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输电线路]
一、35千伏输电线路马鞍山市区境内有35千伏输电线路14条(其中2条为用户自备),总长99.6公里。
35千伏马芜线,从马鞍山发电厂到芜湖市小官山变电所,是皖南地区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该线路由公私合营明远电厂投资90多万元(包括建设小官山变电所),南京电业局按66千伏设计施工。1952年4月正式动工兴建,同年6月建成,8月15日全线送电,以35千伏电压运行。线路全长48.15公里,木杆、木横担、π型架设。导线为35平方毫米裸铜线,在木杆三相水平排列,输送容量1万千瓦。1959年马芜线开断,分成马鞍山发电厂——芜湖发电厂——小官山变电所的马芜、芜小两条线路。1964年,当涂西门变电所扩建后,马芜线开断,变成马当、芜当两条线路,马当线由马鞍山供电所负责运行、维修。1966年雨山变电所建成后,马当线再次开断,变成马雨、雨当两条线路。
35千伏皖中临时过江线,从江北裕溪口经曹姑洲到芜湖四褐山电厂,是第一条跨越长江的输电线路。该线路以马鞍山供电所为建设单位,安徽省佛梅水电工程处设计施工。整个跨越段由3基木塔、9根木杆组成。跨西江的裕溪口侧木塔高62米,曹姑洲侧木塔高72米,跨距1327米。跨东江的曹姑洲侧木塔62米,借助山势,用普通木杆1根。曹姑洲上另架有8根木杆线路,连接洲内2基木塔。跨江段导线采用70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其它连接线均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线路全长7.75公里,按110千伏设计,输送容量1.01万千伏安。1958年8月正式动工,同年10月建成。11月12日,江北向江南正式送电,最高负荷为5000千瓦。该线路的建成投运,缓解了马钢生产用电紧张的状况。1960年8月,东西梁山110千伏(按220千伏设计)大跨度过江线建成投运后,35千伏皖中临时过江线停役,1966年6月拆除。
二、66千伏输电线路民国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筹备皖南电风的同时,即着手架设南京至马鞍山的高压输电线路——66千伏京马线。民国37年全线勘测完毕,次年初开始架设,由皖南电厂筹备处京马线工程队负责施工。至当年4月马鞍山解放时,线杆已运抵施工现场,尚未栽立。在驻厂解放军代表组织下,原京马线施工人员继续施工,于1950年2月全线竣工。线路改称宁马线,全长45公里,采用钢皮杆、π型架设,导线为7股,每股为2.52平方毫米裸铜线。1950年5月10日正式送电,形成常州、南京、马鞍山的常——宁——马66千伏江南电网。这条输电线路是当时华东地区电压等级最高的线路,也是由国内自行施工、投产最早的线路。因当时马鞍山发电厂用电负荷只有500千瓦,故该线一度按44千伏运行。1950年7月起向马鞍山矿务局供电,当年供电量为71.9万千瓦时。1968年,由于地区电网变化,66千伏电压等级不再保留,改为35千伏运行。该线路在慈湖窑厂处截断,由南京直供江苏铜井矿变电所。
三、110千伏输电线路马鞍山境内110千伏输电线路共有11条(其中3条为用户自备),线路总长共90.6公里。
110千伏马铜线,是国家“一五”重点工程铜官山有色冶金基地的配套项目。线路自马鞍山发电厂升压站至铜官山总变电站,全长128.5公里,由中燃部电业管理总局下属的华东设计分局和基建工程局送变电第一工程公司分别负责设计、施工,工程投资4270万元。1954年9月16日动工兴建。1955年2月20日全线竣工,3月15日以66千伏投入运行,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按110千伏标准设计的输电线路。线路经过地区大部分是稻田和圩埂,淤泥甚多,跨越河道7处。该线路在全国首次采用圆型空心水泥杆架设,全线杆塔742基,每基双杆,π形排列。特殊跨越杆与转角杆均采用铁塔,共40基。导线为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地线为35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输送容量5万千瓦。1958年4月,南京城南变电所至马鞍山的110千伏南马线建成,在马鞍山发电厂外平山头处与马铜线支接,升压至110千伏运行,线路因此改宁铜线。1963年7月,宁铜线在马鞍山发电厂开断,分两路进出,恢复马铜线名称。1964年,马铜线在芜湖发电厂开断,变成马芜、芜铜两条线路。1967年,南马线和马芜线同时增加一根15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变成每相两根的分裂导线,增大输送能力5万千瓦。1973年10月,马芜线再度开断,接进当涂长龙山变电所,变成马长、芜长两条线路。1981年1月,按行政区划分南马线,马鞍山境内的濮塘乡宋庄至马鞍山发电厂21.7公里线路由马鞍山供电局维护。线路名称改为853号龙马线,即南京龙山变电所至马鞍山发电厂。
马鞍山境内110千伏输电线路除了马铜线外,还有采长、采轧、采轮、采凹、马采等线路,主要为马钢提供生产用电。1961年,在兴建马钢车轮轮箍厂的同时,兴建马鞍山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即马钢31号变电所。其电源由马钢线开断引入,全长5.5公里,投资21.4万元。1963年7月由武汉电力建设公司负责施工,同年11月20日竣工送电。1985年1月停役,改由采石变电所110千伏816号、815号线供电。为保证马钢生产用电的安全可靠性,除由华东电网提供电源外,1969年还从马鞍山发电厂架设110千伏859号线直供马钢21号变电所,全长2.8公里。1983年,马鞍山供电局线路工区承担了马芜、长钢、轮向3条线路的开断引进工程,将马鞍山至芜湖、长龙山至一轧钢厂(即车轮轮箍厂)、轮箍厂至向山的110千伏线路开断,引进采石变电所。原马芜线改为采长、马采两条线,原轮向线改为采凹、采轮两条线,原长钢线由平山头至马钢51号变电所部分改为采轧线。以上线路改造总长56.4公里,分别于1983年12月和1984年1月建成送电,满足了马钢生产用电的需要。1984年7月,为建造富园农贸市场,将110千伏龙马线和马采线改道。市政府组织供电局,马钢公司、马建公司和十七冶金建设公司等单位施工,由上海供电局设计室负责设计。该工程首次采用单杆双回钢管电杆,杆高24米,共20基,全线长3.5公里,同年9月竣工送电。
四、220千伏输电线路马鞍山地区220千伏输电线路共有3条,即龙采线、采长线和采火线。由220千伏采石变电所分别连接南京龙山变电所、当涂长龙山变电所、芜湖火龙岗变电所。境内线路全长73.9公里,铁塔45基,砼杆166基。导线均采用LGJQ—400、GJ—70型号。1973年4月,南京龙山变电所至当涂长龙山变电所的220千伏宁芜线正式送电,这是第一条途经马鞍山地区的22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投运后,初步形成了马鞍山地区220千伏电网骨架。该线路由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江苏电建四处施工,马鞍山境内全长33.7公里。1982年,供电局将宁芜线在采石变电所开断,改为龙采线和采长线,分别长19.5公里、22.7公里,导线为400平方毫米轻型钢芯铝绞线,地线为GJ—50型。线路开断工程由安徽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十七冶金建设公司电气队施工,于同年12月16日建成送电。为了增加采石变电所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将芜湖火龙岗至马钢轮箍厂的线路开断,引进220千伏采火线,1985年1月16日投入运行。至此,220千伏采石变电所已投运三回路220千伏出线,提高了马鞍山地区电网的安全系数。
[变电所]
一、采石变电所位于佳山乡平山村境内,采向路南侧,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10平方米,是一座220千伏电压等级的区域变电所。1976年,由安徽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设计,1979年破土动工。土建工程和电气设备安装分别由佳山修建队和十七冶机电公司施工(后改由省送变电工程处负责设备安装),投资729万元。1983年5月24日,220千伏旁路母线正式带电。同年12月26日,第一台12万千伏安变压器投运。1984年12月,芜湖火龙岗变电所至该所的220千伏线路投运。1986年5月,进行第二期扩建,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土建工程由金家庄区修建队施工,电气安装由华东送变电工程公司负责,总投资324万余元。安装12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220千伏和110千伏进线开关各1组,增加220千伏旁路开关1组,35千伏4个间隔,改造老35千伏开关室等。全部工程于1986年10月竣工,投运一次成功。该所现有主变压器220/110/35千伏、12万千伏安2台,220千伏油开关7台,110千伏油开关11台,35千伏油开关6台。电源来自南京龙山变电所、芜湖长龙山和火龙岗变电所的220千伏各1路,马鞍山发电厂110千伏1路。主供马钢11号、31号总降压变电所,51号变电所和南山变电所110千伏电源共8路。霍里变电所和翠螺变电所35千伏电源2路。采石变电所不仅是安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联结苏皖电网的枢纽变电所。作为马鞍山地区的主电源,该所的投运,改善了马鞍山地区生产、生活用电紧张状况,提高了安全供电的可靠性。1985年,该所被评为安徽省220千伏电压等级变电所安全管理第一名。
二、21号变电所位于马钢第二炼钢厂西北侧山坡处,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平方米,是马钢二厂区的总降压变电所。于1960年4月建成投入运行。时有主变压器5600千伏安、7500千伏安、35/6千伏各1台,高压开关柜18台,电源来自马鞍山发电厂35千伏双回路。1961年以后,经过4次扩建和改造,总容量增加到5.5万千伏安,有高压开关柜45台。电源为马鞍山发电厂引入110千伏和35千伏各1路,主供马钢第二炼铁厂、第二炼钢厂、第二、第三轧钢厂及3200立方米氧气站等单位用电。
三、31号变电所位于马钢车轮轮箍厂北门,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53平方米,1963年7月15日建成投运。电源来自110千伏龙马线、马长线,有2台110/10千伏、2万千伏安变压器,28台10千伏高压开关柜,并有4000千乏电力电容器,可将功率因数补偿到0.97。主供单位有马钢车轮轮箍厂、第一炼钢厂、焦化厂、机修厂等。
四、51号变电所位于马钢初轧厂与中板厂之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4平方米。1973年动工兴建,1975年9月19日一期工程完成投运。安装110/10/6千伏、4.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6~10千伏高压开关柜65台,电源由采石变电所和马鞍山发电厂各供一路110千伏。1978年3月21日,第2台4.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安装投入运行。此后,为解决马钢初轧厂850轧机无动态补偿装置所产生的冲击负荷及高次谐波对电力系统造成的公害,该所又增装3.15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总变电容量达12.15万千伏安:有高压开关柜75台,主供马钢初轧厂、第三炼钢厂、中板厂、31号、32号水泵房、6500立方米氧气站、31号变电所等单位。该所的建成投运,提高了对马钢三厂区的供电能力。
五、慈湖变电所位于马钢铁合金厂北侧,占地面积809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平方米,原为马钢24号变电所,建于1961年11月,电源“T”接在66千伏宁马线上,有2台5600千伏安66/6千伏安变压器,18台6千伏开关柜,主要供给铁合金厂以及慈湖地区工业及生活用电。1964年7月移交给马鞍山供电所管理,改今名。1970年,将原有1台56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5万千伏安。1971年,改由马鞍山发电厂35千伏306号线供电,66千伏电压不再保留。为提高供电安全可靠性,1973年10月,从电厂增设1条35千伏线路作为第二电源,6千伏出线增加到8路。1974年,又将另1台5600千伏安变压器更换为1.5万千伏安变压器,6千伏开关柜增加到21台。主供慈湖地区、港务局、硫酸厂、玻璃厂以及金家庄地区和郊区部分乡村。
六、向硫变电所位于瘌痢山脚下,隶属向山硫铁矿管辖,1959年建成投运。经过几次增容,现有3200千伏安变压器2台,56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12万千伏安。电源原引入马鞍山电厂35千伏305号线(即马向线),1966年停用,改由南山矿110千伏主变压器35千伏侧抽头引线到该所,全长2.1公里,出线为6千伏。主供向山硫铁矿井下采掘及生活用电。
七、雨山变电所位于雨山西南麓,电压等级35千伏,占地面积2028平方米,建筑面积289平方米。该所前身为马钢31号临时总降压变电所,位于十七冶公司设备库南端,始建于1960年3月,电源一路来自马鞍山发电厂的35千伏线路,由1台750千伏安、35/6千伏变压器配送。另一路由原1号配电所6千伏直供。主供马钢焦化厂及三厂区施工用电。1964年移交给马鞍山供电所管理,改名为雨山变电所。1968年迁往今址,安装3200千伏安变压器2台,6千伏出线8路。1973年、1978年,先后将2台变压器更换为6300千伏安和8000千伏安。主供雨山、采石地区生产和生活用电。
八、霍里变电所位于霍里镇旁,占地面积2823平方米,建筑面积177平方米,电压等级35千伏。1975年7月动工兴建,工程投资10万元,安装3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进线电源由307线“T”接。1976年7月15日正式送电。1985年10月,原有的老式变压器全部更换为自动有载调压变压器,供电方式也由单一的35千伏线路改为2条35千伏网络供电。该所现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3.15万千伏安,高压开关5台,6千伏出线3路,分别供向山、霍里、濮塘等地区用电。
九、翠螺变电所位于宝积山下,占地面积4551平方米,是马鞍山地区第一个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变电所,电压等级35千伏。1985年由市采石化肥厂、自来水公司、雨山乡等单位集资79.5万元,市机电学会负责设计,供电局负责电气设备安装和输电线路架设,1986年9月全部完工。35千伏输电线路由采石变电所引进,全长8.3公里,有1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台,负荷开关1台,低压配电屏7块,10千伏出线4路,主供采石化肥厂、第二自来水厂和采石镇用电。该所的投运,改变了采石地区因供电容量不足,经常拉、限电而影响生产的状况。同时减少了线路损耗,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仅采石化肥厂每年就减少线损200万千瓦时。
[配电网络]
马鞍山地区最早的一条配电线路是民国32年架设的马鞍山至南山矿的20千伏供电线路,全长16.8公里。民国36年降为3.3千伏运行,作为矿山备用电源。1953年8月,马鞍山铁厂在炼铁炉北侧新建一座变电所,装有一台750千伏安、6.6/3.3千伏变压器,供厂区附近职工生活用电。1956年,当涂县电气公司马鞍山办事处在幸福路安装了一组3×5千伏安配电变压器,电源“T”接在铁厂至火车站3.3千伏配电线上,仅供金家庄地区生活用电及部分路灯照明用电。建市后,成立马鞍山市供电站,管理全市地方工业、农业和市政生活用电业务,配电线路由金家庄逐渐向雨山、花山、慈湖、采石等地区延伸。1958年10月,为配合开发慈湖工业区,由市供电站架设火车站至慈湖的3.3千伏配电线路,全长5公里。除向慈湖地区的窑厂、肉厂、玻璃厂等企业供电外,还在慈湖镇上安装一组3.3/0.4千伏、3×10千伏安变压器,向居民供电。1959年9月,架设三台至采石的3.3千伏配电线路,全长7公里,主要向采石化肥厂供电。并在采石镇上安装一组3.3/0.4千伏、3×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向居民供电。1960年,为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线路损耗,除向山地区暂为3.3千伏外,均升压为6千伏。1976年,向山地区配电线路电压也升为6千伏。至此,马鞍山供电区域配电电压统一为6千伏运行。1964~1976年,慈湖、雨山、霍里变电所先后进行改建、扩建、增容,6千伏出线由18路增至22路,形成配电网络。供电范围东起濮塘,西到江心洲,南达杜塘乡落星村,北至慈湖乡杨家村,由慈湖、雨山、翠螺变电所将35千伏电压降至6千伏,以架空线路分片辐射,相互联络成网。除大用户设专用开关柜供电外,市区各负荷中心地带均装设公用变压器向用户供电。1986年,市区配电线路总长度122.17公里,配电变压器83台,容量1.84万千伏安。
[电网调度]
一、调度1964年以前,马鞍山地区35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主设备的停、复役,分别由马鞍山发电厂值长和安徽省电力中心调度所(简称中调所)负责调度。1965年10月1日,马鞍山供电所成立电力调度组,经与皖南供电局、马鞍山发电厂、马钢公司、向山硫铁矿等单位协商、省电管局批准,归马鞍山地区电力调度组调度的35千伏设备有:304、305、306、307、308各路出线回路,马鞍山发电厂2号消弧线圈运行,雨山河泵站1800千伏安变压器35千伏受电回路闸刀,铜井矿35千伏设备,307号铜井支线熔丝闸刀及1万千伏安变压器35千伏变电闸刀和508号1万千伏安变压器3.3千伏开关回路。6千伏设备有:641、642、643、644各路直配线路。许可范围有:马钢21号变电所2万千伏安、7500千伏安变压器受电回路,601号3.2万千伏安变压器6.6千伏开关回路,雨山河泵站1800千伏安主变压器6.6千伏开关回路;110千伏输变电主设备仍由省中调所负责调度;马钢负荷设备的检修、操作等由马钢自行管理,全地区用电负荷为4万千瓦。1973年1月,马鞍山供电局正式成立,电力调度组划归局生产技术科领导。1982年,电力调度组改为电力调度所,下设调度组、继电保护班、通讯班、远动班,其调度业务有:审批管辖范围内的设备检修计划,指挥系统内的周率调整和管辖范围内的电压调整,指挥系统内事故处理、分析,制定提高系统安全运行措施,协助“三电”办公室监督用电计划执行情况,计算管辖范围内的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整定值和对通讯、远动设备进行管理。其管辖范围有:35千伏慈湖、雨山、霍里、翠螺变电所,马鞍山发电厂6、35、110千伏出线,马钢2号、3号、4号、11号、21号、31号、41号、51号、24号变配电所(母线及进出线开关和主变压器由变配电所管辖,马钢动力厂调度操作),当涂西门变电所,长龙山变电所,35千伏314号、315号、316号、317号出线(当涂县35千伏变电所及其出线由当涂供电局电力调度组管辖)。马鞍山地区电网运行方式比较固定,一次编定后很少变动。调度范围内的线路多为辐射状,因工业用电量大,仍为受电地区,以电网潮流从外地送入马鞍山。1986年,全地区最高负荷达19.8万千瓦。龙长龙山采石线送入3万千瓦、采长线送入2~4万千瓦、采石火龙港线送入1.5万千瓦、马鞍山电厂送入1~6万千瓦。向南京输出2万千瓦左右。
二、通讯马鞍山电力调度部门为进行系统调度和有效地指挥电力生产,自行建立了电力调度所与发电厂、变电所之间的独立的电话线路,并以邮电部门和马钢公司的电话线路作为备用。通讯方式为载波通讯、高频电缆通讯和无线电台通讯。70年代,马鞍山供电局调度组利用110千伏544线路,通过长龙山变电所通道与省中调所联络,利用市邮电局的电话线路与下属各变电所联络。1983年,采石变电所安装两台ZDD—5型电力载波机,通过音频电缆与马鞍山发电厂微波机连接,直接与省中调所联络。1984年6月,局调度所与当涂调度组之间安装无线电台进行联络。1985年,局调度所与当涂西门变电所及东门变电所之间分别安装ZS—3型、ZDD—12型电力载波机各1台。局调度所与下属各变电所的联络,通过音频电缆进行。到1986年底,马鞍山供电地区拥有载波机6台,共22个用户,音频电缆22公里,用户22家。通讯覆盖到省电力局、马鞍山发电厂和下属各变电所。
三、远动马鞍山地区电网调度远动化自1976年以后逐步实现。1978年,采石变电所和马鞍山发电厂各安装了1台SZY—3数字综合式远动装置电机端总机,具有遥测、遥信功能。信息向省中调所和马鞍山地区调度所发送,运行率达100%。同年,在雨山、霍里变电所各安装1台JSY—2远动装置发送端,具有遥测、遥信、遥控三种功能。地区调度所远动机房有2套SZY—3数字综合远动装置,调度端主机分别输受采石变电所远动装置和发电厂远动装置发来的信息,输出执行;1台JSY—2远动装置的调度端主机输受雨山、霍里变电所远动装置发来的远动信息,输出执行。目前,共有能监视运行状态情况的开关45个,遥测点54个。远动机房内还有1套ΣP—16功率总和装置,可对马鞍山地区负荷功率进行总和,输送至调度台显示,并通过JSC—30远动装置向省中调所发送。所有调度端的远动装置,远动率均维护良好,达到规程要求。
[电能质量]
一、周波马鞍山电力周波在1950年前为60赫兹,实行自我控制。1950年5月与江南电网进行联网后,为50赫兹,由全网控制,处于正常状态。“文革”期间,电力管理工作混乱。华东电网长期处于低周波运行,严重时低达46.5赫兹,直接威胁到发、供电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也受到影响。1974年10月,市生产指挥组决定,当电网发生事故、电网互解、马鞍山发电厂单独运行、出力不能满足地区供电时,采取强行切断电源开关措施,以确保发电厂厂用电和马钢保安电源。1975年,马钢35千伏、110千伏变电所的6千伏和10千伏次要负荷线路先后安装低周减载装置,但投入率不高,效果不大。1979年,华东电网狠抓低周运行问题,要求各地做好低周减载装置的安装投用工作。省电力局规定马鞍山地区低周切除容量为6.5万千瓦,其中马钢切除5.2万千瓦。在发电厂110千伏出线的859号开关、35千伏出线的308号开关和采石变电所110千伏出线的826号开关安装低周减载装置。48赫兹、48.5赫兹、47.5赫兹的动作时限均为0.5秒,分别切除1.5万千瓦、1.7万千瓦、2万千瓦,使周波迅速恢复到50赫兹。到1986年,马鞍山供电地区共安装低周减载装置6套。
二、电压50年代,马鞍山供电范围仅限于金家庄一带,电厂发电容量基本上能满足用电要求。加上用电负荷距电厂近,电压、周波变化不大。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马鞍山用电负荷不断上升,无功补偿容量不足,电网经常处于低电压运行。变电所35千伏母线电压仅有32千伏,市区6千伏配电线路仅有5.4千伏。尤其在农田灌溉高峰时期,因电压低,水泵、电机启动困难,影响生产。1970年9月,马鞍山发电厂安装1台2.5万千乏调相机,用户安装电容器1.98万千乏。同期电动机1.5万千瓦,电容器投入率88%,使马鞍山供电地区电压有所改善。1980年,根据华东电网提高电压质量,使电压合格率达到90%以上的要求,新安装电容器3.32万千乏,同期电动机3.03万千瓦,电容器投入率达到97%,加强了无功补偿。1986年,马鞍山供电局组织力量,对供电网络的无功功率、线损、电压情况进行综合性调查研究,成立无功线损电压领导小组,以无功补偿为主,抓好无功设备更换。安装一批80年代生产的电容器,以改善电压,降低线损,节约电能。马鞍山供电网络现有电业部门安装的2.5万千乏调相机1台,电容器2.19万千乏,用户安装电容器8.7万千乏,可投率为95%以上,大大提高了电压质量。
[供电管理]
马鞍山地区的电力管理经历了自发自用、分散管理和统一管理三个阶段。建国前,马鞍山矿业所在矿场自行安装柴油发电机、燃煤汽轮发电机,发电自用。建国后的1950年5月,马鞍山发电厂建成发电。同年7月向马鞍山矿务局送电,原矿山自备电厂停止运行。发供电生产业务始由南京电业局管理。1958年8月,马鞍山发电厂及其供电业务划归安徽省水电厅电业局领导,同时成立马鞍山供电所,由马鞍山发电厂代管,负责110千伏宁马线、马铜线、铜铜线(即铜陵至贵池铜山矿)、35千伏马芜线的运行和检修以及对当涂西门、芜湖小官山、繁昌县变电所、铜官山总变电所和马钢、向硫矿、桃冲矿7大用户的用电管理工作。1959年7月、芜湖电业局成立,管辖马鞍山、芜湖、铜陵三市的发供电生产和用电业务。原马鞍山供电所与芜湖明远电厂低压工区合并,成立皖南供电所(设在芜湖市)。1960年11月,芜湖电业局和皖南供电所同时撤销,马鞍山供电所重新恢复,仍由马鞍山发电厂代管。1963年1月,皖南供电局成立,下辖马鞍山、芜湖、铜陵3个供电所,马鞍山供电所主要负责马钢公司系统的用电监察和电费收缴。马钢的输、变、配电设备,由马钢动力处自管、自用、自成体系。地方工业和市政生活用电由马鞍山市供电站(1957年成立)管理,马钢系统的用电监察、电费收缴则由马鞍山供电所负责,全市供电管理出现三个单位分管的状况。为加强马鞍山地区供电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1964年7月,经国家经委批准,马鞍山市供电站并入马鞍山供电所;马钢、向硫矿无偿移交3座35千伏变电所,原先自备的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设备仍各自管理,主设备停、复役和电力负荷则统一由马鞍山供电所管理。供电所下设花山、金家庄、慈湖、向山、采石5个供电小组,统一管理全市供电工作,并对辖区内的电力布局进行调整,统一规划。随着供电业务不断扩大,1972年12月,经安徽省水电局批准,撤销马鞍山供电所机构,成立马鞍山供电局。1983年10月,当涂供电局划归马鞍山供电局领导。至此,马鞍山供电局担负起整个马鞍山市行政区内的供用电业务和江苏的电源变换任务。
上一篇:第二节 发电
下一篇:第四节 用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