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职工结构
历史上的轻、手工业,用人制度均采用学徒、 雇佣制,多数通过亲戚、同乡、熟人介绍就业。1920年,大昌火柴厂开办,招收工人230余人,此后,酿酒、玻璃、卷烟等工厂开办,陆续招收工人进厂,始有轻工的产业工人队伍。1942年,手工业有11个同业(商业)公会,会员612人。1946年,同业公会增至12个,会员647人,产(职)业公会11个,会员1166人。1948年通货膨胀,厂、店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1949年4月,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火柴厂、印刷厂,时有职工144人,此为芜湖市第一批全民所有制的产业工人。
1950年8月,8名家庭妇女在市妇联的组织下,成立妇女制鞋生产小组,不久发展到32人,是芜湖市第一批集体所有制工人。
1950年始有公私合营企业。手工业合作社(组)得到逐步发展,到1956年,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10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申请公私合营,10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按行业申请加入合作社。当年,手工业合作社(组)从1955年的63个、3298人,发展到71个、9904人。轻工业1957年职工达2569人,比1949年增长17.8倍。
1958年工业“大跃进”,招收了大批社会闲散劳动力进厂,仅东方纸版厂招收职工1124人。上海大批知青支援建设,进入集体企业的就有999人。1959年轻工业职工5111人,比1957年增加8倍。1958年手工业因抽调1966人大办钢铁,职工减少三分之一。
1961年,实行定厂、定员,精简职工,到1963年的两年中精简职工9640人(其中轻纺3704人,手工5936人)。1963年末,有职工13275人,比1959年减少14.7%。
1966年至1975年的10年中,通过招收知识青年、安置转复军人、退离休子女顶替,职工增长48%。
1979年以来,为安置待业知青,全民、集体企业到1985年,共安置知识青年6290人(一轻5200人,二轻1090人)。
1985年,国家对招工制度进行改革,国营企业招收合同制工人133人(一轻34人,二轻99人)。
1985年共有职工34092人(一轻16515人,二轻14682人,烟草公司2895人)。全民职工18332人(一轻12432人,二轻3869人,烟草公司2031人),集体职工15760人(一轻4083人,二轻10813人,烟草公司864人)。
职工队伍增长表
表5

二、职工教育
五十年代初,对来自旧社会的轻工业职工,普遍开展扫盲运动。1955年二轻系统办文化扫盲班521个,包教包学小组64个,扫盲学习小组28个,参加者达1283人。同时举办了社干、会计训练班。1958年,刻字、油漆、竹器、制扇、角扣、缝纫等生产社(组)首批脱盲,竹器社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单位。1959年,二轻的集体企业中有5758人脱盲。1960年,二轻系统有48个厂(社)开办了41所红专学校(其中联合中学1所,联校3所),先后举办有352人参加的金工切削、铸工木模、无线电、化工等5个技术训练班,并从中选送一批成绩好的青年上夜大学习。1962年开办手工业业余中学,设初、高中班。1965年,省手工业管理局在芜湖开办一所半工半读的五金学校(中技),学制4年,学生320人(1971年撤销)。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业务教育中断。时至1975年,企业普遍开办“7.21”工人业余大学,二轻开办2所,参学者81人,1976年增至7所,1977年停办。
七十年代后期吸收大批知识青年,改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结构和年龄结构。但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多数青年文化偏低。在八十年代初,普遍对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先后举办初中文化补习班120期,有3810人考试合格,占补课对象的86%。二轻系统34个单位开展了职工教育,参加者3650人,高(初)中文化补课合格的2900人,占应补总数的60%。一轻举办了机械设备、食品、酿酒、硅酸盐等专业的初级技术补习班29期,参加学习者达1105人。二轻恢复了职工业余技校,开办了有280人参加的机械设备、数学、模具、财会等6个学习班和4950人次参加的59期短期技术训练班。一轻的181名扫盲对象全部脱盲,5342名青年工人参加政治轮训并考试合格。
评定技术职称的开始,使教育向高层次发展。一轻系统开办了工业管理、财会、机械制造等专业的5个电视中专班,招生139人;开办了财务大专班1个。1980年,二轻开办2个电大班,增收新生21人;参加夜大学习59人,函授学习18人。到1985年,共有640人参加了电大、夜大、函大、职大和普通高校的27个专业定向培训,243人(一轻165人,二轻78人)取得了大专毕业文凭。同时,二轻系统有6373人参加了职工读书自学活动。
1985年职工文化结构表
表6:

1985年,共有技术干部769人(一轻483人,二轻286人),占职工总数的2.25%(一轻占2.4%,二轻占1.9%)。取得技术职称的有543人(一轻351人,二轻192人)。一轻有工程师56人,助理工程师90人,技术员85人,助理农艺师3人,农技员4人,医(护)师18人,医(护)士29人,会计师6人,助理会计师28人,会计员44人,统计师2人,助理统计师7人,统计员7人,美术师3人,工艺美术员2人。二轻有工程师24人,助理工程师68人,技术员100人。
解放前,工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解放后,工人在政治上彻底翻身。一批优秀工人进入了企业领导岗位。大批先进职工加入了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1985年,共有共产党员2985人(一轻2000人,二轻985人),占职工总数的8.7%(一轻占10.3%,二轻占6.7%)。共青团员4915人(一轻3105人,二轻1810人),占职工总数的14.41%(一轻占16%,二轻占12.3%)。建国以来的36年中,轻工系统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有16人。
三、劳动工资
建国前,工人收入甚微,平均月工资仅9.13元。火柴工人的月薪定为10元多,经领班克扣,实收只有6元。玻璃工人全年工作仅3个月,有9个月自谋生路。制革工人月薪为五斗至一石米。工人为要求增加工资,多次举行罢工。
1922年4月8日,全市2000多名缝纫工人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经同业公会调停,工资有所增加。1925年5月7日至10日,有4000多机坊(棉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遭警方弹压,罢工失败。1926年4月20日至5月16日,鞋业工人罢工,要求加工资。1942年后,工人工资逐年下降。1948年不少资方以产品代薪,发给工人。
建国初期,国营企业的工资实行工资分制度。部分新建、转产、合并的企业,无统一工资标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工资,多沿用传统的计件、提成、折账、包工、计月、计日等形式,因业而异,但多属计件工资。集体企业的职工工资,1950年到1952年,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64、258和252元。
1956年以货币取代工资分,改革工资制度。工人按不同工种,分别实行七级、八级工资制。时因政策影响,轻工业列为最低的产业类别,工人工资偏低。玻璃、卷烟、羽绒等列为四类,一级工月工资仅25元。集体企业的工资进行了适当调整,80%以上的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占全市的91.05%,并逐步套用国营企业的工资等级。1957年,集体企业对有些生产定额未能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作相应调整,以致形成少数社员月工资达百元以上,超出国营企业一般职工的工资水平。脱产管理人员的工资与生产工人相比,差50~100%。
1959年,五金行业执行机械二类工资标准,塑料行业执行化工三类工资标准。1960年,集体企业60%以上的工人通过定级,取消计件工资,改为计时工资。定级后的标准工资比原工资增长4.7%,人均月工资为37.80元。
1963年,手工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特点,实行计件、计时加奖励为主的多种工资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再度取消多种工资形式,90%的企业实行计时工资,10%的企业实行计件控制工资。在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中,仅3次调整工资,形成工资增长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1965年,轻工业工资总额291.1万元,年平均工资568.5元/人。1971年,对1959年以前低于中级工的3636名职工普升一级。
随着七十年代一批青年工人的进厂,低工资的工人比例增大。1970年年均工资567.5元/人,比1965年少2元。1977年至1985年进行了4次工资调整。1977年二轻职工月均工资43.30元,比1957年增加10.50元;1978年,人均工资524.64元;1980年,人均工资达635.90元。1983年,轻工系统对职工进行考工晋级,计有10011人晋级,占职工总数的69.27%。1985年,光华玻璃厂、铜网厂进行工资总额包干试点,将原30元至87.50元的工资等级改为从34元到102元。下半年,全面进行套改新工资和理顺工资关系。
1985年工资总额为3213.68万元(一轻1885.39万元,二轻1328.29万元)。轻工职工的年均工资1123.85元,比1975年提高33.87%,比1980年提高15%。二轻职工的年均工资1015.43元,与1978年相比,工资总额增长54.24%,人均工资增长51.7%。
1961年,国营企业始设综合奖,人均月奖10元。1966年改综合奖为附加工资。1978年在烟厂试点,恢复奖励制度。继之,大部分企业执行综合奖,人均月奖金4至5元。1979年以后,部分企业实行超产奖。1981年,实行以经济责任制为中心,考核先进定额、质量、损耗、安全等指标,以百分制分项计算奖金。1983年,实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利润承包,企业向国家承包上缴利润基数,超额部分按国家、企业、个人4∶3∶3比例分成。后又实行利改税。
一轻工业1978-1985年奖金总额增长表(不含姻厂)
表7单位:万元

建国后的36年来,随着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逐步增长。
十年“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影响,劳动生产率下降。1968年二轻全员劳动生产率仅2729元,比1966年下降53.7%。1969年始有好转,平均每年增长3.8%。轻工系统197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65年下降16%。1980年和1985年,一轻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达32007元和30473元。烟厂1985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93万元/人。
轻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表
表8单位: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