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代人口
本县滨江而立,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有序,山环水抱,半山半圩,具有古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地理条件。据近年在荻港凤凰山之东的洞山和环城中滩的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古人类生存。县境所发现分布于沿江和河道的三十多处“台型遗址”(高出于地面的台墩地),其中最具典型的有:黄浒螺丝墩、圩墩,芦南大成墩,新港阮墩,高安神墩,三山大神墩,峨桥荷花墩、鹭丝墩,浮山珠墩、船墩,新淮磨墩,新林从鲁墩,赤沙仙鹤墩,孙村犁山墩等,表明商周人类聚居于兹,农耕渔猎,繁衍生息。上古人口已无从稽考,近古人口虽无准确、科学的统计,但尚可从遗存的文献中见其端倪。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本县总户数为4936户,8817丁;元元统年间(1333——1335),为1520户,13430丁;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为3715户,15860丁;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为2756户,12714丁;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为1742户,10126丁;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3341户,8830丁。封建统治下,人民为繁重的徭役、捐税所迫,常瞒报户口,统治者对此亦有察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胥役传唤乡民过堂听点,逐一篇审查报,得总人口数为181545人。清代经历康乾盛世,国运昌盛,人口繁衍兴旺,斯时,人口数字,诚为可信。此后,以此类方法,对全县人口进行编审查报。
清代本县人口情况

二、现代人口
民国17年,全县总户数为40084户,总人口为229912人。民国24年,总户数为40098户,总人口为216941人,人口减少12971人。民国28年,总户数为26720户,总人口为142398人,比民国24年人口减少74543人。上述人口急骤减少,析其原因,主要是1931年水灾、1934年旱灾和日军侵占繁昌后,倍受兵燹灾患的劫难所致。
民国时期几个年份人口变动情况

民国37年上半年分乡镇人口

1949——1956年,本县人口逐年增长。1953年,总人口234911人,比1948年增加16216人。1956年,总人口245815人,是年出生8188人,出生率为33。2‰,死亡率为11。4‰,自然增长率为21。8‰,是人口增长较快的一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8人。
1959——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经济严重困难,导致饥饿、疾病的发生,人口下降呈增长趋势。1959年,出生3112人,出生率为11。26‰,死亡7999人,死亡率为28。94‰;1960年,出生2168人,出生率为8。03‰,死亡16321人,死亡率为60。44‰;1961年出生1933人,出生率为7。57‰,死亡14014人,死亡率为54。88‰。三年间共出生7233人,死亡3833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呈负号:1959年为-17。68‰,1960年为-52。42‰,1961年为-47。31‰。
1961年,农村推行责任田后,人均口粮增多,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人口出现增长趋势。次年出生13319人,出生率上升到52。25‰,死亡2701,死亡率降至10。61‰,人口自然增加率跃为41。74‰。1964年,总人口为267511人,比1953年增加32600人,年均增加2964人。
1986年,全县总户数为106111户,总人口达417332人。是年出生5991人,出生率为14。42‰,死亡2444人,死亡率为5。88‰,自然增长率为8。54‰,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455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