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77年8月起,环境监测站首次对长江铜陵段水质进行监测。此后,陆续开展对铜陵地区地面水、地下水、城区大气、环境噪声等各种环境要素的经常性监测及各类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并结合局部区域的环境调查与评价,逐步开展了对土壤、生物(植物、微生物)、放射性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分析。每年可获得化验分析数据1~2万个,化验分析元素已达45种,并可获取数以万计的噪声、放射性测定与统计数据。
近年来,监测站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分析质量控制制度。质量控制数据合格率达92%左右,并按照有关规定定期上报各类环境统计报表。1982年试编第一部《环境质量报告书》,1985年试编第一部《环境监测年鉴》
1985年重大经常性监测工作活动统计表

一、大气环境监测
1979年3月24日至28日,环境监测站首次进行全市性大气环境监测,在城市建成区内共布点12个。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同时观测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温度等气象要素,观测点设在螺蛳山顶。
1980年1月和11月,分别两次对全市性大气进行了监测。从11月起,对本市12个大气监测布点进行了调整,在城市建成区内按三种功能区划,设8个监测采样点和1个清洁对照点。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采样时时间为每季度首月中旬,连续5天。
1980年7月,市环境监测站在全市设置9个降尘集尘点,其位置与大气采样点基本一致,每月收集测量降尘量一次。从1982年起,大气例行监测走上正规。
1985年,市环境监测站对全市大气例行监测布点及采样时间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铜陵县城关镇大气监测点,并增加了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的监测项目。
二、酸雨监测
1982年3月,市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市区酸性降雨进行不定期测定。测点设在市环境监测站楼顶。1983年,又增设市卫生防疫站,有色职防所,铜陵县气象站3个酸雨测定点。
1984年8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为开展酸雨科研,在全国范围内设214个酸雨测报站,铜陵市站被列为其中之一。全市设6个监测点,分别位于县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环境监测站、化工总厂、铜陵发电厂和郊区古圣大队杉木坑。
三、长江水质监测
1977年2月12日和8月12日,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组织市环境监测站和市卫生防疫站联合对长江铜陵段枯、丰水期水质状况进行了监测分析。在该江段共设监测断面5个,每断面设采样点5个。每测点采集一份表层(约20至50厘米深水)水样送检。
根据“长江干流6省1市水质监测协作会议”统一规定,测定水温、浑浊度、色度、PH、总硬度、溶解性固体、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汞、氰化物、砷、酚、铬等13项。根据本市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增加了对铜含量的测定。
1978年起,长江水质监测任务由市环境监测站单独承担。
至1982年,每年长江水质监测时间分为枯、平、丰三期(2月、5月、8月),每期采样两次,采样点由5个改为3个。分析项目增至20个。1984年,增加对长江水中大肠菌群含量的测定。
四、湖泊、地下水质监测
1978年起,监测站开始对本地区地面湖泊水、地下水质进行监测。当时,全市湖泊水监测点有桂家湖、天井湖、西湖;地下水监测点有杨家山、解放西村、铜陵县城关、狮子山、七0一工厂。监测时间和分析方法与长江水质监测基本相同。
1980年11月,根据《环境监测工作条例(试行)实施细则》中有关地面水、地下水监测规定,从1981年起对原监测水域、分析项目、采样时间等进行了调整。其中,湖泊水监测时间、分析项目、方法均与长江水质监测相同,但每期监测仅取样一次,监测水域有桂家湖、天井湖;地下水每年分枯、丰两期监测,每期取样一次。监测点有七0一工厂、狮子山、县城关、天井湖“天井”。分析项目有:PH、总硬度、氰化物、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性酚、化学耗氧量、六价铬、氯化物、砷、汞、铜、铅、锌。
五、噪声监测
1980年9月,在省辖部分市站的协作下,进行了铜陵市首次区域性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和市区定点噪声监测。
1980年10月和11月,市环境监测站分别对狮子山区和铜山区的环境噪声进行了定点监测。
1981年9月,区域性噪声监测由原来的187个增加到198个,并确定9条交通噪声监测干道,总长18.29公里。另外还确定3个功能区的24小时定点监测点,即:长江路(闹市区);爱国西村(居民区);化工总厂(工业区)。
1982年,区域性环境噪声监测点又增加到205个,功能区24小时定点噪声监测增加了“街心公园点”(代表交通区)。
1983年,各种噪声监测的仪器由原ND2型,改换成ND10型普通声级计进行测量。
1984年,交通噪声监测干道由原来的9条增加到11条,19个监测点。
六、污染源监视性监测
市环境监测站从1978年起开展对工业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其间除每年坚持对全市各主要工业废水污染源进行有计划的监测外,还根据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和群众反映,开展对工业废气、废水、粉尘、设备噪声等污染源的监视性监测,为主管部门调解污染纠纷,处理污染事故,实施对污染源的有效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污染源普查建档积累资料。历次规模较大的监测项目如下:
〔长江化工厂废气污染监测〕铜陵市长江化工厂位于市区西南部,由于在生产过程中氯气、氯化氢等跑、冒、滴、漏严重,造成对附近区域大气污染。为进一步掌握污染情况,1978年4月4日至8日,市环境监测站对该厂及其周围区域大气环境进行了监测。根据排污情况,在厂周围200米范围内用扇形布点法布监测点20个。监测项目有氯气、氯化氢,每天采样3次,连续采集5天。
结果表明,该厂污染物属无组织排放,沿地面扩散,浓度逐渐降低。该厂区100~200米范围内,大气中氯气含量为6.81毫克/立方米~0.19毫克/立方米,氯化氢为2.11毫克/立方米~0.22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最高数达10倍。
〔化工总厂地面大气污染监测〕1979年6月,在有色一冶停产大修期间,市环境监测站与化工总厂科技科联合对化工总厂区域地面大气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监测,以摸清化工总厂正常生产时对扫把沟地区大气污染规律。此次监测,以该厂硫酸车间和磷肥车间为中心,在16条方位线上1200米范围内布点,根据当时实测的主导风向确定采样主线与副线,监测项目有二氧化硫与氟。
监测结果表明,化工总厂年产4万吨制粉酸装置单独运行时,周围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工业企业卫生标准》要求,在下风向纵深500米,45度扇形区域内造成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污染区。该厂年产20万吨磷肥设备运行时,周围大气中氟化物浓度亦超过标准,在下风向纵深1200米范围内造成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的污染区。
〔凤凰山地区水质监测〕市环境监测站于1979年9月13日至19日对凤凰山地区水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监测。这次监测沿凤凰河与小郎冲河布点,共布朱山稻田、朱山井、章湖井3个监测点和双龙井对照点。
监测结果表明,凤凰山地区水质受到污染,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是凤凰山铜矿选矿废水中所含的有机浮选药剂氧化、分解所造成的,朱山稻田、朱山井、章湖井水都已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双龙井的水质状况良好,17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基本特征属矿泉水质。
〔第二冶炼厂卫生防护距离调查〕根据1983年4月在四川省彭山县召开的《全国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研制会》精神,市环境监测站于1984年10月4日至10日对第二冶炼厂生产工艺过程中二氧化硫排放对周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较全面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现场气象观测,高架源烟气测试,熔炼车间无组织排放量的测定,并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现场调查。在获得有关数据基础上,初步得出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这对估算铜冶炼防护距离具有重要价值。此项成果受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有关部门的肯定。
〔市钢铁厂大气、噪声污染监测〕1985年9月,钢铁厂1号炉炉容扩大到84立方米。由于生产规模扩大,环境污染加重。11月28日至12月2日,市环境监测站对钢铁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噪声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钢铁厂周围区域的颗粒物、一氧化碳、噪声的污染严重,个别测点的监测值已达重污染级。在位于钢铁厂较近的第二中学测定的各项监测值都不同程度地超过国家标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