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大师,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六一二年)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後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後,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六二四年)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御史韦挺看了他的「表」辞情文并茂,和房玄龄协议後才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六三六年)他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馀人。这时牛头山的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允许,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後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
贞观二十一年(0七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六五二年)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六五六年)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六五七年)即寂于该寺,时年六十四岁。
法融和禅宗四祖道信的关系,「续高僧传」并无记载。明确的记述法融受道信印可为牛头禅初祖的事实,是晚出的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全唐文」第六百零六卷)、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碑铭」、「故左溪大师碑」(「全唐文」第三百二十卷)、李吉甫的「大觉师碑铭」(「全唐文」第五百一十二卷)和宗密的「禅门师资承袭图」等。
法融的门下,据「续高僧传·法融传」说,他初入牛头山时有道綦和道凭,这两人的事迹都不详了。「宋高僧传」卷八有「昙璀传」,说昙璀晚年曾事牛头山法融,称法融为东夏的达摩。他受了法融诲示以後,即隐居于锺山,後入润州竹林寺。从最初的师承关系说,昙璀应该是牛头宗的第二世,但後来却公认智岩为二世。至于牛头宗法系六世的次第,都是比较後起的说法,而各种记载里也互有出入。唐刘禹锡的「融大师新塔记」以法融、智岩、法持、智威、玄素、法钦为牛头宗传承的次第,但未称为六祖。李华的「故径山大师(玄素)碑铭」所记的传承是∶法融、智岩、慧方、法持、智威、玄素六世。这种系统传说在玄素(西元六六八~七五二年)生前似已成立。到了宗密时(西元七八○~八四一年)更确定了牛头宗的世系,以法融为第一组,智岩第二,慧方第三,法持第四,智威第五,慧忠第六。又说智威的弟子有润州鹤林寺玄素,玄素的弟子有径山道钦(一称法钦),都是相承传授牛头禅的宗旨的。牛头宗的世系,後来即以此为定说。
据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说,牛头宗是从道信下傍出的一派。初祖慧融(即法融)禅师曾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後遇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上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後来果於牛头山创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这一宗和南北二宗都没有关系。一说是法融在牛头山得自然智慧後,道信亲自过江去加以印证的。但道信当时住蕲州(今湖北蕲春)双峰山三十馀年,为全国禅徒所仰望,法融到双峰山去问法是可能的。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於「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心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後来南宗所倡导的领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巴黎国民图书馆藏三本,北京图书馆有一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七九四年)前後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於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牛头禅的特色在於排遣多言,而著眼於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在「心铭」中的「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於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所以他们中间的有无传授渊源,今人还是有异论的。
据日本古经录所载,法融还有「注金刚般若经」一卷、「金刚般若经意」一卷、「维摩经记」二卷、「维摩经要略疏」一卷、「华严经私记」二卷、「法华名相」一卷(见「惠运律师目录」、「智证大师将来目录」和「东域传灯录」等),共有六部七卷之多,都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