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78年以前,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上是按照主管部门的计划来安排生产。同时也根据上级规定与要求,对组织生产的制度、办法进行必要地改革。集体工业企业原则上是以销定产,多数企业实行自产自销,少数企业产品由商业部门定购包销。
1952年底,铜官山矿务局根据中央重工业部试点的要求,实行《生产区域管理制》,即三级一长制。通过试点,取得较明显效果,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4万元,生产铜料298吨,选矿处理量达35330吨,累计完成采掘总量58887吨,其中坑道掘进1678米。
1954年以后,又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矿)长负责制。1956年设市后,工业管理及组织生产逐步由市委、政府及其职能机构接管,并组织实施。1958年市、县合并后,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各行各业、广大职工、城镇居民、工商界人士都来支援地方工业的建设,关心它的发展,积极捐献投资,全市共捐献投资46万元(其中有黄金6.1市两、白银42市两、锡80市斤等)。同年,市地方工业委员会成立,领导并组织地方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及大办工业,当时陆续新建(扩建)了钢铁、炼焦、铁矿、水泥、砖瓦、麻纺、针织、机修、冷冻、碾米、食品加工、沼气发电、颗粒肥料等56个工业项目,准备发展成262个工业企业,其中已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的企业89个,正在施工建设的企业20个。其余大多数项目只是挂牌筹建,后来都陆续停办停建。就是投产、在建项目中,也有部分企业因种种客观困难,被迫下马,停建。1958年的大办钢铁,使本市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与轻工业相比是17∶1,给铜陵经济畸型发展带来后患。
1962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本市工业开始调整,实行紧缩,将地方工业列为重点,国营地方工业原有31个市级企业,关、停、并、转15个,保留16个。1962年与1958年相比:全部工业企业数减少67个,职工总人数减少3018人,工业总产值由14251.89万元下降到8062万元。经过三年多的国民经济调整与“工业学大庆”、《鞍钢宪法》的实施,到1965年本市工业才趋于稳定发展,地方工业企业共计36个,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16755人,集体所有制企业1136人。1965年比196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33.86%,主要产品增加14种。
“三五”(1965~1970年)时期和“四五”(1971~1975年)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文革初期,地方工业38个企业有34个被“造反派”夺权,企业党政领导基本瘫痪,建设项目被迫停工,许多工厂不间断停产,有的工厂停产闹“革命”,致使生产无法组织、无法管理,计划不落实,任务完不成,损失很重。1969年以后,在贯彻中央“抓革命,促生产”号召下,工业生产开始逐步回升,但仍时时受到冲击。1971年,在中央大办“五小”企业精神鼓舞下,铜陵地方工业有一定发展。1970年到1972年,经过努力,先后有一批地方工业的骨干企业建设、建成、投产。钢铁厂(年产生铁3万吨、焦炭10万吨)、东风水泥厂(年产5万吨)、碎石岭煤矿(年产原煤9万吨)、化纤厂(年产涤纶短丝300吨)、以及无线电厂、无线电元件厂、人民化工厂、长江化工厂、勤奋化工厂、造纸厂等一批小型企业产生,给地方工业注入了活力。同时,由上海市负责在铜陵筹建的七O一工厂(铜陵机车工厂的前身)、新桥硫铁矿等大中型项目已经铺开建设。此间,本市还有在建的工业主要项目16个,老厂矿扩建单项工程16个。仅1971年、1972年两年工业共投资8794万元,占全市总投资77.4%,其中1972年占85.4%。到“四五”期末(1975年),工业企业发展到64个,职工总人数3649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人33081人。
“五五”期间(1976~1980年),市委、市政府对铜陵工业建设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对有色金属工业采取全面调整、整顿,逐步恢复矿山、加强矿山基础建设,逐步完善采、选、炼及其配套工程,使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稳步恢复,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集中人、财、物的力量着重发展地方工业,尤其注重缺门短线的重点行业或企业。1976~1977年共完成工业投资4896万元,占全市总投资76.8%,工业企业增加到68个,职工总人数达4857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占7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铜陵工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铜陵工业发展新路子”和《铜陵工业发展远景规划》,逐步实施并加紧发展工业尤其是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建材工业、电子工业等重点行业。由于国家处在恢复时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有困难,要求各行业用很少的钱办更多的事。1978~1980年,本市工业部门3年共投资6456万元,占全市总投资73.75%,工业投资比重开始下降,但是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投资比重都有一定增长。工业内部从1980年起注重轻工业投资,当年轻工业投资比重上升到18.1%,在历史上首次出现。1980年末,本市工业企业72个,全民所有制职工41326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5040人,集体职工比1976年增加1070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8568万元,比1976年增长39.1%。
“六五”期间(1981~1985年),铜陵工业经过调整、整顿,得到很大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从1980~1984年经过全行业整顿,逐步调整、充实、加强了各级企业领导班子,企业建立和健全了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部分实行奖励工资或计件工资制度,连续4年普遍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扭亏增盈为目标的增产节约运动。随着改革的深入,从1982年起又开始推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一批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或租赁制,使很多企业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工业宏观经济控制方面执行了许多重大措施,实现了许多重要决策。对工业结构进行初步调整,除稳步发展有色工业外,着重对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行业结构进行深化改造;对产品结构尤其是纺织工业产品、电子工业产品、化学工业产品在保主保重的前提下,使其成龙配套,扩大生产能力,达到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成果的目的,对拳头产品还在能源、资金等方面逐步实行优惠政策。在工业巩固发展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向纵深方向发展,本市工业加紧向外开拓,合资、合作、补偿贸易以及其它形式的联营在铜纷纷出现了第一家对外联营企业是铜陵市第一麻纺厂。在改革过程中,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利改税制度,经过试点、全面铺开,给本市工业企业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带来活力。在工业微观调节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工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对工业企业行使有效地组织、指挥,协调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宏观控制较为得力,微观调节有方,企业有了更大的活力,“六五”期间,工业生产建设发展迅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1981年企业继续调整,压缩基本建设,工业投资802万元,占全市投资总额46.57%,是自1970年来最低限,在历史上亦属罕见。但是由于前几年投资效益逐步形成,本年度先后投产项目有2000吨涤纶短丝、2000锭麻纺、磷肥一期扩建工程,内衣厂自动生产线、无线电元件一厂、元件二厂续建工程、大通煤矿扩大生产能力至9万吨等一批重点工程形成生产能力。同时,采取保主保重安排73项单项工程。其中冶金工业投资178万元、煤炭工业173万元、化学工业240万元、纺织工业95万元、建材工业74万元、分别占全市工业投资22.19%、21.57%、29.92%、11.34%与9.97%。年末全市工业企业77个,全民所有制职工43741人,集体所有制职工2179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 42454万元,比1980年增长10.08%。1982年~1983年,本市工业一面调整,一面进行整顿,两年共计投资3872万元。1982年建设单项工程87项,其中当年投产的项目46项,科研项目28项,恢复建设的有安庆铜矿、新桥硫铁矿、新开工的有磷铵厂、第二硫酸厂、铜陵水泥厂等大、中型项目和重点项目。1983年建设项目47个,其中有新桥矿防水工程,年产5000吨啤酒厂、化纤厂1000吨涤纶长丝,无线电厂电子秤生产线,无线电元件二厂涤纶电容器成套设备等22个项目相继投产,新开工的有化纤厂年产5000吨涤纶短纤维,麻纺8800锭脱胶工艺、梳纺工程,大通煤矿井巷、地表工程等主要项目。1983年末,全市工业企业89个,全民所有制职工46087人,集体所有制职工38315人。1982年~1983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1984年,铜陵工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控制消费基金增长,集中财力物力确保重点生产和重点建设,走铜陵工业发展新路子。工作重点是:一是抓技术进步、二是抓重点建设、三是发展县区工业。1984年工业建设的项目有48项,重点建设项目有磷铵工程,铜陵水泥熟料基地,铜陵发电厂2×12.5万千瓦机组,新建20万千伏安陈村——铜陵——芜湖送变电工程、技术革新项目有纺织、电子、化工、煤炭工业等技术改造,如5000吨涤纶短丝工程、无线电元件二厂涤纶电容器翻版线、立新煤矿的上水平工程、化工总厂硫酸15000吨一期工程、新桥矿、一冶10万吨磷肥项目、3万锭棉纺工程转产麻纺项目等;技术引进项目有磷铵生产线(装置)、安庆铜矿精密探矿工程、化纤厂高速纺长丝设备及短丝关键设备、纺织总厂2000锭抽丝设备、无线电元件厂玻璃釉电容器关键设备,无线电元件二厂金属化无感薄膜电容器生产线等。1984年,工业投资6104万元,占全市总投资76.14%。其中化学工业2277万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37.30%,纺织工业1343万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22%,年末工业企业137个,全民职工49820人,集体职工35511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3529万元。
1985年,铜陵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领域开发并举,坚持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大中小型一起上,新建扩建改造一起上,促使铜陵工业经济早日腾飞”的战略,进一步完善并努力拓宽铜陵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1985年建设项目57项,其中重点工程20项,技术引进项目18项,共计投资6786万元,占全市投资总额67.34%,其中冶金工业占17.04%,化学工业占55.46%、纺织工业占6.33%。主要重点工程有年产12万吨的磷铵工程、年产60万吨的新桥硫铁矿工程、铜陵电厂2×12.5万千瓦机组工程、铜陵水泥厂、安庆铜矿等项目的扩建、续建、扫尾竣工。一大批小型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增加了发展后劲,1985年全市(含县)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8亿大关。1983年开始,铜陵市横向经济联合逐步活跃起来,先后与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江西、湖北、福建、河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市及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与联系网络,1985年与兄弟省市鉴定的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和意向性协议达183项之多,落实和正在实施的有93项,协作总金额约9900万元。对外经济方面与美国、日本、西德、丹麦、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往来。与部分省市建立了长江经济带的协作关系,有色公司与合肥电缆厂、新桥硫铁矿与上海化工原料局、铜官山铜矿劳动服务公司与苏州钢铁厂、运输机器厂与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上海第十机床厂、机械部第六设计院等的经济与技术协作,市钢铁厂与江苏常熟市进行补偿贸易等。这些协作项目、协作关系增强了铜陵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活力,为铜陵经济的开拓打下良好基础。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3)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4)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