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增壁
汤增壁(1881—1948),字公介,号朗卿,湘东区东桥镇人。1902年考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即今南京大学,次年以官费保送日本早稻田大学。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汤增壁旋即入会,为该会骨干成员。次年,汤增壁参与同盟会创办的刊物《民报》工作,阐明孙中山的“-”,宣传革命理论,与保皇党的《新民丛报》为代表的改良主义展开激烈的论战。1908年,他主办的《江西》杂志在日本发行,卷首刊有同盟会会员章太炎题字和苏曼殊画作。同年,他任《民报》副主编,猛烈抨击-统治,鼓吹民族革命。不久,日本当局封禁《民报》。宣统二年(1910),汤增壁回国,在北京任报馆。次年,武昌起义爆发,他随同革命军总司令黄兴在汉阳前线,协助工作。汉阳失守,他随军撤退。1912年,与返乡的黄兴在长沙相聚,并陪同黄兴到萍乡赴安源考察矿务。1914年,汤增壁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尔后他辗转于南昌、长沙、青岛等地中学教书。1927年初,由李烈钧推荐,任国民政府秘书和侨务委员会秘书长。不久蒋介石执政,汤增壁受排挤遭冷落,经老友介绍担任中央大学国文系兼职教授。1929年,由同盟会同事胡汉民推荐,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在此期间,家乡东桥开展苏维埃革命,受挫的乡亲十余人逃至南京,在汤增壁家中避难,他佯装不知,留他们住数月,长的达数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汤增壁随国民政府由重庆返回南京,在新成立的国史馆任纂修。1948年春,汤增壁病故,留有《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同盟感旧录》传世。
汤增壁的一生,有三件事值得一书,那就是代孙中山作诗挽革命烈士;任毛泽东的国文老师;与黄兴结下战友情谊。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夏之间,设在日本东京的中国同盟会总部,派遣湖南湘潭人刘道一、江西萍乡人蔡绍南等回国,从事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刘道一驻守长沙,负责与同盟会总部联络,蔡绍南回家乡策动萍浏醴起义。年底,起义爆发并遭清政府调兵镇压。刘道一在长沙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2岁。他是中国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个人,也是同盟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人。东京同盟会总部隆重追悼刘道一。汤增壁撰写《刘道一传》刊在《民报》,并发动柳亚子、黄侃作诗悼烈士。黄兴奉孙中山之命,瞩汤增壁代孙中山作诗,于1907年2月3日写出《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