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河道治理
顺安河顺安老河横贯县境中部,为县内最大河流。源于天门山北麓,由南向北,流经董店、朱村、顺安镇、三港口,于龚家渡和黄浒河汇合入荻港河注入长江。龚家渡以上,本县流域面积475.9平方公里,河道长54公里,两岸圩畈耕地21.7万亩,防洪江河堤线总长186公里。它的上游有3条主支流:钟仓河,汇入三港口;新桥河,汇于陈家湾;朱村河,汇于焦埠上的范家湾。另有沈桥、天门诸多小支流。顺安河治理前,其中下游自焦埠至龚家渡一段长28.7公里的主河道历史失修,河床淤积增高,狭窄多湾。河槽宽一般10~30米,两岸堤距55~175米。陈家湾、三江口等处狭窄河段断面的汇洪能力只每秒400立方米,每届汛期,支流洪峰交汇,江潮顶托,外洪内涝,灾害频繁。
1970年开始实施顺安河下段河道改道工程,改道河线选定为:上游从芜湖铁路80米大桥起,沿箬帽山靠钟仓一带丘陵东麓和东城圩西缘,横穿官庄圩直至北埂王处开口通江。新河道全长14.7公里。其中钱村至北埂王之间11.2公里,是新河的主干河道。河床断面按20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每秒1267立方米设计,按50年一遇最大洪峰流量每秒1624立方米校核。入江段河宽250米,河床底高:上游铁路桥处为8.69米,钱村5.75米,下游北埂王出口处为5.5米。堤顶高程超1954年长江汛期最高拱水位(15.12米)1~1.5,顶宽6米,内外坡1∶3。成圈河堤顶高程超1954年水位1米,顶宽5米,内外坡1∶3。
1971年11月5日顺安新河道工程动工,至1973年春新河道开成。旋于涝心圩北埂堵住老河,于北埂王辟开新河口。至此,顺安新河全线贯通。新河通水后,从根本上减免了沿河两岸的洪涝威胁。
黄浒河黄浒河河道左岸经本县长有14公里。流经本县的支流有3条,即:中心河。源于叶山北麓。流经中心闸、工商殿闸入黄浒河。60~70年代,该河随东联圩一并进行了治理。钟鸣河。正源系泉栏河。源于后头崖东麓,老河道全长13.3公里。自源头至枣树王为山区,河道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枣树王至武昌庙为丘畈区,4公里长的河床泥石淤积几与田平;下游河道处圩区滩地,汛期受主河及江潮顶托,频发洪涝灾害。1966年春,钟鸣公社始改造此河,截除丘畈的老河道,自枣树王至钟鸣街东头铁路桥一段,另开挖一条新河,并建石坝2座,以减缓河床坡降和引水灌溉。1973年冬至翌年春改下游河道,自铁路桥沿芜铜铁路北缘直抵杨家圩东埂村南入黄浒河。一边筑堤,建成钟鸣联圩。1976年泉栏部队和泉栏大队合作对上游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拓宽加深。部分河床用石块护砌。共计完成土方110立方米,砌石方5000立方米。该河治理后,洪涝灾害得以减免。九栏河上游有凤形河、红山冲、中间冲、闸口冲,正源为红山冲,源出水龙山。由南向北流经堰坝头、金山西、九栏街东,上分河、下分河至繁昌县赤砂镇注入长江。清朝、民国时期,河道弯曲淤塞,非洪则旱。60~70年代。金榔公社对各冲河一一进行拓宽裁直,清淤加深,部分冲河两岸加筑堤埂,减少了洪旱灾害。
大通河大通河自马山口至大通的主河道流经本县长12.3公里。有西垄冲、大栏冲2支河和白荡湖区。70年代后,本县对大栏冲、敕山冲、板桥冲、陈冲、西垄冲等,结合农田基本建设进行了截弯取直,拓宽浚深,两边做埂,局部用块石护砌,使洪水畅流不漫田。80年代,白荡湖区也结合灭螺养殖进行了治理。
撇洪沟口顺安联圩撇洪沟:位于顺安河东岸,撇洪面积9.7平方公里。1972年挖成,长3.14公里。因其与芜铜铁路为邻,路基自然形成一边的沟埂。1983年汛期,沿沟铁路路基发生渗漏,列车停运50余日。1984年经省水利厅批准,对该沟进行改线。新沟线起于吴家坝,经泉水站,越顺安公路,沿十字河口入沈桥河,后注入顺安河达江,全长3.5公里,底宽8~15米,底高程12~8米,堤防高程17~16米,堤顶宽4米。1985年12月新沟峻工。共完成土方37万立方米。沟上建公路。沟上建公路、机耕、人行桥各1座。总投资4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市、县自筹22.5万元。本沟建成后,能保芜铜铁路常年通车,并减少山丘洪水流入顺安联圩,保障农田8000余亩及顺安镇、芜铜公路的安全。
钟鸣撇洪沟:位于叶山以北,东联圩以南的丘岗地区,撇洪8.35平方公里。1957年冬开挖,1969年和1983年又两次扩建。该沟可使东联圩内9370亩耕地免受洪患,7400亩耕地减轻涝灾,并使2.6公里芜铜铁路和0.5公里芜铜公路免受洪水侵袭。该沟起自芜铜铁路处,由西南向东北,横贯章亭、清泉,金龙3村,于钟鸣街东注入泉栏河。全长5.9公里,完成土方22.6万立方米,沟上置桥、涵、坝共20处。投资25.4万元。
新兴闸撇洪沟,作用是使山丘区5.7平方公里的洪水,不流入新兴闸圩,使3630亩农田减轻内涝。该沟起自茶岭,然后由东南往西北,过戴家冲、竹园黄家、干家滩,于老油榨处汇入夹江。1975~1976年挖成。1984~1985年复行整治清淤。沟长8公里,沟上设桥5座。完成土方17万立方米,投资10.6万元。
东湖撇洪沟:集水面积59平方公里,自铺上桥由西而东去,经余村、许村达东湖闸汇入顺安新河,全长7.8公里。1971年冬至翌年春开挖。完成土方13.65万立方米。该沟可撇东湖上部丘陵洪水,做到丘圩分开;旱年可引顺安河水灌溉。
湖城撇洪沟:位于新桥乡湖城村,芜铜铁路19号桥东北面,撇洪面积2.5平方公里。沟起自金冲大塘南端,切岗后沿丘西行,于19号铁路桥下游注入新桥河。全长670米。1984年12月开工,翌年11月竣工,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该沟可缓解东联圩内排水负担,保障芜铜铁路及新桥河堤安全。
城关撇洪沟:位于城关镇红旗村,集水面积0.75平方公里。1975年开挖,全长866米。此沟撇丘岗洪水入玉带河,可改善农田生产条件,避免城关镇东边商店及居民房屋遭洪患。
湖泊治理
东西湖泊治理东、西湖地势低洼,易积水成涝。明嘉靖年间(1522~1565年),即筑湖堤40余里,引水至荻港入江,中间建一闸,以汇洪蓄水。清顺治七年(1651年),清理凤心闸河道,夷平阻水的塘坝。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新建东西二石闸。民国10年(1921年)续建凤心闸。1958年建钟仓闸控制外水,废凤心闸为桥。1978年结合灭螺对东、西湖进行全面治理。相继开挖东湖撇洪沟1条;排水干沟渠4条,即:东湖南北向、东西向排水大沟各1条,东湖“三用沟”1条,西湖排水大沟1条。4条干沟渠共长22.63公里,共完成土方104万立方米。至1977年,东西湖共开挖排灌干支渠46道,计179公里;建桥72座;建变电所4座;排灌站5座,总装机31台,5430千瓦,共完成土方375万方,石方28.4万方,混凝土0.94万方,总投资531万元。同期,采取对东湖全垦、西湖半垦、留滞洪区有办法,进行围垦,除滞洪区2.5平方公里(3750亩)外,总围垦面积22平方公里,计3.3万亩。其中东湖2.43万亩,西湖8700亩。将围垦新增的土地计划分成104个方块,分给西湖、顺安、钟仓等9个公社(镇)及市县一些机关耕种。
东、西湖围垦种粮,经实践证明,得不偿失,(1)地势低洼,常年易涝;(2)土性冷,泥脚重,只能种单季,单产低,“一季打到头,两人挑着走”;(3)种植粮食费用昂贵。仅水费一项,1980~1983年,国营钟仓站的排水电费达29.24万元(不含职工工资和其它开支),少数田块收1斤稻谷花成本2~3元;(4)一些包到村、包到户的土地,因路途遥远,农民往返种植不便。鉴于此,县政府决定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1984年起,退垦还湖。1985年退垦还湖8934亩,至1990年退垦还湖总面积近2万亩。
白荡湖治理白荡湖包括缸窑湖、水桥湖、白浪湖。原湖区湖草繁茂,钉螺密生,人畜劳作其间,易发血吸虫病。1980年采取低圩灭螺办法,开始治理湖区,到1982年已从陶瓷厂到老鼠石圈1堤,名缸窑圩,长4335米,顶高12.2米,顶宽2米,边坡1∶2,并开排水沟1条,建排水闸1座。完成土方约12万立方米。80年代后期,在缸窑湖上游建栏鱼栅一处,长61米。系桥、闸、栏栅结合的综合工程,投资10.6万元;在水桥湖建一节制工程,由溢流坝、栏鱼栅、船闸、低孔闸、土坝等部分组成,总长120米,总造价48万元。湖区治理后,洪涝基本消除,钉螺基本消灭,并开发养殖水面2万亩。
附:顺安河综合治理工程纪略
顺安河中下游流域,1971年以前有官庄圩、五丰圩、新桥圩、洋湖、芮心、凤心闸、新兴闸等18个圩口,防洪堤线长90.2公里,堤身低矮单薄,堤线防洪标准以铜陵坝埂头长江水位计。12米时,沿河小圩多数溃破;13米时,重点圩口有漫堤溃口之虞,顺安街镇被水,芜铜公路多处浸水中断。1954年坝埂头长江水位14.09米时,顺安河沿河圩口溃破殆尽,21.7万亩农田一片汪洋,村镇民房皆被水毁,灾情惨重。
1964年,安庆地区水电局在《荻港河流域水利电网规划》中,曾提出顺安河改造治理的初步设想。1966~1970年,在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具体指导下,池州地区水电局数次派员来铜,与县水电部门共同调查研究制订治理方案。为选择好顺安河改道线路,1970年8月,县委组成干部、技术人员及基层群众“三结合”的河线调查考察组,跑遍沿河水系圩口,走访了17个公社(镇)及180个生产队,先后召集500人次的调查座谈会,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选定的改道河线与沿河多数群众“丢掉烂鱼肠(指老河道),开新河走直道”的想法取得了一致。综合治理工程按照治河、联圩、围垦、灭螺、保障工矿企业、村镇人民生命财产、公路、铁路、航运安全的要求,编制出设计书。1971年8月县委,县革委会正式上报《铜陵荻港河流域治河、联圩、围垦、灭螺规划及设计任务书》。同年10月经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研究同意列入1972年度水利工程项目。1972年8月安徽省革委会批准顺安河治理工程《设计任务书》和《扩大初步设计》,同意顺安河中下游河线改道方案及肖家闸、和平站。顺安公路桥等18项工程。翌年10月省水电局又批准配套工程24项,合计为五大类(即:改道联圩工程、闸站桥涵建筑工程、输变电工程、疏浚撇洪工程、两湖围垦灭螺工程)42个项目。
1971年9月成立铜陵县治河联圩围垦灭螺指挥部。齐建华、郭景孝分别担任第一、第二指挥长,邵秀山、冯玉璞分别担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金元加为工程技术总负责人。
整个工程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自1971年春,主要任务是开挖新河道、东湖撇洪沟、新桥河下游改道,利用开河的土方筑两岸堤防。将原18个圩口圈联成东联、西联、顺安三大联圩,重点闸站桥工程同步施工。第二期工程自1973年冬至1978年底,主要是对成圈江河堤除险加固,兴建排灌站、桥涵配套和输变电工程,建成三大联圩的三大排灌区。第三期工程起于1978年春,止于1983年末,主要是西湖围垦、灭螺,建筑工程扫尾。
第一期工程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土方任务大、战线长,物资供应任务繁重。施工期间,全县动员,全力以赴,县委5名常委驻工地,现场办公,县直机关抽调93名干部到各工地蹲点。全县18个公社(镇)、179个大队,组织出勤民工4万人,高峰时达6万人。搭盖工棚6000多个,使用运土板车1300多部,排水机械180多台,电缆线15万余米,毛竹25万公斤,小木料5万多根,稻草5万余担。市县一些厂矿、驻铜部队亦派出2万多人次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驻铜241、183部队派4台碾压推土机组参战3个多月。1973年春,一期工程全部完工。顺安新河开口通江后,适逢长江春汛提前到来。是年6月中旬,长江坝埂头水位达13.37米,顺安河钟仓至北埂王的两岸新堤,有1377米发生大面积深层滑坡,下挫最深1.5米,渗漏93处。省委书记王光宇、地委书记江声等到新河口巡视,召开“诸葛亮”会议,筹谋固堤抢险措施。广大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日夜奋战,采取抛石填塘,压住堤脚;做“土牛”开“导渗沟”,稳住堤腰;挑子埂,水涨船高;扎外障,挡风浪等措施,挡住了长江两次洪峰。经月余,新堤屹立,安然度汛。沿河两岸圩田免遭洪患。
顺安河综合治理工程历13个冬春,完成全部工程项目,即:开顺安新河长14.公里;新桥河改道1.89公里;圈建加固江河堤线59公里;将原官庄圩等18个圩口联成三大联圩,并对三大联圩的成圈老堤加高培厚;新建钟仓、张村等闸站9座;涵闸8处,公路桥5座,生产桥13道;兴建朱家嘴、顺安两个变电所,扩建钟仓变电所,架设输电线路(10千伏)200公里;开通了东湖“三用沟”、撇洪沟,疏浚朱家嘴至钟仓排水大沟7.6公里;新开东西湖垦区排灌渠16.2公里;改造围垦了东湖西湖。总计完成土方1650万立方米,石方2.8万立方米,混凝土1.6万立方米,总投工1725万工日,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016万元,其余系地方自筹。
顺安河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后,顺安新河水系直接入江,较老河道缩短流程14公里,汇洪能力由每秒40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1267立方米,达到20年一遇泄洪标准;新河道每年可通航7个月,促进了城乡交流;原28.7公里的老河道中16公里长可养鱼植藕,并可囤水以防涝,引水以抗旱。三大联圩,消除险工隐患堤线长43.9公里,缩短汛期需防洪堤线33.5公里,除涝标准由治河前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7年一遇;有效灌溉面积由原9.1万亩增加到19.8万亩,并且做到丘圩分开,洪水不再入圩。沿河21.7万亩圩畈田减、免了洪涝灾害。同时,消除钉螺面积13.5平方公里,占顺安河流域原有钉螺面积的85%。1984年12月,铜陵市、县政府在在铜主持顺安河治理工程竣工验收,验收结果认为工程质量优良,效益显著,是皖省长江支流城中综合治理的优秀工程。1986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下载原文件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