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杨楫(生卒年不详),字通老,长溪县潋村(今秦屿冷城)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中进士,与杨方、杨简同为朱熹高足,时号“三杨”。
杨楫平生清廉有守,刚正不阿。任莆田县尉时,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杨楫屡次上疏指责其过失,叔达表面信服而心不悦,俟杨秩满至其府告辞时,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杨楫徐徐陈对,无所屈。于是被罢官而归。漕使林祈深感杨楫节直可钦,遂上 书朝廷荐举他。此后,杨楫官至司农寺簿。任职期间,他上札朝廷,力倡“进君子,退小人,勿徇左右之请,以重中书之权”,“奖廉静之操,禁奔竞之风”。其言深得朝中直臣赞许,遂“除国子博士,转少卿”。其时,台臣中有人以私事相扰,杨楫严拒之,曰:“台有纪纲,学有规矩,当各守其职。”后来,杨楫出知安庆,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所到之处政声颇著。
杨楫弘扬朱熹理学,早年入朱熹之门。朱子见其专心致志,为学不倦,遂倾力传授。绍熙五年(1194年),朱子因受权臣韩佗胄破孩,归隐建阳考亭讲学。杨楫诣门求教,朱熹遂将自撰部分文稿交给他,嘱其迅即整理付梓刊行。杨楫受托,便日夜劳作不息;还为朱熹的力作《楚辞集注》题跋。此跋阐述朱熹注《楚辞》之缘,表达对其横遭破孩之同情。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被诬推行“伪学”,“庆元-”因此而起。杨楫请朱熹至其邑避难讲学。翌年,杨楫将朱熹迎至潋村(今冷城)家中,并和邑人高松(朱熹高足)设石湖观(在冷城附近)请朱讲学。不久,朱熹赴浙江雁荡、天台,杨楫一路随行,取道桐山。经高松故里西园(今西门)时,师徒同登双髻一览轩,朱熹在一览轩作闽东之行最后一次讲学。
朱熹抵浙后,旧病复发。时值庆元五年(1199年)秋冬之交,欲返建阳。杨楫悉闻之,聚甚乐,比旧顿进,知有切磋之益”。朱熹病逝后,杨楫悲恸不已,遂在石湖观供朱熹像,每逢朱熹忌日便往奉祀。
杨楫卒于朝散郎任上,葬于福鼎草堂山下礼澳。邑人将他祀于石湖观。生前著有奏议《悦堂集》。
上一篇:程伯简
下一篇:郑孝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