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工业】
▲采矿境内地矿蕴藏丰富,自古民间已有开采,但尝为官府以伤龙脉坏风水而禁止。建国后,地下资源开采得到政府重视,乡村的开采企业应运而生。1984年后,户及联户加入采掘行列,企业数激增,形成点多面广的局面。主要矿产品有:煤、铁、锰、珍珠岩、石墨、大理石、石灰石、河砂、耐火粘土、红砂、莹石等。
煤炭开采1957年12月,周王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小煤矿,为社队煤矿之始,但不久即告停办。1958年起,建水东、凤凰山2个社办煤矿;2年后均停办。1971年起,水东、新田、周王、溪口、南湖等公社又陆续建起一批社队小煤矿。1977年,全县有社队煤矿9个(社办3个、队办6个),从业323人,产煤18200吨,产值46.7万元。1987年底,有乡村煤矿14个,从业1853人(乡办6个、1116人;村办8个、737人),产煤166783吨、占全县产煤量的64.4%,产值367.5万元,纳税88.94万元,利润102.29万元。是年,周王一、周王二、周王三、净蓬二、周王村、溪口、潘村、水东共8个乡村煤矿的产煤量均超过万吨。
铁锰矿开采1970年,朱桥公社在铜山创办“五七铁矿”,1971—1976年共采铁矿石2.1万吨。1977年,全县有社队铁锰矿3个,从业184人,产铁矿石3502吨、锰矿石220吨,产值12.8万元。1985年,有乡村铁锰矿3个,从业232人,产铁矿石13437吨、锰矿石1118吨,产值24.2万元;联户办铁矿3个,从业278人,产铁矿石9100吨,产值37.93万元。1987年有乡村企业4个、从业297人、产值99.4万元(其中乡办3个、从业223人、产值86.1万元)。
珍珠岩矿开采水东是我省目前唯一的珍珠岩矿产地。探明储量在500万吨以上,优级品位。矿石经加工制成珍珠岩矿砂,进一步烧制膨胀,即成为具轻质、防火、绝热、保温、吸音诸功能的膨胀珍珠岩,是重要的建筑原材料,用途广泛。1977年2月,水东公社建矿开采,当年产量400吨。由于矿砂纯度高、膨化温度低、矿砂粒径0.3—0.1毫米、品级指标(KO)稳定在1级标线上下,生产出的膨胀珍珠岩容量为40—80/M3,热膨胀性能稳定、产量高。矿砂产量因此逐年递增。1987年,全县有开采企业8个,从业338人,产值95.2万元。
石墨矿开采1975年,朱桥公社“五七铁矿”抽出部分生产人员,在附近开采石墨矿,当年产量750吨。1980年独立为“朱桥石墨矿”,从业80人,产量418吨,产值16.7万元,纳税0.3万元,利润1.11万元。1984年7月,南湖乡亦建石墨矿,当年产量150吨,产值2.55万元。1987年全县有企业2个,从业125人,产值127.5万元。
▲宣笔制造宣城毛笔制造的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宣笔之名鼎盛两朝,涌现出陈氏(名失考)、诸葛高等一批制笔能手,制作出紫毫笔(鸡距笔)、鼠须笔、无心散卓笔、鸡毛笔等宣笔珍品,称冠海内。唐代白居易,宋代梅尧臣、黄庭坚等相继赋诗咏赞宣笔。南宋以后,宣笔制作日趋衰落,清末仅存紫毫笔。建国后,宣笔得以恢复。1974年,溪口中学办起了第一家宣笔厂,后因销路不畅产品积压而停产。1978年底,溪口大队在沿接原溪口中学毛笔厂笔工及设备的基础上,重建笔厂。1982年1月,该厂由社队联营,称“宣城宣笔厂”;1984年6月改由村办。溪口乡则新建“宣州宣笔厂”,以生产高档宣笔为主。1985年,全县有宣笔厂2个,依靠自己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制笔技师,继承、恢复和开拓宣笔传统的制作工艺,精心制成“石獾”、“纯紫毫尖”、“脱颖狼毫”等硬毫笔,“鹤颈”、“笋尖”等长丰羊毫笔,“净纯宣城紫毫”、“金不换”、“豹狼斗”等国画笔近200个品种的中、高档宣笔。深得当代著名书画大师的赏识,广销国内并远销日本、泰国等地。1987年,宣城宣笔厂有职工24人,制笔9.82万支,产值8.26万元;产值、产量分别比1985年增加25.9%和51.5%。宣州宣笔厂生产中、高档宣笔2.5万支,比1985年增加1.94倍。
▲丝织地毯宣州地毯因其典雅大方、瑰丽多姿、富丽堂皇,唐朝曾为贡品。尤自白居易《题咏宣州红线毯》一诗被传颂后,使之海内尽知。宋元以后每况愈下,渐鲜为人知。1984年12月,敬亭乡与上海丝织地毯厂联营,建立敬亭丝织地毯厂。1987年,全厂有织机52台、职工239人,年产毯2.1万尺。
▲建材制品生产1978年,敬亭公社率先办起水泥预制厂,生产水泥杆。1982年后,水东、新河、夏渡、周王、养贤、双桥、洪林等公社也纷纷建厂。1987年全县有企业47个,从业465人,产值232.4万元(其中乡办企业10个、从业233人、产值125.4万元,村办企业9个、从业139人、产值73.1万元,联户企业4个、从业38人、产值11.5万元,户办企业24个、从业55人、产值22.4万元)。
砖瓦1958年后,相继有10余个社队砖瓦厂建立。1971年,向阳砖瓦厂建起第一座轮窑,改变了过去手工制坯、土窑烧制、产量低、耗能高、质量不稳定的落后状况。其它厂家也逐渐向轮窑发展。1977年,全县有砖瓦厂90个,从业2782人,产砖3474.6万块、瓦1649.3万片。1987年,有企业766个(乡办25个、村办70个、联户165个、户办506个),从业7985人(乡办3486人、村办1916人、联户1528人、户办1055人),产值1570.2万元(乡办894.6万元、村办315.4万元、联户208.1万元、户办152.1万元);其中有乡村轮窑厂20个,从业3527人,产值843.5万元。
石灰1958年,城关、朱桥分别建起社办石灰厂。山区社队也利用当地资源烧制石灰。1977年,全县有社队办企业8个,从业280人,产量16400吨,产值57.1万元。1987年有企业41个(乡办7个、村办13个、联户10个、户办11个),从业858人,产量4.57万吨(乡村办),产值179.2万元(乡办49.9万元、村办43.8万元、联户54万元、户办31.5万元)。
▲饮食加工1958年后,社队即开始兴办粮食及副食品加工企业。随着生产发展,加工品种逐渐齐全,有碾米磨面、米面制品、榨油、糖果糕点、屠宰、蛋及豆制品、罐头食品等,加工方式亦由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电力生产,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提高。1977年,全县有企业254个,从业2296人,产值410万元。1987年有企业2295个,从业6434人,产值2786.2万元。
▲酒类及饮料生产1980年,孙埠公社正兴大队兴办黄酒厂;建国公社亦建起酒厂,先生产白酒,后改产汽酒。是年,全县有企业2个,从业28人,产值3.8万元。1984年后,一些乡镇先后办起冰棒厂、饮料厂,生产冰棍、汽水等。1987年,溪口乡利用古溪泉水资源,兴办天然矿泉水厂,产品经检测化验,其感观、毒理、放射性、重金属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并含有人体必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年生产矿泉水17.4吨,产值9400元,投放市场试销。1987年全县有各类企业11个(乡办2个、村办4个、户办5个),从业249人,产值145.3万元(乡办102.9万元、村办40万元、户办2.4万元)。
▲木竹棕草加工1956年,一些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副业生产组,加工木竹铁制品。1958年起,一些社队农具厂兼做木材加工。1977年,全县有木材加工企业10个、从业100人,产值8.1万元。之后,农村木竹加工发展迅速,包括锯木、木制品及家具制造,而以联户及户办的沙发企业等尤为旺盛。1987年有企业2616个,其中锯木加工企业96个、木制品企业1987个、家具制造企业533个(乡办2个、村办2个、联户7个、户办522个);从业3921人;产值695.7万元,其中木制品产值402.3万元、锯木加工产值99.1万元、家具制造产值194.3万元。
竹、棕、藤、草加工,多是因当地资源而发展。在盛产毛竹、园竹的乡镇,竹编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如文昌乡的新滩、沿河,周王镇的茅山、榨门,溪口乡的金牌、梅龙,水东镇的高梅。主要产品有农具、日用具,以及包装用竹篓、竹箱,建筑用竹帘、竹垫等。尤以文昌新滩稻箩最为著名,相传唐代已有生产,为当地传统竹编;因其用竹考究、做工精细、质优耐用而深得农民喜爱。在出产棕皮的水东镇,棕棚床生产兴旺。而在建国、高桥、新河、水阳等乡镇,织草袋、打草绳则较为集中。1977年,全县有各类加工企业7个,从业171人,产值21.4万元。1987年有企业2034个,从业5429人,产值648.2万元。
▲纺织有棉织、麻纺织和针织。70年代起步发展,主要生产棉布;1977年有纺织企业2个,从业41人,产值14.4万元。80年代新增麻袋织造、棉花加工等企业。1981年有企业7个,从业362人,共加工皮棉222吨、粗布3200米、晴纶衫裤3.96万件,产值44.1万元。1987年全县有企业6个(乡办5个、村办1个),从业352人,产值126万元(乡办125.4万元、村办0.6万元)。
▲服装加工1978年,17个二轻集体缝纫社组划归人民公社管理。及至1980年1月,仍划归手工业部门。是年底,社队自办缝纫企业6个,从业39人,产值3.1万元。此后,乡村缝纫及服装加工蓬勃兴起,并建起高档次的服装加工厂。1987年全县有企业662个(乡办2个、村办4个、联户2个、户办654个),从业1261人,产值402.3万元(乡办194万元、村办29.5万元、联户1.36万元、户办177.44万元)。
▲造纸、印刷境内很早即有土纸生产,而较大发展则在建国后。1956年,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副业造纸户225户、纸槽60个。不久,集体造纸企业兴起。1960年有社办造纸厂15个、纸槽76个;1962年调整至9个(社办3个、队办6个),有纸槽40个,产纸2087担。此后,造纸生产受到毛竹产量的限制,原料紧缺。1977年,全县仅有队办造纸厂3个,从业144人,产值11.6万元。不久,由于市场对纸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土纸生产又纷纷上马。1987年,全县有造纸企业141个(乡办6个、村办9个、联户9个、户办117个),从业1176人,产值199.8万元(乡办38.3万元、村办51.5万元、联户23.1万元、户办86.9万元)。产品种类主要有黄板纸、瓦楞纸、宣纸、表芯纸、晒表纸、粗纸等。
1978年,城关镇创建城关印刷厂,承接小型印刷业务。1984年,敬亭乡建彩色印刷厂,承印塑料印刷品。1987年,全县有4个印刷厂,从业147人,印刷表格、凭证、发票、信封、信笺、彩色塑料包装袋等产品,产值23.32万元。
▲金属制品加工铁制小农具、生活用品及刀具在乡村早有制作,多为个人匠铺生产,组建集体生产企业的历史并不长。1987年全县有企业316个(乡办6个、村办7个、联户2个、户办301个),从业764人,产值209万元(乡办26.1万元、村办43.9万元、联户1.5万元、户办137.5万元)。
铁制小农具生产1958年,各公社以手工业铁业生产组为基础兴办农机(具)厂;一些大队也办起综合厂,兼作铁制小农具。1977年,全县有社队办企业10个,从业108人,产值9.1万元。近年,由于农机生产发展,专营小农具生产的乡村办企业减少,而户办铁业生产兴旺。1987年,全县有乡村企业4个,从业37人,产值13.6万元;户办铁业铺301个,从业638人,产值137.5万元。
刀具生产1972年,团山公社一些大队综合厂开始生产工业刀具。1985年,专营工业刀具生产共创产值13.32万元。1986年,团山傅村刀具厂生产刀具8000多把,产值21万元,产品远销江苏、浙江、甘肃、青海、湖北等省。
▲农机修造包括农机修理、小型农机制造、拖拉机配件生产等。1987年全县有企业36个(乡办26个、村办10个),从业444人,产值351.3万元(乡办296.1万元、村办55.2万元)。
农机修配1958年后,社队农机(具)厂陆续兴办,维修农机具兼配件生产。1977年,全县有社队农机厂32个,从业459人,产值97.2万元。此后一些企业转产,到1983年有专营农机修配企业26个,从业235人,产值65万元。1987年有乡村企业13个,从业177人,产值88.8万元。
拖拉机配件生产生产起于近年。1987年全县有企业8个,从业148人,产值138.4万元。
▲交通运输车辆修配80年代发展起来。1987年有双桥农机修配厂、敬亭汽车修配厂和周王村汽车修理厂3个企业,主要业务是汽车等车辆修理、喷漆和三轮车零部件制造等,共创产值67.1万元。
▲电器生产及电机修理1972年,城关综合厂开办,以电器修理为主,兼制小五金铝制品;1982年更名为城关电器厂,主要生产电炉、电炉丝、熔断丝、钢筋扎头等产品。1985年后,每年产值均在50万元以上。1978—1987年,共创产值320.87万元,纳税20.37万元,利润17.09万元。其中1987年有固定资产24.38万元,产值60.74万元。
敬亭机电修理厂有职工32人,1985—1987年修理收入12万余元。
▲仪器仪表、计量器具生产1986年有1个乡办仪表厂(宣城县电子仪表厂),从业10人,产值8万元;次年研制开发的“三相四线有功分时定额电度表(简称多功能电度表)”被列为是年度省级新产品。1987年,全县有企业3个(乡办2个、村办1个),从业86人,产值25.6万元(乡办12.1万元、村办13.5万元)。
▲橡塑制品生产
橡胶制品生产1983年建双桥橡胶制品厂,生产气门嘴、橡胶圈、油封等产品;次年产值10万元。1985年,向阳乡杨村亦办橡胶制品厂,生产垫圈、密封套等产品,当年产值0.25万元。1987年全县有企业3个,固定资产93.7万元,从业102人,产值63.1万元,纳税2.08万元。
塑料制品生产1974年后,水东、孙埠等公社开始兴办社队塑料制品厂,生产化肥袋等产品。1977年,全县有社队办企业4个,从业126人,产值59.9万元。1984年,敬亭乡塑料厂兴办,生产塑聚乙料、塑瓦桶、塑线圈等产品。1985年,全县有企业4个,产值16.77万元。1987年有企业8个(乡办4个、村办4个),从业247人,产值77万元(乡办37万元、村办40万元)。
▲土陶烧制1958年,马山陶器厂下放公社管理。此后,一些社队陆续办起陶器厂。1977年,全县有队办陶器厂5个,从业154人,产量81000件,产值14万元。1987年有企业40个(乡办1个、村办4个、联户19个、户办16个),从业931人,产值130.1万元(乡办6.3万元,村办22.2万元、联户93.1万元,户办8.5万元),主要产品有酒坛、罐、缸、饮食炊事用具、陶瓦及陶瓷杂品等;均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过备料、制坯、上釉、烧煅等工序制成。
▲化肥及日用化工品生产1987年全县有企业6个,从业68人,产值37.2万元。其中:化肥企业3个(乡办1个、村办2个),从业52人,产值23.7万元(乡办7.4万元、村办16.3万元);涂料生产企业2个(乡办1个、村办1个),从业9人,产值10万元(乡办3.85万元、村办6.15万元);日用化工企业1个(乡办),从业7人,产值3.7万元。主要产品有磷肥、复合肥、内墙涂料、蚊香、蛤蜊油等。
▲饲料生产1985年,狸桥、杨泗先后办起配合饲料厂。1987年全县有饲料专业生产企业4个,从业17人,产值8.5万元,产量2320吨。
▲玩具制造1986年6月,丁店玩具厂兴办,从业90人,来料加工动物玩具,当年产值1.84万元。10月,水东塑料玩具厂开办,承接上海十一玩具厂扩散产品,生产电动企鹅玩具、积木等。1987年全县有企业3个,从业200人,产值14.84万元。
▲绢花生产1986年3月,金坝绢花厂建立,从业110人,承接上海绢花厂扩散产品,以真丝为原料制作绢花手工艺品;除销售国内市场外,部分产品出口外销。1986—1987年创产值11.54万元,利润5.6万元。
▲其它工业包括制绳、猪鬃加工、弹花、纽扣生产等。1987年全县有乡村办企业17个,从业1121人,产值240.75万元。此外,1984年后,在一些产麻乡村,不少农户办起制绳厂;1987年仅文昌乡就有户办制绳企业365个,从业1320人,产值96.22万元。
【种植、养殖业】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社队农场、林场、茶场及养殖场等集体企业陆续兴起。后来逐级下放,生产规模缩小,及至生产队办这一级往往自然消亡。到1977年,全县尚有社队种植、养殖企业264个,从业3911人,总产值127.7万元,占社队企业总产值的9.53%。其中种植企业193个,从业3343人,产值81.07万元;养殖企业71个,从业568人,产值46.67万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政策放宽,社队种养业得到较快发展,尤以养殖业最快。特种养殖业亦悄然兴起。1980年,全县有养殖场27个、水产养殖面积37131亩(其中社办29370亩),总收入55.36万元。其中,南渔发展珍珠生产,放养河蚌1.95万只,产珍珠75.21斤,收入9.03万元;朱桥公社塘西大队发展养貂生产,获利超万元。近年来,各乡镇依据本地自然资源发展种养业,在丘陵山区,以种植业为主,向综合经营商品化生产发展;圩区则以发展鱼、蟹、蚌及水禽养殖为主。1985年,全县有种植和养殖企业430个,从业2958人,产值492.1万元。随着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种养业发展迅速,1987年种养业产值比1977年翻了近3番。
【建筑业】1958—1962年,有12个手工业建筑社曾下放人民公社管理。1963年后,社队建筑企业陆续兴办。1977年全县有企业11个(社办9个、队办2个),从业285人。此后,由于全国范围基建规模的日益扩大,乡镇建筑业借机而发,建筑队伍、工程竣工面积和产值都迅速增加。1984年起,多数建筑工程采取包工包料的形式投标工程造价;是年,全县有乡村办建筑企业28个,从业1708人,工程竣工面积8.87万平方米,产值620.8万元、比1977年增加21.7倍。1987年全县有企业3198个(乡办22个、村办18个、联户35个、户办3123个),从业7470人,工程竣工面积22.81万平方米,产值2246万元;有10个乡办企业的产值超过50万元。
这些企业职工的文化素质,大多在初中或初中以下,但通过多年的实际操作及专业培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并培养起一批工程技术人员。据1986年对全县乡村两级建筑企业的调查统计,在2433名职工中,文化程度状况是:大专1人、高中190人、初中1164人,其余为小学文化程度;其中有工程技术人员24人(中级以上5人、一般技术职称19人)。此外还聘请了23名工程技术人员。
随着企业的发展,施工设备也逐年改善,不少企业已拥有卷扬机、震动机、搅拌机、拉力机和提升架等机械。承建工程亦从手工操作、平房修建,向机械施工、高层结构的现代化建筑发展。
【运输业】70年代初,一些社队拖拉机站、综合厂开始兼营运输业务,有的社队还办起了水上运输船队。1977年,全县有社队专业运输企业11个,从业260人,收入28.5万元。1986年,各类运输工具有:载重汽车240辆、920吨位;42座客车1部;拖拉机977台、16505马力;机动船1548艘、25035吨位;驳船21艘、1980吨位。1987年,全县有企业4247个(乡办31个、村办26个、联户52个、户办4138个),从业7432人,收入3431万元(乡办693万元、村办136万元、联户132万元、户办2470万元);其中有5个乡办企业的收入均超过50万元,4个乡办企业的收入超过30万元。
【商饮服务业】
▲商业农村在实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后,社员生产由集体统一安排。社队办商业并无明确的政策规定,加之传统轻商思想的作用,经商者稀。“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民经商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严加禁止。只有为数不多的集体商业企业,以方便群众为目的,经营着少量生活日用品、土特产品及手工产品。1977年,全县仅有社队办商业企业17个,从业55人,总收入4.9万元。2年后,农村商业政策放宽,其任务、作用和经营范围有了明确规定,社队商业遂得以发展,供销经理部和专营商业企业陆续兴办,逐年递增。1983年有企业161个,从业1039人,收入382.2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弃农经商者日多;经营范围亦不断扩大,包括日用百货、五金化工、家用电器、烟酒食品、交通器材等;以开店、设摊、流动买卖及长途贩运等多种形式灵活经营。1987年全县有企业4465个(乡办84个、村办167个、联户78个、户办4136个),从业7949人,总收入2022万元(乡办337万元、村办287万元、联户526万元、户办872万元)。
▲饮食业社队饮食企业从1979年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时有社队办企业21个(社办3个、队办18个),从业110人,收入36万元(社办15万元、队办21万元)。1987年全县有企业583个(乡办8个、村办17个、联户6个、户办552个),从业1380人,收入563万元(乡办42万元、村办78万元、联户12万元、户办431万元)。
▲服务业1961年,水东影剧院兴建,开社队服务企业之始。1977年后,一些社队陆续有旅社、招待所、影剧院、小剧团等兴办。1985年全县有企业590个,从业1748人,产值208.6万元。其中,有影剧院(剧场)26个、村办电影队6个,从业209人,收入50.3万元;剧团4个,演职员159人,收入10.94万元。1987年有企业1421个,从业2475人,收入536万元。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