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谢廷恩(1765—1841),字德清,人称“西老爷”,本县段家谢村人(今属河上镇)。幼时家贫,常拾柴或替人赶牛车灌田,赚些钱贴补家用。长成后,从事经商,往来于福建、广东等地经营苎麻生意,不到二十年,家资积累钜万,成为本县的巨富。谢氏家道丰裕后,并不置田产以图享乐,而常广散家财,周济乡里及为地方兴办公益事业,颇得社会的赞誉。并受到清政府议叙巡检加3级的奖励。今选记其为世人传颂的二三事,以飨读者。
创办义仓
旧时,本县乡间虽设有义仓积谷,然而规模很小,一遇灾年,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谢氏遂决意捐资,在县城创办义仓。择定桥北孔子庙后面的空地为仓址(今桥北粮站处),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八月动工兴建,至嘉庆二十四年告成。共建仓廒42间,大房7间,砻房、厨房各1所,围绕砌结砖墙,在门首上方嵌石镌“合邑义仓”的牌额,以示此仓为全城公众所有。并出钱籴谷1万石存仓、又输钱400千文,存钱庄生息,还在花街口以600千文购店房1所出租,年收租金58千文。以这些收入,作为每年修仓和仓工工资的费用。事成后,谢氏向政府提出申请说:“我年将60,子皆幼稚,离城十余里,管理不便。且恐日后子孙恃在祖上捐资,致有侵占挪用之弊病,伏乞确立章程,选择公正的人士经理,仍由官稽核。这样,就不致日久弊生,荒歉之年即可有谷备荒”。知县原步颜采纳了他的意见,亲自撰写义仓管理章程,用大青石镌刻立于院内(此碑保存至解放后方失),以示遵守。并选地方公正人士充任管首,经理赈米、复籴稻谷事宜。惜乎至民国后期,万石积谷被政府挪用一空,仓库改储公粮。至1960年,已由县粮食局拆去改建新型仓库。
为育婴堂捐资
嘉庆二十年,谢氏向县城育婴捐银2000两,置田产生息,作为育婴堂的费用。
新建黄洲桥
县城黄洲桥,创建于宋淳八年(1248年),后屡经兴废。至道光元年(1821年)四月初五日,桥上的油店起火,全桥的木板尽毁。政府以桥产存息千余贯,并挪用谢氏捐给育婴堂银中的200两,就石墩搭浮桥。道光十一年五月六日发大水,桥板漂没无遗,6墩尽塌。又再作浮桥,自北达南,联结36小艇,上辅平达板,供人过往,舟楫往来,则定时启板,时断交通,如是达数年之久,行人甚感不便。谢氏察见及此,即向政府申-独自捐资,新建黄洲桥。当时有人说:“建桥非十万金不可,是很不容易办到的事。”谢氏则说:“只要对世人有利,就是耗尽了我的家财,也在所不惜”,经获准后,即于道光十六年七月初七日组织开工,拦水奠基,深挖至河底见石,将墩脚坐于石骨之上。桥墩桥面全用大块石构筑,凿榫交接,铆钉钩结,极为牢固。全桥长156.7米,宽6.27米,砌8墩,卷9雍。桥上建有观音阁和韦驮龛及店房6所、桥两端辅石阶而上,南端17极,北端15极。两阶之上砌高墙为屏门,上嵌“黄洲桥”匾额,气势雄伟。历四年之久,至道光十九年冬始全部完成,共费银6万余两。桥成时,知县王楷欲授名“谢公桥”,谢氏坚持不受,遂仍名黄洲桥。后数年,洪水冲动桥南端分水雁翅,谢氏仍出资修葺。此桥至今已历150多年,仍完好无损,可通行载重汽车。
历来的豪富者,多是贪婪之辈,而谢氏能倾己之家财为地方兴办大型公益事业,实为历史不见的好义之士,故后人称赞不绝。
上一篇:虞槃
下一篇:袁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