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筑队伍】据民国37年(1948)统计,全县从事建筑的工匠(泥瓦匠、木匠、石匠)共690人。大多自行组帮结伙,承揽业务。城区有童炳麟、汤家隆、邵宗海、和顺记等几家营造厂,承建较大工程。
民国38年(1949)5月,城关地区成立木、瓦业两个建筑工会。1949年12月,两会合并成立城厢镇建筑工会,会员308人。1952年全县建筑工会发展至11个,职工总数1172人。1954年建筑队发展到1237人,其中木工659人,瓦工442人,石工92人,漆工44人。1956年,全县按地区成立10个建筑生产合作社,职工总数1311人。1978年发展为20个建筑队,固定职工1959人。1987年末,全县主要施工企业为18个,职工总数2857人,其中技术人员69人,设备总值为302.88万元。重点企业有二:
▲宣城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49年12月始建。初名城厢镇建筑工会。集体性质。1956年更名宣城县城关建筑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国营性质,并更名为县建筑工程公司。时职工1311人,拥有固定资产2.5万元,隶属县建筑工程局。1961年11月,复为集体性质,下放归城关公社领导,更名城关公社建筑维修队,职工人数压缩至218人。1963改属县手工业管理局,更名城关建筑生产合作社,职工259人。1984年6月改为宣城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至今。1987年,职工总数800人,其中技术人员24人。拥有搅拌机、破碎机、电焊机、车床、载重翻斗车、卷扬机等机械设备131台,设备总值为71.2万元,年产值807万元。自1952年至1987年,该公司在本县承建的大型工程有县百货大楼、火车站、邮电大楼、县政府大楼和皖南农学院图书馆等,最高楼层为5层。
一建公司的直属企业为建材预制构件厂,建于1971年,占地面积1.4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万元,其中生产设备28万元。职工138人,实行计件工资制。
▲宣城县第二建筑安装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由原水阳、水东、油榨沟、孙埠、城关、双桥、周王和寒亭8个建筑社联合组成。内设经理、工程管理和财务3室,下辖8个工区。固定职工443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53万元。1987年,职工人数发展至668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设备总值63.77万元,年产值412.54万元。
建国后宣城县建筑施工企业简明表


【建筑设计】1981年以前,本县无专门建筑设计机构。民国时期仅有个体设计者或主营建筑兼营设计的营造厂。建国后,一般较大的建筑单位均配有设计员。
1982年10月,县正式成立建筑设计室,隶属县城建局,其性质为全民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编制5人。该室成立后承担的第一个设计项目是县政府办公大楼(1985年竣工),砖混结构,高四层,顶楼附设蓄水箱、玻璃花室各1间,总面积为3700平方米。此后,接连承担了县医院门诊楼、大型餐厅、教学楼等。其中县医院门诊楼和县招待所餐厅两设计项目曾在1986年与1987年宣城地区举办的优秀设计项目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1986年—1987年,县建筑设计室两年设计总面积为45076.57平方米,总设计收入为10.89万元。主要设计项目有商业营业楼、办公室、综合楼、图书馆、电视卫星接收站等。其中设计项目最大的为县城建局,高五层,总面积2877平方米。
▲设计形式本县建筑设计形式经历了以草、木、石为建筑材料的结构,逐步转向以砖木为材料的砖木混合结构、以钢材和砖为材料的砖混结构和以钢材和混凝土为材料的框架结构的过程。
1975年以前,本县农村建筑设计以草木结构为主;城镇以砖木结构为主。砖木结构的主要形式有:
木主砖辅形式房屋的架、梁、枋、中柱和楼地板均用木材,外墙和内部隔墙的下半部用砖砌筑。
砖主木辅形式梁、檩、椽和楼地板使用木材,余皆用青砖或红砖砌成。
砖木混合形式房屋四周采用青砖砌成,墙内灌卵石,俗称风火墙。内部均为木结构。
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境内建筑设计除农村民房多以砖木结构外,城镇建筑大多以水泥、钢材和砖石为材料的新型建筑结构,其设计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和柜架结构。
砖混结构以钢筋、砖和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多为民用建筑和工厂厂房。分墙基、墙体、楼地坪、屋面、装饰和水电安装等部分。
境内房屋装饰在1980年以前比较简单。一般外墙多为清水素砖,少量建筑采用砂浆装饰,内墙面以纸筋灰打底,石灰刷白。1980年以来,房屋装饰有较大发展,涂料、玛赛克、墙面砖、大理石等被广泛应用于外墙装饰。内墙装饰设计一般有涂料、涂料印花工艺,少量采用纤维墙纸、瓷砖和吸音板等新颖装饰材料。地面装饰用水泥砂浆、水磨石、红砖、花阶砖和玛赛克(多用于卫生间)等。1980年以前的城区建筑中仅有少数服务行业的建筑有排水设施,大多数建筑仅有供水设施而无排水设施。以后随着城区自来水管网逐渐扩大,自1982年起,排水设施逐年增多,少数建筑设有抽水马桶或蹲位。用电安装由明线路逐渐改为暗敷。同时逐渐采用钢筋和混凝土浇筑房屋框架,具有自重轻、强度大、负荷重和抗震性能好等特点。适用于工厂车间、图书馆、办公楼和商业楼的建筑。至1987年,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已占城区新建房屋面积的20%。
【建筑管理】1984年5月,县建设局增设建筑工程管理站(股级),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定编5人。次年12月又成立县工程质量监督站,与建筑工程管理站合署办公,增编5人。当年自筹资金购置NYJ—200D压力机一台,WE—600万能试压机1台。同时购置砼回弹仪、16倍望远镜等检测仪器。
▲建筑施工管理全县建筑企业及外地来宣建筑企业之业务管理工作由县建筑站负责。如办理登记、资格审查和办理单项工程开工手续等。外地来宣的施工单位必须首先办理登记,领取跨区施工许可证和简明施工手册。对进入城关、水东、水阳、孙埠等标准集镇施工,建设单位须有县建设局核发的建筑工程许可证;施工单位须有县建设局核发的施工执照。严禁无证、无照施工。至1987年,县建管站共办理外来跨区施工登记手续50余次,单项工程开工手续511次。
▲工程质量管理县工程质量监督站主要负责投资10万元以上或三层以上民用和一般工业建筑的质量监督。首先由建设单位申报委托监督手续,然后对其实施监督。凡未办理委托监督的工程,建设局不发建设许可证,施工单位不予开工,银行不予拨付工程款。县工程质量监督站自成立以来,共承担86项工程监督,建筑面积为11.2万平方米。其中检测试验室共检测砼试块2021组,砂浆试块866组,砖295组,钢材1411组,回弹检测60余次,钢筋保护层测定4次,从而使工程质量大为提高。
【建筑材料】
▲砖瓦此为本县传统的建筑材料。据民国8年(1919)安徽省60县调查资料载,宣城县有4家较大的砖瓦作坊(即:夏家渡同和、孙家埠益元、黄渡镇吴同盛、水东镇广和),年产青砖228万块、小青瓦285万块。1948年,本县烧制砖瓦者已有380户,年产青砖360万块,小青瓦720万块。建国初期,全县生产砖瓦的工人达474人,年产值30万元。1954年分别增至592人、80万元。1956年,先后成立城关、新河、湾沚3家砖瓦窑生产合作社,合计社员129人,年产青砖304万块,小瓦118万片。
1978年以后,本县砖瓦生产行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全县已有大型砖瓦厂23个,职工总数4145人。其中大部分砖瓦厂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作业,全年生产砖1.7亿块,平瓦416万片。主要品种有青砖、红砖、煤矸砖、小青瓦、滴水瓦、脊瓦和机制瓦(平瓦)以及另有装饰材料地面砖、花阶砖等。
▲水泥本县使用水泥建材始于抗日战争前,当时用量很少,主要从外地购进。
解放后,县水电局、采矿局曾分别于1958年和1959年创建县水泥厂、县联合水泥厂,1961年停办。1971年,县筹建新水泥厂,职工126人,年产量0.75万吨。1985年经省批准扩建,总投资707.5万元,年产量5万吨,是1971年的6.67倍。生产的主要品种为硅酸水泥,标号400—500#。
▲石灰本县民间烧制石灰历史悠久。据1949年统计,全县石灰年产量为800吨。1953年,石灰窑发展到46个,年产量1500吨。1987年,团山、峄山、孙埠、南湖和丁店5个乡办石灰厂,共有职工271人,年产量1.14万吨。
▲预制构件1971年,县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创办建材预制构件厂后,预制构件在境内逐步推广使用。此后,县水电局和双桥、水东等地相继兴办预制构件厂。至1987年,县内有12家生产预制构件,大多实行机械作业。生产品种有20多种,主要有空心板、槽形板、天沟板、雨棚和门窗桁条、电线杆等。
▲油毡本县使用油毡始于70年代初,由外地购进。1975年县油毡厂兴建投产后,油毡逐渐被广泛使用。该厂主要产品为石油沥青油毡,规格350克/MLI20M,质量达部颁标准,注册商标为鳌峰牌。
▲耐火材料1958年,洪林乡利用当地资源创办耐火材料厂,生产耐火砖及日用陶瓷品,1961年停产。1970年11月,周王乡兴办耐火材料厂,生产耐火建材。1978年,该厂移交县基本建设局管辖,设有耐火材料制品和砼面砖制品车间。其中砼面砖规格为152×152×5CM。
▲砂石境内产粗砂和中子砂,且资源丰富。年均产量80万吨。粗砂分布于洪林、棋盘、南湖和文昌等地;中子砂出产于向阳、峄山、双桥。石料分青石和红石两类:红石产于新河、团山;青石产于水东、峄山、周王和溪口。年均出产石料15万吨,大都销用于本县建筑。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