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晋接
胡晋接,字子承,号梅轩,晚号止澄,安徽绩溪人,是近代徽州有较大影响的学者与教育家。1874年即从父在东山书院读书,1883年应光绪甲申科试,考入府学,旋食廪饩,援例入贡,熟读经史,成为饱学之士。1891年,在绩 溪城南汪氏家塾任教,后在浙-溪教私塾,其间屡欲创立新制小学,展其抱负,惜无资创办。1903年,绩溪巨商程序东、程松堂创办“仁里私立思诚两等小学堂”,胡晋接在该校主持校务八年,培养了不少英才。1912年,担任安徽省督学,主管徽州教育。1913年,先生奉命筹建安徽省立第五师范 学校并任校长,开徽州地区师范教育之先河。1914年,五师改名为省立二师,胡晋接任二师校长。胡晋接作为二师的首任校长,在政局多变,教育拨款极不稳定的情况下,精心筹措、渗淡经营近10年,终于使学校初具规模。1924年,学校有校舍500多间,图书馆藏书15400册;科学实验馆有仪器570件、模型100多件。学校依山傍水、郁郁葱葱,教学、实验和生活全面走上了正轨,成为安徽省中等学校行列中的佼佼者。胡晋接长期担任二师校长,提倡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主张以教育手段开民智、育新民,为徽州培养了大批人才。1927年,胡晋接退休返乡。晚年作为安徽省通志馆特约编纂,为《安徽通志》撰写了《舆地志》和《艺文志》的部分内容。1933年,胡晋接被推举为《绩溪县志》总纂,1934年3月病逝。主要著述有:《中华民国分省地图集》(日本出版)、《中华民国地理讲义》、《稻程村自治志》、《安徽通志艺文志经部考》、《周易焦氏学》等。
人物小传
胡晋接早年跟随父亲就读于绩溪东山书院,以精通程朱理学与博涉百家学说著称。1903年,胡创办了私立思诚小学校,开徽州新式教育之风。他于1912年担任安徽省督学,主管徽州教育。根据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普及义务教育的纲领,1913年,又承紫阳学堂之后受命创建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次年改名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经过三次迁移,校址最后定在休宁县万安镇上。
说到这所师范学校在安徽的出现则又是源远流长。徽州自宋而下,文风鼎盛,历代名人辈出。从朱熹到戴震六百余年间,于哲学、经学、数学、医学、天文、图画、版画、刻书、治印、戏曲、烹饪、建筑、园艺等许多领域成派成家。尊为师祖,蜚声全国,影响深远者不可胜数。以朱熹别称"紫阳"为名的紫阳书院创办于1246年,宋理宗赐额,至清末改学堂,长达660年,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到清末翰林许承尧,他放弃京官的地位,请准回乡办新学,此举与他激进的反清思想有关。这时候,许承尧已经参加同盟会,在紫阳学堂办学中,许承尧组织了纪念思想家黄宗羲的"黄社",并立社盟:"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尚为之。"为办好紫阳师范学堂,许承尧邀请到不少优秀教师来校授课,如著名画家黄宾虹在该校教图画;曾经任上海《警钟日报》主笔、与柳亚子共组南社、后任中山大学教授的陈去病教历史;紫阳师范毕业生方与严,1910年毕业后,与陶行知并肩推广新式教育,解放后曾出任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副司长和民族教育司司长。
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是在紫阳师范学堂原址创办的。1913年4月,在许承尧的大力支持下,胡晋接任校长。在政局多变,教育拨款极不稳定的情况下,胡先生精心筹措、渗淡经营十年,终于使学校初具规模。学校的教学、实验和生活全面走上了正轨,成为安徽省中等学校行列中的佼佼者。
长期担任二师校长的胡晋接,提倡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主张以教育手段开民智、育新民,培养了大批人才。在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中,有一批后来担任了国家、中共以及教育、科研等领域的重要职务,还有许多身在国外的专家、学者、实业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柯庆施。柯庆施原名柯尚德,安徽歙县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该校积极响应,参与-、--,其中五班学生还写信与《新青年》联系,后派学生柯尚德(即柯庆施)与陈独秀联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师范中的传播。1920年柯在学校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共青团的第一批团员。1922年由团转党后,柯庆施历任安徽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委书记、上海市委-、华东局-、国务院副总理、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等要职。
作为教育家,胡晋接先生办学15年,他认为"师范教育,乃国民教育之母,关系甚重"。在办学前期(1913--1920)实施村民教育,注重"守信耐劳、规矩勤勉","以养成能创造前途,背负责任,知行并进,毅勇敢为之新国民之师资为目的"。后期(1921--1927)推行务本教育,提倡"尽性学佛,尽作学孔、道学为体、西学为用"。训育要求教师"注重答问及发问","使之自得为主,不专注入而重启发",成立"教授研究会",举行"教授参观"。他为学校聘请的教师多为知名学者,如北洋大学学有专精的毕业生唐毅、唐珏、詹省耕、张宗望、董秉铨、程士范等,南京高等师范毕业生余宝勋,文秀才出身的毕醉春、程东屏、江淮大学毕业的胡在渭、黄梦飞,曾在紫阳师范学堂任教的江植棠,桐城古文大师马通伯的学生鲍光豹等社会名流。日本弘文师范毕业的方新,与陶行知、黄炎培有所交往,深受他们影响,时任学校教务主任。还邀请社会名流来校演讲,如原北京大学教授钟观光,原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洪范五等。胡晋接以其父的"去私、戒矜、谨言、慎行、气和、心平、帐清、笔勤"八箴自儆,以"诚毅"为校训,与方新精心设计管理和校务实施方案,建立一系列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及课程设施。并注重实用,注重自学辅导,注重与外部的交流。1914年学校送茶叶等矿植物标本和图谱126种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览,受到好评。4月教育家黄炎培莅临该校参观,在教育考察日记中写道"余观是校,不觉为之神往","出省所见师范,此其第一"。省属训令嘉奖,学校享有"安徽学府"之誉。1915年8月胡晋接出席全国师范学校校长会议,并提出议决案《关于整顿全国师范教育之意见书》, 1918年他荣获教育部7级嘉禾奖。当时的校舍已由七十余间发展到五百余间,图书馆藏书甚丰,科学馆设备齐全,并设有附小供学生实习,学校还担任全省的教育辅导工作。
1927年,胡晋接退休返乡。晚年作为安徽省通志馆特约编纂,为《安徽通志》撰写了《舆地志》和《艺文志》的部分内容。1933年,胡晋接被推举为《绩溪县志》总纂,1934年3月病逝。
在如今能够查到的资料中,胡先生身后惟一一部著作的讲义就是《中华民国地理讲义》,联系着我收藏的这套《中华民国地理新图》以及胡先生晚年参与撰写的《舆地志》,估计胡先生对地理学科有着某些特殊的造诣,更可能这所学校的地理课便是由胡先生亲自上的,这套地理新图的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编著者"程敷楷"便有可能是学校里的另一位地理教员。这样看,这套《中华民国地理新图》中按照自然科学的门类进行专项分图,则显然具有教材的功用。作为一个有着开明教育思想的教育家,胡先生能够把先进的科学思想引入地理教学,应该说在当时是开一代教育先河的。1914年上海亚东图书馆把这套教学图公开出版,在中国地图出版历史上,也开创了自然专题地图的先河。90年以后,这0已经十分罕见,作为地图收藏的爱好者,我们实在不应该忘记这位中国现代地理教育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