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渔业
【水面分布】现有水域面积23。7万亩。除长江水域外,境内河、湖、池塘、水库均可养鱼,集中分布在圩区平原。
【品种产量】1982年水产资源调查,内河及长江鱼类品种有62种,分属11目20科,其中鲤科最多,占59。7%。常见鱼类有青、草、鲢、鳙、鳊、鲤、鳜、黄鳝、泥鳅等,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有虾、蟹、鳖、蚌、龟、螺蛳等,长江则有刀鱼、鲥鱼、河豚等。新林乡境内发现稀珍的七星鱼和八胡鱼。
长江及内河、湖泊鱼类中有不少佳品,如:
鲥鱼:名贵鱼种之一,脂肪肥厚,肉味鲜美,历代曾为贡品,每年端午前后鲥鱼溯江而上产卵,为捕捞季节。民国8年(1919年)捕鲥28。45吨,后因捕捞无度,产量逐渐下降。50年代年均产量16。88吨,60年代年均产量9。23吨。70年代年均产量6。79吨。80年代产量急剧下降,1986年捕鲥300公斤,市场价昂贵,主要供出口换汇。
刀鱼:名贵鱼类之一,肉味鲜嫩,以3月(夏历)间鱼质最佳,每年春在长江捕捞。50年代年均产量19。4吨,60年代年均产量16。5吨(其中1965年产30。5吨),70年代年均产量17。1吨(1979年产31。2吨)。80年代产量锐减,年产刀鱼不足10吨。
螃蟹:名贵水产,年产10——20吨左右,1982年产26。7吨,多半由外贸部门收购外销,近年来产量下降,1986年捕蟹5.5吨。
细鳞斜颌鲴(俗称黄条):产龙窝湖,繁殖力强,生长快,头小肉多味美,年产10吨左右。1976年被列为全国优良鱼种,17个省市先后引种,龙窝湖有“黄条故乡”之称。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俗称鳊鱼,肉肥味美,生长快,抗病强,易养易捕,由湖北引进,在本县已形成种群,县内普为养殖。
1949年水产品产量3229.7吨。50年代年均产量2591。7吨,其中1957年达3775吨,为历史最高水平。60年代产量下降,1969年420吨。70年代,鱼种放养规模逐渐扩大,成鱼产量逐渐增长,1979年水产品总量680吨。1982年,全县实行渔业“两定”(确定水面所有权,确定水面使用权),建立渔业生产责任制,涌现出养鱼专业户和养鱼联合体,次年水产品总产量1571。3吨。1986年水产品总产量2447。2吨,其中鱼类2389。1吨,虾蟹类24。9吨,贝类33。2吨。渔业产值33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1%。
【养殖】鱼苗:民国时期,鱼苗从县境内长江水域张捕,俗称“毛子”,1959年张捕3亿尾,60年代年均张捕2000万尾,70年代年均张捕500万尾,1980年张捕174万尾,1981年停止张捕,1966年始,自采自育鱼苗,初步改变单纯依靠长江天然苗局面。1968年县水产张养场采取人工授精和人工催产试验成功,由“自采自育”发展到“自繁自育”。1974年,县水产养殖场人工繁殖生产黄条鱼苗643万尾外销。1976年,有12个社队人工繁殖鲤鱼苗,当年全县共繁殖鱼苗4566。5万尾。1986年,配组催产毛仔近亿尾。
鱼种:历来用鱼种塘(俗称鱼花塘、鱼池)自行繁育。1952年鱼池近百亩,年培育鱼种150万尾,以小规格夏花为主。50年代后随国营养殖场的建立,鱼种生产发展较快,年培育鱼种700万尾。70年代,社队鱼苗场相继建立,鱼池发展到300多亩,年产鱼种1000万尾。80年代,鱼种向大规格发展。1986年,鱼种塘600余亩,鱼种4100万尾,其中4寸以上的大规格鱼种1200万尾。
成鱼:民国时,农户在家前屋后“烟火塘”中养鱼,面积小,产量低。养殖主要为青、草、鲢、鳙(俗称胖头)4种。1949年养殖面积2。2万亩,总产325吨,单产15公斤。建国后扩大养殖面积,社、队集体养鱼,产量逐步增长。60年代中期,养殖面积4。5万亩,年产786吨,并引进白鲫、鳊鱼、罗非鱼等。“文化大革命”中,养殖面积不足4万亩,年产500吨左右。1979年后,养殖面积年均递增10%,1986年为66256亩,产成鱼2111。6吨,为历史最高记录。
成鱼养殖形式,主要有池塘养鱼:1952年面积1万亩,年产成鱼200吨,单产20公斤;1986年28787亩,总产1134。1吨,单产39。4公斤。
河沟养鱼:60年代,只放不养,产量低,1970年养殖面积1.4万亩,总产102吨,单产7公斤;1986年18407亩,总产508吨,单产28公斤。
湖泊养鱼:1952年养殖500亩,总产30吨,单产6公斤;60年代后期龙窝湖开始放养;1970年面积1。5万亩;“文革”中围湖造田,年均养殖9000亩,产量70吨。1979年后对龙窝湖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建成商品鱼基地;并退垦还湖(面积较大的有保定乡仰洼套、新林乡岱湖滩),1986年退垦还湖(水)面积1155亩。是年湖泊养鱼面积14692亩,产量299。9吨。单产20。4公斤。
水库养鱼:主要有钳口、燕山、石龙冲等水库。1958年后放养面积千亩左右。年产20吨;1986年为2753亩,产成鱼103吨、单产37公斤。
稻田养鱼:1958年在环城乡铁塔村试验失改,1979年在稻田育鱼种基础上进行试验获得成功。1986年稻田养鱼684亩,少数农户将低洼田垦挖作塘,专项养鱼,1986年挖田养鱼1235亩,单产20~40公斤。
鱼病与防治:主要鱼病有白皮病、水霉病、烂腮、肠炎、鱼怪病等。鱼病防治迄今尚是渔业生产中薄弱环节,现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类体质,辅之以药物治疗。
小水产养殖:1969年县水产养殖场培育成功河蚌育珠,1974年收珠2。5公斤,1978年后河蚌育珠户增多,1982年共收珠73公斤,价值12万元。1985年浮山乡新屋村232户中有205户从事河蚌育珠,成为育珠专业村。1986年,手术蚌303836只,产珠255。7公斤。
河蟹:1970——1980年,县水产部门从上海、江苏等地购蟹苗500公斤放入湖河。1982年由长江捕幼蟹转放县内水域。1983年捕捞幼蟹4吨,多放入龙窝湖。1986年养殖面积4千亩,年产河蟹约2吨。
1978年后,水产专业户人工养殖黄鳝、海虾、龟、鳖等,已获成功。
【捕捞】专业渔民今约400人,主要以长江为捕捞场地,渔汛期间,百余艘捕捞船只往来于九江至南京的江面。副业多系水网圩区农民,年均约数千人,在河湖沟汊中捕捞。建国初,水产品总产量主要来自捕捞,1950年捕捞产量3090。2吨,此后逐年减少。1960年捕捞2036吨,1970年80吨。1978年后回升,1986年总产335。6吨。
二、水生植物
菱:栽培的有大青菱、大白菱、大红菱等品种,50年代种植500——8000亩,以后逐年减少。1986年植菱1848亩,产量238。3吨。
藕:1952年藕塘面积1500亩,产量450吨。60年代扩大到3000亩。1980年,引进优质高产品种田藕,植于低洼圩田。1986年,植藕3520亩,产藕1570吨,其中田藕300亩,单产800公斤,每亩可获纯利400元。
茭白:俗称茭瓜,原系野生,今农户多在塘边沟旁种植。土种茭白栽培面积年均200亩左右,亩产净茭250公斤左右。1984年从郎溪、旌德和江苏无锡引进早熟茭和两年三熟茭等优良品种,并改进管理和栽培技术,1986年,茭白面积1201亩,产量811。3吨,其中无锡茭白单产夏茭1000公斤、秋茭900公斤,每亩收入600多元。
荸荠:栽培历史久,面积不大,常在早稻秧田种植,1952年种植400亩左右,单产400公斤。1986年种植639亩,总产303。2吨。
芡实:俗称鸡头菠,有苏芡和刺芡两种,其种子名鸡头米,可入药,叶柄、花茎可作蔬菜。多分布在沿江及水网圩区湖汊沟塘内,多为自然生长,果实小、成熟期不齐,产量低。1965年产50吨,1986年仅千公斤。
芦苇:以洲区滩涂为多,圩区低洼地亦有零星分布,加工芦席可作建筑、防汛材料,获利颇丰,边角料可供燃料,作肥料,1986年芦苇面积3523亩,产量2759吨。
席草:1964、1980年先后引进,1986年种植21亩,产量席草4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