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道路
驿道、大道本县驿道、大道以县城为中心,通往邻近各县并连结县内主要集镇。清末,县内有驿道4条,全长85公里。
东路驿道由县城经石家铺、蒲桥铺、青弋江铺抵宣城县通津铺,长20公里。
上东路驿道由县城经城土旱塘铺、分界山铺抵泾县湖村铺,长15公里。
南路驿道由县城经牛角铺、峨岭铺、牌头铺、孔镇铺、杨干铺、刘店铺、赵冲铺、抵青阳县金山铺,长40公里。北路驿道由县城经箭塘桥铺,抵繁昌县平沟铺,长10公里。
清末,本县官路已形成,这条由安庆、池州、青阳、南陵、芜湖、当涂、慈湖抵南京,为江南主要官路。
民国初,驿路改为大道。民国2年(1913年),县大道9条,全长227.4公里。
县城至麻桥大道由县城经马山、盛桥、麻桥、抵繁昌县境接官亭,长12.5公里。
县城至牧家亭大道由县城经工山坊达牧家亭,是通往铜陵县以及繁昌县荻港的要道,长22.4公里。
县城至丫山大道由县城经戴塘桥、戴家汇、绿岭、何湾至丫山,再伸向西南,可抵达铜陵县大通。长32.5公里。
县城至钱桥大道由县城经沈家亭、粉店、童村街、晏公殿、至钱桥,南抵青阳县木镇,长35公里。
县城至西马头大道由县城经奚滩、宋桥、张村抵西马头,长15公里。
县城至西河大道由县城经蒲桥、弋江抵芜湖县西河,长17.5公里。
县城至马家园大道由县城经张公渡、金家阁、太丰至马家园,长22.5公里。
县城至奎湖大道由县城经张公渡、仙酒坊、许镇、黄塘至奎湖,长35公里。
县城至石硊大道由县城经箭塘桥、平沟铺、黄墓、小淮窑至石石危,长35公里。
上述大道,今沿用改造成公路,惠及今人的有县城至麻桥、县城至牧家亭、县城至丫山、县城至钱桥、县城至西马头、县城至西河、县城至奎湖7条。其余2条变成机耕路或人行小道。
公路本县公路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至民国37年末,建公路1条,长35.7公里。1990年全县有各类公路48条,总长326.76公里。
国道公路境内国道公路有2条4段。上(海)聂(拉木)318线国道1条2段:芜湖至大渡口,宣城至南陵。205线国道1条2段:芜湖至南陵,南陵至绩溪雄路。
芜(湖)大(渡口)线(318线国道)。本县城西路口至青阳段,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为简易公路,泥土路面,宽3.5米。民国25年路基拓宽5~7.5米,建成通车。民国26年12月为阻止日军侵犯,拆毁桥梁,毁坏部分路基。民国27年,修复公路,铺筑厚约5厘米碎石层,成为简易碎石路面。民国38年4月国民党军队溃败时,破坏部分路段与桥梁。
1950年10月,本县成立皖南公路整修指挥部第一整修队,组织沿线群众开展大整修,至翌年8月整修结束。整修后的路基宽7.5米,泥结碎石路面宽3~4米,修复险桥和毁坏的涵洞,实现晴雨通车。1962年起对澄清桥等7座木质桥进行改建,于1965年竣工,建成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桥梁。1972~1980年,国家投资40万元,铺设渣油路35.7公里,路面宽5.5~7米。
1990年5月,为缓和城关西门交通阻塞状况,将后港桥至春谷饭店长870米路段拓宽至11米。芜大线在本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136.4米,涵洞120道,系永久性桥涵。昼夜交通量1475辆次。
宣(城)南(陵)线(318线国道)。本县境内由青弋江大桥至城关镇西门段,长14公里。(不含其林桥至城关西门南雄线重复里程5公里)。该路1956年兴建,组织沿线民工修筑,投入建勤工日21.84万个,国家投资19.27万元,以南(陵)宣(城)大道为线型改造而成,翌年5月1日建成通车。1978~1980年,铺设渣油路面宽5~7米,沿途建护坡及挡土墙总长1320米。宣南线县境内有桥梁4座,全长373.4米,涵洞27道,为永久性桥涵。
芜(湖)南(陵)线(205线国道)。本县境内从奎湖乡南陵渡桥1389k至城关东门1418k(不含城关改线4.3公里),全长29公里。1970年,在大道基础上,组织沿途8个公社2400民工突击40天建成简易砂石公路。1974年张公渡大桥建成,1980年奎湖至南陵渡桥段竣工,沟通南陵至芜湖。1982年成立芜南路工程建设指挥部,进行拓宽改造,按二级路标准施工。1984年芜南线被省列为重点工程,12月动工,由铁四局机械处第六工程处和十七冶驻马鞍山车队承建。沿线仙坊、黄墓、黄塘、奎湖等乡组织万名民工挑土填筑路基62万余立方米。1988年开始浇筑芜南线水泥路面。芜(湖)南(陵)线本县境内路段征地675.82亩,拆迁房屋10204平方米,迁移各类电线杆722根,工程费用达1052万元。芜南线建成比经繁南线至芜湖市缩短17.16公里。芜南线县境内有桥梁3座,全长241.07米,涵洞193道。
南(陵)雄(路)线(205线国道)。系县城至绩溪县雄路公路之首段,本县境内由城关西街至分界山,全长15.7公里,原为古驿道。民国36年(1947年)动工,至次年4月完成至泾县段6米宽路基,未铺筑路面,不能行车,桥涵均为木质,残缺不全,时称宣南公路。1951年11月对南雄路进行整修,路基拓宽6米,铺筑厚10厘米的泥结碎石路面,从此晴雨通车。1972~1974年,县境路段铺设渣油路面,但由于路面底层基础薄弱,使用后出现大面积龟裂和坑宕,1978年后对大部路段逐年进行大修。1980年对狭窄路段及水塘旁建护坡及挡土墙长590米。1985年底,改造拓宽路基,使8公里路段拓宽为14米。征地14.4万平方米。路基及线型均达二级公路标准。1986~1987年4月,进一步拓宽干线路段,拆迁房屋127户,355间7929.99平方米。南雄线县境内有桥梁3座,全长113.2米,涵洞53道。
省道公路本县有繁(昌)南(陵)线和南(陵)铜(陵)线。
繁(昌)南(陵)线。本县境内麻桥51k至63k+300(桩号为芜大线)12公里,南与318国道相接,北与繁昌相连。民国25年(1936年)动工,翌年7月路坯建成,路基宽5~7.6米,抗日战争爆发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芜大线工程处第一抢修队进行整修,因桥涵设施差而未通车。1950年10月对该路进行大整修,翌年整修结束,路基拓宽7.5米,路面3~4米,铺筑泥结碎石路面,实现晴雨通车。1972~1981年全线铺设渣油路面,宽5~6米。繁南线本县境内有桥梁2座,计长66米,涵洞37道。昼夜交通量为1887辆次。
南(陵)铜(陵)线。从南丫线8k分叉至牧家亭,本县境内长12.2公里,为泥结碎石路面。1957年,国家投资2.44万元,组织民工建勤28万个工日,在古驿道基础上扩建,翌年建成。1988年国家投资59万元修建城关至工山乡渣油路面,长11.8公里,宽4~5米。于1990年竣工。南铜线本县境内有桥梁1座,长18.5米,涵洞48道。
1990年县境国道、省道公路一览表
表1—1

县道公路解放前,本县无县道公路。解放后,县乡公路建设贯彻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方针,发展甚快。1957年始建南(陵)何(湾)公路(南丫线)。至1964年建成县道公路4条,长51.86公里。70年代初,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了县乡道路建设步伐,先后建成界(山)奚(滩)、三(里)云(岭)、弋(江)东(河)等线,至1979年,全县有县道公路8条,总长77.86公里。80年代建成东河至东七、许镇至黄墓、丫山至町桥、许镇至东塘4条公路。1990年,全县有县道公路14条,总长114.36公里(不含交叉)。其中,戴塘至工山已达到四级公路技术标准。
1990年县道公路一览表
表1—2

乡道公路1958年大炼钢铁时,组织民工建勤修建公路,运输铁矿石,始建社队公路。60年代起,为实现农业机械化,便于大型拖拉机行驶,又新建一批公路。80年代为发展乡村建设续建部分村级公路。至1990年未,全县共修乡村公路18条,全长72公里,多为简易土路,路面宽4米左右,晴通雨阻。
1990年乡道公路一览表
表1—3

1990年专用公路一览表
表1—4

乡村道路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有简易公路、机耕路或小道通往各村民委员会,并连接自然村。1990年,全县除太丰乡外,有26个乡镇通(汽车)公路,有171个村民委员会通行汽车,占全县村民委员会总数84%,总长264.7公里。
二、桥梁
县境有建于宋、明、清时代的古桥10座,为石拱或石台、石墩结构。如在县城北的龙会桥,俗称龙门桥,为5孔圆拱桥,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其中惠民、麒麟、峨岭等古桥已改建为公路桥。现存的籍山桥等古桥已载入城乡建设章“县城建设”中。
民国年间,县境芜(湖)青(阳)、南(陵)泾(县)2公路,有峨岭、后港、龙门等公路桥。民国19年(1930年)峨岭桥被洪水冲毁,由乡绅、民众集资改建石台混凝土桥,余均为木桩木面桥。
1952~1964年间,公路管理部门新建和改建桥梁39座,总长40.42米。除少量石台钢面桥外,多为石台木面桥。桥面狭窄,载重受限,加之桥位过低,常被洪水淹没。1964~1966年,先后改造木桥24座,总长333米。1967年又改造公路桥17座,新建弋江大桥、张公渡桥、南陵渡桥、奚滩桥、东塘桥等大中型桥,实现了全县干线公路桥梁永久化。至1990年,全县有公路桥30座,全长1187.58米,其中弋江大桥长333.5米为最长。
惠民桥俗称北门桥,在城关惠民街,南雄线1k+531米处。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县令郭筹建,明成化年间重修。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再修,3孔石拱桥,孔径分别为10.5米、10.8米、12.5米,长46.5米,桥面宽5.75米。1972年,铺设沥青桥面。1989年将该桥原料石安全带改建为钢结构栏杆,今为石台墩三孔半圆拱桥。通载能力汽车13吨,挂车60吨,昼夜交通量2500辆次。
龙会桥俗称龙门桥。在城关联城街,南雄线2k+117米处。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沈尧中捐资兴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为5孔石拱桥(每孔跨径9.1米),桥面宽6米,石台墩,木桩基础。1952年在桥两边新建栏杆,1972年铺设沥青路面,桥面窄,无人行道。因河水冲刷,现拱圈有纵向裂缝。通载能力汽车13吨,挂车16吨,昼夜交通量2500辆次。
峨岭桥又名鹅岭桥,系古代七省交通要道上重要桥梁。在芜大线72k+251米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知县钱照建木桥。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雍正六年(1728年)改为石桥。光绪十五年(1889年)被洪水冲毁,宣统三年(1911年)重建。民国19年(1930年)乡绅张和声募集2万元改建7孔钢筋混凝土桥,全长40米,宽5米。1968年由芜湖市第三工程队加宽到7米,改建为公路桥。通载能力汽车20吨,昼夜交通量为920辆次。
麒麟桥在城关东南雄线5公里处。明万历年间建,后重修3次,原为1孔石拱桥,1962年重修作为公路桥,长6.8米,桥面宽6米。
后港桥在城关镇北,繁南线62k+885米处,跨后港河。明嘉靖年间建,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光绪年间两次重修。民国20年(1931年),为石台木面桥,长15米,宽4米。民国28年,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侵犯,将桥破坏。1958年重修为3孔石台木面桥,孔跨5.6米,长18.1米,宽4.2米。1966年重建,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45米,高9.5米,桥面宽7米。通载能力汽车13吨,挂车60吨。
澄清桥在芜大线78k+293米处。1952年10月在原古桥石台上修复而成,系石台贝雷式钢架桥,2孔,跨径21.3米,长49.5米,宽3.6米,载重10吨。1967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长50.9米,宽7米,并附设栏杆。通载能力汽车13吨,挂车60吨。
弋江大桥在弋江镇与宣城县文昌乡衔接处,跨青弋江,是本县最长的桥梁。1967年1月动工,投资150.2万元,于1969年10月建成通车,为混凝土T型桥梁,15孔,跨径22.2米,长333.5米,桥面净宽7米,两边附设人行道,宽1米,有护栏。通载能力汽车13吨,挂车60吨。
张公渡桥在芜南线38k+620米处,跨漳河。1972年3月动工,投资25万元,1974年12月竣工通车。为钢筋混凝土T梁结构,长133.28米,桥面净宽7米,6孔、2台、4墩,跨径22.2米。通载能力汽车20吨,挂车100吨。
南陵渡桥在本县奎湖乡与芜湖县石石危乡接壤处(205国道1389k处),跨上潮河。1980年由芜湖地区公路总站承建,投资54.5万元,上部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为钻空灌柱基础。6孔,跨径均16米,长100米,桥面净宽7米,附设人行道,有护栏。通载能力汽车20吨,挂车100吨,昼夜交通量1238辆次。
东塘桥在许镇至东塘公路0k+400米处,1987年9月动工,投资22.6万元,1989年10月建成。整体是片石混凝土基础,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矩型板,下部为浆砌块石轻型墩台结构,长54米,桥面净宽7米,9孔,跨度为6米。通载能力汽车15吨,挂车80吨,昼夜交通量100辆次。
1990年主要公路桥梁一览表
表1—5

三、涵洞民国时期,芜(湖)大(渡口)线,南(陵)雄(路 )线上修建一批涵洞,多是木面涵与瓦管涵,技术状况差,质量低劣,使用期短。
解放后,公路技术标准逐步提高。50年代,多数路线新建了石台木面涵,部分路段建成石箱涵和少量水泥预制圆管涵。1964~1980年,县公路站对全县公路的涵洞进行改建和新建,提高涵洞质量,承载能力趋向稳定。1990年,本县接养公路有涵洞800道(含石箱涵、钢筋水泥涵、石拱涵),总长8157米。
1990年主要公路涵洞统计表
表1—6单位:道、米

四、运输工具
清末,本县公馆驿有驿马14匹,马亻夫9名,差亻夫12名,负责传送要件或运输岁贡。民间运输工具有轿子、滑杠、独轮车等。
轿子古称“肩舆”,系早期陆路客运的工具,有2人抬、4人抬和青布小轿等3种。民国时期,本县有七、八家轿行,轿夫抬运旅客往返于城区至青阳、奎湖、牧家亭、若坑等地。时弋江、三里、丫山亦设有轿行。轿行按抬运里程计酬,扣除佣金,轿夫所得甚少。解放后,轿运停业,但农村少数地区仍可见小轿用于婚嫁喜事。滑杠滑杠比轿子结构简单、轻便,两根长毛竹用绳兜联结而成,上有遮阳布棚。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军队驻本县时,多以滑杠代步,滑杠端坐安稳,运用于山间小道。解放后,在南部山区运送年老体弱和病人仍见使用。
独轮车(又称手车)民国时期,本县城内设有车行。民国36年(1947年)县设有手车运输大队,隶属省公路局南陵站管辖,拥有手车83辆。解放初,全县有手车4700余辆。1956~1957年7月,本县对独轮手推车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独轮车运输能力提高。是年全县有独轮车4300辆,其中县搬运站拥有108辆。60年代后,独轮车逐渐被平板车或机动车所代替,农村偏僻的村庄仍在使用。
板车解放前,板车数量极少,轻型板车负载200公斤。1951年县搬运站、县供销社等单位购置36型板车投入运输,载重量为350公斤,是年全县有板车40部。1959年,全县有平板车250部,60年代改为26型负荷650公斤,1973年全县有板车274部。80年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板车较普及。
自行车民国14年(1925年),本县始有自行车(时称钢丝车),数量极少。1952年县邮政部门始配备自行车。1957年,县交通部门发放自行车牌照116个,多为机关单位的用车。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自行车已在城乡居民中普及。1990年销售自行车9281辆,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县城乡居民中有自行车13万多辆。
摩托车60年代,本县公安部门始有办案用三轮摩托车1辆。至1974年,全县有摩托车3辆。1990年,全县有摩托、轻骑230辆,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34辆,个体196辆。
简易三轮车 系柴油机动车,具有机动、灵活、方便的特点,一般载重0.5吨,载客6~8人。1982年,本县有三轮车25辆。1990年全县有简易三轮车908辆,均为个体。汽车民国26年(1937年)本县境内始通汽车,芜湖私营的福特卡车往返营运。解放后,江南汽车运输公司在本县驻有车队,承担客货运输。因汽油短缺,曾用木炭代替。随着经济发展,公路客货运输量增加。1969年3月县矿山车队有货车9辆,此后县内各企事业单位陆续购置汽车投入运输。至1990年末,全县有各类汽车669辆,其中货车437辆(交通部门70辆,企事业单位226辆,个体141辆);大、中、小型客车165辆(交通部门52辆,机关、企事业单位97辆,个体16辆);载货挂车67辆(交通部门29辆,企事业单位13辆,个体25辆)。
五、运输机构
车站1954年9月成立县汽车站,隶属江南汽车管理分局,站址设城关义恒街。1972年,县房管会将出租房屋无偿划拨县汽车站。1974年进行改建,投资8.84万元,建成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新车站,候车厅为400平方米。站房内设办公室、票房、零担货物保管室以及播音室、问询处、民警值班室。票房3个窗口同时售票,设有6个检票处,15张候车长椅。1990年,县汽车站隶属芜湖汽车运输公司领导,下设沙滩脚、烟墩、奎湖、丫山、何湾、许镇、弋江、三里8个分站;蒲桥、晏公殿、葛林、东河、桂镇、牧家亭、界山、仙坊、绿岭、峨岭、麻桥、戴汇、奚滩13个代办站。有职工100人,其中全民职工31人,合同工50人,代办员19人。附设知青服务社、旅社和小卖部。
运输公司
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县属全民企业。址在五里乡上港村蚂蝗涝,临南(陵)丫(山)公路。1969年3月成立县铁矿汽车队,隶属县铁矿管理处。1973年改名县汽车队,受县交通局和矿山管理处双重领导。翌年改称县矿山车队,归县矿山管理处领导。1980年复称县车队,划归县交通局,1988年4月更名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1969年4月有黄河牌货车3辆、吉尔牌货车4辆、戛斯牌货车2辆,职工34人,从事铁矿石和采矿材料运输。1973年购置江淮牌货车2辆。翌年货运量4.2万吨,货运周转量205.8万吨公里。1983~1986年增添黄河、解放、东风牌货车12辆。1988年公司实行租赁承包责任制。至1990年,货车上交租赁费11.9万元。此后,购置客车10辆,386客位。相继开辟南陵至芜湖、南陵至杭州、南陵至常熟以及县内5条线路(城关至许镇、黄墓、弋江、丫山、牧家亭)。
公司设有大修厂,建筑面积567.32平方米。有车库、铣床、牛头刨床、曲轴磨床、镗床、压缩机等大型设备,有职工15人。
1990年公司有职工102人,占地面积18172平方米,建筑面积4314.98平方米。有货车9辆,68吨位,客车10辆,410客位;油库1座,储油量8吨。年货运量0.33万吨,货运周转量14.2万吨公里;客运量1.49万人次。上交税金0.23万元,利润1万元。
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县属集体企业。1952年1月成立县搬运工会,有工人252人。翌年成立县城厢搬运站,职工247人,下设弋江、黄墓搬运服务队。1954年更名县搬运站。1960年更名县搬运装卸管理所,下辖城关、弋江、黄墓搬运队、长途运输队、畜力队(马车队)。1962年改称县搬运装卸合作社,1964年更名县水陆联社,1977年复称县搬运站。1983年5月成立县搬运公司,下设城关、弋江、黄墓、三里、烟墩、奚滩搬运队和城关汽车队,1988年5月更名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
公司地址在县环城北路。1990年,有职工262人,其中装卸工187人,司机36人,修理工15人,行管人员24人。有载货汽车33辆,挂车16辆,其它机动车4辆,计271吨位。是年完成货运量9.1万吨,货运周转量614万吨公里,年搬运装卸量20万吨。
车队
芜湖汽车运输公司第六汽车队全民企业。1962年芜湖汽车四队由繁昌迁入本县改名十三队,有职工118人。1970年更名四连迁往泾县,留下二排驻本县。有货车21辆,75吨位;客车1辆,40座位。1976年9月二排扩充成立芜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六汽车队。1982年改称芜湖汽车运输公司第六汽车队,场地面积18699.32平方米,建筑面积4713.32平方米,其中修理车间1208.5平方米,办公室311.25平方米,停车场4500平方米。是年,新建油库1座,占地面积5724平方米,建筑面积482平方米,有油罐2个,储油22吨。
1990年有职工182人,客车39辆,1625座位;货车15辆,126吨位;挂车7辆,63吨位。客运量1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80万人公里;货运量1.6万吨,货运周转量510万吨公里。
1979年12月成立汽车六队知青保修厂,为队办集体企业,从业人员26人,从事汽车一、二级保养与小修。1985年增设汽车配件门市部,经营汽车配件。1986年购置解放牌汽车3辆,15吨位,1988年购置客车2辆,96座位。1990年,从业人员85人,客车3辆,145座位,货车3辆,15吨位。
县粮食局车队全民企业。1990年4月成立,有职工14人,另聘请13人,其中驾驶员11人,修理工5人。附设经理部(大米购销业务)。有货车11辆,年货运量5.42万吨,货运周转量79.24万吨公里,利润1.14万元。
三里镇矿山车队1979年10月成立,镇办集体企业。从业人员20人,货车8辆,房屋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从事矿石、粮食、农用物资营运。1981~1984年购各种型号货车10部,1984年6月实行承包责任制,是年盈利4.5万元。1990年有汽车18辆,85.5吨位,从业人员24人。
六、客货运输
客运民国35年(1946年)本县始设汽车站,隶属芜湖车务管理处。民国37年,芜湖大昌汽车运输公司等5家私营汽车营运芜湖至本县客班,一日一班,两地对开。
1949年5月,皖南行署公路运输管理分局接管本县汽车站,翌年12月改为南陵二区汽车营业组。芜(湖)青(阳)线班车停靠县城。1953年芜湖至本县班车增至每日2班;芜湖至泾县班车也停靠2班。1954年9月成立县汽车站,芜湖行驶本县的木炭客车每日2班次。客运量40~50人次,营运收入仅20~30元。1956年设三里、烟墩、界山3个代办站。是年,客运量2.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8.4万人公里。1957年,增开本县至青阳、石台、太平、黄山、泾县5班次,年客运量3.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79.9万人公里。
1958年,增设麻桥、石铺招呼站,日接发班车18班次。1961年11月增开城关至丫山班车,沿途停靠戴汇、绿岭、何湾等。是年,设三里分站。翌年,建峨岭代办站。1963年,县汽车站下辖1个分站,5个代办站,3个招呼站。城关至弋江公社实现全天通行客车。1964年增开本县至铜陵的班车。翌年,设立牧家亭和晏公代办站,绿岭至团结、绿岭至晏公通行客车。
1966年,县汽车站日接发班车30班次,县内班车9班次,长途班车9班次。1969年设马山嘴招呼站。翌年在沙滩脚、丫山设代办站。1971年,日发班车26班次,其中长途16班次。1974年设联山、张公渡代办站。城关至奎湖公路张公渡段通行班车。是年,丫山、沙滩脚代办站站房建成。建筑面积均为120平方米。1976年,城关至张公渡公路延至仙坊、许镇;晏公公路延至团结。是年,县站日发班车76班次。1978年,设奎湖、黄塘、东河代办站,增设蒲桥代办站、排湾招呼站。城关至奎湖、城关至黄塘、城关至东河通行客车。1979年建马山嘴、许镇站房,建筑面积分别为100、160平方米。是年,县站日接发长途、县内班车118班次。1985年10月增开城关至合肥班车,为隔日班。翌年增开城关至童村班车,恢复城关至宋桥客班。1987年开通本县至南京班车,每日一班对开。新辟城关至弋江镇公共汽车,日往返24班次。1988年4月,县汽车站改城关至铜陵为日2班次。同月,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购客车2辆(80客座),开设城关至许镇循环班车。5月新增2台东风牌客车,增开城关至芜湖,日发运4班次。7月购东风牌客车4辆,增开城关至杭州跨省际长途班车,日班对开。年客运量1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16.3万公里。县汽车站日发运长途班车22班,56班次;县内45班,90班次。
1989年,县站增开弋江至马鞍山、弋江至湾氵止客班。10月恢复城关至奚滩、城关至宋桥、城关至奎湖客运班车,增设三里、宋桥、沙滩脚3个驻点班车,成立东门分站。是年,县第一汽运公司增开城关至常熟的省际班车,隔日一班,后因客流量少而停开。开设城关至黄墓镇循环客班,数月后,因浇筑水泥路面受阻而停运。
1990年3月县站增开城关至上海班车,沿途停靠广德、湖州等地。日运行县内班线11个,区域内班线(芜湖、繁昌、芜湖县)3个、跨区班线7个、省际班线2个。日运行客运车辆县内26班、52班次;区域内3班、6班次;跨区7班、14班次;省际2班、4班次。形成东至上海、南京,西北至合肥,南至青阳的客运网络。全县年客运量194.7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975.9万人公里。是年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有客车10辆,410个客座。县内班线4条(城关至牧家亭、城关至弋江、城关至丫山、城关至许镇循环班车)区域内1条(至芜湖),4班8个班次;省际班线2条(至杭州、常熟),年客运量14.9万人次。
80年代末,本县个体客运车辆逐年增多,系客运业的补充力量。营运路线是:城关至弋江、城关至东七、城关至烟墩、城关至戴汇、城关至桂山、城关至许镇、城关至奎湖。至1990年,全县有个体客车16辆,141个客座,多为中小型客车。
1990年县汽车站客运班次表
表1—7

货运民国37年(1948年),芜湖县第一汽车运输合作社在本县从事公路汽车货物运输,有福特卡车一辆,民国38年5月停业。
1952年本县成立联合运输公司,货运业务由县汽车营业组(车站前身)组织承运。1957年货物运输实行“统一运价、统一调度、统一货源”(简称“三统”)政策后,本县货运大部为国营和集体运输部门承运,年货运量6270吨,货运周转量28.4万吨公里。1958年大炼钢铁,组织汽车40多辆,拖拉机10辆,板车8000多辆,独轮车3500辆抢运矿石。
1961年,交通运输转入支农轨道,贯彻“先农、后轻、重”的运输次序。采取长计划短安排,保证重点运输。主要运输货物有粮食、油料、生猪、家禽、农机、化肥、农药、木材等。是年货运量3.2万吨,货运周转量101.5万吨公里。1965年,芜湖汽车运输公司二排进驻城关,扩大本县公路运输能力,是年货运量为2.4万吨,货运周转量120.9万吨公里。
1969年成立县矿山车队,购货车9辆,45吨位,运输铁矿石。1970年起,县化肥厂、钢铁厂、铁矿、煤矿陆续购置车辆,小宗货物厂矿自运。1972年,县联合运输指挥部,重申“三统”原则,组织货源,统一调配运输。是年货运量为8.15万吨,货运周转量345.1万吨公里。1976年9月芜湖汽车运输公司二排扩建为芜湖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第六汽车队,担负本县大宗货物的运输。1978年起,县公路货运事业发展迅速,相继建立县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先后成立三里镇矿山车队、县粮食局车队、正大车队等社会运输车队,有汽车46辆,259吨位。
至1990年全县有各类货车437辆,全年货运量16.9万吨,货运周转量1867万吨公里。
若干年份陆路交通运输客货运量、周转量统计表
表1—8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