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金属材料
清嘉庆年间,本县金属材料贸易已日渐兴旺。其中以钢铁为大宗,北销山西、河南,东销长江中下游各地。鸦片战争后,机制钢进入中国,芜湖运销区域逐渐缩小。光绪八年至十七年1882——1891,进口钢材9590担,锡325担,年均销往外地钢4366担,锡2.4担。光绪二十七年,进口钢17884担,锡258担,铜80担,铅807担,马口铁135担,铁沙4936担。宣统元年1909,芜湖首家经营五金的谈浦昌五金商店在长街开业。此后,兼营、专营金属材料商店逐渐增多。民国初,芜湖铁工厂,铁作铺、铁锅行和金属工艺品厂兴起,钢铁需求量增大。民国3年1914,市场销售有色金属7871担,黑色金属41832担,价值关平银33万余两。建国前夕,经营五金和金属材料店增到42家,但年销售量不到万吨。
建国后,金属材料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由省、地市分配下达计划,用户到指定供应点购买。1964年,成立县物资局后,始设门市部直接经营。是年供应生铁320吨,钢材330吨,铜、铝等有色金属3.3吨。1971年后,工业及基本建设速度加快,金属材料需要量增加,计划内材料不能满足需要。80年代初期,乡村企业蓬勃发展,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物资部门采取经济协作,调剂串换,回收加工等多种形式,开拓货源,扩大供应。实行计划分配和敞开供应相结合,平价和议价并行。1986年后,县供销社、商业局乡镇企业局及少数乡镇办起金属材料经理部,参于议价经营。1989年销售生铁310吨,钢材3868吨,其他有色金属10余吨,年购进总额441万元,销售总额436万元。
二机电设备
民国时期,芜湖生产的小型引擎、切面机、矿山用起动机等机械产品,经销皖北一带;此后,通用机电及配件、工具、五金电料等批发和零售商业发展起来。民国21年到民国26年1932——1937,机电产品市场亦处于鼎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芜湖电机设备的生产、经营受到禁止和限制,市场趋于衰落。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机械行业生产有所好转,五金电料经营亦有恢复,商店充斥美国商品。至民国37年,芜湖有机械行业13家,五金店42家。
建国后,机电产品由私营五金店经营。1952年,本县机电设备购买全部由市百货公司供应,但品种有限。1956年,机电产品纳入国家统配物资,由省统配机电产品56种,中央各部分配的有72种,厂矿生产用的主机、动力设备及定型产品的标准配件,由需要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机械厅、冶金厅及其生产主管厅按计划分配,生产厂直接供应需方。1957年后,本县所需机电设备均由地、市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供应。主要有机械配件,切削工具、研磨工具、滚球轴承、电器仪表,刀具量具,以及汽车等。1964年,县物资局成立,直接组织供应县内所需机电设备,同时县标准件厂生产的标准紧固件和易太铸件厂周皋机械厂生产的花蓝螺丝列入国家统配产品,大量外销。1971年扩大了农业机械的采供业务。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机电供应多元化,县供销系统,五交化公司也经营机电设备。一时市场活跃,是年供应电动机66台/158瓦,裸铅线9吨、布电线101吨,工业轴承3700套。市场采购经销的品种达1500多个,其中机械类100余个,电工类400余个,仪器仪表类300余个,工具类200余个。1989年全县有五金机电商店11个,115人,供应汽车2部,电动机374台/432瓦,变压器25台,布电线20.8万米,工业轴承1.22万套,农药机械2926架,农用动力机械1531台/3423瓦,手扶拖拉机102台,打稻机92台,水泵1065台。
三化工原料
清末,芜湖浆染业发达,有专门销售锭兰染料商行数家。所售锭兰有江西抚州的液态锭兰和本省池州干锭兰。光绪八年至光绪十七年1882——1891,年均销液锭兰900担,干锭兰200担,油漆100担。此后国外进口苯胺染料,逐年增多。光绪十八年芜湖经营染料、油漆、颜料商店6家,同年芜湖设立硝磺局,由官方贩卖硝磺,年销售400担。光绪二十三年成立芜湖染业公所,每月初、十五交换行情、商定价目。民国期间,轻纺工业兴起,烧碱销量大增,民国3年1914,销售达万担。民国13年,英商卜内门公司,销售土碱、荷兰碱。日伪时期有颜料行13家。民国35年有油漆、香料、颜料店26家。
建国初,化工物资全由地、市物资部门供应。60年代化工产品列入计划商品,由县计委安排,物资局调拨供应,但数量少,缺口大。1971年县物资局经销化工物资20个品种,即烧碱、纯碱、轮胎、胶管带、电石、炸药、雷管、酚醛粉、树脂胶、硫酸等。1974年本县始生产烧碱。年产108.6吨,酚醛压塑粉122吨、电石1581.5吨,橡胶内外胎1万余条,除少量在县境内销售外,大部分出口和销往外省。1989年供应市场硫酸69吨,烧碱41吨,销售额82万元:销往外地电石4100吨,电石糊3155吨,轮胎2.3万条,酚醛压塑粉1650吨,年销售额3000万元。
四建筑材料
本县生产砖瓦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在易太、张镇建有大量砖瓦窑厂,有张镇乡境内的窑头,易太乡境内的西民窑、东上窑、中窑、下窑等连绵近十里。历史上号称“七里窑”。生产的砖瓦部分销售农村外,其余大部分售往城市。光绪七年1881始进口玻璃,至光绪十七年计进口玻璃2069箱。光绪三十二年芜湖始销售进口水泥,宣统二年1910进口水泥11736担,玻璃11848箱。民国3年1914销售水泥3966担,20年代后所销水泥大部分为南京生产。
建国初,1951年供应市场砖189.1万块,瓦45.6万块。1953年始兴建万春双孔闸和居家角大闸,先后购水泥200余吨,60年代初水泥、砖、玻璃等列入国家计划,由用户申请拿到计划后,自行与厂方联系购买。1964年县物资局成立,直接经营供应水泥943吨,生产外拨水泥4000吨,砖1420.5万块,瓦526.9万块。1970年建筑材料的计划管理权下放到县,全县除对全民、集体单位所需建材安排供应外,还对民用所需给以解决。1978年生产供应砖10634.5万块,瓦3058.4万块,民房水泥预制构件2985.8平方米,水泥1.93万吨,其中县内销售10446吨,玻璃220箱。1980年水泥、砖瓦、预制件生产部门划归县城建局管理,使建材工业与城乡建设挂钩,疏通了流通渠道,同时允许集体和个人生产经营建材商品。1989年全县生产水泥3.2万吨,砖1.68亿块,瓦0.16亿块,金钢砂4830吨,贸易销售额280万元。
五煤炭石油
煤炭光绪初年,芜湖为锻铁购用湖南宝庆蓝田煤、年购量千吨。光绪末年本省宣城,繁昌及火龙岗相继采煤进入芜湖。民国8年1919芜湖开设售煤公司行号10余家,每日销煤300余吨。建国初,因市县分治,县内工业基本全划归市区。本县用煤年销量500吨左右。1951年芜湖煤业支公司设上河沿门市部,兼营批零售煤,并有私商煤号用手工捏造煤球出售。1953年国家对煤炭实行统一平衡分配制度,煤源扩大。用煤大户改由煤矿直接供应。1955年县计委开始编制燃料供应计划,本县计划煤6000吨。由县石油煤炭门市部经销。1959年元月,煤炭由商业部门经营。1960年后,煤炭品种增多,本县用煤有淮煤,濉溪及本地小窑煤。销售方式有批发、零售、代办工业用煤等,全县固定代办工业用煤单位22个。1963年分配用煤指标1.5万吨,其中工业用煤5400吨,市场用煤9000吨。全年购煤2.1万吨。其中批发1973吨,占13.85%,零售3750吨,占24.43%,代办工业用煤9624吨,占66.72%。1968年对城镇居民生活用煤实行定量供应,1——3人供应150市斤,4——6人供应200市斤,7人以上供煤250市斤,后多次调整供应量。1980年后,对工业生产用煤实行定额定量凭证供应,按季核量,分月供给。是年供煤9.8万吨。因计划内煤炭与市场价格差价较大,差价部份由县财政补贴。每吨煤补款7.66元,1983年开始组织计划外煤炭。供应本县生产、生活用煤。同时一些用煤量大的工厂自行到产煤区采购。是年计划内购进68138吨,计划外购进2300吨,销售65061吨。1989年全县计划内购煤4.14万吨,计划外购进1.14万吨,销售5.6万吨,其中全民单位供煤4.5万吨,集体单位供煤1.2万吨。
石油清宣统元年1909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在芜湖设立“美孚洋行”、“美孚煤油公司”。民国9年1920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开始在芜湖铁山设立办事处。民国19年美商德士古洋行中国德士古华东区公司在芜湖成立分属机构。三家外商在芜湖建码头一座,油池4个,容量1100吨。抗战时期,部分油池被毁。三家火油商供应以煤油为主,其次是汽油、轻重柴油、机器润滑油、凡士林、蜡烛、肥皂、化妆品。其中以美孚经营业务最大,煤油为“鹰牌”、“老牌”商标,最高年售量1.2万吨。亚细亚煤油为“壳牌”、“铁猫牌”商标,年销售量约1万吨。德士古煤油为“幸福牌”、“银箱牌”商标,年销售量约6千吨,芜湖市年均销煤油30万对一对等于2听,每听15公斤,时价每对10元,折米1石3斗5升。民国18年中国光华火油公司在芜湖包办分公司,名为“光跃火油公司”,民国23年因竞争激烈倒闭。民国30年,日军陷芜湖,没收美英三家公司油料和设施。民国34年,日军投降后,三家公司从日军手中收回。民国35年芜湖出现销售洋油私商达179家。1951年芜湖军管会先后没收了美英三家石油公司的财产,至此,“洋油”时代结束。
建国后,石油销售主要由供销合作社兼营。1949年至1953年销售140吨左右,以后随着机械排灌站建立,柴油用量逐年增大。1958年增至300吨。1962年县成立石油煤炭公司,同年转交芜湖市石油煤炭公司经营管理。1969年全县供应销售汽油33.4吨,柴油171.9吨,润滑油10吨,其中用于排灌站柴油153.9吨。1970年重建县石油公司。1980年后运输业兴起,除石油部门供应汽油200吨,柴油100吨、润滑油62吨外,其余绝大多数用油由船队从外地市场自行议价购买。1989年,石油公司供应汽油787吨,柴油1186吨,润滑油66吨,各乡镇运输船队自行采购柴油达万吨,
六木材
明成化年间,本县木材市场已趋鼎盛。为征竹木税,在芜湖始设工关。到清嘉庆年间,历400余年不衰。芜湖木业分外江与内河两大帮系,主要经营湘、鄂、赣出产的杉条木、元木和板材。内河帮以竹木柴炭为多。经营青弋江流域皖南山区松杂木和少量杉木。所有木行、木号分别设在临江滩和市河南箱子拐、观音庵等地;太平天国军兴,长江上游木材来源阻隔,芜湖木材市场由此衰落,后虽几度回升,但繁荣仍不及当年。芜湖经营木材生意有徽帮和江西临清帮。光绪七年到十六年1881——1890,湘赣木材流经芜湖值关于银18余万两,民国8年1919有木棚12家,木行28家,同时在北京路出现洋行,经销美、加、澳、缅甸等国进口松木。民国26年杉木销售额3万两,其中本省皮木销售额3千两,松木1.2万根,松板2万方,抗日战争后期,经营竹木的商户37家。民国38年发展到59家。
建国初,竹木经营量较小,单位及居民用材到芜湖或山区直接购买。1952年后,竹木由供销社采购供应。1954年对个体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铁木竹业18个,分布在湾沚、方村、澛港、西河、清水河等集镇。是年水灾后,县供销社从山区采购150立方米木材供应木业生产社加工水车。1956年,采购供应毛竹25.9万斤,小圆竹11.7万斤,木材235立方米。1963年4月县木材公司成立,专营竹木用材。是年,经营销售木材3161立方米。1965年竹木经营并入芜湖行署木材经营处。1971年计划供应木材4470立方米。1983年后,国家计划木材供应量减少,计划外的进口材和调节材数量增大,本县开始销售苏联、美国及南洋松木。1984年县供销系统成立竹木公司,其时木材毛竹采购供应全系市场调济。1989年全县采购供应木材7070立方米,经营额542.5万元。
七化肥农药
肥料建国前和建国初,本县农民用肥料皆农家肥。1950年始,开始调运供应化肥,是年供应化肥19.5万斤。1953年,“提倡化肥、扩大杂肥、减轻饼肥”,采取“现售周转、赊销订购、供付赊销”等办法,发放化肥贷款4亿元旧币,供应化肥27.4万斤,同时调进骨粉10万斤。1954年5月,调入油饼100万斤,8月,饼肥划归供销社统一经营。1956年,化肥供应实行层层分配,分期供应。是年,供应化肥170.65万斤,杂肥56.08万斤。1957年,始供应尿素。1958年,采取按分配指标,现款购买的办法供应化肥,年供应780吨,贯彻“以土家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方针,发动群众,就地生产土家肥料。1961年,对部分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实行奖售化肥的政策,后又发展超购的粮食和外调猪肉都奖给一定数量的化肥,1964年,推广液体肥料氨水,至1966年,建立50吨位的氨水池32个,300吨位的3个。1973年,调入250吨磷肥。1974年,县化肥厂建成投产。1975年推广腐植酸肥料,1976年县有腐肥生产125处,施肥面达4万余亩。1980年,县供应计划外碳铵1230吨,尿素151吨。1981年开始实行发票到户,凭票供应计划化肥。1983年,供销社同时经营平价化肥和议价化肥。1989年,稳定市场,实行化肥专营,当年供应化肥3.62万吨。
农药建国前,除试验场用进口农药外,农民常用辣蓼杀虫。1954年,供销社开始经营农药666粉和少量滴滴涕,是年供应8600斤。1956年,农药品种有0.5%666粉剂,6%可湿性666粉剂,6%666西力生,25%223乳剂,硫酸铜,是年供应农药43.3万斤。1957年,全县供应农药31.4万斤,并推广“1605”和“1059”两种剧毒农药。1961年后销售新农药乐果、敌百虫、杀螟松、滴滴畏,亚铵硫磷等,年销售量7.9万斤。1972年始,增加品种有:5%矮壮素、20%敌稗乳剂、五氧酸钠、化二砷砒酸钙、39111、丁脂苏化203、稻脚青、马拉松4049、稻瘟净、杀虫脒、敌枯双、井岗霉素等新农药,年销售量154.3吨,还试用推广除草剂,4049酊草铵,盖草能等。1975年,万春供销社生产“4115”土农药成功。1976年生产“4115”520吨,年销售量138.1吨。1980年后,试验推广了杀虫双、叶蝉散、速灭威,3%呋南丹,敌杀死、甲铵磷等新药。年销售量300吨,销售额480万元。1987年,对农药市场进行整顿,是年销售282.5吨。1989年,农药专营,药品达40多种,年总销量380吨。
八农具耕畜
农具1951年,供销社在供应旧式中、小农具的同时,开始推广新式农具。1952年,贷放供应各种新式农具。1953年,木铁业生产合作社组生产新旧农具6万件。1954年,试用双轮双铧犁,并支援灾民150立方米木材加工水车,供应小农具2万余件。1956年,增加双轮双铧犁、饲料粉碎机、脱粒机、打稻机、山芋切片机等品种的供应。计有双轮双铧犁485部,饲料粉碎机121台,脱粒机2台,打稻机7台,山芋切片机15台。1958年后,“195、495、295、6160”等型号的柴油机开始投放市场。60年代后,增加磨粉机、电动机、碾米机等新品种的供应。1960年,实行干部分片包干,采用“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原则,帮助组织31个突击性生产小组,3123个劳动组生产加工小型农具13万余件。1971年,开展胶粘、胶补和修旧利废业务,并在方村、湾沚二社进行试点。1972年,县各基层社共办胶修业务16个,实行前店后厂胶修农具7567件,1973年,县农资公司试制成尿醛树脂胶,解决“两胶”原料不足的问题,是年共修农具10万余件。1976年起,开始经营塑料农具。80年代后,厂销挂钩,进行批量生产销售。1989年末,县供应小农具6152万件。
耕畜本县耕牛历来自繁自养,互相调剂解决农田耕作。1954年水灾后,县供销社收购灾民不能维持保养的耕牛3712头,分送山区保养,次年贷放农民使用。1956年4月,加强交易所的领导和管理,外购耕牛365头,地委分调450头。1957年8月,县社在方村、清水两处建牲畜交易所各一个,收大小耕牛190头。1958年,县社到新疆、贵州等地采购耕牛56头,马80匹。1963年建10个牲畜交易所。1965年,以区为单位成立牲畜交易所,调剂耕牛1210头,外购212头。自此以后,耕牛市场开放,农村自繁耕牛率提高,一般由农民自行调剂成交。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