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计划收购]
马鞍山地区的粮油收购工作,从1953年起,一直执行国家“计划收购”(简称统购)政策。1954年,粮食采用核定实产量、实用量、统购量、供应量的“四定”办法。油料采用评定产量、食用量、出售量、供应量的“四评”办法进行统购。1955年,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规定“三定到户,三年不变,有灾照减,增产不增购”,稳定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1956年,马鞍山矿区和雨山乡共有农业人口2.03万人,耕地面积3.91万亩,全年应征公粮201.8万斤,实际征收190.1万斤,完成94.2%。征购余粮147.63万斤,供应缺粮社定销粮86.86万斤,余粮社多出售周转粮199.17万斤。1957年,马鞍山市粮食征购委员会决定粮食一律以包产产量计购计销,实产高于包产部分,按省委“超产归队、减产赔偿”的精神,由粮食部门在超产部分内增购40%;个别包产过低,超产过多的社,除增购超产部分的40%外,并动员多交一部分余粮;实产低于包产的,采取核实产量,扣除实缴公粮及留用粮,再按规定标准留下一定的购后余粮;超过3年以上的开荒地,按邻田靠包产产量计算;未达3年的生荒地,只计算产量,不计算征购任务。1958年,省下达马鞍山市征购任务2997万斤,市下达征购任务1735万斤,实际完成2332万斤,占省计划的77.81%,占市计划的134.4%。从1959年开始,根据“城乡兼顾、丰欠兼顾、以早济晚、全面安排”的方针,粮油的分配和统购开始以队为单位计算,并把原定的征购任务作了适当调低,对农村人均原粮达不到360斤的队坚决不购,合理调整农民的粮食负担,安排好农民生活,促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1965年,国家为了稳定农民的粮食负担,制订了“粮食征购一定三年”的政策。从1971年起,又改为“一定五年”,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9年,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市粮食部门对农民在完成征购任务后多余的粮食,按国家下达的超购任务,以超购价进行统购;对完成超购任务后多余的粮食,以议购价进行收购,一般高于统购价50~60%。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由商业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至此,结束了实行32年之久的粮食统购制度。
[收购形式]
1957~1985年,全市共收购粮食4.35亿斤,食油398.03万斤,粮食收购量平均每年1658万斤,最多的是1983年,为2901万斤。食油收购量平均每年15万斤,最多的是1982年,为60万斤。收购形式主要有:
一、征购建市以来共征购粮食2.79亿斤,占收购总数的64.7%,平均每年完成征购任务1070万斤。征购最多的是1958年,为2332万斤;征购最少的是1983年,为395万斤。1985年,改征购为合同定购。
二、超购马鞍山市从1964年开始,对完成粮食征购基数后仍有余粮的农业队收购超购粮。到1983年,共超购1.32亿斤,占收购总数的34%,平均每年超购1938万斤。超购最多的是1983年,为1958万斤;超购最少的是1970年,为188万斤。至1984年,不再超购粮食。
三、议购从1963年开始,由粮食部门经营粮食议购议销业务。到1982年,共议购粮食600多万斤,其间时断时续。1983~1985年的3年间,又议购粮食1183万斤。
除以上收购形式外,从1963年起,市粮食部门还开展了零散粮收购、周转粮收购和兑换,一般数量很少。
[收购价格]
一、粮食收购价1953年以前,马鞍山地区粮食收购价主要由粮食贸易公司管理。购销差价稳定在5.6~8%之间,并保持春荒与秋熟粮价的平衡,从根本上消除了建国前“谷贱伤农,丰收成灾”和“青黄不接,米珠薪桂”的不合理现象,保护了农民的利益。1953年实行粮油统购统销以后,为了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安定人民生活,按照“基本不动,个别调整”的方针,市粮食部门根据上级决定,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十余次调整,其中较大的调整有3次:第一次在1961年,粮食统购价每百斤平均提高20%以上。其中稻谷由6.90元提到8.50元、小麦由9.00元提到11.40元,大豆由11.20元提到13.00元,玉米由7.20元提到8.70元,高粱由6.90元提到8.10元。由于购价提高后,销价未相应调整,首次出现购销倒挂的情况。第二次在1966年,粮食统购价再次提高,同时取消城乡差价,农村与县城同价。在提高统购价格的同时,提高农村粮食统销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主要粮食品种每百斤提价幅度在12%左右(全国平均为17.1%)。其中籼稻由8.50元提到9.60元,小麦由11.40元提到13.20元,大豆由13.00元提到14.50元,玉米由8.70元提到9.60元,高粱由8.10元提到9.00元。第三次在1979年,粮食统购价格又一次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6个主要粮食品种的统购价每百斤平均提高19.43%(全国为20.86%)。其中籼稻由9.60元提到11.60元,小麦由13.20元提到15.90元,大豆由20.00元提到23.00元,玉米由9.60元提到11.70元,高粱由9.00元提到10.70元。粮食统购价格提高后,再次出现购销价格倒挂,倒挂幅度平均为20%左右。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订购,定购品种只限于稻谷、小麦、玉米及主产地的大豆(安徽省为淮北地区),其它品种全部放开,实行自由购销,国家不再统一订价;由各地随行就市进行议购议销。
为鼓励农民积极增产和交售商品粮食,1960年开始对粮食收购实行加价奖励。人均交售商品粮超过200斤的部分按统购价格加价10%。1965年,人均交售商品粮超过100斤的部分(公粮不奖)加价12%。这两次超购加价办法,分别在1961年和1966年全面提高统购价格时取消。1966年秋粮征购时,对完成统购任务以后的超购部分实行一半奖售物资,一半加价奖售的办法,市粮食部门加价30%。1971年起取消物资奖售,全部实行超购加价30%。1979年以后加价幅度由30%提高到50%,大大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和交售商品粮的积极性。1983年,全市入库粮食总量2752万斤,其中超购粮食1958万斤,占入库总量的71.15%。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合同定购,马鞍山市计划比例为:籼稻、玉米、白麦、花麦按“倒三七”(即30%按统购价,70%按超购价),粳稻按“倒二八”,糯稻按“倒四六”计算收购价格。
二、油脂油料收购价建市以后,先后对油菜籽、芝麻、花生、菜籽油等油脂油料的收购价作了6次较大的调整。1957年每百斤油菜籽由13.20元提到18.90元,芝麻由23.50元提到24.40元(1959年又提到25.50元),花生由11.70元提到12.10元。1961年每百斤油菜籽由18.90元提到23.00元。芝麻由25.50元提到32.00元,花生由12.50元提到19.00元,菜籽油由54.00元提到67.50元,花生油由54.00元提到70.20元,麻油由,61.00元提到75.60元。1966年,每百斤菜油由67.50元提到74.00元,麻油由75.60元提到78.00元,花生油由70.20元提到78.00元。油脂价格提高后,同时取消地区差价。1971年,每百斤油菜籽由23.00元提到28.00元,芝麻由32.00元提到42.00元(1973年又调为50.00元),花生由19.00元提到24.00元。与此同时,油脂价格也有大幅度提高,每百斤菜油由74.00元提到85.00元,麻油由78.00元提到92.00元(1974年调为105.00元)。花生油由78.00元提到90.00元。1978年,每百斤菜油收购价由85.00元提为106.00元,麻油由105.00元提为120.00元,花生油由90.00元提为115.00元。1979年,在粮食收购价调整的同时,食用油料收购价也相应提高,每百斤油菜籽由28.00元提到36.00元,芝麻由50.00元提到58.00元,花生由27.00元提到34.00元。
1971年,马鞍山市还对油料收购实行加价20%的办法。1972年秋季油料收购,按全国统一规定加价30%。1979年,食用油脂油料超购部分在调高后的基础上,加价幅度由30%提高到50%,非食用植物油脂油料不实行超购加价。1983年夏季,油料收购由基数法改为比例法,油料不分品种,统一按“倒四六”(40%按统购价,60%按超购价)比例计价,其中油菜籽计划内的按“倒四六”,计划外的按统购价计价。1984年不论计划内、计划外,全部按“倒四六”计价。1985年,收购油菜籽、芝麻、花生均按“倒四六”比例计价。
上一篇:第一节 概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