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槐
王槐(1099—1196),字植三。历翰林学士、大理寺卿,致仕归里后,修筑蜀墅塘,泽被后人,奉为塘神。
一
王槐父王汾,系福建转运使。王槐生有三个儿子,分别为王方燮、王方烈、王方熺。
王槐生活于北宋、南宋交替之际,战争频仍,人民遭受乱离之苦。目睹当时国政弊败,民不聊生的现状,王槐忧国忧民之心油然于胸。为此,他从小就怀有一颗读书强国之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致力经籍、博综诸家,从而兼容并蓄,博古通今。
绍兴二十一年(1151),王槐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历官翰林学士、大理寺卿。王槐生性淳厚朴实,为官勤勉慎行,有古代人臣之风,深得孝宗皇帝器重,曾御赞:“席史枕经,尊主裨民,帝赍予弼,庶采仪型。”
二
淳熙十一年(1184),王槐年届八十有六,坚请告老还乡,获准致仕后归里,居现佛堂镇后塘村。
为官多年,晚年返归乡野,植竹种桑,栽桃培梨,怡然自乐。寂居闲处,与儿孙们一起享受天伦之乐。闲时与友人交游,吟诗作赋,则又有另一番雅趣。
他虽然辞官回到乡里,却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不忘在有生之年,要为老百姓办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后“见所居之地,四山环绕,诸水所汇”,而近山之田易旱易涝,于是就尽己所为,围堤聚水而为塘”。
在《[嘉庆]义乌县志》水利论中有如下陈述:
乌之水利与浙西异,势居上江,左负山陵,土不湿而燥,势不夷而险,产小麦而稻。当水之来也,暴雨骤盈。夹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吐泻不及,奔溃淫溢数为菑,及其杀也,倾泻立涸,骎骎乎不足以终日。故邑陇亩淤坟,非独横决漂没之足虞。又田近山不便浸灌有易竭之患,俗有靠天之谚,非虚语也。
淳熙十三年(1186),夏秋连旱无雨,田坂龟裂,庄稼枯槁,颗粒无收。“灾民典质无着,十室九空,嗷声载道”。“禾稻豆棉尽枯无收,山谷之乡有洗儿不得水者,民馑载道,饿殍满野”。有的不得不四出逃荒要饭。王槐目睹乡人生活之艰辛,立即开仓赈灾,无奈僧多粥少,仍支撑不住,百姓嗷嗷待哺。这时,王槐才幡然醒悟,说:“是塘不特能潴,且有建瓴势,广而深之,利孰溥焉。”由于原有池塘容量小,且又居高临下,在夏汛期,洪水东奔西夺,只得任其泛滥,而一到干旱季节,却又无水灌溉。为防治洪水肆虐,根除旱灾,就要将池塘加大加深,非蓄积别无他图。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槐“倡民之有力者,捐资襄役”。他倡导当地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合力根治水患。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自然得到大家的拥护与支持。
相传,正当池塘扩建工程紧锣密鼓筹备之时,有一老道人,从永康来到义乌,“自称‘康侯’,与公作竟日游,相度地势,筑堤设窦,凿门架梁,说靡不当,公倾心信之”。
王槐也不顾自身年事已高,竟与康侯一道,忘形于山水之间,察看地势高低,分析地质状况,共商设计方案。康侯对水利工程似乎是个行家里手,他所设计的筑堤设闸方案,凿洞架桥方略,无不妥当,因而王槐对其也信任有加。从此,筑堤造塘就按照康侯所拟方案予以实施。王槐、康侯两人交往密切,成为忘年交。
塘库是农民种水稻的命脉,灌溉资源的保证。尤其在古代,塘库是蓄洪排涝抗旱救灾的主要基地,因而,一旦有人牵头治理,当地乡绅、百姓无不鼎力支持。可是,正当大家热火朝天大干之时,却遇上一个难题,由于建塘之处建瓴而下,势高水大,若用一般土石料修筑溢洪道,定然承受不起。为此,一时陷入窘境之中。
正苦于无良策可施之际,康侯突然醒悟过来,指着旁边一座小山说:“真是天助我也,这不正是天然屏障!我们不妨利用旁边的这座小山筑堤,中间开洞用作溢洪道,定然坚如磐石。”
大家才恍然醒悟。于是就倚靠此山筑堤,长七十余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东西两边凿洞开闸门。每年汛期,“春水涨溢。须大开两旁闸泄之,水势稍平即闭。”
据史料记载:“相传秦末有三山飞过,堕一于此,蜀人来言,蜀中所失即此。”由此,这座山来自蜀地(四川),难怪后人称之为“飞来山”,此塘名为“蜀墅塘”。
三
经过上下齐心协力,嘉泰二年(1202),池塘扩建工程大功告成。
蜀墅塘四周总长三千六百步(古时每步为五尺),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周围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全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三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均受其益。
于是,王槐成为义乌水利史上,最早的治水人物之一。蜀墅塘容量之大,在古代也是屈指可数的。“岁时蓄泄以窦,田赖以饶。”为此,后人纷纷写诗作赋,咏颂王槐之无量功德。元代理学大儒金涓就曾赋蜀墅诗一首:
溪头自舒散,天淡夕阳微。
拂石松边出,看云水上飞。
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
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
为纪念王槐,每逢春天,当桃红柳绿之际,在蜀墅塘上进行龙舟竞渡,夺标者给予奖励。
庆元二年(1196)七月十五日,王槐无病而卒,享年98岁,葬于蜀墅塘西之原华安山。王槐修建蜀墅塘“利及万人,恩周邻里”,乡人为之祭祀,奉他为塘神,并以康侯配祀。
主要参考资料: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市水利志》,义乌市水电局编印,1988年9月
义乌《后塘王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