计划在屯溪建水电站。因而,吴成为安徽实业界的巨头,一个较有名望的民族资本家。
吴热心于教育事业,在芜湖创办工人夜校,聘教师供课本纸笔为“明远”工人学习,其他厂店工人,亦可自愿入学。在绩溪周迁村,捐资建“兴周小学”,后又捐款将校扩建为高级小学,并将个人在“明远”的股份划出一部另设专户,以股息红利,作为小学常年经费。
吴兴周任明远电灯公司经理、董事长(1909--1937)28年,在此期间,被选任芜湖总商会会长、安徽省商联会主席、全国商联会执委等职。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掠夺下,社会经济萧条,所兴办实业,除明远电灯公司外,其他均先后倒闭或出售。1934年,吴在安庆中风,瘫痪于床,为保住“明远”,以“明远”的行政和人事权为条件,向上海联合银行借15万元,偿还德国西门子洋行的贷款,退到董事会,由李彦士(联合银团所派)接任总经理。当时,“明远”的发电设备为二机(1×640千瓦,1×1520千瓦),二炉(2×7吨时),总容量为2160千瓦,由18小时供电转为全天供电。1937年冬,芜湖沦陷,“明远”为日寇所侵占,吴不屑与日寇汉奸为伍,愤然返回绩溪闲居,1941年秋病逝。其后嗣吴子壮、吴名骝、吴名驹,皆献身于电力事业。吴名驹为东北电网大型发电机组的安装作出重大贡献,曾获得水电部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王道宏
王道宏(1919--1941),芜湖鸠江乡新庄村人,濮店小学毕业后入芜湖省立七中,继入南京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辍学回家,目睹日寇暴行投笔从戎。1938年9月,与6名同学前往当涂县大官圩,经粟裕支队民运科长彭冲指引,参加新四军,分配在二支队(即粟裕支队)战地服务团工作。
战地服务团尽管生活艰苦,王道宏精神却很充实。王在团里曾演过史沫特莱及《放下你的鞭子》,与战友一起将日文标语、传单散发到敌占区芜湖城,受到支队政治部表扬。1939年夏,新四军一支队(陈毅支队)和二支队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秋,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老二团政治处敌军工作股股长。1940年,升为新四军二旅五团一营政治教导员。
1941年春,皖南事变之后,敌人疯狂向苏北扫荡,王道宏的部队在盐城县一带活动。一天下午,敌军数路侵犯,王带领一个排扼守泰和盐垦公司一座大桥,掩护部队医院和团部撤离,击退敌人数次进攻。敌军集中四挺机枪,两门弹筒,以交叉火力射向桥头阵地。经过一阵激战,机枪手倒下,王接过机枪向敌猛射,不料从侧翼身中三弹,仍镇静地指定排长接替指挥战斗。黄昏敌军撤退,王道宏在送往医院途中停止呼吸,葬于盐城东乡。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给王道宏家属颁发“革命军人家属优待证书”,中央军委发给“烈士证明”。
李光炯
李光炯(1871--1941),名德膏,字光炯,晚号晦庐老人,安徽省怀宁人。青年时,从学吴汝伦,为之器重,携往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协助吴创办桐城学堂。1903年,李应聘去湖南高等学堂任历史教习,与卢仲农创安徽旅湘公学,不久,迁芜,易名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请房秩五主持校务,继与阮仲勉创办女子公学。是时,倡导革命之社会名流汇于芜湖安徽公学,有柏文蔚、陈仲甫、刘光汉、陶成章、苏曼殊、江彤侯、谢无量等,学生中有刘文典、常恒芳、孙万乘等,光炯亲自授课,与文蔚等刺血为盟,加入“岳王会”。后安徽公学引起清廷注意,革命党人先后离去,李避于九华山。宣统时,赴滇主教育,辛亥革命后一度归隐,讨袁后复出,反对皖省贿选,影响一时。光炯深感职业教育重要,1919年,离开政界与阮仲勉等筹办芜湖公立职业学校。晚年专注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1941年,避难于成都时病逝。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早年参加资产阶级革命。辛亥前与房秩五、吴守一创办《安徽俗话报》,1904年2月15日创刊发行,7月,陈到芜湖,住科学图书社(今中长街20号),日执教于皖江中学和安徽公学,夜在楼上伏案书写;对期刊亲自分发、卷封、付邮;以“三爱”笔名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鼓动性文章。该报以宣传爱国主义为宗旨,提倡科学、自由与民主,影响和发行量与当时的《杭州白话报》相埒。1905年9月停刊,计出23期。同时,吴樾、赵声等来芜,震动一时的吴樾炸出洋五大臣的壮举,是在陈的住处共同策划的。陈在安徽公学任教期间,结识一批革命党人,并与柏文蔚、常藩侯在安徽公学组建半军事性质秘密组织“岳王会”,总部设芜湖,南京、安庆设分会,是为安徽革命最先之组织。岳王会培养和团结了一批反清骨干。1913年,陈独秀任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途经芜湖,为驻军龚振鹏逮捕,险遭丧命。此后,陈别离皖江父老。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新青年》),仍通过芜湖科学图书社在安徽传播,在安徽的反封建斗争中,起了旗帜和号角的作用。
鲍夫
鲍夫(1916--1944),芜湖人。自幼读书,后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抗战爆发后,参加武昌战地训练班,短期训练后,被动员到华北抗日前线,初入国民党东北军五十三军万福麟残部,该部被河北民军改编后,被分配作抗日宣传工作,后与刘火、赵超、任大卫一起到河北南宫,找到冀南行署主任兼冀南游击队司令杨秀峰同志,参加革命。
1938年10月,鲍夫来到冀北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年股长、宣教科长。他性格开朗,感情奔放,把机关和部队的文化搞得非常活跃。1940年,任三支队区队教导员后,指挥了蝎子沟战斗,第一次作战,带领部队取得了胜利。战斗中他冲在前面,退却留在后面,平时深入基层和战士打成一片,是一名优秀的政工人员。
1942年10月,鲍夫从冀东武工队调到临城独立营任政委,当时斗争险恶,敌人炮楼密布,不断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和“扫荡”,他联系自己在冀东地区的斗争经验,依靠当地群众,开展政治攻势,进行反“蚕食”斗争。在他的支持下,根据地的民兵进行了整顿,普遍建立了民兵联防,敌人不来就搞生产,来了就掩护群众撤退,瞅准机会就打,在敌人心脏开展了格子网里的斗争,打开了临城的斗争局面。1944年,打垮了敌人的蚕食,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走遍了临城的山山水水,历尽了无数艰难困苦。
1944年11月,日寇袭击游驾村时,鲍夫为掩护部队突围,在阻击战中光荣牺牲,葬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吕惠生
吕惠生(1901--1945),安徽无为人,安庆第一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国立农业大学,后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1931年来芜湖省立第二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吕举止潇洒,待人和蔼,常资助有困难的学生。学识渊博,善书法诗对,主讲《农业概论》,任农科主任,其住所常为探讨救国真理学生的聚会之地。该校的前身“二农”,在芜湖学潮中素有“老大哥”之称,“九·一八”事变后,芜湖各界举行抗日救国万人大会,“二职”学生奋起响应,吕臂缠“指挥”袖章,冲破阻挠,率队前往日本领事馆前示威,将抗议书从门缝塞入,焚烧日货,集会声讨。1942年,吕加入新四军江北游击队,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历任仪征县长、无为县长及皖江行署主任。1943年,主持修建黄丝滩大堤,竣工后命名为“惠生堤”。1945年9月,新四军七师北撤,吕由水路北上,在四褐山江面与敌人相遇被捕,11月4日被杀于江宁六郎桥。
钱毅
钱毅(1925--1947),原名厚庆,芜湖人,文学家阿英(钱杏)的长子。钱毅4岁随父去沪,在父的熏陶下,幼好文艺,抗日战争初期,团结进步同学,组织“子夜剧社”,课余从事戏剧活动,创办手写本文艺杂志,进行抗日救亡宣传。1938年,在“沪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主演《高尔基童年》,后又演《古庙钟声》。参加地下党领导的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在《夜上海》、《一年间》、《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中担任主角,深得戏剧界前辈和观众的赞赏。中学时,喜读进步书籍和中外古典名著,钻研俄罗斯古典文学和高尔基作品,欣赏唐诗宋词,热爱明末少年诗人夏完淳的诗词,对其英勇殉国精神无限钦佩。
太平洋战争爆发,阿英调往苏北抗日,17岁的钱毅随父投入革命。不久,随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参加“泰兴战斗”。1942年5月,随父调新四军军部,分配在三师鲁迅艺术团戏剧组工作。12月,因敌扫荡,艺术团解散,调东海大队任文化、政治工作,与敌周旋2月。1943年,陈毅建议阿英主编《新知识》综合性杂志,钱毅帮助编辑。1944年7月调《盐阜大众》任编辑,继任副主编。钱毅学会表达群众思想感情的语言和方法,在开展的“写话活动”中,号召工农写稿口语化,著名作家陈登科等,曾得到他的帮助。他还多次受到组织表扬,评为报社模范工作者,后兼任华中文协大众文艺委员会委员。
1946年秋,国民党以50万大军向苏北进攻,敌占领淮安后,以五个师的主力配合三县保安队、还乡团,拉开近百里阵线,庄庄驻兵,村村安营。涟水保卫战爆发,钱毅被派到前方负责教育工作。1947年1月,敌不断深入,报纸停刊,钱以新华社盐阜分社(盐阜日报)特派记者,赴淮安石塘区采访。二月末返石塘区节受乡蒋舍(现为滦河乡蒋舍小队)宿营,被还乡团发现密报淮安当局。敌连夜派一连兵力包围蒋舍。3月1日拂晓突围时被俘,在严刑拷打中,大义凛然地说:“宁可枪毙,决不自新!”2日晨,英勇就义,遗体被敌焚毁。
钱毅在苏北五年,搜集几万条谚语、词汇,选编成《庄家活》、《大众诗歌》、《怎样写》、《海洋神话传说》。钱毅牺牲后,陈毅对阿英说:“死得很可惜,你要搜集他的遗文,编个集子纪念他。”1947年5月,李一氓到烟台,写七律一首赠阿英,提到钱毅的牺牲:“久迟春信到清明,沂山沂水踯躅行。野家石塘初哭子,党碑元佑旧镌名。宁看泰岱阵云起,自有文章意气横。挥手桃花潭上别,淮南柳色早青青。”同年5月,柳亚子为钱毅题词:“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1949年10月,黄克诚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阿英在“文化大革命”极其困难的境况下,整理钱毅遗稿和日记,后由毅之姐弟续成。1980年,三联书店出版《钱毅的书》。
高语罕
高语罕(1888--1948),原籍安徽寿县正阳关人,中共早期党员,政治家和教育家。其父为塾师,通汉学,故语罕有较深的文字功力。
高语罕曾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1907年回安庆,秘密参加1908年熊成基起义,并追随革命党人韩衍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后,执教于韩衍的青年军,后避难青岛。1914年流落上海,在《神州日报》上发表《青年军讲义疏笺》宣传革命并纪念韩衍,出版辛亥革命个人回忆录《百花亭畔》。在上海,与陈独秀建立亲密关系,成为陈的忠实追随者。1915年秋,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在刊上发表一系列文章。
1916年秋,经刘希平推荐和安徽省立五中校长潘光祖聘请,高前来芜湖任五中学监兼英文教员,协助刘希平主持全校教务,倡导民主,宣传进步思想。1917年秋,“五中学生自治会”成立,为安徽最早的学生自治组织。1918年,在高的支持下,五中学生蒋光慈成立反封建反暴政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出版《自由之花》刊物。1919年,在“五·四”运动中,高语罕领导筹建芜湖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游行等,被誉为芜湖学联的军师和灵魂,因而受到地方当权者的忌恨。
1920年,高被迫离芜赴沪与陈独秀共事革命活动。夏,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旋往北京,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冬,高语罕重新受聘返芜在省立五中继任学监,有计划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和组织工人运动。年底,修订1917年在芜兼办平民学校和商业学校时编写的教材--《白话书信》,1921年,由沪亚东书馆出版,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成为安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入。组织“芜湖学社”(多为知识分子),出版《芜湖》半月刊,指导芜湖学联与工人联系,开办工人夜校,进行革命教育。1922年,策动芜湖黄包车工人大罢工,组织安徽省第一个劳工组织“芜湖劳工会”。同年,领导驱逐安徽省长李兆珍运动,追使安徽军阀作出让步。8月,与郑太朴、章伯钧等被派往德国官费留学,就读于哥廷根大学,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1925年,由德国回到北京,会见李大钊,随后与朱蕴山赴沪,分别在上海大学任教,参与国共合作。8月来芜,在芜湖青年团的基础上帮助建立中共芜湖特支,物色五名进步青年赴俄国中山大学留学。11月,高语罕由安徽方面推派与朱蕴山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教授政治学概论。出席1926年1月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高是共产党派在国民党内的党团书记。在会上抨击国民党右派势力,蒋介石很恼怒,骂高为“段祺瑞”。“四·-二”反革命政变后,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前敌委员会委员。
在中共内部,高语罕与陈独秀的政治观点一致。八·七会议后,陈在中共党内被解除职务。1929年,高与陈独秀、尹宽等同时被开除出党,从此,高在政治上消沉。1937年后他陪伴陈独秀住于四川江津,直到1942年陈独秀去世后才迁往成都,与张恨水、张慧钊等人卖文为生,撰写长篇回忆录《九死一生记》。1945年,抗战胜利后,来到南京。1948年病故,原芜湖二农学生王持华等,葬高的遗体于南京南门外花神庙旁,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墓碑。
唐名跃
唐名跃(1926--1950),祖籍湖南湘潭。解放前在地方国税局任税务助理员,税务员,芜湖解放后,仍被税务部门录用。曾先后被派驻新华、长江、益民、中华、新中等烟厂任稽征工作。1950年3月,在开展积存货补税工作期间,调任第三征收组组长,后又续往中华、江南、益民等烟厂任驻厂稽征。
1949年夏大水,唐名跃被分配到长街填发票照,每天来回涉水一里多路不能按时返回吃饭,经常冷饭冷菜,仍愉快地工作,在管理厂商工作中,从不马虎,没有在厂商处吃过一餐饭、收过一件礼物;他努力学习,虚心改造,保持发扬人民税务干部廉洁奉公的品质,领导交给的任务也都能按期完成。
1950年5月29日夜,唐名跃在江南、中华两厂征税款753000元,于返回税务局途中,行至人民体育场,突然跳出一持枪歹徒,威胁交出税款,逼他随行折向小巷。唐严词拒绝,与其展开搏斗,大喊“捉匪特”。歹徒恐不得脱身,竟开枪射击,弹中唐名跃下腰。后歹徒挣身逃逸。唐名跃却仍在黑暗中摸索着拾起税款,用尽气力走回税务局,刚进门便扑倒于地,向人们讲的第一句话是:“税款没有被抢走,还在这里。”终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枪杀唐名跃的歹徒,难逃惩罚,1956年被捕获正法。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追认唐名跃为革命烈士,青年团芜湖市委追认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团员,芜湖市人民政府号召人民向唐名跃烈士学习。
毕武斌
毕武斌(1930--1951),芜湖人,出身于职员家庭,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幼年就读芜湖西门铁锁巷小学。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芜湖沦陷,随父母避难于四川重庆,读完小学和初中。1946年随母亲返回芜湖,就读于安徽省立芜湖高级商业学校(今安徽省商校)。1949年6月,商校毕业,考入芜湖市干校。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空军某航校学习文化和航空知识,毕业后,分配在空军第8师24团1大队1中队任飞行员。朝鲜战争爆发后,跨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行列。
1951年11月,为配合兄弟部队解放朝鲜西北部的大和岛,毕武斌和战友接受出击任务,临行前宣誓:“我是个青年团员,要象共产党员那样,坚决去完成任务,决不给祖国丢脸!”大和岛位于鸭绿江口外朝鲜的西海面上,是美国侵略者和李承晚的前哨阵地,盘踞着陆、海、空三军的情报机关约500人,使用现代化设备,窥听我方军情,不时指示敌机轰炸祖国东北城镇和军事交通线,威胁我军安全及供给线。为拔掉这颗“钉子”,空军曾两次予以轰炸。11月30日,决定再予毁灭性的攻击。因前两次进攻,敌军早已准备,我机升空后,敌机大批进行拦截。毕武斌担任编队右僚机,受到三架敌机围攻,机身被创,通讯员、领航员阵亡,他顽强地驾机,保持编队,继续向大和岛上空飞去。在接近岛上空时,担任轰炸任务的三架友机坠落,毕机再度中弹,机身烟火笼罩,地面指挥员令其跳伞,毕置生死于度外,奋不顾身,驾着飞机,且战且进,内心只有一个信念:“火速前进,炸毁敌人阵地!”飞抵临时目标上空,投下炸弹,终因飞机创伤过重,坠入海中,壮烈殉国。1952年,中朝空军联合政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大型工具书《辞海》中为毕武斌列了词条。
任凤昌
任凤昌(1887--1951),字瑞轩,1887年出生于河北吴桥。及长,学伤科,练国术,后以伤科郎中混迹于吴桥城乡,1913年来芜湖,专治跌打损伤,兼卖狗皮膏药。日本侵略军进占芜湖时,沦为汉奸。
1937年12月9日,日军十八师团一部侵占芜湖县竹丝港,不敢对芜湖冒然进犯,任凤昌认为这是一个投主求荣的好机会,便纠集朱道玉等十九个地痞流氓,连夜制作了太阳旗。10日上午任等一行来到竹丝港,向日军保证:芜湖没有守军,如遇抵抗,愿以生命担保。日军将信将疑,便将其十八人作人质,命任、朱带队向芜湖进犯,遂于当日由东门入城侵占了芜湖。引狼入室的任凤昌由此而被委任为芜湖维持会会长。1938年4月,南京大屠杀中被西方人称为“亚述魔王”的第六师团中将司令谷寿夫,率军进攻和县、巢县、合肥一带,任凤昌再次充当向导,并一直跟到武汉,日本人赏了他一匹东洋马及官服一套,东洋刀一把,封他为团长。
1937年8月,任凤昌回芜湖,任日军驻芜警备司令部便衣队队长,积极协助日伪设立“十一”号特务机关,残害抗日同胞。其本人更是横行乡里,滥施淫威。1940年以后,又先后出任伪工会筹备主任、理事长,芜湖安清同盟会和理教会的理事长等职,显赫一时。他亲手杀害的无辜者就达数十人。任凤昌带领日军侵占巢县时,窜至西安桥村内,陆姓人家男女五口,被任一一刺死,哑巴刘家炳被毒打三天后,任放狗将其活活咬死。在合肥南乡大兴集,任一把火烧了马王井村百余户人家的房子,火中被烧死的人难以统计。1938年6月某日,任凤昌带鬼子到乡下打鸡,见到一个怀孕的女子,便紧追不放,女子跳入塘中,任凤昌将其拖上来,用刺刀乱戮,人伦丧尽。
1945年初,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溃败,任开始坐卧不宁,恐末日将至,便于同年3月9日离芜隐回老家吴桥。芜湖解放后,任凤昌又于1949年下半年潜回芜湖,将他的家由大马路迁至曾家塘,闭门不出。镇反运动中,知情群众纷纷揭露其罪行,人民公安机关于1951年4月将其捉拿,4月23日芜湖市召开公判大会,汉奸任凤昌被处决。
汪孟邹
汪孟邹(1878--1953),学名,行名帮伊,安徽绩溪人。幼学八股、史地,接受改良思想,与兄希颜同中秀才,后进江南陆师学堂,不久,父兄相继去世,孟邹辍学回乡。
1903年,孟邹在亲友帮助下,集股金银1200元来芜湖长街开设安徽省第一家书店--科学图书社,自任经理,经销学校课本和文具以及有关新文化书刊,与柏文蔚、苏曼殊、邓绳侯、鲍继堂、李光炯、陈独秀等芜湖教育界和其他方面知名人士交往。陈独秀在安徽公学教书,并负责《安徽俗话报》,报纸由科学图书社印刷发行,汪与陈交谊颇厚,独秀在汪店食宿。1912年,芜湖书店增多,科学图书社除经销课本和文具外,并销国内各地新书刊,如北京《新青年》、鲁迅办的《语丝》杂志等,在芜湖书业同业中很有影响。“五·四”运动期间,科学图书社成了芜湖教育界进步人士聚会和活动的场所。省立五中、二农、二女师、公立职业学校等教师,常出入书社,在此议论时局。为此,汪曾遭到当局的传讯和扣押。
1913年,汪在陈独秀建议下,从书社抽人在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自任经理董事,先出版地图,1915年,印行章士钊所编《甲寅杂志》,为人所注目。“五·四”前后,经销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和外文书籍,发行《建设》、《少年中国》、《新潮》等杂志,出版《孙文学说》、《尝试集》、《三叶集》、《胡适文存》、《吴虞文录》等。汪由原来崇尚维新转向民主革命。民国八年(1919),亚东出版《建设》杂志,汪孟邹在《我的新书业--答肖聪先生》一文中写道:“中山先生要办《建设》杂志,同那些大出版家商量代为印刷和发行,每家都拒绝了,最后,朱执信先生来同我商量,我们答应了下来”。同时,出版蒋光慈等人文学作品和汪原放标点、分段的《水浒》、《红楼梦》、《西游记》等10余部古典小说,受到鲁迅的赞赏。
1923年,科学图书社开业20周年,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胡适、陶行知等题词祝贺。胡适题为:“给文化做了20年的媒婆”,陶行知书写:“赈济20年学术的饥荒”。1927年,北伐军进展到长江流域,科学图书社由于和进步人士有联系以及汪之侄在武汉中共中央出版局工作,大量的马列主义书刊源源运芜,由书社发行,一个军官宣称:“书店抵得上一个师”。“四·一二”大屠杀时,书店被冲击,仍冒着风险,坚持经销。芜湖沦陷,1938年书社停业。
汪孟邹治事严谨,出版认真,他说:“我们出版认真,一是由于个性使然,一是许多朋友如章行严(士钊)、陈仲甫(独秀)、胡适之诸先生督促之力”。亚东出版速度快,校对仔细,版本优美。1913--1940年,亚东出版杂志11种,书籍240多部,行销国内267个书局(店),并在21个省和9个国家设立代售处381处。后期曾出版一些托派书籍,但在出版事业上有突出贡献。汪举办一些公益事业,创办女校,建立图书馆等,为改革旧俗作了一些努力。
崔亮功
崔亮功(1881--1953),又名崔之熙,安徽太平人,清末秀才,上海法政学院毕业,曾任山东潍县地方法院庭长,后来芜湖从商,在长街开永春茶庄,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主席,1936年任芜湖总商会代理会长。抗战爆发前,携眷属回太平,后避居屯溪,被称为“皖南四老”之一。抗日胜利后回芜,再度当选为商会会长,一年后辞职。同期还被选为县参议员,1946年当选“国大”代表。其为人正直宽厚,无党无派;1949年芜湖解放后,被人民政府聘为市工商联主委及皖南行署委员、第一届市政协委员。
郭子清
郭子清(1890--1953),安徽肥东人。少随其父在京读书,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受黄兴指派到合肥组织500人武装,任管带,与程姜营驻防芜湖。“二次革命”失败,郭随众流亡上海租界,后投方振武任军需官。方任安徽省长时,郭任省政府委员兼土地整理委员会主席。1938年4月,应安徽地方银行行长程振基之邀来芜湖任银行副行长(后改组任副总经理)。1940年程振基去世,郭代理其职,主持行务,事必躬亲,掌握皖南战时地方金融。1947年兼任省行芜湖分行经理。在芜及安徽金融界甚有资望,曾被同业推举参加国大代表竞选,郭认为官场腐败,毅然声明退出,并曾帮助银行之中共地下党员脱险。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将安徽省地方银行移交给市人民政府。后曾在芜湖县火龙岗主持筹办采煤股份公司,因资金短缺未果。1950年被邀列席芜湖市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被邀为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并受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宫乔岩
宫乔岩(1892--1955)化名王少春,安徽芜湖人。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19年后,在芜湖教会学校--圣雅阁中学任教,是时,李克农、阿英(钱杏)为该校学生,宫与他俩结识,建立深厚情谊,因排行老二并娶阿英二姐钱德海为妻,被尊称为“二哥”。
1925年5月19日,由圣雅阁中学发起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学潮,宫鼎力支持。“五·卅”惨案消息传至芜湖,反帝反军阀斗争更烈,宫站在斗争前列,是运动领导人之一。7月1日,芜湖“外交后援会”公祭在沪、汉、粤殉难烈士,由阿英主祭,宫报告英兵在各地开枪残酷情况,闻者义愤填膺。8月23日,“外交后援会”在十三道门(今鸠江饭店)集会,当众焚毁英日货物,先由宫作演说,闻者动容。随即宫辞职与李克农、阿英等创办私立民生和新民中学,吸收教会学校退学学生入学。9月10日,民生中学开学,宫乔岩任校长,李克农为事务主任,阿英、章慕陶、莫英等为教员。学校宗旨:“陶成坚洁人格,激发国家观念”。学生一律住校,身着灰色中山服,腰系皮带,脚扎绑腿,学文又学武,校旗为红绸幅上绣“民生中学”四字,在学潮中以斗争性强著称,被誉为江城“水泊梁山”。10月10日,各校学生在十三道门举行大会,内容为“收回关税自主,反对沪案重查,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解放”。集会由宫乔岩主持,王雪涛等演讲,影响颇大。
1926年3月,民生中学呈请立案照准,由商务印书馆在沪代办军用步枪80支,作为学生军训之用。军训课分三个大队,到野外进行步操、劈刺、投弹等基本训练,归来雄赳赳气昂昂,歌声嘹亮,人称为学生军。3月12日,举行孙中山逝世忌日纪念,由宫乔岩主持,李克农读遗嘱。其他师生代表演说,先呜礼炮27响、下半旗致哀,全校素食一天。3月18日,北京段祺瑞执政府枪杀天安门请愿学生(死47人,中有小学生周正铭系安徽人,伤150人。)“3·18”惨案,激怒全国,3月27日,芜湖各界声援北京,召开市民大会,游行示威,与会者约2000人,宫乔岩为大会主席,阿英、王肖山、王振武在会上讲话,进行声讨,提请广东国民政府出兵北伐。到会者臂戴黑纱,手执白旗,上书打倒帝国主义,废除辛丑条约,惩办京案罪魁等。会后,在总指挥姜少廷、宫乔岩率领下示威游行,经日本领事馆,绕交涉署,向警察厅进发,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后尾随游行者达万人。
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右派策划反革命事变,宫乔岩、李克衣、钱杏等离芜,避居巢县。5月,宫乔岩、钱杏
、胡浩川、严启文、汪应祖等赴汉,旋返芜,宫仍任校长。11月28日晚,国民党军警包围民生中学,李克农脱险,宫乔岩被捕,民生中学同学请愿营救,发表宣言,张贴标语,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宫释放。不久,宫乔岩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与李克农等去沪和前期到达的钱杏相聚于闸北区春野书店,在春野支部过组织生活。
1928年起,宫乔岩与李克农一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先后在上海、东北等地开展艰险的地下斗争,组织抗日运动。1932年,宫至北京、张家口从事抗日同盟活动。1942年后,在蒋管区长期从事革命统一战线工作,曾在刘文辉部队所驻扎的西昌地区坚持地下斗争达五年之久,为中国西南地区的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1950年,宫乔岩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副署长,由于长期地下斗争积劳成疾,不得不在1952年9月离职休养。1954年12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遗体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沈子修
沈子修(1880--1955)原名全懋,安徽霍山人,清朝两江师范学堂毕业。1907年参加同盟会,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12年起,在安徽公学、安徽法政学校、安徽省立第三农业学校(六安)、第二农业学校(芜湖)、安徽省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凤阳第三女子中学、凤阳师范学校、芜湖公立职业学校和安庆高级职业学校任教或任校长。1924年,任芜湖二农校长时,曾邀请共产党员恽代英演讲,不意为芜湖县政府发觉,学校被警察包围,经沈子修机警安排,使恽安全脱险。沈治校严谨,教育有方,主持二农校政时,思想活跃,培养革命人才。沈毕生从事教育,在安徽教育界声誉较高。全国解放后,选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滕松如膝脉华
滕松如(1870--1955),祖籍江苏江浦,生于芜湖,十四岁在和县中药店学徒,十七岁任掌事。刻苦学医,自学成才,因常在昏暗灯下夜读,成了勾背和近视眼,后因医道高明,“滕驼子”之名,闻名遐迩。三十年代曾在中二街双桐巷立牌“金陵儒医滕松如”。其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四十年代被誉为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
其子滕脉华,绰号小驼子,1901年生于芜湖,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继师从上海名中医丁甘仁门下,1927年受聘任北伐军军医,同年底回芜湖挂牌行医。他对内科杂症、时令病、儿妇科疾病很有创见,从诊盈门,四十年代被誉为芜湖四少名中医之一。1951年被推为市中医师公会副主委,1958年病逝。李育之
李育之(1902--1956),安徽合肥人,八岁随家迁居芜湖,十八岁考入上海东亚体专,1922年毕业回芜,从事体育事业,为芜湖乃至安徽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体育界的名人。
李先后在芜湖多所中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为芜湖培养数名篮、足球和田径方面的优秀运动员,如郭壮媚、李立翠、汪仲华等,并向体育高校输送了许多优秀体育人材。1929年芜湖体育场建立,李任指导,后任场长,此时芜湖体育场竞赛活动相当活跃,对芜湖体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李为人豁达,工作勤恳,解放后,留任体育场场长,组织力量,为基层培训了大量体育骨干,并修建第二运动场,李是第一届芜湖市政协委员。
翟宗文
翟宗文(1900--1957),巢县柘皋人,1918--1922年在芜湖萃文中学就读。
“五·四”时期,翟宗文和刘希平、蒋光慈等站在运动前列,翟代表萃文中学参与芜湖学生联合会的筹备工作,被推为“学联会”副会长,带领学生游行示威,并率学生包围商会,迫使商会在“禁止日货进口”保证书上签字,把爱国运动不断推向高潮。1921年,安庆发生“六·二”惨案,芜湖学生立即声援,翟代表芜湖“学联会”亲至安庆,斗争取得胜利。
从萃文毕业后,翟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学和律师工作,抗战期间参加安徽抗日动委会,一度出任庐江县县长;解放后任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国淦
张国淦(1876--1959),字乾若,号石公;湖北蒲圻人。其父张学诚曾在湘军充文书,后为县主簿,在皖南牙厘总局及芜湖分局任职,国淦幼随父寓居安徽。1902年中举,1904年考取内阁中书,母病返芜,一度曾在皖江中学任教。1906年离芜去京,涉身仕途。光绪三十四年(1908),学部要求各县编修乡土志,并作为教科书。张编纂《芜湖乡土志》,设历史、人文、地理三大目及建置、实业、宗教、商务等11门。张前半生浮沉宦海,晚年专事著述,对东北史和方志学进行研究,著有《中国古方志考》、《俄罗斯东渐史略》等。
潘赞化
潘赞化(1884--1959),号亮聃,安徽桐城人。1902年留学日本,参加东京青年会,后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回国后,任芜湖海关监督。潘为人正直,坚持法度。在芜湖,潘结遇张玉良。张原籍扬州,年幼失怙,被舅舅卖到芜湖,潘将其赎出结为伴侣。张玉良上海美专毕业后,赴里昂、巴黎、罗马学习油画,1927年回国,1937年再至巴黎,成为在雕塑、油画方面闻名世界的美术家。1977年逝于法国,终其一生对潘感情忠贞不渝。
潘赞化曾参与护法运动,后一度回桐城创办私立孟侠中学自任校长,解放后曾任省文史馆馆员。
钟寿芝
钟寿芝(1877--1959),安徽和县人,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毕业。1906年至1928年任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医生,1928年4月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29年4月返芜创办寿芝医院。
清末民初,钟已独立施行下腹部和肿瘤等高难手术,还参与颅脑手术,为芜湖西医界名医。从1921年起为社会培养医护人才,临床示教,传授理论。他信奉基督教,是卫理公会的教友。
王叔澜
王叔澜(?--1960),安徽芜湖人,安徽省近代体育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体育科,先后在南京、芜湖等地担任中、小学体育教师。1932年至1935年担任安徽省立公共体育场场长,并兼任省教育厅体育指导员。他尽力扩建体育场地,增置体育设施,组织运动会、单项比赛以及周末球赛,开展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其时,是安徽省近代体育史上的兴盛时期。建国后,参加筹建体总皖北分会,嗣后,又筹建安徽省人民体育场,并担任第一任场长。
时绍伍
时绍伍(1893--1960),名相曾,安徽寿县正阳关人。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参加“五·四”运动。毕业后,回原籍创办甲级商业学校,后来芜湖省立五中任教。与光明甫、沈子修、房秩五、李光炯、卢仲农、阮仲勉、江彤侯等创办公立安徽职业学校(简称“公职”),设机械、木漆、染织三科,附设艺徒与各科实习工厂,时绍伍为校长,1921年招生,1931年改称私立安徽职业学校。
“公职”教学,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上午授课,下午在附属厂实习。生产收入,一部分用于学校经费,一部分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生。贫寒者予以免费,有的还贴补膳食和寒衣。机械厂制造及修理各种机器,木工厂制造家具,染织厂生产各色布匹。所制造之抽水机、引擎、蚊帐、斜纹布、毛巾,线袜等,受社会欢迎;生产之虎钳、元车、抽水机等,1934年参加全国职业学校制品展览。安徽省教育实验器材与民间器物类多为“公职”制造。历届毕业生服务于铁路、公路及有关企业,其中的朱璋、张泰泉解放后参加东北地区纺织工业的创建。进步人士龚念祖、王垣甫曾在“公职”任教。柯庆施在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以“公职”为接头和开会之处。该校与“二农”、“五中”、“民生”等校,同为芜湖民主运动的基地。学生有遭搜捕之情者,时绍伍获悉,均暗中告知并资助隐避或转学汉口,前辽宁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阮途,是当年被保护的学生之一。“公职”生产的纺织品,印有“劳工神圣”字样,还规定“五一”国际劳动节放假一天并举行纪念。
时绍伍支持参与社会进步活动和反帝运动,并曾在刘希平、高语罕所办之商业夜校、工业学校任教。1925年,“五·卅”惨案后,时绍伍在芜湖“国民外交后援会”任宣传股主任(下设编辑组,钱杏为组长),6月2日,在十三道门市民大会上与余小宋相继作演讲。1928年,“公职”增设女子部。1935年,学生达300余人,为全省私立学校之冠。1937年底,芜湖沦陷,“公职”被毁。
1938年,时绍伍供职于湘西安徽教师服务团,后任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教授。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只身返芜,目睹“公职”校址仅剩平房3间,余皆瓦砾,不胜痛楚,矢志复校,约集沈子修等,重建校舍30余间,1948年复学,招收染织、土木两科,继任校长,翟慕颐为教务主任。1949年芜湖解放后,安徽职业学校与安澜职业学校合并为安徽安澜联合职校,继又并入市立工业学校。1950年,时绍伍赴东北办学。1955年,任辽宁省教育厅长。
朱红
封(1871--1960),名祖圻,号养拙居士,河北大兴县人。朱出身晚清官宦世家,父朱榕曾在湖北等地为官,妻石氏,为晚清两湖总督张会纲(之洞)的内侄女,本人为晚清举人。
封先后由当时安徽省法政学堂和省警务公所毕业,曾在救生局、发审局、警务所、池太二府任职,与革命党人徐锡麟有换帖之交,宣统三年,任晚清芜湖最后一任知县。辛亥革命后,朱为民国芜湖县公署首任知事,以及芜湖县和山东济宁县警察所所长、屠宰税局局长、六安州厘金局局长等,民国十七年(1928)出任河北清河县公安局长,代理公署知事,1930年任山东莘县公安局局长兼知县,后辞职,举家迁芜湖定居。
抗日战争爆发,芜湖沦陷,朱封于1937年12月被迫出任芜湖县维持会长,旋任芜湖县县长,至1940年8月去职。
朱为三任芜湖县知县、县长,在任时多行善事。出任日伪维持会长和县长期间,甚少劣迹和民愤,还做了一些保护百姓的好事。如由于他的抵制,日军在芜湖抽丁200--500人的企图未能得逞,并因此受到日军殴打、软禁而去职。他还设法推延阻止了日军警备司令部拆除赭山附近一些庵庙寺院,还以各种方式,有意无意地保护和帮助营救了一些抗日志士和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得到民众的谅解和宽宥。对他的去职,当时芜湖人用“送伞”、树碑的方式,表示慰问。抗战胜利后《安徽民报》有言:“朱封人好办事好,为官清廉正直,不枉取于民。”地方法院也未对其作任何处理。
朱为官未置私产,住房也系租赁,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写的“颜架魏”(以颜体为骨架的魏碑体)和行云草书,颇见功力。芜湖长街等商区的牌号不少为朱手笔。解放后一些党政机关衔牌和神山烈士墓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字,也系朱书。他还善诗词,通经史,有遗著《知愧斋偶卷》。1956年,朱加入民革,曾任市政协委员。
陈次权
陈次权(1896--1961),安徽青阳人。出身官宦之家,上海同济专门学校商科毕业。抗战前曾任青阳县立第一小学校长,省黄山管理处处长,抗战期间被选为县赈济委员会主任,1943--1947年任国民党青阳县党部书记长,同时又先后被选为省参议员、国大代表。受三弟陈维稷(曾任纺织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委),侄陈法周(曾任中共宣城地委统战部副部长)的影响,陈次权利用青阳的合法地位,多方设法掩护、支持中共地下党员的活动。皖南事变后,他的家成了中共的交通站、接头点、留居处和转移物资的场所,方向明、许英汉、王镇国、陈宗汉、陈中明、疏拓夫、季光甫等人都先后得到他的掩护和营救。
解放后,陈次权曾去上海莹阴针织厂任董事,1950年被安排为皖南行政公署委员,同年5月参加民革,此后一直留居芜湖。在芜湖工作期间,颇多建树,在担任红十字会会长期间,积极筹建市红十字医院,吸收了一批医术较高的中医,为群众看病治病提供方便。1950--1954年陈任市建筑工程局局长,1954--1958年任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这一期间,芜湖市的城市改造、规划和建设,镜湖的治理和绿化,修建北京路,建筑沿江防水墙等,陈次权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兼任市体委主任时,对加强芜湖市体育设施、场地建设,促进芜湖体育发展,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陈次权曾任民革芜湖市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在中共的领导下努力学习,积极宣传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1957年,在“反右”期间,被错划为右派,被捕入狱,1961年含冤病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
李克农
李克农(1899--1962),又名泽田、峡公、种禾、曼梓、稼轩、天痴、震中,祖籍安徽巢县,生于芜湖。其父李道铭,字哲卿,幼过继给芜湖挑箩担的本家李某,由巢县来芜湖就读,后进芜湖海关设在江北雍家镇的一个关卡工作。道铭有三子,克农居长,按宗谱应排为“泽”字辈,挑箩担的爷爷,为示区别,将其改成“克”字。
李克农就读于安徽公学附小和圣雅阁中学。1917年,在北京《通俗周刊》做发行工作,张勋复辟,被迫回芜,是年娶赵瑛为妻。1918年加入蒋光慈等组织的“安社”。“五·四”运动后,参加芜湖学生运动,与高语罕、朱蕴山、钱杏、宫乔岩等,常在科学图书社相聚,并给《皖江日报》撰槁。1920年就任省政府秘书,次年赴六安任县政府第二科科长。1925年5月,芜湖学生掀起反对帝国主义奴化教育学潮,后李克农与宫乔岩、钱杏等创办民生中学,任事务主任。“五·卅”惨案后,任皖省“外交后援会”宣传事务。1926年年底,经钱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国民党芜湖县党部成立,任宣传委员,后奉中共芜湖特支指示与阿英等打入芜湖市青帮组织。4月18日,芜湖国民党右派策划反革命事变,李事先获悉,使中共芜湖特支及共青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主要骨干得以隐避。克农等潜往巢县,11月27日返芜,以民生中学校董事会主席身份主持校务,此校成为中共安徽省临委的秘密活动点,遵照临委指示,在校内成立“济难会”。1928年1月27日芜湖县公安局围捕济难会负责人王绍虞等40余人,28日晨,包围民生中学,进行搜捕,李克农潜往上海,省长陈调元下令通缉。
抵沪后,李克农与阿英在“春野支部”过组织生活,参与党在沪一些小型报纸的创办,后调入党的沪中区任宣传委员。1929年12月,经组织批准考入国民党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为徐恩曾),任广播新闻编辑,后任电务股长。同年,国民党秘密组建特务组织,任命徐恩曾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务科主任(实为调查科主任),遵照周恩来的命令,李克农、钱壮飞、胡底设法打入其内部并组成党的特别小组,李克农任组长,常往来于宁沪之间指导工作并负责与中央特科联系。1930年,李克农调中央特科工作,由中央政治局委员顾顺章领导,陈赓联系,从此国民党CC组织的秘密经李克衣小组有领导有计划及时掌握。1931年,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后叛变,严重威胁党中央机关和领导人的安全,钱壮飞获悉,即派其女婿去沪告知李克农,李设法转告中共江苏省委,使中央机关及领导人及时转移,敌人暗算落空,受到中央嘉奖。李克农机智勇敢与敌人斗争,被誉为“党的秘密工作四杰”之一。
1931年,李克农任江西省委保卫分局执行部长,奉省委书记李富春指示,处理江西石城、广昌、雩都、兴国、平安寨等大批积压的反革命嫌疑犯、AB团、托派、改组派、社会民主党等案件,任务完成后,回瑞金任中央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长;继调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建一、三、五、七、九等军团的保卫分局组织工作和红军中的保卫工作,红军保卫局改为红军工作部后任部长;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办理对外统战工作,并负责与东北军、西北军联络。
1936年2月,李克农携秘书钱之光等前往洛川,与张学良部会谈,达成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的初步协定,后又多次与张部接触,“西安事变”发生后,随同周恩来前往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为中央代表团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等地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38年,张国焘借祭黄陵出走,被国民党特务转送汉口,为执行长江局把张国焘接到办事处作最后教育的决定,曾亲率数人与张斗争。1943年,兼任西北公学校长。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七大。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长,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委员兼秘书长,在了解敌情,保卫自己,镇压反革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会召开,李克农作为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成员参加。同年,选为中苏友协总会理事。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情报部长、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1950年12月,任军委总情报部长。1951年7月,负责朝鲜停战谈判,任中共方面党委书记。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4--7月,出席在日内瓦召开的有关朝鲜停战和印度支那问题会议,协助周总理工作,团结朋友,打击敌人,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签订印度支那停战协议。1955年总参联络部改为中共中央调查部兼任部长,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选为中共中央八大委员。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1957年10月25日,摔伤造成脑溢血。1961年,其妻赵瑛病故。李前往上海搜集情报工作史料,以备总结。1962年1月6日--2月6日出席在京召开的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2月9日,因患脑软化逝世。
李克农逝世后,收到越共主席胡志明、印尼共产党主席艾地等人的唁电。2月13日,首都500人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主祭;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乌兰夫、罗瑞卿、习仲勋等陪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献了花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致悼词。1989年9月14日,李克农同志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国家主席杨尚昆撰文,赞誉他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情报和保卫工作的卓越组织者和领导者”。张英男

张英男(1940--1963),巢县黄麓张家町人。4岁丧父,后随母行乞,解放后,家庭翻身上了小学。1955年来芜湖学木工,1956年春,参加第五木器生产合作社。在党的教育下,迅速成长,先后调换工作八次,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勤勤恳恳,公而忘私,不计较个人得失,出色地完成任务,五次获奖,并被评为轻工系统先进工作者。1963年7月5日下午下工回家,路过花津桥水闸附近,忽闻青弋江畔传来呼救声,他即奔上江堤,见两个嬉水儿童被卷入深水,不顾自己不识水性,急忙和衣跳入江中,先将离岸较近的男孩(李幼辉)救上,又去救另一男孩,但因衣湿浸水过重,勉强把第二个落水少年(吕家琪)拉到水面渡船旁,自己被沉入江底,时年23岁。
张英男牺牲后,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他为烈士;中共芜湖市委根据他生前要求,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共青团芜湖市委追认他为模范共青团员;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中国红十字会,分别追认他为模范职工和模范会员。
张九皋
张九皋(1889--1963),名可铣,号鹤皋、鹤影,江苏溧阳人。幼年丧父,15岁人芜湖恒益参号当学徒,常为店主读报而对报业产生兴趣。19岁,上海《南方日报》聘其为驻芜访员,月薪6元,后辞店,专事访员;旋又被上海《新闻报》聘为访员,兼分销报纸;继又被上海《中外日报》聘为访员,化名张九皋,在此期间结识上海《申报》驻芜访员谭明卿。
清宣统二年(1910),张九皋协助谭明卿筹建《皖江日报》,11月20日出版,谭任社长,潘怒庵为主笔,张九皋为总编辑。1911年10月11日,张九皋知武昌起义,得武昌出版《大汉报》,12日在《皖江日报》号外发表,传播起义消息。1912年,聘郝耕仁为主笔,张与谭为一稿内容删改发生龃龉,张愤然辞职,后经同仁疏通,次年返回《皖江日报》。1915年,张九皋筹建《工商日报》,组建芜湖商团。10月20日,《工商日报》出版,张自任采、编、校等,雇工排印,妻任炊事、庶务,共5人。随着发行量扩大,收入亦随之增加,后自任社长,女婿柏毓文为副社长,张大荒任总编辑,其子张衡武(步青)任经理,女儿、外甥都在报社任职,此时张九皋仍任《皖江日报》总编辑至1937年底芜湖沦陷停刊。五四时期,张九皋结识常给报纸撰搞的高语罕、阿英、蒋光慈、李克农等,常将报社借给学联开会,并暗中保护他们。抗战初,暂居三河,出版《工商日报》三河版约三个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2月,张九皋以《皖江、工商联合版》恢复出版,次年改名《工商报》。1949年4月24日芜湖解放,5月28日,张将《工商报》的产权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后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员,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并整理多年研究的“天干地支”和“八卦”等10万余字手稿,撰成《中国宇宙史的研究》一书。1963年6月3日病逝。
晋德明
晋德明(1915--1964)生于裕溪口一个贫苦家庭,18岁起在裕溪口码头做抬煤工,长期过着挨打受骂的苦难生活。芜湖解放后,翻身成了主人,先后入裕溪口搬运办事处,加入搬运工会,转入芜湖港务局后,当过装卸工、二大队小队长、大队副等,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直到逝世的十多年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港如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成绩,成为著名的劳动模范。
1954年安徽大水,淮南煤炭经铁路运至巢县烔汤河转为河运,晋德明一项建议提高工效近一倍。1956年4月2日下夜班前,狂风骤起,四号码头湾子里的木筏被风浪打散,晋德明和工人们一道下到江中,顺着风力把冲散的木材理顺好,拖上岸,又不顾疲劳到六号码头,经过两个小时的抢救,保住了六号码头趸船的安全。在新港卸煤时,发动大家把卸过车皮的遗留散煤从车上各个拐角处,扫干净,这样清扫一年就有864吨,按当时价计算,为国家全年节约21600元。晋德明在担任装卸队长期间,经常向工人宣传货运质量意识,他每天提前上班,向调度了解当天任务安排,接受任务后和小队长研究分工,全大队出色完成了各个时期的装卸和突击、抢险任务,1962年一年卸车752930吨,比其他大队多完成达20万吨;全队还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全生产荣誉。
由于他对港口的生产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从1953年到1963年先后多次被评为本单位和市、专区、长航系统、省和交通部的先进生产(工作)者、五好职工、标兵、劳动模范,并光荣出席1959年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和首都国庆十周年观礼。1964年晋德明患癌症去世。
奚国光
奚国光(1906--1964),名居洁,号枕流,芜湖县陶辛人,地方知名士绅。
奚6岁开始启蒙教育,1919年考入芜关中学,后就读武昌私立中华大学,加入国民党,参加武汉读书会,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27年,因不能返校辍学,经亲戚引荐任芜湖县农协委员及教育局委员、督学、股长、陶辛圩实验区副主任等职,直到1934年。奚为人稳健精明,得上司赏识,1935年8月,参加安徽省教育考察团,考察国内七省十三市的地方教育和社会教育。
抗战爆发后,奚在汉口任中国赈济委员会难民救济委员会干事,随后被派往屯溪第三区任皖南抗日总动会常委兼情报组副组长,后在南陵、郎溪、泾县等地工作。1945年2月,奉皖南行署电召,前往屯溪,与崔亮功等人呼吁成立芜湖县银行,该行于1945年12月1日在芜湖正式宣告成立,奚任总经理,直至1949年6月。该行创办初期,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搞活流通、兑换伪币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奚曾当选为芜湖县参议员,安徽省候补参议员,并兼大量名誉头衔,1947年脱离国民党。1949年,由范治农、李则刚介绍加入民盟。芜湖解放前夕,积极保存物资、帐册,安定人心,解放后,将芜湖县银行资财完整移交中国人民银行芜湖分行,后一度回原籍开设生生棉织厂,参与创办《新工商报》,还被选为芜湖市政协委员,芜湖县人大代表。
张恨水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心远,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昌,早年与郝耕仁游学上海,后回潜山。郝到芜湖主持《皖江日报》笔政,当其离任赴皖南前向张九皋力荐张恨水继任。1918年初,24岁的张恨水任《皖江日报》副刊编辑,业余撰写一部长篇言情小说《紫玉成烟》在副刊连载,从此开始小说创作生涯。夏,与报界同仁反对日本“二十一条”,年底,离芜到《申报》驻京办事处工作。1921年,被聘为芜湖《工商日报》驻京特派员。除拍发电讯外,还为副刊撰写小说,其作品在京、沪等地拥有广大读者。张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一生创作小说几十部近三千万字。
洪镕
洪镕(1877--1968),字铸生、竹荪,芜湖人。其父洪锡璜,曾任具丞,后荐为上海知县,办理洋务局,清丈地租局。洪镕少时,就读上海,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廪贡生选送日本“帝国高等工业学校”,在日留学期间,被推为“中国留日同学会”12名评议员之一。
光绪三十年(1904)由日归国,关心新政、新学,希望走明治维新之路。光绪三十一年,考取工科进士,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和国史馆胁修,离芜赴京就职,当感“立宪救国”诚不可能,辞官转京师高等实验学堂任教习。民国初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聘洪镕任“国立北京高等工业学校”校长。洪秉性正直,受命之初,针对校纪松弛,整顿学风,改革学制,聘有专长的著名学者任教,“国立北京高工”成为“五·四”时期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1918年2月,洪与蔡联合举办学术演讲会,聘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演讲。对一些思想守旧,但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专家也加以延揽,让各派学者各抒已见,开展争鸣,创学术民主作风。1919年“五·四”运动中,为营救被捕的32名爱国学主,与蔡元培等奔走呼号,乃至二次辞职以抗议北洋军阀政府暴行。
1922年,终因不满军阀政府的腐败,愤而辞职归里,在芜湖广福矶筹办私立芜湖工业专门学校,1924年招收预科生,1925年增收初中插班生,命名为私立芜湖中江中学,1927年停办,1928年复课,1931年停办,1937年芜湖沦陷,学校被劫一空。1928年2月,安徽大学在安庆成立,1932年学校欠款达10余万元,校长辞职,6月,洪镕不顾蒋介石忌恨,联络国民党爱国将领方振武和安徽省长许世英、都督柏文蔚及著名教授杨武之等15人组成安大董事会,解决“安大”危困,学校得以扩充,使一、二届学生如期毕业。
洪镕倡修京师芜湖会馆,参与民国八年《芜湖县志》鉴订。抗战期间,敌伪曾诱以名利,却安贫自守。新中国成立后,由黄炎培举荐于1951年12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洪镕以亲见亲闻亲历悉心致力于近代史研究工作。1961年5月,将数十年珍藏各种古籍善本图书、经卷、字画等无偿捐给家乡芜湖,10月,由其女洪曾琼运芜,总计1358种,14157册,分装70余箱(其中随书捐赠五层书橱10个,枣木书箱26只),书多为清石印本、精刻本,珍贵的有明万历刻本。对此,中共芜湖市委特制奖状,派专人赴京颁发给洪镕。1968年2月15日,洪镕在北京逝世,1981年,其骨灰由北京移芜,存放镜湖烟雨墩。徐少鳌
徐少鳌(1911--1968)名祥定,字楚行,芜湖澛港人。敏而好学,工诗善文,为继承祖业(四代业医),攻读医经五年(1929--1933),随父临诊,常有卓见,及长,对中医理论造诣日深,以其素习岐黄之术,于1933年悬壶行医。因医术高明,患者争相求治,尤擅长外科,声誉甚高。
徐治学严谨,师承各派,融会贯通,时能创新。30年代,用中西医结合治疾,获效较高;医德上,爱护病人,对就诊者,不分贫富、长幼、妍媸,一视同仁认真医治。对急诊患者,无论风晴雨雪,城市乡村,亲往治疗,常救济贫苦病人。抗日战争时期,避难繁昌山区,常为新四军谭震林部病员义务治疗,1940年,往返于澛港和芜湖之间,掩护和资助长江支队领导人之一李友白在芜湖、当涂、南京一带活动,因而经常受到敌伪持枪恫吓、敲诈、勒索,以至不能安居。
1950年4月,徐少鳌任芜湖市中医公会主任委员,乐而吟曰:“杏林春意暖,花发满江城”。继而组建中医联合诊所,后又在此基础上,将该所扩建为芜湖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社会活动频繁,仍不辍医,将数十年外科临床经验及外治法,整理记录。1958年大办钢铁,一次认购公债五千元。多次选为芜湖市人民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黑五类”惨遭迫害,1968年,含冤逝世。徐逝世后,在中医及外科同仁支持下,由其门徒将其病案纪录整理为《徐少鳌外科经验录》,约五万言,1982年付印,但其生前所撰写的“中医外科手册”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被抄家散失。
许侠农
许侠农(1909--1969),名承正、承佑,芜湖人。幼年就读芜湖圣公会教会小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为抗议帝国主义暴行,愤而退学,入李克农等所创办的民生中学。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参加共产党外围组织“济难会”,秋与甘天沐、宋季仁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芜湖发生“蒲草堂”事件,许、甘等30余名济难会员被捕解安庆,许判刑10个月,民生中学被迫停办,为纪念老师李克农,出狱后,将名字改为侠农。1929年,入芜湖私立工业专门学校。1930年夏,考入杭州浙江大学电机系,成绩优良,获安徽省奖学金。1934年,执教于南京通讯学校,不久辞教,考取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特别研究班,学习航空工程。1936年,分配南昌中意飞机厂任设计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昌成为日寇轰炸主要目标,意大利人回国,工厂停工,中意机厂改名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厂。1938年春,随厂迁往四川,参加仿制苏联E--16驱逐机工作。为加强统治,航空委员会令飞机厂全体人员参加国民党,许决计离去,1941年告假未准,借去桂林之机到广西大学任教。飞机厂见许久假未归,行文广西大学要人,被校长敷衍。为此,许侠农更名承佑,以此名呈交工程师学会论文,教育部颁以副教授、教授证书。飞机厂索人不得,呈报航空委员会,将以“逃亡论罪”下令通缉,与此同时教育部下聘,得以无恙。1944年,调贵州遵义浙江大学机械系任教,次年,转调中央大学航空系,1946年,随校返南京。历经8年漂泊,生活清贫,某教授劝他到海军挂个上校参谋衔,被他拒绝,宁愿去安徽大学兼课以补生活不足。
1956年,经潘菽介绍参加“九三学社”,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同年恢复中国共产党党籍。解放初,中央大学改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大航空系扩大为华东航空学院,许不愿就任“南大”总务长,而去“航大”执教。1956年,“华航”迁西安,许任夜校校长。1957年,我国第一个直升飞机专业在西北工业大学创立,许主持专业建设并任教研室主任,夜以继日工作,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材编写及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青年教师开设直升飞机旋气强度、地面共振等专题讲座,为本科生编写直升机强度计算教材,为研究生开展地面共振、旋气颤振、扭转共振等课题研究,为直升飞机的研究发展打下基础。1958年,许主持西北工大轻型直升飞机的设计制造,次年地面试车,因形势变化停止。1965年,总参令西北工大研制延安--1号轻型直升飞机,许任总设计师,“文化大革命”前期设计基本完成。许侠农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遭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含冤逝世。
1985年1月25日,南京航空学院9名共产党员致信许侠农之妻:“我等离开西大14年,由许老师任总设计师设计制造的延安--I号直升飞机于1975年飞翔在南京上空,并获得全国科学奖,许老师是我国唯一的直升飞机设计专业的创造者,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去世,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我们的老师许侠农教授。”
刘乃敬
刘乃敬(1893--1969),号觉凡,安徽巢县半汤人。6岁上私塾,14岁入芜湖萃文书院(后改为萃文中学),继入金陵书院,学业优异,选为校刊编辑。1922年任省立一中校长,一年后,选派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哲学,192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刘乃敬认为,兴办教育是振兴民族、国家的大事,故以此作为终身选择。1927年归国后任教金陵大学兼教务长、文学院院长等职,同时在中央大学授课,主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1941年,应安徽省政府之邀,创办安徽政治学院,任院长。1943年,改名为安徽师范专科学校继任校长,除讲授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还教高等数学、英语基础课。1944年,学校改名为安徽学院,辞去校长,专任教授。1946年,安徽学院迁至芜湖,安徽大学也在安庆恢复,任两校教授和教务长,两地奔波。
1949年,安徽大学和安徽学院合并,仍为教授兼教务长。1954年,安徽大学分建为几所独立学院,刘任安徽师范学院副院长,兼任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同时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常委、民盟安徽省委委员、民盟芜湖市委主任委员、芜湖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刘曾翻译美国学者编著的《实用统计学》,由南京书店出版,后又编著《高级统计学》,书稿因日寇侵占香港被毁。此外,编写教育统计学等讲义和教材,学术论文散见于国内刊物及学报。刘一生辛勤,两袖清风,生活艰苦朴素,室内陈设简陋,一支烟分两次抽,一件棉衣穿30余年,外出办事很少用公车。1969年12月,逝于上海。
黄梦飞
黄梦飞(1895--1969),原名宗培,字树人,安徽绩溪人。1926年人安庆江淮大学并加入国民党,在安庆法政专门学校法科肄业后,曾在绩溪小学、省立第二师范、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六邑中学、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省立一中、省立第一师范任国文教员。1924年,任国民党安庆第一区分部书记并出席国民党1926年在广州召开的“二大”。1931年后,曾任铁道部职工教委委员、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秘书、文化计划委员、社会部秘书、参事。1936年参加竞选获胜,当选为“国大代表”。黄长期活动于国民党上层,政治观点倾向进步,保护或帮助过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1936年,黄梦飞应吴兴周约请加入芜湖明远电气公司股东会议,共商对策,帮助吴度过难关,深得吴之信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省府主席李品仙、皖南行署主任张宗良欲将明远判作敌产。是时,吴兴周已故,黄为此奔波一年,筹交亿元巨款,“明远”才免被没收,因而深受“明远”股东感激,黄被推为董事长。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芜湖解放前夕,黄邀集股东会议,维持生产使电厂照常发电,得到军管会表扬。1949年芜湖解放后,被选为芜湖市工商联、市民建主委,省民建、省工商联副主委,省政协委员。
谢礼泉
谢礼泉(1894--1970),字白水,祖籍安徽祁门。曾就读于芜湖襄垣小学、南京两江师范,后入南京国民大学,该校停办辍学,任职于武昌、安庆、南京等地,也曾在高淳、宣城、芜湖等地教书。
谢十分喜爱绘画艺术,亦善剪通草为花,以作居室点缀。一次作客苏州,适逢大雪,席间,谢乘兴剪一通草置于雪地,洁白的雪衬着洁白的花,更显得花的晶莹玉润,柔洁可爱,主客皆喜。
芜湖解放后,谢礼泉在市制伞社作美工,决心以自己擅长的剪通草技艺剪出通草画,终于1957年制成。他按国画章法,将原来的通草花,改变结构,将单枝改剪为有画面景物的通草片,再经着色、贴接,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通草画与铁画、堆漆画成为芜湖“三画”。
谢所作通草画多为花鸟,其色彩自然淡雅,花瓣层叠,浓淡可分,花芯点点,丝丝可辨,如《四季花鸟》、《玉兰群鸽》、《荷花水鸟》等均能传神。继又进一步制作技术和艺术要求更高的通草人物画,如《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以及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和平万岁》等等,扩大了通草画的表现范围。
1957年,谢礼泉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手工艺人座谈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张台望张力化
张台望(1901--1970),号公侠,祖籍和县,生于芜湖。幼读私塾,后在汤善福家帮佣,由汤介绍人大昌火柴厂,任商会职员;抗战时流亡贵州普定,1945年返乡,1947年在芜湖开设聚丰银行。
张力化(1919--1972),张台望之子,原名德钦,生于芜湖。少年时人安徽公职学校机械科工读;1939年国民党中央军校十四朝毕业,历任国民党部队连长、营长、团副、中校参谋、国防部预备干部受训处中校人事科长;参加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长沙会战和远征缅甸;国共和谈破裂后一度回芜湖闲居,后考入国民党CIC反情报机构。
张氏出身贫寒,张台望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受中共党员王朝盈影响,参加青年读书会,大革命时期,他的家即为地下党的联络点,他的儿子张力化也深受熏陶。1947年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党员方向明奉命来芜,开展敌后工作,张台望以聚丰银行为方掩护并参与地下斗争。芜湖解放前夕,应方向明的要求,张力化以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部南京区代理中将视察组长的职位,来芜视察城防指挥部,掩护地下工作者,提供了《保卫大上海作战计划》等一些国民党高层的绝密材料。
芜湖解放后,张台望参加旧商会改造,任市工商联驻会付主委,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织一些粮行的批发商投资创办芜湖光华玻璃厂,自任经理。该厂后转为公私合营。张力化曾在皖南公安处和市文化部门工作,1962年起担任市政协驻会委员,反右斗争中,张台望被错定为右派,后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再遭冲击,家中搜出一张解放前张力化与蒋介石等人合影的集体照,张力化即遭逮捕。1970年张台望病逝芜湖,1972年张力化死于劳改农场。
谢汝昌
谢汝昌(1903--1971)安徽青阳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成绩优异,颇得导师器重;就学期间,即在“安徽中学”兼教;大学毕业时,获国民党司法部颁发的律师证书,此为大学法科毕业生之最优奖励。
1926年谢汝昌在北大参加国民党的“实践社”,毕业后至庐州(今合肥)中学和芜湖商校担任教师和教导主任、训育主任,后去浙江,在嘉兴和嘉善两地区行政专署民政科任科长秘书,旋改任内政部禁烟专员,后回安徽,任皖南行署视察、视察主任,贵池、休宁、宣城、芜湖等县县长。
谢汝昌于1948年春由宣城调任芜湖县长,时值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反攻,芜湖成为国民党江防重镇。谢汝昌与中国共产党华东局国统区对敌工作组的石原皋私交甚好为北大同窗,以此为基础,在芜湖解放前夕,谢汝昌与党的地下工作者及一些进步的民主人士如方向明、范治农、朱子帆、石原皋等开始了紧张而密切的接触,最后毅然决定率部起义。
1949年的初春时节,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已被解放军占领,江南芜湖,国民党大军压境,军统和中统的特务麇集于此,活动猖獗,对中共地下工作及起义前的部署构成很大的障碍。
当时谢汝昌手中掌握着县国民民团1000余人的武装,训练和装备较好,两个营长皆随谢多年,地下党的负责同志指示他将两个营全部集中在城区,整训待命,防止逃散,并要求尽最大努力保护城区的财产、公物、档案及工厂、粮仓和地下工作者的安全。四月上旬,国民党总后勤部派来两艘大型运输舰和几十名官兵,持中央、省的调令来芜湖调粮,谢接待后,即暗派其弟谢汝祥赴各米厂、砻坊、粮库下达命令:如无县长手令,不准任何人提取粮食,违者,军法论处。一面设宴款待调粮的军官,诿称无粮,明拖暗抗,要求宽限时日。时战局日紧,这伙人叫闹几天后,只得空手遛走。二十日前后,国民党专员沈光武身着旧军装,率领一百余名残兵于某日傍晚窜到谢宅(芜湖北内街3号);一进会客厅便高声说:“谢县长,紧急集合,撤!快。”谢见此情景,心中已打定主意,便说:“情况没有变化,不要慌。”沈大声命令“坚决要撤!”谢说:“我守土有责,省府有令,不准擅离职守!”沈勃然大怒,无奈谢拥兵在手,只得独自向宣城方向怆惶逃去。谢汝昌又将两个营的军官召集商议,作出了相应的布置。
1949年4月24日,解放大军进驻芜湖,谢汝昌忠实地完成了地下党交给的任务,办理完移交手续,前往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市军管会主任李步新,市人民政府市长江靖宇曾分别签发了“交待清楚证明书”,由其弟转交给在校学习的谢汝昌。
解放后,谢汝昌在合肥曾任民革安徽省委秘书处长、代秘书长,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朱遂
朱遂(1886--1971)字旦复,湖北当阳人。早年曾参加同盟会和武装倒袁,任过当阳县教育局长、县长。1926年加入北伐军,1932年在国民党第四军政训处工作,参与对红军的第四次围剿。1939年任全椒县长,拥护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各界人士共同抗日,被指控为“新四军高干”关入立煌集中营,获释后主动与中国共产党联系,1948年7月投奔中原解放区皖西游击队,为渡江部队做宣传工作。1949年大军渡江后,朱被芜湖军管会委派为安徽学院军事代表并进行接管。学院与安徽大学合并后,朱任历史系教授。1958年和1963年,连续当选为芜湖市第三、四届民革主任委员,历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安徽省第二、三届,芜湖市第一至第六届人民代表,芜湖市第三至第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委员,第三至第六届芜湖市政协常委、副主席等职。朱一生经历曲折,解放后写有《诗词稿》四卷,讴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71年去世。
江靖宇
江靖宇(1903--1971),名澄,字中靖,原籍安徽怀宁,生于桐城。青年时期投身学生运动,国共合作时期,在安庆以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经薛卓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后回桐城开展地下工作。1936年赴延安,后随项英等人去新四军工作,历任民运科长、来安县委书记、路东省委委员、省农抗会总理事长、来六中心县委书记、来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抗战胜利后,任山东军区高级军官教导团副团长,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七支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芜湖。5月10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成立,李步新为市长,江靖字为副市长。9月,芜湖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李步新主持大会,江靖宇作《全市人民团结起来,建设新芜湖》的报告,提出,“团结各界人民,协助政府粉碎敌人的的封锁,度过灾荒,稳步建设”的任务。会上当选为芜湖市市长。1950年12月,中央任命江靖字为皖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皖南、皖北行署合并成立省后,江任省政法委员会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1954年底,调任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直至1971年去世。其骨灰葬于南京雨花台。厉鼎璋
厉鼎璋(1892--1972),字幼岩,江苏扬州人。1918--1946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毕业后,随陈调元、马祥斌、刘和鼎、刘尚志等人,历任排、连、营、团长、少将副旅长、副师长、副军长、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中央训练团中将团员等职,参加过军阀内战、北伐战争、对红军的围堵、蒋桂两派间的倾轧,“七·七”事变后与刘尚志、刘和鼎在福建抗日,抗战胜利后,因非蒋派嫡系被调任闲职,眼看内战在即,对蒋绝望,遂于1946年退役,携眷至芜湖赋闲定居。1955年5月,参加由民革芜湖市委举办的社会联系人士的学习,担任小组长,组织并推动社联人士学习马列主义和时事政策,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教育。后任民革芜湖市委第三、第四届委员。
马溯江
马溯江(1905--1972),字峙南,1905年生于河北武强县,1923年由北京私立成达中学毕业,前往德国,先后就读于德国西门子艺徒学校、米特外达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至1930年在德国达摩工业大学专攻电力,毕业后获工程师资格,1931年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先后在东北、北京、南京等地从事技术工作。1933年,由李彦士介绍来芜湖明远电气公司,任主任技术员。芜湖沦陷后,转入明康电料行,1940年离芜湖,在南京、上海、四川、台湾、杭州等地曾有过短期的工作和生活。1950年9月,他再度来芜湖明远电气公司,任总工程师。
马溯江毕生致力于电力事业,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他把自己的技术和理论付诸于实践时期。1952年由他负责带队架设马鞍山到芜湖的35千伏“马芜输电线路”,建成芜湖第一座35千伏小官山变电所,将马鞍山电力引来芜湖,缓解了当时芜湖的用电紧张状况,并首次实行宁芜联网。1958年,东方纸版厂热电站二台民主德国制造的机组(一台为3200干瓦,另一台为2000千瓦)组装,德国制造厂派专家指导安装。马溯江作为技术翻译,运用其娴熟的德语以及丰富的电力专业知识,出色完成了组装过程中的技术翻译任务,并获得德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同年,中共芜湖市委决定成立“芜湖电站基建工程指挥部”,着手在四褐山兴建一座发电厂;马溯江调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负责筹建和安装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建设电厂的日子里,他和机组人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当年建成,(为简易半露天发电),受到中共芜湖市委的嘉奖。
1953年马溯江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曾被选为农工党芜湖市第一、二、三届主委及市政协副主席;还先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芜湖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省人大代表,1962年9月当选为芜湖市副市长,并三届连任,直至“文化大革命”发生,其虽身居高位,为人却平易朴实,受人敬重。
石新
石新(1914--1972),曾用名赵祥、赵云亭,河北迁西人。13岁入迁西县金矿当童工,1929年,经金矿地下党负责人韩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唐山解放后,任开滦矿党委副书记、书记兼经理,秦皇岛港务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后调任长江航运管理局任局党委副书记及武汉分局、上海分局、重庆分局党委书记等。1970年调入长江航运公司芜湖分公司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党委副书记。是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干扰破坏,运输秩序混乱,石新大胆整顿,稳定生产,常深入船舶、码头联系群众,顶住压力建职工宿舍、食堂和礼堂,关心工人疾苦,深受拥戴。1972年初,在芜湖六号码头组织运输生产大会战时,因疲劳过度,患病逝世。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名嘉祥、稼蔷,安徽泾县厚岸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4年就读芜湖圣雅阁中学,为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阅读校内图书馆社会科学书籍,常去素有“新文化媒婆”之称的“科学图书社”购书,看了《新青年》杂志,立志做一个20世纪的新青年。在反曹锟贿选中率先罢考,1925年芜湖爆发反帝反奴化教育的学潮,王是主要领导入之一。5月,在恽代英演说推动下,为反对学校当局强迫学生做祷告、礼拜和禁止悼念孙中山逝世活动,爆发“收回教育权”运动,由芜湖圣雅阁初中(今芜湖10中)发起,圣雅阁中学声援,王作为学生代表向美籍校长蓝斐然提出:一、《圣经》课改为选课;二、礼拜、祈祷任学生自由,此为当局拒绝。19日上午,学校循例打钟传呼学生上礼拜堂祈祷,学生无一应者,还将圣经撕得粉碎。学校下令放假,学生针锋相对--宣布全体罢课但不准离校,推举执行委员会主持校务,同时,推选王稼祥等4人代表,到芜湖县教育会请求援助。26日圣雅阁中学120余人列队出校,打着“芜湖收回教育权运动”旗号上街,此时,其他教会学校学生,冲破阻挠,举旗前来汇合,各界声援队伍亦相继涌至,学运形成高潮。接着,教会学校学生纷纷退学,王作为圣雅阁初中、圣雅阁中学、萃文中学、育才中学4个教会学校代表专程赴安庆至安徽省教育厅交涉,29日致函芜湖同学,6月3日,胜利归来。9月王稼祥进入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加入共青团,附中校长侯绍裘(早期中共党员)单独与王稼祥谈话。10月25日,王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共芜湖市委于1986年8月15日建立王稼祥纪念馆(原圣雅阁中学今芜湖11中内),并铸塑王稼祥半身铜像一座,在座前矗纪念碑一块,并刻碑文,以志纪念。
储炎庆
储炎庆(1902--1974),安徽枞阳人。12岁学铁匠手艺,三年期满后,在安庆、芜湖铁匠铺帮工。在芜闻汤天池锻制铁画,深受启发,1921年入唯一能锻制铁画的沈义兴铁铺做工,细心观察,暗自揣摩,趁老板外出,试制出售,获顾客称赞,后租店开设了储永昌(庆记)铁铺,以打铁、制铁画为业,因遭权贵敲诈刁难而停业。
1956年,在中共芜湖市委书记郑家琪关怀下,建铁画组,以储为师,配备艺徒。旋有“断桥相会”铁画制成,继后,新作源源问世。“黄山莲花峰”、“关山雪霁”、“悲鸿奔马”,为人所珍爱;梅、兰、竹、菊、松鹰等传统题材,益趋精美。1959年,锻制的“黄山迎客松”,长4.5术宽3米,锻炼精细,炉火纯青,送北京人民大会堂悬挂于国家领导人接见厅中,铁松之下,集聚过天下宾客。
储少年时一字不识,为提高铁画艺术,虚心向画家请教,与王石岑、黄近玄等交流心得,与堆漆画艺人吴思才、通草画艺人谢白水切磋,使作品脱离“匠气”、“形似”,达到融国画、木刻、剪纸、金银镶嵌于一炉之境界。其作品参加过匈牙利布达佩斯社会主义国家造形艺术展及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好评。1957年,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座谈会,1958年,参加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1959年,参加全国群英会,1964年,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朱德委员长与之两次交谈,鼓励其在铁画艺术上超过汤天池,带好徒弟,使铁画源远流长。后其徒弟杨光辉、吴智祥、颜昌贵、张德才等,对铁画均有较高的造诣,储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王莹
王莹(1913--1974),原名喻志华,芜湖人。幼年丧母,父续娶,被继母送修道院女学堂,几年后被卖作童养媳,受尽折磨,后逃至湖南长沙,改名换姓入护士学校。1928年,入上海艺术大学,任学生会系代表。上海艺大被法租界巡捕房以“宣传共产主义”查封,转到复旦大学,为复旦剧社主要成员,开始发表文章,其短篇小说《衣羽》曾发表在《东方杂志》上,受到左翼作家的注目。不久经阿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10月,参加夏衍等组织的上海艺术剧社,第一次演出《炭矿夫》,同时参加《爱与死的角逐》和《梁上君子》等剧演出,受到田汉、洪深等好评。史沫特莱、尾崎秀实等为之撰文向国外宣传。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3年,与夏衍、沈西苓、司徒敏慧等,加入“明星电影公司”,主演《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同仇》等,演技日臻成熟,成为30年代影坛上的一颗明星。
1934年5月,东渡日本求学,常与日本学者、艺术家探讨中日两国的戏剧史、舞台表演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在日本时,某电影公司以优厚报酬邀其在有声片中任主角,鉴于剧本有损祖国利益,断然拒绝。1935年初返国,参加上海复旦剧社和暨南剧社的演出,3月,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后改为业余剧人实验剧团),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常为党传递信件。5月,国际远东情报局主要负责人华尔敦,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以国际间谍罪逮捕,王莹因此也被逮捕。王莹“失踪”,传遍电影界,国民党小报也刊登了“自由神不自由”的新闻。由于王与“情报局”无关,两周后释放,王在影片《自由神》中表演高超,受到观众赞扬。电通电影公司之片刺痛当局,以“审查”为名,遭特务捣乱破坏,1935年11月,“电通”被迫停业。
1936年11月,王莹主演话剧“赛金花”。1937年春赴南京演出,国民党中央要员张道藩率众起哄,以“官令”禁演。在安排“赛金花”角色上,蓝苹(即江青)争着要演赛金花,并哭闹不休,大有不得此角色誓不罢休之势,但经夏衍、于伶等商讨结果,还是由王莹主演。从此,蓝苹恨透王莹,结下不解之仇。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王莹加入洪深、金山领导的抗日救亡演剧二队,沿津浦、陇海、平汉等转武汉,聆听过周恩来关于革命形势和任务的报告。1939年,根据周恩来指示,王莹和金山带领文艺工作者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在新加坡,徐悲鸿在为王莹作题为《放下你的鞭子》的画上题词:“中华女杰--王莹”,此画由陈嘉庚珍藏,现存台北博物馆。宣传抗日,募捐钱物,在陈嘉庚协助下,购买药品,支援抗日。1940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在日本压力下,将王、金等驱逐出境。1941年,在香港参加“旅港剧人协会”,为配合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宣传,王莹参加《马门教授》(又名《希特勒的杰作》)演出,并得到香港“保卫中国大同盟”领导人宋庆龄和外国友人的帮助。不久,港督向日军投降,撤离香港,王莹、夏衍、金山、蔡楚生、司徒慧敏等辗转至重庆。
1942年,王离重庆去美国,周恩来单独接见并叮嘱她要不断求艺,向美国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王先在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后去邓肯舞蹈学校,常与美国文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赛珍珠、美国著名戏剧家勃莱希特以及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交往,并帮助史沫特莱撰写朱德将军传记。王还多次演说,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中国抗日,在白宫总统府举行特殊文化演出。身已瘫痪、坐手摇车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携其妻子、子女等前来观看,副总统华莱士以及白宫高级官员、各国驻美使节等也看了演出。赛珍珠女士报幕,王莹用英语介绍节目,接着演出《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和其他民歌,当王莹演出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时,观众深受感染,全场爆发雷鸣般的掌声。演出结束后,王莹与罗斯福总统合影留念。1945年罗斯福去世,杜鲁门上台,反共气焰笼罩美国。王莹被美国以违反“移民法”逮捕,流放小岛,后被驱逐出境。
1955年,王莹回到北京,董必武为其设宴洗尘,次年任北京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1957年,其夫谢和赓被打成“右派”,王同时失去工作,迁到香山农舍居住。1960年,受周恩来邀请参加全国文代会。此后,王集中精力撰写长篇小说《两种美国人》,述其在美国被捕,流放的经历。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王莹被诬蔑是“三十年代黑明星”而关进“牛棚”。江青为泄私仇,多次在会上说:“王莹坏得很”,并罗织罪名说王是“美国特务”欲置其于死地。不久,王被投进监狱,身患重病得不到治疗,1974年3月3日,死于狱中。王死后,谢和赓神经失常,经医治愈。粉碎“四人帮”后,王莹沉冤得到昭雪,其所写《宝姑》、《两种美国人》等著作出版,夏衍、阳翰笙等为其书作序。
申茂之
申茂之(1904--1976),又名申柏馨、申柏厂、申拓,芜湖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大学艺术系、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美术系、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为美协安徽分会会员,擅长工笔花鸟及草虫,对中国绘画史论、书法亦有研究。其画作《凌霄孔雀》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1980年在省博物馆举办了安徽省国画界前辈申茂之、梅华、梅其藻(雪峰)、光云鲲的遗作展览。
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其父钱聚仁为钟表修理工。阿英幼入私塾,继入安徽公学附小,后到省立商业学校就读,该校停办后改入芜湖圣椎阁中学,后转入萃文中学,1918年考取芜湖邮政局邮务生,年终辞职。1920年初赴上海考人中华工业专门学校,开始在《解放画报》等刊物上发表诗文,并参与上海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日刊”编辑。在沪结识邹恩润(韬奋)、周剑云等,暑期回乡结识刘希平、高语罕。
1920年冬,阿英退学返芜,后在合肥、宣城等地任语文教师,写作《义冢》等短篇小说。1925年“五·卅”惨案后,在芜湖编辑出版《苍茫》,与李克农、宫乔岩创办民生中学。1926年由高语罕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继派回芜湖,进行革命活动,为当时芜湖革命运动的领袖之一。“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公开屠杀共产党人,阿英离芜转武汉,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工作,并在邓中夏领导下,参与筹备第四届全国劳动大会工作。“八一”南昌起义后,赴沪从事文艺活动。1927年与蒋光慈、孟超等组织“太阳社”,次年1月,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等杂志,出版《力的文艺》,作品署名经常变换,以防不测。1929年被捕,因未暴露身份,后被释放。在狱中写了《灰色之家》由出版公司代署名徐衍存公开出版。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筹备和领导工作,选为常委,7月,选为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常委。1931年5月,与夏衍、郑伯奇等组成电影小组,1933年,撰写《现代中国文学作家》、《中国新文坛秘录》、《现代中国文学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等。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日报》,建出版机构“风雨书屋”,主编《文献》杂志,为出版《鲁迅全集》提供资料。1938年,冒着危险出版黄镇《西行漫画》(后改名《长征画集》),受组织委托,保存毛泽东著作及党的重要文献。出版《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晚清小说史》等,投入戏剧活动,组织剧社,创作剧本,参加导演,写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辣裴剧场、璇宫剧院、兰心大戏院等处上演。1941年12月,到苏北,曾在1师1旅文工团、新四军3师工作,给地方文工团排戏、讲课,主编《江淮文化》、《新知识》、《盐阜报》副刊,是“湖海诗社”的主要骨干。1945年,由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建议,阿英根据郭沫苦《甲申三百年祭》,撰写五幕历史话剧《李闯王》,受到师长黄克诚的赞扬,并在苏北、苏中、华东等地上演一百多场。解放后,译成外文,在捷克布拉格民族剧院演出。抗日战争期间,撰写《扫荡别记》、《春荒杂记》、《敌后日记》记录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的对敌斗争历史。抗战胜利后,任华中文协常委、华中大学文学院院长。在北撤途中,获悉长子钱毅在淮安采访被捕牺牲,后含泪为子编《怎样写》并撰《钱毅小传》。
1947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大连市委文委书记。次年)帮助关东总工会举办“关东艺术活动”,为推动旅大市群众文艺开展,撰写《工厂文娱工作的理论》和《下厂创作》。1949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是华东代表团团长,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后任天津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1951年,调任华北文联主席。1954年,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其间,仍坚持创作,撰写《剧艺日札》、《元人杂剧》、《小说二谈》,重版《晚清小说史》,集成《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及《晚清文学丛钞》,还编写纪录电影剧本《梅兰芳》。阿英对美术亦有研究,战争年代,搜集部队与地方的美术作品--木刻、年画、连环画、皮影等,解放后,搜集历代国画、石刻,对杨柳青、桃花坞等木刻年画、窗画认真研究,编写出版《中国年画发展史略》、《中国连环画史话》、《红楼梦版画集》,撰写有关美术论文。阿英一生酷爱书籍,生平节衣缩食购书,为旧书店常客,搜罗之广,藏书之众,超出郑振铎,有“坐拥书城”之誉。“文化大革命”中阿英与书同时被扫地出门。1975年,以抱病之躯整理其子钱毅遗稿近百万字,继而病情恶化,未克完成,1977年6月17日在京逝世。阿英生平著作70余部千余万字。在其弥留之际,嘱其子女将劫后残存的4900种12000余册珍贵藏书,捐赠给家乡芜湖市,以表示对故土的桑梓之情。其女钱璎、次子小惠、三子厚祥于1987年5月,将阿英骨灰盒及其捐赠的书籍护送到芜,置于镜湖公园烟雨墩。芜湖市建“阿英藏书陈列室”,陈云题写室名。阿英头像浮雕纪念基石镌有“文心雕龙”四字,为李一氓所题写。张爱萍、楼适夷、王阑西、魏巍、黄裳、柯灵、陆文夫、赖少奇、石凌鹤等也题词写诗,称赞其高风亮节,有曰“制剑扬鞭征腐恶,文章道德景前贤。”阳翰笙题写诗句为:“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高谊难忘并肩日,艺旗共举创新天”。
束世澂
束世澂(1896--1978),字天民,号秋涛,芜湖人。幼入私塾,熟读经书。1911年8月,入安徽法政学堂,毕业后,在芜湖任私塾教师。1920年8月,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特别生,次年正式录取文史地部。在校时王泊沆、柳翼谋先生之史才与史识史德对其影响颇大,从而确立研究中国古史的决心。
1924年7月后,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中央大学执教。抗战时期为四川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安徽政治学院教授。束治学严谨,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如在“南高”求学时所写《蜀汉开辟南蛮考》、《王船山先生之政法思想》等论文,均有爱国思想蕴义。1928年,出版所著《中英外交史》、《中法外交史》具有强烈的反帝色彩,对中英战争、英国强加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英对华的土地、经济侵略之罪责进行揭露。其在“总论”中写道。“自愚观之,以惨案为手段,实帝国主义者技穷之表徴,苟国人不为威屈,则彼自绌。观于汉口、九江收回英租界事,可以见之。大中华民国之人乎,汝欲自立于地球之上,此时为最后一战矣!”此种论著,为金陵大学校方所不容,旋被解聘。“九·一八”事变后,与刘继宣合写《中华民族拓殖南洋史》,高度赞扬华侨爱国热忱。书中写道:“愚尝谓中国民族,无论从智力、体力各个团体的方面而言,皆不亚于世界任何优秀人种。方今外祸侵凌,日蹙百里,国人或庸有惴惴焉堕其自信力者,则请观于是篇。”抗日时,束撰写《郑和南征记》盛赞郑和航海的成就,提出“……铲除畏难苟安心理,以建设复兴的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执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指导教师,撰写《洪秀全》、《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分期》等专著以及《夏代和商代的奴隶制》、《秦汉以前公社田制和赋税》、《论西周时代领主制的形成》、《论汉以后公有土地分配制的存留》、《论汉宋间佃农的身份》、《孔子“春秋”》等50余篇论文,培养一批史学工作者,如袁英光、刘寅生、杨国宜等。束曾任第三、四届上海市政协常委,1964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政协会议,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束在医学上有较深的造诣,继承祖医(其祖父曾在芜行医),研读中医著述和西医理论,并专攻疑难病症和癌症。癌症治疗从中医角度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理论总结,撰写了《癌症管窥》一书。1965年10月,针对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写了《清官的特点及其评论》、《论改良、改革和让步》等论文进行回击,从而遭到张春桥、姚文元等忌恨。1966年4月,被《文汇报》点名批判,“文化大革命”动乱中,遭迫害,备受折磨。1978年1月病逝上海。章荑荪
章荑荪(191l--1979),芜湖人,本姓濮名之璋。幼年丧母,为外祖母抚养成长,外祖父章仲彝,号种荑老人,为芜湖硕学之士,无子,荑荪母是其长女。幼从外祖父学,甚为钟爱,改从母姓章名荑荪。
1935年,章荑荪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在黄侃、吴梅、胡小石等大师教诲下,专攻国学,受元曲大家吴梅先生影响,酷爱元曲。1937年前在中学教语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避难四川江津,受聘于民国教育部特设大学,为先修班首席教师,继而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政治大学教授,同时在江津办国立17中学,收容安徽流难学生,并亲为授课。抗战胜利后,迁居上海。解放后,在上海师范学院授元明清文学,招收曲学研究生,曾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
章荑荪治学严谨,深受学生敬仰,对生以诚,生敬如父,病则照料,离则泣别,所教诲之学生,收入《世界名人录》的有复旦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濮之珍,著名美学家蒋孔阳等。精于元曲研究,其论文散见于国内大学学报和专业杂志。晚年著有《辽金元诗选》、《诗词曲漫话》。1979年病逝。其弟,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濮之琦副教授为其作挽诗:“五十年来作教师,漫裁桃李育荪枝;病中犹写干张纸,应是春蚕吐尽丝。”章有一子二女,子洪九曾任煤炭部干部司司长,长女洪平在香港从事报社工作,二女洪南在上海任教,孙濮津由德国归来,在国家某部供职。
王志稼
王志稼(1895--1981),名守成,江苏扬州人,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在南京中央大学、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上海沪江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任讲师、教授、研究员及生物系主任。1956年,为支援安徽建设,王来芜湖在安徽师范学院任生物系教授和系主任,兼芜湖市农学会名誉理事长、市科协常委等。出席第三次全国人大。王从事淡水藻类植物研究,在长江下游各省水域或地面采集际本2000余件,发现蓝藻、绿藻类若干新种,创造性地编写我国第一部高中生物课本及《公民生物学》、《藻类植物》等专著,撰写《水藻与农业之关系》、《淡水藻类与饮水之关系》等论文。《生长在池塘上的藻类》一文,揭开江苏“绿毛龟”之谜,曾培养研究生数人,学生分布全国,并为安徽省义务开设“小球藻培养法”学习班80余期。
吴葆萼
吴葆萼(1900--1981)号昨非,泾县茂林人。1915--1919年就读于芜湖省立五中,后入上海复旦大学,1921年经青年团选派与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首批留学苏联东方大学。1922年吴因病回国医治。后担任省立芜湖初中及上海建国中学校长,“八·一三”后回泾县,在芜湖广益中学泾县分校教书,皖南事变期间,因营救新四军夏征农等,被捕遭酷刑。1949年9月,芜湖师范学校成立,吴任校长,后调安徽师范学院,任俄语教研室主任、市中苏友协副会长、市人民代表、市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后期,退休回泾县茂林,1981年3月12日病逝。
佘凌云
佘凌云(1901--1982),芜湖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前,曾任芜湖公安局长,抗战期间随机关撤注重庆,1944年至1946年,任新疆省政府委员、新疆省建设厅厅长。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解放前夕去台湾,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中央评议委员”。1982年7月20日病逝台北。
崔皎如
崔皎如(1899--1983),安徽太平人。1914年,在徽州名中医叶盂陬门下学医,1919年,来芜湖挂牌行医,1954年,参加市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任芜湖弋矶山医院中医科负责人。
崔献身中医事业六十余年,擅长于内科杂病,尤对肾病很有研究,在芜湖及省内享有盛名。他对胃病、关节炎、冠心病、妇科病等也有较深的造诣,编写有《医案、医话》《新安中医学派探讨》、《中医八法在治疗上的意义》、《中医对慢性肾炎的研究》等专著,以及大量临床医案、经验分析和教学笔记。
1959年,崔调往合肥安徽中医学院,曾任省政协常委、全国中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常务理事等职。
宋德隆
宋德隆(1933--1985),浙江奉化人。幼读于宁波,1948年,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分配在安徽省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1960年,调芜湖市眼病防治所。1969--1972年,下放广德誓节公社卫生院,开展倒睫、白内障、虹膜睫体状等手术,使一些盲人重见光明,群众称为“神医”。1973年,调任宣城地区医院眼科主治医师。1979年12月,蓄电池厂秦腊云铅中毒失明,求医两年无效,经宋治疗,两周后恢复视力。1980年,宋与同行检查63名盲人眼睛,结合防治,使6人11只眼睛复明。10月,撰写《垂盘草在眼科临床应用及其有效成份的初步分析》获宣城地区科研成果三等获。1981年,撰写《芜湖市中小学生近视及屈光调查和防治效果报告》,《中间性近视统计的分析》,1982年,写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合并症的高度近视观察50例》,还为中小学生讲解预防近视的卫生知识,指导做眼保健操,撰写防治眼病的科普读物,获省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奖,并晋升为主任医师。1983年,撰写《1000例正常人瞳孔直径测定》。其所写论文,刊载于全国性杂志的16篇,省级刊物的10篇。出席眼科学会议全国性4次,省级3次,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安徽眼科分会委员,芜湖地区分会理事,获卫生部“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4年4月,宋德隆因病就诊南京,确诊为肝癌,返芜湖后,身住病室,不顾己疾,不时上门诊、下病区,解决疑难病症,指导复杂手术,同时还写了10万字论著,如《常见中老人眼睛病防治常识》,宣城地区授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医生”称号。1985年4月16日,怀远杨莲田来芜求医,宋刚输完液,不顾劝阻,亲为患者检查倒睫,制订手术方案,返回病室后再不能起床。4月25日,让长女泽珍代写遗嘱:“遗体献做解剖研究,眼球献给需要的人,死后捐献500元为眼科购买器械,愿在无痛中速死,以节省人力、物力、资金。”4月30日去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少白
李少白(1909--1986),芜湖人,幼年酷好方术,攻读经史。1930年学医,以刘东霖为师,后就读于苏州国医研究院。1937年毕业后,在芜悬壶行医。1949年解放后,联合中医界,组建芜湖市中医联合诊所并任所长,继改建为芜湖市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兼内科主任医师。李对中医造诣较深,临床经验丰富,善集诸家之长,崇古而不泥于古,切脉仔细,治方谨严,用方加减化裁尤妙,擅长内、几科,治愈沉疴大疾多例,对“小儿夏季热”有独到之处,在省、市内久负盛名。
李于1956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任农工民主党芜湖市主委,出席过芜湖市科技大会和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历任中华全国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医学会安徽分会理事及芜湖分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还被选为芜湖市八届、九届人大代表,市人大副主任。李还编有《中医学讲义》、《中药歌诀》,并曾任全国《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分册》的编委。遗著有《李少白医话》。李医风医德高尚,精心传业,多不保守,对中医事业的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且教子有方,其子女均继其业承其志。1986年2月逝世。李少白是全省推崇从事科技工作50年的80位专家之一。
吴思才
吴思才(1917--1986),安徽巢县人。十三岁离乡来芜湖,在一家油漆铺学艺4年。当时的油漆业,除油漆家具外,芜湖商家请名人题写的店名招牌,寺庙请画师绘制的殿宇廊柱的图饰,皆由漆工制成金字半浮雕状及镂雕油漆而成。吴思才刻苦钻研,出师后,不但学得一手高超的油漆技艺且学会了一些国画及书法技法,业余常用絮团醮墨为人撰写对联,成为芜湖著名的多才多艺油漆艺人。
1956年,新中国第一幅铁画制成,吴思才深受鼓舞,萌发出以漆作画的想法,他根据以往做匾内塑外漆的技艺,先用香灰、泥粉、油灰槌成面筋似的油泥,堆塑在一定规格的底板上,用刀、凿雕刻成山水、花鸟、禽兽等形状,制成初胚,再用砂纸、利刀进行修整磨光,打上白漆底色,晾干后,根据画面内容着上相应的油漆色彩,最后装框。1957年,第一幅堆漆画《松鹤延年》问世,堆漆画成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
堆漆画的操作工艺分:漆粉配制、画稿、抹灰、堆灰、磨光修整、上漆着色、装配等工序,尤其重要的是内层的堆塑,要求具备娴熟的泥塑技艺,上漆着色要兼容国画和油画的表现手法,使色彩柔和,浓淡有层次,表面光洁、雍容富丽,呈半浮雕状。吴思才的作品在北京展出,部分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其花鸟画《柳燕》、《荷鹭》、《芦雁》,动物画《狮》、《虎》,人物画《擂鼓战金山》、《花木兰》及具有时代气息的《弋钢全景》等,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此外,吴思才还进行别具风韵的雕漆及脱胎漆器制作。
吴思才多次出席省、市先代会,曾当选为市政协委员。
钟家庆
钟家庆(1937--1987),芜湖人。1956年,芜湖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6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为华罗庚教授的研究生。1968--1978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1978年,调回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致力于多变函数与微分几何的研究,对于紧黎曼流行、拉普拉斯算子第一特征值,获得最佳估计;还与美国数学家莫毅明教授合作,证明了非负全纯双截曲率的紧凯勒--爱因斯坦流行必等度于紧的厄尔密对称空间,受到国内外数学界的高度评价,成为我国数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鉴于其杰出的学术成果,提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员,并任函数论研究室主任,为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屈指可数的优秀数学家,与杨乐、张广厚等同为数学界之中年精英。钟家庆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和其他大学讲课,指导研究生,三次应邀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与交流。1987年2月,以最高评分荣获首届“陈省身数学奖”。同年4月12日,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突发心脏病,猝然去世,年仅50岁。
黄叶村
黄叶村(1911--1987),书画家,原名厚甫,学名成昆,祖籍安徽当涂,生于芜湖澛港。因读东坡诗,“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到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慕其意,遂改名黄叶村。其父黄思进是裱画师,字画均佳,叶村幼读私塾,1920年人公立小学,因家中贫寒常为小店书写招牌。1926年去繁昌杂货店学徒,不愿为商,归家专攻书画。1934年,在霍丘县松滋小学任图画教员。1937年--1962年,在太平、屯溪、歙县、泾县、南陵、青阳、贵池、桐城、安庆、怀宁等地中学和师范学校任美术教师,其绘画得益于新安派大画家汪采白及其父汪福熙指点。叶村作书作画,以形写神,最喜画竹,曾作诗云:“平生爱画竹,画竹常青青,月上清影泻,风来奏好音。”他赞赏“竹是四君子之一,虚心向上,节节长青,宁折不弯”,因以自号“竹痴”。所画竹子,老嫩疏密,错落有致,风晴雨露,各具英姿,浓淡相宜,有“江南一枝竹”之誉。其山水画,汇新安画派各家之长,书法、揉合篆、隶、魏等笔法,执刀于方寸之间,功力颇厚。与萧龙士、葛介屏、赵良翰、张正吟等书画名流,相互切磋,过从甚密。1940年,与农家女结婚,因家贫寒,所生二女送人,独子病亡。生平三愿:一国家富强,二人民安乐,三为国效力。1979年,任安徽文史馆馆员。古稀之年,多次入三峡,下桂林,登黄山、九华,游苏杭,写生作画不辍。曾任安徽省美协会员、书协理事,芜湖市政协常委,中山书画社社长。其作品流传到西德、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曾参加省级、国家级联展。1980年,参加省博物馆“五老画家画展”,1984年3月,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民主党派、工商联书画联展及全国储蓄书画展。“老舍故居纪念馆”收藏其“露竹”一幅;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其“山水”、“雨竹”各1幅;其他报刊杂志均有其作品刊登。1987年5月病逝。1988年5月20日,安徽省博物馆举办“黄叶村遗作展”,震动省城,被赞为“继承和发扬新安派传统之第一人”。
1989年,黄叶村遗作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引起较大反响,方毅、吴作人等参观后均给以极高的评价。
段熙仲
段熙仲(1897--1987),芜湖人。10岁就读芜关小学,及长,游学四方,先后在武汉、南京等地从名师胡小石钻研小学、经学。大学毕业后,在皖南任中学教师。抗战时期,飘泊西南,一度踏入仕途。1944年,在中央大学任教。1956年后,为南京师范学院教授(今南京师范大学)。晚年,勤于著述,曾完成152万字《水经注疏证》点校及《仪礼正义》点校。
杨西光
杨西光(1915--1989),芜湖人,宣传文教战线的优秀领导工作者。少时,曾就读于芜湖中学、南京成美中学。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3年秋,在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春,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后到南京、芜湖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的进步文化活动,先后在报刊上发表进步的文学、电影评论和时事分析文章。1925年到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并于1936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36年9月至1939年夏,杨西光受党的派遣,到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中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东北军第四十九军一五师中共地下党特别支部书记,四十九军临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以东北军一五师师部秘书的公开身份为掩护,积极进行上层统战工作,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并随部队参加了淞沪战争和江西战役。在东北军中团结教育军官,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组织他们开展进步的读书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组织文工团和宣传队宣传抗日救亡,在异常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军中的秘密工作及统战工作做出了贡献。1939年9月,奉党的命令离开东北军赴重庆,任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组织组总干事,广泛联系活跃于大后方的进步青年记者,从事团结抗日的宣传活动。
1940年秋,杨西光进入延安,先在马列学院学习,后到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1945年春到陕甘宁陇东地区参加农村工作,后又进入延安中央党饺学习。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华中野战军和华东军区敌军工作部任俘虏管理处主任、教育总团教育长、副政委等职,从事对国民党军队战俘的管理教育和对国民党军队的政治工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杨西光随军赴上海接管同济大学。1949年8月调福建,历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福建日报总编辑、福建省委委员等职。1954年9月调回上海,历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教育卫生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候补书记前后达十余年,为在上海建立并发展新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困难的条件下,保护了不少知识分子。
“文化大革命”初期,杨西光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被非法扣押、监禁达七年之久。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原则,不说假话,勇于承担责任,坚贞不渝地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无畏的革命风格。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7年调至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参与关于干部问题、党的历史问题的讨论,表现出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1978年3月,调至光明日报社任总编辑。同年5月,他主持修改并果敢地决定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引发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拨乱反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舆论上和思想准备方面,殚精竭虑,做了大量工作,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他领导和组织了光明日报的改版工作,加强了光明日报对科学、教育、文化战线的宣传报道,加强了理论宣传。在报纸工作中,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出自己的特色,并且身体力行,努力纠正报纸中的“左”的僵化倾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联系知识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倾听读者的呼声,努力改变报纸的面貌,使光明日报真正成为一张知识分子的报纸,受到知识界的欢迎。
杨西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1982年4月以后仍任光明日报的顾问。1989年5月14日在北京逝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