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仓储
明清以来,本县设有官仓、社仓、义仓。官仓储粮以供衙署官兵,社仓、义仓储粮以备饥荒,多在春荒缺粮时平粜济民。民国20年(1931)各地修建积谷仓。民国23年,全县有县、区、乡积谷仓79所,储谷2490吨。民国29年,全县有县仓1所、乡(镇)仓18所,储谷900余吨。民国31年,租赁民房,积谷400吨,由合作社管理经营,县政府粮政机关督促指导,在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平粜应市。民国31~33年,随着田赋征实(缴纳实物),全县设有收纳仓、集中仓、聚点仓79所,积谷3000多吨。民国36年仅有积谷1100余吨。
建国初期,除尽量使用接收的仓库外,还利用祠堂、庙宇作粮仓,总仓容1790吨。1952年开始,先后在区乡粮站新建、改建一批粮库,全县永久性仓库仓容2375吨,简易仓库仓容3875吨,总仓容6250吨,比建国初期增加2.49倍。1974年,始建钢板储油罐,容量15吨。1987年,全县仓储总库容37320吨(其中县城9600吨,蔡家桥5500吨),为建国初期的20.8倍。其中永久性仓库35335吨,简易仓库1825吨,储油罐、池容量160吨。水泥晒场有9075平方米,仓储设备有粮食烘干粮油清理、仓库通风等机械,还有堆仓机、扒谷机、升运机、油桶刷洗机等。
1962年以来,粮食部门曾为农村生产队代储粮食,最高储量达1250吨。1979年农业生产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代储量逐渐减少,至1985年基本终止。
1952~1987年,粮食年均储量8067吨,最低的1962年580吨,最高的1984年达2.9万吨。
二、保管
建国初期,粮食保管重在安全保卫和防范鼠雀,采取通风降温措施。1953年,学习浙江余杭县经验,全县开展大搞清洁卫生,推广“无虫害粮仓”活动。1955年达到“四无”(无虫害、无霉变、无鼠雀、无事故)粮仓标准。1959年,由于粮食偏紧,全县采取边收割、边整晒、边入库办法,使“四无”标准难以实现。1962年后,随着粮食形势好转,逐步恢复“四无”粮仓建设。1984年,全县所有粮仓均达到“四无”标准。
粮食保管技术,50~60年代以机械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依靠感官鉴定。70年代逐渐以化学药剂熏蒸防治为主,机械防治为辅。80年代采用缺氧、低温的防护办法。
三、调运
民国期间,本县粮油只出不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每年有1000吨糙米(军粮)运往徽州各地,由于交通闭塞,全赖人挑畜(驴、骡、马)驮,或手推独轮车,由各县无偿征用民工组织运粮队,沿途设立储运站,分段运送。
建国初期,粮油调运仍靠肩挑、畜(驴、骡、马)驮和手推车运送。1954年南(陵)雄(路)公路建成后,调往徽州各县的粮食始用汽车运输,县内粮油转移,也逐步改为汽车运送,并逐步组织合理运输,缩短运程,降低流通费用,经济效益明显。1961~1987年,共调出粮油27.8万吨,调入粮油4.3万吨,县内集运粮油20.5万吨,因调运合理共节约费用38857元。
1976年,徽州地区粮食局分配给本县粮食部门载重汽车4辆,后又增购2辆,共计载重量26吨。1978年起,粮食局汽车运输队承担本县粮油的主要运输任务。1985年,运输队有汽车6辆,载重量37吨;固定资产26.59万元;职工14人,其中驾驶员8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当年利润由1983年的1.3万元上升到2.9万元。
上一篇:第一节 购销
下一篇:第三节 加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