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郁国城(1908~1985),原名鹄城,字志鸿,著名硅酸盐专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天长县城一地主家庭。民国18 年(1929 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任汉口商品检验局技术员。民国19 年至民国21 年任天长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兼师资养成所所长。民国21 年留学德国,先后在德来所登工业大学、汉努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学习。民国26 年毕业于德国布来斯工业大学化学系,获工学博士学位。当年4 月,满怀报效祖国之心回国,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次年10 月任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工程师和研究所所长,民国30 年12 月任重庆耐火材料厂厂长。在此期间,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想通过兴办实业为祖国效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郁国城于民国34 年11 月被国民政府经济部派往东北任接收委员。眼见大批接收人员鲸吞敌伪财物,掠夺人民财产,造成工厂停工,物价飞涨,郁国城对国民党及其政府产生了怀疑,他后来对人说:“国民党垮就垮在腐败上。”民国35 年郁国城任当时国内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 辽宁水泥公司经理,民国37 年12 月又担任资源委员会水泥资源调查团主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兼水泥业务委员等。全国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协迫资源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去台湾,但郁国城已认清国民党的本质,决心留在大陆从事自己热爱的耐火材料研究。
全国解放后,郁国城在国家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工作。1952 年调至北京钢铁研究院。1962 年到鞍山集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工作,准备系统全面地开展耐火材料基础理论研究,组成了研究组,配置了有关设备。1966 年冶金部在洛阳建耐火材料研究所,郁国城将研究组和部分设备带到洛阳,继续从事研究工作。正当郁国城埋头钻研之际,“文革”开始,他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并因其在国民党任过职而被戴上“历史-”的帽子,并被从家中赶出,住进一间小工棚,每天打扫厕所。其书籍、资料则被查抄散佚。
1978 年,郁国城得以平反,研究所重新为他配备助手,添置设备。此时的郁国城虽年届七旬,但决心抓紧研究,希望在有生之年把我国的硅酸盐研究水平提高一步。晚年他主要从事指导转炉炉渣对炉衬侵蚀机理和氧化物烧结机理课题的研究。他的“氧化镁双空位与烧结机理研究”被国家科委定为硅酸盐工业学科规划中的重点项目。
郁国城治学严谨,待人平等,即使在自己的助手、学生面前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十分注意国内外研究界的新动向。生前收集了大量资料,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水平。他眼界开阔,力图以物理学来研究发展硅酸盐,对当代有关的科学知识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对一些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研究课题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郁国城一生撰写各类学术论文40 余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978 年起,他将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整理为《碱性耐火材料理论基础》一书(1982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 年因患前列腺炎,经医治无效逝世,终年77 岁。逝世前两天,仍在关心研究工作的进展。在病床上请前来探望的同事帮助查找资料,与他指导的研究生讨论毕业论文的撰写问题。他病逝前为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技术二级)、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硅酸盐学报》编委、材料科学丛书编委、中国现代冶金丛书编委、中国金属材料学术委员会顾问。生前还曾担任洛阳市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郁国城逝世以后,家人遵其所嘱,将生前购置的所有图书资料全部献给研究所图书馆。
上一篇:吕荧
下一篇:卜万苍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