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民业余文化教育
民国18年,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成立,开展识字宣传活动,在各镇初级小学附设问字处。民国20——23年,县民众教育馆设教学部,着重办理民校,试行小先生制,实行“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办法,流动教学。民国22年,办民众学校9所,10班,学生342名(女生4名),毕业330名(女生4名)。民国28年,实行国民教育与识字教育结合,在各小学附设15个成人班,学员543人。抗战胜利后,很多地方青年农民求学心切,自愿组合,利用冬季夜晚,自请先生,自理费用,办起冬学,识字求知。
1949年冬,开展冬学运动,各完小、村小计办冬学73所,学员2942名。1951年,全县148个行政村共办起81l所冬学,青壮年学员增加到29498名。翌年,冬学多转入民校,重点实验速成识字法。各地根据“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的原则,办常年民校135所,208名教师,4187名学员坚持常年学习。另办冬学573个班。学员13898人,兼职教师714名。1953年,配备专职教师,在11所重点民校作扫除文盲实验。
1956年,组织1252名小学、初中毕业生参加扫盲工作。在农村建立81个辅导组,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参加学习的已有60726人,其中高级班1299人。是年,还以民校为单位建立906所农村俱乐部,开展“见物识字”、“包教包学”教学活动。1959年,改民校为红专学校,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提倡做什么学什么。
1949——1958年,全县扫盲毕业40744人,其中已有4999人分别任会计、记工员、民校教师、农村干部。1964年冬,冬学、民校改称夜校,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文化大革命”中,扫盲停止,新文盲又开始出现。
1981年,恢复和发展农民业余教育工作,入学参加扫盲学习5311人。至1983年,累计脱盲1042人。1984年,以扫除少、青、壮年中的文盲为重点,各地实行扫盲奖酬制度,部分乡镇履行“乡规民约”,推动扫盲工作的开展。计开办夜校、扫盲班792所,入学27502人,业余高小13班,学员466人。1985年,全面推行“联教承包责任制”(全日制小学签订承包合同,教师按合同包教、包脱盲)。黄浒、保定、小洲、城关四乡镇的12~40周岁非盲率平均达到89%,符合省规定的标准,率先实现基本无盲乡镇,在此基础上,又开办高级班,成立“农民职业技术学校”。1986年,文盲率下降到18。82%。高级班56所,学员1580人。是年,新港、横山、环城、峨山、孙村5个乡镇实现基本无盲乡镇。
二、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干部业余文化教育,始于1950年,有45个学员参加县民众教育馆设立的职工业余学校学习。1952年,正式成立“县直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招生88人,分普通、中级两个班。翌年,增设初中班。1955年,中共繁昌县委要求,县直机关中区级以上干部语文程度不足初中者,一般干部不及高小者,均全部入学。于是学校增设高小两班,学员44人,初中两班,学员44人。是年,在扫除机关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后,普通班(初小)随之撤销。1956年,荻港、旧县等镇相继办起干部文化学校,全县计5所7班,学员322人,兼职教师6人,专职教师6人。1957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和各行业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合并教学。不久,“反右”整风学习开始,教学工作处于半停顿状态。1958年,干部文化学校和县委干部业余政治学校合并为“红专学校”。1959年停办。县直机关干部文化学校实际办学7年,有百余名学员分别提高到小学、初中毕业水平。
1950年,县民众教育馆和旧县小学,各设1所职工业余文化教育班。1951年,在全县行业职工中开展业余文化教育,扫除工人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城厢、三山、横山、旧县同和祥锅坊、荻港、黄浒先后办起6所学校,学员397人。次年,各校实验速成识字法,毕业177人,学校已发展到9所,学员1043名。1953年,各校学员共增加到1090名,并确定8名教导主任,具体负责教务工作。1954年水灾后,继续坚持办学的7所。学员479人,12个班。1957年,恢复到9所,785名学员,并增设初中一班。学员47名。同年,各集镇手工业系统单独办学13所,学员642名。1958年,各校逐渐停顿。
三、函授教育
【中等师范函授】1958年,安徽省函授师范学校附设繁昌初师,各中心小学设函授辅导站,聘请函授辅导员。学制三年,达到初师水平,后因流于形式而停办。
【宣城师范函授学校繁昌分校】1962年秋,宣城师范函授学校设繁昌分校。县文教局有3名专职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各中心小学建辅导站,聘请辅导教师。全县设7个面授点,专职教师按计划巡回面授。1963年,学员140多名。学制三年,达到中师毕业水平。1964年,函授停办。1980年恢复,改成地、县、社三级函授管理,取消原分校建制,县教育局只设管理站,配1名干部处理行政事务。是年春,招收在职公、民办教师600多人。1981年经过整顿,尚有学生146名。1983年,毕业考试,只有一人取得中师函授毕业证书。1984年,原芜湖地区师范函授学校停止在繁昌招生。
【高等师范函授】1956年,安徽师范学院高师函授专修科,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函授部,先后在繁昌中学教师中招收学员。因教学负担较重诸种原因,学未果而终。1980年,安徽师范大学函授部重新在繁昌招生,录取在职公、民办初中教师36名,其中文科16名,理科20名。1984年,有29人参加毕业考试,其中23人毕业。县教育局设专人负责函授教育。 四、电大教育
1979年秋,创办安徽电视大学繁昌教学点。原设城关一小,1985年迁入县教师进修学校。初创时设理科,从青年干部、工人中招生9名。1982年增设文科,至1985年,学员已发展到126人,其中文科76人,理科50人,经过三次全国电大毕业统考,先后有48人毕业,其中79届理科7名,80届理科7名,82届理科10人,文科24人。他们大都转为国家干部,有的担任单位领导职务。
教学点配备管理人员,办理面授辅导、教学实验、学籍管理、班级建设等事宜。五、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学历考试,无论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经过业余自学获得毕业证者,国家都承认其学历。这一新的高等教育制度,于1984年秋在繁昌推行,首次申请应试249人,人次合格率45。8%。1985年569人应试,人次合格率68。9%。1986年456人,人次合格率45。9%,已有36人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证书。
六、卫星电视教育
为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小学教师通过三年业余学习,取得中师毕业的合格学历,1986年,县电视教育馆开办卫星电视教学班,环城、马坝、新港、横山、孙村、黄浒、浮山、赤沙、小洲9个乡镇分别设立电视教学点,招收学员248名,电教点均设在中心小学,由各校校长任教学点主任,负责行政管理,另聘语、数两科辅导教师担任辅导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