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住宅建设
清、民国时期,本县农民住宅多为土墙草屋,间有少数砖木结构的小瓦平房。草房通常是三开间,中为堂屋,两边是卧房,前后附小披屋或包厢作灶间和养牲畜。有的是“老虎坐”的两间头,大门开于山墙,里为卧室,外间是堂屋,置灶于一角。少数殷实富户,才有正房、厢房、照壁、天井等组成的8间头瓦房,也有2层砖木结构的“跑马转阁楼”。本县因地理历史条件,山区居住分散,圩区居住集中。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公路、铁路沿线住宅,遭日军烧毁十之八九,抗战胜利后,恢复缓慢。
1950年土地改革,没收地主房产分给农民。60年代初乡村住宅依旧如故,70年代日渐新建土基草房或土基平瓦房。1978年以后,乡村掀起了建房热。1978年至1988年的10年间,农村新建和改建住宅320万平方米,住宅建设总投资达3亿多元,有35000户农民喜迁新居,占全县总农户的30%以上,每个农户人均住宅面积达16.5平方米。新建的房屋,具有江南农村特色,一般为1幢3间,门窗宽大,嵌有玻璃,墙粉砂浆,有的向高层发展为2层砖混结构的楼房,式样新颖,室内装璜考究。此类2层以上楼房占新建住宅的22.3%。
建国前,农民沿袭祖传宅基建房,各行其是,无统一管理,建国后,乡村建设逐步走上按计划统一管理的轨道。50年代,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田园化,将分散居住的小村并入大村。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农村建房宅基由生产队统一安排,在圩区,有的整个生产队由圩内移至堤上,毁基还耕。1985年,全县38个乡镇相继成立了规划管理办公室,配备1名专职规划管理员,专司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等事宜,使农村建房既整齐划一,又节约用地。
1986年,首次在清水镇军滩村进行居民点规划试点工作,该村规划用地23亩,按每个农户0.25亩计算,可建住宅92户。现已建房31户,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平均每户约161平方米。1989年,本县作为规划管理工作比较好的县,出席了省规划管理工作会议,在会上交流了经验,被评为安徽省规划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二农村饮水
本县农村群众饮水,历来取自江河沟塘,少数山区农民掘井取水。60年代后,农村普遍使用化肥、农药,水污染逐渐严重。1980年,易太乡殷港率先自筹资金办自来水厂。购水上泵船1艘,建高位水池1座,铺设输水管道850米,工程总投资12.3万元。1989年底投产供水,日供水500吨。张镇乡亦自筹资金6万元,建起1座小型水厂。
1978年后,三元乡农户开始打井解决饮用水。至1989年底,全乡共打井58口,每打一口井,乡政府派干部验收,对30米以下深度的水井,每米补助30元,30米以上深度的水井,每米补助35至40元,补助款来源:县水利局拨四分之三,村委会拿出四分之一。1989年县在三元乡鲁村行政村进行农村改水先行示范,计打井28口;其中村干部带头打井6口,平均深度30米,每口井受益投资3000元左右,建水塔、安水泵、铺设水管等配套设施,每口井约投资6000元。该村基本上达到每个自然村都有水井,全行政村3323人,已有2666人饮用井水,普及率达80%以上。
是年底,全县农村共打井486口。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