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界宣州市,西连铜陵、青阳县,南接泾县,北邻繁昌、芜湖县,总面积1263.7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较复杂,西与西南属低山丘陵,岗峦起伏,沟壑众多,面积840.2平方公里;东为河谷平原,河网交错,沟渠纵横,面积135.6平方公里;东北属江河圩区,具江南水乡泽国特征,面积287.9平方公里。境内低山、丘陵、平原海拔高度分别为400~500米、100~250米、10~12米。县境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降雨量1402.6毫米。境内青弋江(过境河)、漳河、大通河、荻港河、孤峰河、资福河汇入长江。县内交通便捷,205、318公路国道线穿境而过。县城北距芜湖市区42公里,南离黄山风景区148公里,西去佛教圣地九华山86公里。
1990年,全县辖5区、5镇、22个乡、7个居民委员会、203个村民委员会、43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5283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8人,县治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古名青阳城,自唐长安四年(704年)始为县治,后无变更,一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常住人口29017人(1993年为48683人)。
南陵历史悠久。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境内牯牛山、甘公城、狮子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春秋,属吴地。秦时,属鄣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 置宣城县、春谷县,县境属此二县。南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始置南陵县。嗣后,易属宣州、池州、宁国府、芜湖专区、宣城地区及芜湖市。
南陵物产资源丰富。境内土质肥沃,水域多被利用,盛产稻、油、棉、茶、桑等农作物300余种,青、草、鲢、鳙、鲤、鳊、鲫等经济鱼类88种,以及藕、菱、荸荠等,素称江南“鱼米之乡”。全县有林面积38万亩,乔灌木树种350余种,植物中药材625种,动物中药材67种,珍贵动植物和中药材有扬子鳄(属国家扬子鳄自然保护区)、金钱豹、白鹇、苏门羚、三角帆蚌、凤丹、红楠、紫楠、银杏、八角莲、绞股兰、杜仲、龟板、鳖甲等。地下蕴藏的有铁、锰、铜、铅、锌、钼、锑、金、等金属矿10种,白云石、方解石、磷、石英石、硫、铁、大理石、石灰岩、石墨、钾长石、重金石、玄武岩、沸石、澎润土、珍珠岩等非金属矿13种,20余处,尤以铁、铜、白云石、大理石、石灰岩、矿泉水,储量大,品位高,宜于开采。县境东北部蕴藏石油、天然气,有待探明。
(二)
南陵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封建社会,农民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唐亻喜宗乾符五年(878年),本县农民参加黄巢起义军攻宣州,在南陵大败宣歙观察使王凝,击毙都统王涓。清末,太平天国革命席卷长江沿岸各地,南陵人民纷纷参加太平军,坚持反清斗争前后持续达8年之久。宣统二年(1910年),本县两次爆发了有数千人参加的抢米风潮,更是体现了南陵人民反压迫、反饥饿的抗暴斗争精神。宣统三年,南陵在安庆、芜湖学习的学生,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民国8年(1919年)6月,南陵各界人士积极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开展罢课、罢市、罢工和抵制日货等政治斗争。民国15年8月,旅沪学生俞昌准等受共青团中央派遣,返回南陵开展革命,发动群众,策应北伐战争。11月,成立中共南陵特别支部,成为安徽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县份之一。民国17年1月,俞昌准在南陵下北乡组织和指挥了谢家坝农民武装暴动,在全省树起了农民暴动的红旗。抗日战争期间,南陵各界爱国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斗争。民国27年2月,东乡宣王殿自发成立青年抗敌协会,发表抗日宣言。是年5月26日,新四军军部在叶挺等率领下,奉命进驻南陵土塘,并与国民革命军驻本县的贺耀祖部合作,在南陵掀起了抗日救亡高潮。继后,各界群众广泛建立工抗会、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和民兵组织,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斗争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儿女,站在抗敌斗争的最前列。11月,中共南陵县委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南陵人民紧密配合国民革命军抗击日本侵略军,并先后取得了马家园、父子岭、何家湾、仓溪等战斗的胜利。民国30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南陵人民冒生命危险,掩护新四军渡江北上抗日。民国33年4月,县城被日军侵占后,南陵各界爱国人士、各抗日团体、南芜游击队、南芜游击大队及总队,继续坚持抗日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南陵人民团结一切志士仁人,为保卫胜利成果,反独裁,反内战,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建立区、乡,直至县级人民政权。民国38年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解放南陵。4月24日中共南陵县委书记陈作霖率部进入县城,5月25日成立南陵县人民政府,南陵人民从此当家作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南陵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祖国,支援世界人民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涌现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李家发,一等功臣周可玉等英雄人物和各条战线上的全国劳动模范。尤其在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全县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团结奋斗,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三)
南陵是安徽省主要的农业县份之一。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粮、油、棉、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种类繁多,尤以盛产大米久负盛名。
解放前,由于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和水利设施差、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各种农作物产量都很低,加之工业薄弱,企业均为私人砻坊、机坊、糖坊、糟坊、陶瓷等手工业,产品除砖瓦、陶瓷、棉布外,多为手工制品。至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75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
解放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30943万元,比1949年增长6.07倍。解放后的41年间,南陵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6.6%;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搞大跃进、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全县经济遭到严重损失,年平均递增率降至3.8%;在三年调整时期,由于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年平均递增率上升到17.1%;在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严重受挫,年平均递增率再度下降,分别是6.9%和3.8%;“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乡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注重搞活流通,培育专业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达到9.7%;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仍达到9.7%。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665元。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解放后,中共南陵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走合作化道路,大搞水利兴修,加固圩堤,新建柏山渠灌溉工程,改变原水旱两熟的耕作制度,实行低产改高产、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改良土壤,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和增置农机具,实行科学种田,推广以双季稻为中心的一旱(绿肥、油菜、麦)两水(早稻、双季晚稻)的耕作栽培制度,改善生产条件,山区建库蓄水、圩区建电站排涝、平原引水自流灌溉,使耕地旱涝保收。特别是1980年后,全面推行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迈上了新台阶。1987年列为全国优质米生产基地县。在1988~1990年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南陵优质大米连续三年获特别奖。1990年列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解放后的42年,全县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57万吨,农业人口人均年提供商品粮178公斤。在粮、油、棉迅速发展的同时,林、牧、渔业和其它经济作物全面发展。全县累计造林91.06万亩,立木总蓄积78.32万立方米,毛竹281万株,现有国营和乡、镇、村林场125个,经营面积21.8万亩,林业总产值达530万元。生猪年饲养量24.98万头,出栏11.93万头,水产品产量3880吨。蚕茧、烤烟、绿肥种子、杂交西瓜制种、荸荠、藕以及名贵中药材丫山凤丹,优质高产,畅销省内外。本县已成为全国优质绿肥生产基地、全省杂交西瓜制种基地、商品猪基地、皖南优质烤烟生产基地。
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工业通过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因地制宜,发展钢铁、煤炭、化肥、水泥、机械工业,注重增强企业活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改革经济体制,实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引进人才,形成以食品、机械、化工、建材为支柱产业,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企业发展到5533个(乡镇办183个,村办262个,联户办453个,户办4635个)。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4903万元,比1949年增长21.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1%。主要工业产品有手扶拖拉机、水田耕整机、碾米机、磨粉机、自行车保险叉、铰链、棉布、毛巾、水泥、水泥电杆、砖、瓦、合成氨、杀虫双、代森锰锌、皮鞋、宣纸、原煤、铁矿石、铜 矿石、黄砂、饮料、酒、食用植物油、大米、面粉、糕点等,“宫灯牌”宣纸、合页被评为部优产品,维纶线骨架Ⅴ三角带被评为省优产品。
交通、邮电、电力迅速发展。主要公路干线有国道205(山海关至广东聂拉木)、318(上海至拉萨),省道(芜湖至大渡口)穿越境内,以及南陵至铜陵公路,另有县道14条、乡道18条,总计全长327公里。年客运量194.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975.9万人公里。年货运量16.9万吨,周转量1867万吨公里。境内有航道8条,长121公里。漳河最大通航能力为100吨级船舶。青弋江最大通航能力为100吨级船舶。港口年吞吐量为22.5万吨,年货运量为7.3万吨。自人民邮电诞生,县有邮电局、所18个,代办所3个,邮路总长度达179公里,农村投递邮路总长度达736公里;电话杆路总长度643公里,明线线路总长度766对公里,已实现市话拨号自动化。年报纸、杂志发行量302.4万份。电力,解放后经一段时间自发电后,改由国家供电、输变电,达到乡镇村全部通电。全县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35千伏输电线路8条,10千伏输电线路25条,投入运行的配电变压器846台,容量70810千伏安,用电总量为5722.3万千瓦时。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商业兴旺,市场繁荣。全县有商店3455多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6308万元,是1949年的75倍。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8677万元,外贸收购总值690.5万元。主要出口商品有大米、箸叶、蜂蜜、肠衣、丹皮、毛巾、宣纸、乳酸钙、羽毛、铰链等20余种。人民收入增加,1990年全县全民职工人均年工资175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8641万元。住宅条件改善,全县多为瓦房、混凝土结构楼房。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电视机基本普及,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已为部分家庭使用。
(四)
本县属吴楚文化。据已发现的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举世罕见。这里发现的早在西周就采用竖炉炼铜,使铜与渣分流出炉的技术早于欧洲各国,发掘的一批冰铜锭把全国硫化矿冶铜史向前推进了400年,誉为“古铜都”,填补了古吴越和古扬州青铜文化。本县出土的吴王光剑、青铜龙耳尊、漆砂砚,被称为中国文物精品;民间刻铸的丹阳镜、青羊镜,更是造型别致、 工艺精巧。历代文化交流频繁,诗文著述颇丰。历史学家何琦,著《三国评论》百余篇,驰名东晋史坛。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两度携家寓居境内,遗有诗作15篇,其《南陵别儿童入京》被载入中国诗史,代代传诵。号称“诗中十哲”之一的晚唐诗人张乔所著律诗,存二卷被载入《全唐诗》中。明代丁镃应诏参修《永乐大典》。明末盛此公著作数十种,因时有新意,“不中有司尺度”,一生未仕,被后世学者赞为“奇人”、“奇文”。清初历史学家汪越,撰《读史记十表》,海内外著名学者梅文鼎为之作序,收入《四库全书》,并受该书总纂纪晓岚推崇。诗人何一化作《文澜赋》数千言,为江南文人所传诵,赞其诗为“李、杜之遗”。文学博士梅光迪,“文章学问奄有东西之长,不可多得”。徐乃昌校勘刻印古籍数百种,著名学者王国维赞其“朝访残碑夕勘书,君家故事有新图”,许多善本乃至孤本经徐刊刻珍藏才免于泯灭。与此同时,目连戏《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本县北乡流传,融合地方语言习俗、民间武术杂耍,逐渐形成具本地特色的目连戏,深受民众喜爱。
解放40多年来,南陵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兴起,乡建文化站,村办文化室。广播网络连村结户。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年年有作品在市以上刊物发表,业余创作队伍达数百人。至1990年,全县有文化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各1座以及27个乡镇文化站、124个文化中心和文化室、204个文化专业户、30个影剧院,拥有2.25万个座位(每万人拥有436个);电影放映单位46个、录像放映点19个;图书馆藏书4.54万册,新华书店年图书发行量达208.2万册;黄梅剧团专业演职员达40人;文物管理所藏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162件。1990年建成的电视差转台,功率400瓦,覆盖半径30公里。县至乡广播信号专线670杆公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满足。
本县于北宋末年创办书院。旧时,教学设备简陋,受教育面狭窄,至1949年,全县仅有普通中学2所,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610人;小学77所,在校学生4321人。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制定教育方针,加强教育管理,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待遇,普及初等教育,注重教育质量,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1990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00所(含幼儿园46所),教职员工总数4404人,在校中,小学生74513人,平均每万人中有小学生1080人,中学生363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9.74倍和17.6倍;儿童入学率达97.9%,脱盲率91.5%,并被芜湖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扫除文盲县”称号。
医药卫生条件显著改善。解放前,境内只有几家中药店和私人门诊,缺医少药。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投资建医院,购设备,组织中医学西医,把医疗重点放到农村,培养医务人员,方便群众看病。至1990年,全县已有县医院、地方病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和麻风 病医院各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3所,卫生院24所;还有县卫生防疫站、血吸虫病防治站、妇幼保健站、卫生进修学校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全县拥有病床1055张,医务人员123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病床20张。群众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健康有保障。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体育设施从无到有。1990年,全县有体育场、活动室、游泳池、足球场、灯光篮球场,群众性体育活动遍及城乡,体育竞技成果层出不穷,143人次在省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奖,其中华东区1项,全国4项,国际2项。
解放后,全县科技事业在经历40多年的探索,已结硕果。1990年,全县有科研机构6个,科技团体43个,科技人员3652人,其中,自然科学团体27个,科技人员2280人。圩猪杂交培育瘦肉型商品猪和维纶帘布V带分别获1986、1987年省科技成果四等奖,杂交西瓜栽培和技术的应用推广获1987年度国家农牧渔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ILB—4型水田耕整机被纳入国家“星火计划”,并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分获1990年全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五)
南陵县境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人文炳蔚,发展前景广阔,经过数千年的开发,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4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照党中央提出的奔向小康,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还有差距,应在加速工业、乡镇企业发展步伐,完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建设南陵——芜湖工业走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林业、水产等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工商企业扭亏增盈,增加财政收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等方面努力奋斗。
南陵人民正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在南陵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不断前进!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