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电报
当涂使用电报通讯历史较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县城即设立三等电报局,开通当涂至南京和芜湖2条话传线路,为官府和殷实商贾提供服务。民国5年(1916),采石江口宝兴铁矿公司内设立有线电局,线路由南京经采石入县城转至芜湖。业务对象主要为宝兴等铁矿公司。民国19年,京芜公路芜当段路用电话架设完成,电报业务渐趋减少。民国23年,县有线电局有莫尔斯收发报机各1部,每天7~23时值报,年收报992件,发报758件。民国28年9月,日本侵略者在县城、采石和马鞍山铁矿设立电报局,采用无线方式发报,由南京转出。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交通部于民国35年架设沪汉电报线路,县境架线55.8公里,树电杆912根,县电报局恢复营业。
建国后至1957年,县邮电局电报仍使用话传,线路有当涂至南京、采石、芜湖、马鞍山等处,由芜湖电路发出。1957年后,薛镇、丹阳、新市、博望、龙山桥、马桥、黄池、护河、大陇等支局相继开办电报业务,收发报均由县局接转。1957年4月,当涂至芜湖人工幻报电路开通,县邮电局首次采用人工音响机与芜湖通报。此后直至1974年,当涂至芜湖一直使用有线人工幻报电路。1975年,开通当涂至芜湖有线电传幻报电路,收发报使用55型机械式电传机。1988年,又开始使用载波插报机通报。1989年,县邮电局共有业务报路4条。电报主要设备有BZP—01型4路载波插报机1台,武汉产55型机械式电传机5台,电传打字机5部。载波插报机实开2路:1路自用,开当涂至芜湖经转合肥电报中心;1路租给县工商银行,开当涂至芜湖经转省工商银行。县局至各分支机构电报仍使用话传。
二、电话
长途电话县境最早使用的电话,系民国14年(1925)皖南镇守使署借用芜当电报线路架设的军用电话。民国18年兴建京芜公路,省电话管理处在公路沿线架设芜当长途电话,翌年2月开通。此后,县政府至各区公所和保安队驻地军用电话亦陆续架通。民国22年,京芜公路全线贯通后,当涂至南京长途电话同时开通。但当时电话仅供公路沿线车站营运使用,不对外营业。民国25年,京芜公路路用电话与江西、河南、湖北等省电话线路联网,线路全部更新,并增办民用长话业务。抗日战争爆发后,电话业务停办,直至民国35年始恢复营业。民国37年4月,成立当涂电话管理处。
解放后,电话管理处由芜当军分区司令部接管,电话专供部队和政府机关使用。1950年3月,芜湖电信指挥局对芜湖至马鞍山段长话线路进行换杆改造,同时完成当涂和采石两条线路进局工程。1951年9月电话业务交县邮电局接管。当时有磁石式交换机2部,至南京和芜湖电路各1条。县局设长途台2个座席,当年长途电话来去话单1600张。1956年马鞍山建市后,增开当涂至马鞍山直达话路1条。1972年,县邮电局长话首次使用单路载波终端机,1977年又投入使用共电式交换机,磁石式交换机全部淘汰。1978年12月,省局调整全省电路,增设当涂至合肥直达话路1条。1983年7月起,当涂至芜湖长话全部改用12路载波终端机。1984年7月,增设当涂至马鞍山长话线路1条,1985年又增设当涂至合肥电路1条。1986年,当涂至马鞍山长话全部改用12路载波终端机。1989年,县邮电局长话主要设备有:共电式长途交换机容量20门,单程载波终端机1部,3路载波终端机2部,12路载波终端机2部,共开长途话路22路,年出口话单11.02万张。
市内电话民国36年(1947),市内电话有磁石交换机3部,安装话机3部。解放后,电话设备由芜当军分区司令部接收,供县内党政军机关使用。1949年底,电话设备有20门磁石交换机1部,用户23户。移交县邮电局,县城开始发展市内电话业务。是年底,县邮电局市话交换机容量60门,安装的用户电话有磁石式墙机30部,桌机50部。1954年,解放军第八六医院,安装市话中继线1对,10门磁石式交换机1部。1956年12月,省局投资改造当涂市话线路,架设铜绞线1500余公尺,电缆1440公尺,杆路长度达6.2公里,交换机容量扩大到200门,电话到达100户。此后,用户不断增加。1958年为157户,1964年203户,1971年243户,1977年达到316户。1978年县邮电局500门准电子交换机安装竣工,接割使用,市内电话增至322户。80年代后,电话用户连年大幅度增加。1985年增装100门共电式交换机1部,1987年又改增装950型200门纵横制交换机1部。1989年,县邮电局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00门,用户电话年末达到665户。县宽幅布厂等12个单位.共安装小型交换机13部,安装话机526部,是年,全县市话装机总数达到1131部。
农村电话农村电话解放初有当涂~采石~马鞍山,当涂~薛镇~丹阳~新市~博望,当涂~青山街~亭头~黄池,当涂~查家湾和当涂~聚贤村6条线路,专供县政府和各区、乡公所使用,不对外营业。直至1953年1月,始交县邮电局管理。当时主要设备有磁石式交换机4部,容量60门,杆路185公里。除采石、梅塘嘴、护驾墩和薛镇等4个电话站设有交换机设备外,其余慈湖、霍里、新市、博望、大陇、年陡、黄池、大桥、亭头等分支机构均只有电话单机1部。从1954年起,县邮电局逐步对原有电话设备和线路进行更新和改造,农话业务发展迅速。1956年将农话与市话混合接续改为与长话混合接续,县局、马鞍山、向山、采石、大桥、查家湾、黄池、护驾墩、薛镇、博望、丹阳等10个支局和霍里邮电所开始增加农话服务点,对外营业,交换机容量扩大到240门。1958年,大部分农村生产大队开始安装电话。1960年,全县农话交换机容量增加到1040门,杆路长度亦增加到530公里,1961年农村电话达到649户。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公社以下杆线质量极差,交换机无法正常运作,到1964年,大部分生产大队电话停止使用,全县农话交换机容量缩小到415门。1966年,农村电话到达仅存147户。此后直到1973年,农话业务始逐渐回升。1974年,交换机容量又扩大到800门,农话去话达到10.2万张。从1975年起,县邮电局又先后对大公圩地区和薛丹博等地主干通信线路进行增容改建,至1979年,全线农话已开通12套单路载波,实现县至支局全部开通载波电路。1985年,又增接县局出局电缆20对芯线1.8皮长公里,10对芯线1.2皮长公里,改变了城用、农用电话合用10条电缆的状况。1989年,交换机容量达到1320门,杆路265公里,架空明线741对公里,电缆25.9皮长公里。共拥有载波终端机46部,通话乡镇31个,行政村90个,年末到达391户。计开通电路35条,共拥有农话交换点30处,全年去话达到269万张。
若干年份当涂县电信业务量表

上一篇:第二节 邮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