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新年”,春节前,宰杀禽畜、购买香烛、纸马、鞭炮及烟、酒、茶、糕点等。俗称“办年货”。腊月十七,取竹枝扎成长帚,掸除室内灰尘,称“掸尘”或“掸陈”,寓意扫除“晦气”,同时,人们理发、洗澡、洗被褥、擦器皿,以示辞旧迎新。腊月二十三夜,民家于灶前鸣爆竹焚香、化灶疏祭灶,俗称“送灶君”。除夕,灶上贴“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夜晚再鸣炮,焚香请灶君入灶,谓之“接灶君”。此俗建国后逐渐废除。
为迎春节,贴春联、五福、年画,象征吉祥。写春联讲究门第身份,贴年画讲究地方图案。如贴在水缸上的鱼画,象征年年有余鱼;贴在粮囤上的粮食画,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建国后,春联年画的内容为之一新,以革命的词语和歌颂毛泽东、共产党的内容为春联,如“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等等。
除夕,穿新衣、戴新帽。点燃香烛、鞭炮,举行祖祭,香案供鸡鱼等菜肴,仪式隆重。祭毕,合家欢聚,举杯相庆,俗称“吃年饭”。尊长以红纸包钱给晚辈,名“压岁钱”。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并放烟火、爆竹,尽兴后,“封财门”。长者达旦不寝,称“守岁”。大年初一零点,“开财门”,鸣“开门炮”,放烟火、爆竹。早餐吃“五香蛋”、“鸡汤挂面”。膳毕,至长辈家拜年,见长辈说“添福添寿”;长对幼说“步步高升”;平辈人相见,拱手互说“恭喜发财”;还有向长辈馈送礼品和行跪拜礼的习俗。来客,主人沏茶、拿烟、摆果盒,请客吃“五香蛋”。家长、客人给小孩以红纸包钱,名“百岁钱”。年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动刀、剪。三天年内,忌讳说不吉利话,禁止打骂小孩,为了避讳儿辈说出不祥的话,有些人家三十晚上大人用草纸往小孩嘴上抹一下,意示屁股嘴,说话不算数;有些户在房柱上贴着“童言妇语,百无禁忌”竖批。初二,开始走亲访友。邻近亲友互相邀请吃春酒;有的以舞狮子、唱门歌或“送春”等形式,直闹到正月半方休。正月初七,称“上七”,商店开门营业,过了上七,各行业开工。建国后,除旧布新。国家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各行各业均放假三天。但也有不少工厂、商店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坚守工作岗位。春节前,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向驻军部队慰问,送“拥军公约”;驻军部队向当地政府和群众回送“爱民公约”;并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地方政府和驻军部队向烈军属和残废、复员军人。发慰问信或送慰问品,登门拜访,谓之“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机关人员年初一聚会,共庆新春,称“团拜”。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或上元节,亦称“灯节”。民间有吃汤圆和观灯习俗。元宵之夜,点燃香、烛,室内通明,俗称“点红灯”。农村燃于门外,名“田公灯”;市人燃于柜台,称“财神灯”,此俗后逐渐消失。玩灯,于腊月间开始操练灯。正月十三、十四日晚间“试灯”,十五日走村穿巷尽情游舞。民间多见的有龙灯、狮子灯、罗汉灯、高跷灯、马灯、花鼓灯。1985年元宵节,县政府组织了盛大灯会。县城湾沚镇以中、小学学生为主,举行提灯会;全县乡、镇有17班龙灯、马灯、高跷灯到县城湾沚镇会演,观众达五万多人。
旧时元宵节,城镇店主请“上工酒”,朝奉上工,商店正式营业。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谓之“龙抬头”,多为吉日,是土地神生日。农村有做土地会习俗。农民以“社”旧俗春社为单位办酒食,为土地神庆贺生辰,此俗建国后不兴。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日,民间妇女喜结伴至野外采荠菜,做荠菜粑粑分赠亲友;城镇青年,喜至郊外嬉游,谓之踏青。建国后,此俗渐消失,代之以春游活动。
寒食节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旧俗从这一天起,三天禁火寒食,采艾蒿蒸饼食之,遂取寒食禁烟之意。此俗早已消失。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旧俗有僧尼沐佛之习。民家采乌饭树叶和米煮之,称“乌米饭”,或捏成团,名“乌米团”。俗云:“食此饭后个个忙,男栽田女采桑”。此俗建国后已稀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前,僧侣画有钟馗、五毒等图符,名“端符”,送给民家悬于堂上“驱邪”,民家多以麦或米作谢。有给新婚女儿、女婿送去夏衣、篾枕、阳伞、草帽和扇子的习俗,俗称“送夏”。端阳节,裹粽子。相传,楚大夫屈原饮恨投汩罗江自尽,为防止尸体被鱼吞食,用芦叶裹米投入江中,民间以吃粽子作为追祭。后来亲友间又以粽子相馈。节日早晨,插菖蒲、艾叶于门头、窗口;小孩臂挂雄黄香包和大蒜头彩网袋;娇贵小男孩还以红丝缕系长庚锁于啕前;妇女剪艾叶缀于钗上,名“艾虎”;床下、墙角洒以雄黄水;室内阴暗处烧艾叶烟熏,以避瘟祛毒。节日中午,家家备有蒜子烧黄鳝、蒜子烧子鸡等菜肴。时值正午,烧香、放鞭炮请“龙王”。同时,将节前移栽于钵中的菖蒲、艾蒿砍倒,晒干备用,接着,饮雄黄酒。大人便以雄黄酒在孩子额上涂擦,以避生疔疖。
赛龙船也是对屈原的纪念活动。节日午后,各地龙船齐集赛区,湾沚镇、保沙乡的夫子阙、方村镇、政和大港、清水镇、竹丝港、麻蒲桥、孤山套等地均系有名赛区,四乡群众云集各赛区两岸,戏看赛龙船。剧院还演出《白蛇传》戏剧。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调面造酱,谓之“酿霉”。曝书、谱、衣裘,谓之“晒霉”。俗谚:六月六,狗猫都沐浴。又因年成稔否可见,农家便起社祈丰年,设香烛醴酒祭奉田公、田母。故俗又云:“六月六,田公田母吃块肉”,另有赛龙船之习。
乞巧与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巧节。旧俗是日晚,姑娘们在院中陈设瓜果作乞巧会游戏,有的向织星祈祷,请求帮助提高刺绣、缝纫技巧;有的作穿针赛巧游戏,即以红绿线对方穿九根针,先穿完者为得巧;有的捉一蜘蛛放于首饰盒中,次日晨看网结得是稀是密或是否圆正,即可预测自己将来是笨是巧,还有的佇看巧云。这些习俗现已不兴。
七夕,民间还有牛郎织女星此宵相会的传说。
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民间有“七月半、鬼窜门”的旧说,素有祭奠祖宗的习俗。初十至十五日傍晚,均可祭奠。届时,携鞭炮、香烛纸马至野外焚化,祭祀在家举行。晚上,另于路旁焚纸钱、撤酒、菜等,俗称“撒野饭”或“祭野鬼”。
集镇于此日延僧道做斋打醮,赈济孤魂,此举名孟兰盆会,简称“孟兰会”。有拜忏、晚上放焰口、在河面放荷花灯等活动。建国后,孟兰会废弃,但祭祖习俗仍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民间习俗买月饼、做糯米粑粑。此夜,设案点香,陈月饼、粑粑与菱、藕、石榴等,以祀月空。祭毕,家人团坐,食饼赏月,有团圆之意。有的地方行摘南瓜、芋头给新妇,谓之“送子”,新妇得到南瓜,则是生男孩的预兆,若得芋头,即为生女孩的兆头。此俗早不存在。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有的地区并有墓祭和登高之举。建国后,墓祭废除,但有些地区举办菊花展览和老年人诗会等活动。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为十月朝。民间有祭祖习俗,俗称“做十月朝”,土籍人举行族祭,此时是庄稼登场季节,祭祖菜肴十分丰富,凡年届六旬男性,均可入饮族祭酒席。建国后,此俗即不存在。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民间以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粥,名“腊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并有僧尼以此粥沿门相馈,受者以一、二升米回谢。建国后,此俗已不存在。腊八,民间有“揩骨”俗称“检金”迁葬习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