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酒业
民国五年(1916),芜湖县内有酿酒糟坊18家,生产干烧酒(小酒),常年营业额40万元(银元)。这些糟坊规模不大,资力薄弱,设备简陋,手工操作,产量低,质量差。
民国十七年(1928),河北省巨鹿县安古乡冯坊村的冯焕文、冯斌卿兄弟两人来芜湖上长街64号开设“聚云益酒庄”,后在进宝街56号和大砻坊开设“聚兴益酒号”,在鱼市街29号开设“钜诚酒号”,资金折高粱大曲酒60吨,经营冯氏家族在武汉开设的“聚兴益总酒厂”新产的高粱大曲酒。1931年冯氏兄弟又在芜湖砻坊路63号开办“聚兴益酒厂”,资本折当时高粱大曲约50吨。生产设备有七千瓦德国西门子电动机一台,锡锅两套、大缸60只,用北方块煤作燃料,雇佣武汉技术工人20名,每天两班生产,年产高粱大曲80吨。从此,芜湖始有自产的大曲酒。酒厂的兴起,挤垮了芜湖319家大小酒糟坊,连“濉溪大曲”一度也被挤出芜湖。1948年由于政局动乱,“金圆券”发行,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冯氏兄弟的酒厂难以维持,于同年下半年宣告倒闭(1951年6月该厂固定资金全部转卖给皖南行署专卖公司,成为市弋江酒厂的前身)。
芜湖酒业经营户,解放前夕,全市有酒店(号)30户,资本160845000元(旧币),从业人数105人。1953年达52户,1954年为49户,1956年有13户实行公私合营,其余酒商酒店组成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
二、烟业
历史上的芜湖烟业经营有烟叶行、烟丝店和外来卷烟。三十年代芜湖卷烟工业逐渐兴起,烟丝店逐步为卷烟所代替。建国后烟行、烟丝店随之消失。
烟丝业:芜湖的烟丝业兴起较早,业户众多,建国初期除部分业户歇业外,仍有41家,黄烟店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是“查元泰”。“查元泰”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店址下长街64号,抗日战争时期老板查依仁已是第五代,查荣华为第六代,雇工20余人,生产的烟丝名声很大,垄断了安徽的江南江北各县及农村集镇市场。“查元泰”1950年登记资本4900万元(旧币),1956年公私合营投资2000元。
水烟丝店开办较早,规模较大的是民国三年(1914),福建人芦元芳来芜在下长街7号开设“东茂昌”,1935年芦之子芦绍光继承该店之后,改行经营南北杂货,停营水烟丝。
卷烟业:早在1876年,洋烟(进口卷烟)开始充斥芜湖市场,经营洋烟的“五洋”店遍布大街小巷。抗日战争之前郑炳在长街开设“泳生号”,经营美英颐中烟草公司出品的“红狮”、“翠鸟”、“紫金山”等牌号卷烟。“源大”、“源和”等烟号则经销日本的“旭光”、“黄金台”、“箭鹿”等牌号卷烟。“慎记”烟号经销美英开办的永泰和烟草公司出品的“大前门”、“炮台”、“红锡包”、“老刀”等卷烟。
芜湖卷烟工业最早的是,1938年黄松柏在西花园开办的“大中华烟厂”,工人20余名,小卷烟机一台,日产华达牌卷烟三箱,供芜湖市场销售,同时发展了一些手工卷烟工场。1946年抗战胜利后,“中美烟厂”由屯溪迁芜,同年芜湖人陈晋涛又办起“华兴烟厂”,这些烟厂产销合一,分别于1948年、1949年解放前夕相继倒闭。
建国初期,部分国民党军政遗留人员和部分商人,集资创办了私营长江、新生、益民、大东等11个机制卷烟厂和8个手工卷烟厂。产品牌号有“明兴”、“华达”、“东华”等33个品种,均为低档烟,年产量为6600箱,上缴税款80万元,占全市总税收的7.43%。随着上海、武汉、蚌埠等地卷烟业的发展,芜湖卷烟业受到了冲击。又遭遇1954年特大洪水灾害,私营烟厂陆续关闭,仅存地方国营新中烟厂一家。市场上销售的是上海、武汉、蚌埠卷烟和当地产卷烟。1954年专卖公司对烟厂卷烟统购包销,从此卷烟产销全部纳入国家轨道。
1981年4月芜湖烟草分公司成立,糖业烟酒公司原来经营的卷烟调拨、批发和市场供应业务,均由烟草公司统一安排。
1949年4月登记的烟丝行业会员41户,经营卷烟的五洋店会员162户。1954年卷烟经营户达598户,资金18284元,全年营业额857164元。同年4月卷烟实行统购包销,取缔了市场上的卷烟批发商,由专卖公司对业户进行批供卷烟。1956年烟酒业13户实行公私合营,组成11个合作商店,共计78个门市部,至此,专卖公司掌握了调拨、批发,控制了卷烟市场,零售则由国营、合营、合作、供销社等零售门市部经营。
三、糖业
食糖是指令性计划的二类商品。自1962年10月15日,由百货公司划归糖业烟酒公司经营之后,实行计划调拨、计划供应。1960年以来,对居民实行凭票、凭证供应,1982年敞开供应。
芜湖是食糖消费区,无制糖工业。糖业最早由杂货业经营,多以零售为主,其货源由大型杂货行业直接到福建、广东、四川、江西等地自运自销,有的直接到上海进货。经营食糖最早、规模较大的杂货店,是1899年穆少彬经营的“穆同泰”油糖杂货号,至1950年在工商部门登记资金30137300元(旧币)。1900年翟其顶经营的“永大生”油糖杂货号,1950年工商登记资金30237000元(旧币)。1935年由福建人芦绍光开办的东茂昌杂货号以经营食糖为主,基本控制了芜湖市食糖批发市场,每年销售食糖达四、五千担,雇工30余人。自三十年代起,糖业市场日趋繁荣,业户接踵而起,如聚泰祥、义源隆、义大兴、福源等,1949年解放前夕,经营糖业户达192家。
1949年底皖南贸易总公司的调查资料记载:芜湖糖业市场1932年购销为4200担(每担合168市斤),1936年购销为26400担,1943年购销为15480担,1944年购销12000担,1946年10800担,1949年为3600担。
1960年至1962年,食糖实行高价销售,1962年白砂糖每市斤价3.60元,红糖每市斤价3.40元,冰糖市斤价4元,古巴原糖市斤价3.40元。
改革开放以后,食糖价格日趋稳定、合理,完全由市场调节。
四、糕点、糖果业
解放前,芜湖的糕点、糖果,由专业的茶食糖果店和杂货店经营。较大型的业户都是前店后坊,设备简陋,手工操作,明火土灶,铜锅熬糖,案板出条,边做边卖。资本较雄厚的,雇佣师傅四至五名,批零经营。1949年解放前夕,茶食糖果店27户,规模最大的是“新华办馆”,资金二万元,雇工18人,“泰利”、“大福录”、“福昌”、“禾丰”、“庆余斋”等店,资金三至五千元不等。糖果店较大的有“新华丰”,资金22959元,雇工12人,“兴盛”糖果店资金14280元,雇工8名,所产糖果供应本市及大通、繁昌、南陵、青阳等县。
1949年炒货店43户,糖坊(制作饴糖)24户,均属茶食糖果行业管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开放,实行多渠道经营,厂店挂钩,到1985年底全市大小食品厂发展到15家,经营业户达600多个。
糕点、糖果生产,本市在建国后已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1960年糕点实行凭“糕点券”供应,每人每月半斤,扣口粮半斤,旅客凭当天车船票购买半斤,市场上高价糕点,每斤2.50元,高价饼干每斤5.00元,1964年初取消高价。1978年后,糕点品种不断增加,花色翻新,品种已由过去二、三十种,增加到现在的一百多种。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