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图书
书店建国前,铜陵县有4家私营书店并兼营笔墨文具,即大通的锦华笔店、和悦洲的二酉堂、文化服务社和顺安的李正科书店。
1949年12月成立新华书店铜陵县支店,属新华书店皖南分店,址设城关王槐堂店堂,有经理和职工各1人。时书店设备简陋,营业时将店门拆下搭摊售书,并可以大米计价买书。由于大通交通方便,1950年5月县店由城关迁往大通。1951年书店职工增至7人,销售图书13.9万册,经营额1.8万元。1952年设铜官山、顺安销售点。1955年11月县店由大通复迁城关,大通设书店门市部,1957年设顺安门市部,1957年全县图书销售19.5万册,经营额3.5万元,比1951年分别增长40.29%和94.44%。
1958年市、县合并时,撤县店并入铜陵市书店,原县店改为城关门市部,原隶属县店的大通、顺安门市部亦改属市店领导。1959年市、县分开,书店体制恢复原建制。1958年大跃进时,各公社兴办书店,全县除流潭、和平两公社外均设立公社书店。1960年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各公社书店均就此停闭,县店利用各基层供销社开展图书代销业务。1965年图书销售量已达38.5万册,经营额7.4万元。分别是1957年的1.97倍和2.11倍。
“文革”时期,绝大部分图书被禁锢,主要发行政治书籍和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著作以及大量的毛泽东画像、石膏像、像章,销售额剧增,但经营品种单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禁锢的大量优秀书籍获得解放,图书经营品种增多,销售量年年上升。1979年图书销售84.9万册,经营额25.6万元,分别是1965年的2.21倍和3.46倍。
1980年5月,县店由小街迁至建设东路,并更换、添置设备,由简易的开架售书改为闭架售书,县店门市部设立科技、文艺、课本教材3个图书组。1983年5月设钟鸣门市部。1984年8月书店系统体制改革,县店改为省新华书店所属企业,隶属铜陵市书店领导,其人事、财务、业务统归书店系统。
1985年县店实行岗位承包责任制的企业管理机制,促进了图书发行销售。当年销售图书131.9万册,经营额58.5万元,分别是1979年的1.55倍和2.29倍。1986~1990年图书发行量和销售额进一步扩大和增长,连续5年获得省店的图书销售奖。1990年图书销售达165.4万册,经营额153.7万元,分别是1979年的1.95倍和6倍,分别是1951年的11.9倍和85.39倍。
图书馆民国16年(1927年)县教育局长章理芝募资建立图书馆,由王愚山任馆长,址设城东孔庙。馆藏书4000余册,其中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华地名物产大辞典》、《清文献通考》等书籍。报刊有《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晚报》等。民国24年馆址迁至城东王氏宗祠,馆长由县教育局长盛祝三兼任。县城沦陷后,图书馆被毁。民国28年春,铜陵县青年抗敌协会在金榔三条冲建立一个图书馆,图书来源于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驻地书店,主要藏购进步书籍和革命书籍,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联共(布)党史》等,“皖南事变”后停办。
建国初,在县文化馆内设一个图书室。1958年7月,在县文化馆内设图书室基础上成立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合署办公,属县文化科领导,是年9月市、县合并时,县图书馆并入铜官山区文化馆图书室。1959年4月市、县分开时,恢复县图书馆。“文革”前期,县图书馆被迫停顿,大部分藏书被视为“毒草”焚毁。1972年县图书馆恢复开放,图书种类很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批图书获得解放,县图书馆书源得到补充,馆藏图书逐年增多,1985年馆藏图书由1972年的2244册增加到36000册,报刊212种。1990年馆藏图书达39800册,书架单层总长224米,藏书类别分典藏和流通两类,馆藏中较为珍贵的有明嘉靖《钢陵县志》、明嘉靖《池州府志》、清乾隆《铜陵县志》、清人严可均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民国11年版由杜亚泉等编著的《动物学大辞典》等。图书馆设儿童阅览室和成人阅览室,日均接待读者约百余人次。年均图书借阅量约5000册次。
1972~1990年铜陵县图书馆藏书情况表

档案
县档案馆民国时期,档案工作属县政府秘书室管辖,设档案员1名。1952年4月至1953年2月,中共铜陵县委和县人委先后建立2个机关档案室,配备档案员各1名,分属县委办公室和县人委办公室。
1959年6月1日,县委、人委两档案室合并成立县档案资料馆,馆长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配专职付馆长1名,档案员3人,馆址设在县委大院。1963年9月19日成立档案管理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属县委办公室领导。“文革”中,县档案馆属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秘书小组领导,实际工作陷于瘫痪,只有1名留守人员。1974年2月2日县档案馆改称为“县革命委员会档案馆”,属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领导。1976年5月30日复称县档案馆,编制未变,属县委领导。1980年3月12日成立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由县委办公室领导。1985年9月4日县档案局(馆)正式列入县政府编制序列,划归县政府领导。1988年有工作人员11名,其中馆员1名,助理馆员1名,管理员9名,档案馆原库房面积180平方米。1989年档案馆由县委大院迁至县政府大院,库房面积扩大至745平方米,配置有去湿机、吸尘器、灭火器、复印机等设备。馆藏档案1985年前为纯文书档案,1985年起始建立专业档案和历史档案。1990年有馆藏档案12398卷,卷总长267.4米。其中文书档案12121卷,专业档案153卷,历史档案124卷。馆藏资料6926册。是年接待查阅373人次,查阅档案1128卷。
基层档案室本县基层档案工作始于1959年,是年,建有公社档案室15个,县直机关单位档案室19个,全县共有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38名。1963年,全县19个公社中有17个建有档案室,66个县直机关单位中有27个建有档案室,全县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共69名。1966年,全县19个公社全部建起档案室,全县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76名。“文革”期间,全县46个档案室除邮电局和人民银行档案室,其余均停闭。1976年基层档案工作开始恢复,全县21个公社和77个正区级以上单位都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是年,全县共建立档案室31个,其中文书档案室25个,综合性档案室5个,技术档案室1个。1979年全县共建档案室47个,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97名,1982年全县88个正区以上单位中有66个单位建有档案室,占应建室单位数73%。全县档案室库房面积为960平方米,室藏案卷8000余卷。无档案室的单位也都有专橱存放档案和专人保管。至1990年,全县正区级单位档案室86个,其中文书档案室52个、综合档案室30个,专业档案室4个;专兼职档案人员110名,其中专职人员38人;库房总面积1416平方米;室藏案卷50952卷,其中文书档案16716卷、专业档案30700卷;科技档案3303卷、声像档案233盒;室藏资料11269册;是年接待查阅1593人次,查阅档案2830卷。
下一篇:第四节 新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