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大猷
“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题写于桃江亭的集句联,寥寥十四字,巧妙地将“桃江”二字嵌-中,吟桃花之美,咏江水之秀,可谓传神之笔,脍炙人口,品味无穷,流传了100多年,作者萧大猷,桃江县杉树仑萧家村人,晚清进士、诗人。
萧大猷(1844~1906)中等身材,面貌清癯,丰神朗秀,耿直豁达,有大儒之风。其一生弄舟学海,读书、教书、写书、藏书,传文化之精髓,递文明之薪火,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他奉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古训,孜孜求学,其足迹东穷吴越,西至天山,南极岭海,后主讲白鹿洞书院、醴陵禄江书院、沅水校经堂等。学子中名流有如谭延闿、程潜、陈明仁等。著《如园诗古骈文尺牍》、《天山南北考》、《续方舆纪要》、《如园诗集》等,赢得“江南才子”盛誉。在湖湘文化银河系中,萧大猷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星辰。
赠匾板溪肖家老屋桃江县境四大溪流中,獭溪最秀。其上游流经牛田镇萧家村的一段水域,名萧家河,清波荡漾,桃林夹岸,景色甚是迷人。清末,江南一代名彦萧大猷即出生于斯。
清同治甲子年,萧大猷中洪门秀才,光绪己卯年乡试中举人,庚寅殿试,取二甲进士第一名,获得了光绪皇帝的赏识,留京城重用,主事翰林院编修、兵部侍郎之职。他上任只半年,便将一块金灿灿的大横匾送进了板溪肖氏宗祠。这块大横匾,长2.6米,宽1.2米,上 书“积德洪远”,四个大字,黑底金书,苍劲有力,落款:萧大猷。板溪肖氏族人将大横匾高悬中堂之上,引以为荣。
萧大猷为何要送匾给板溪肖氏?其缘由是,板溪萧氏祖宗家荣公曾送过萧大猷一顶草帽。
幼小的萧大猷天真好动,总是贪玩,在启蒙入学时,先生稍不留心,他便去溪河里捉鱼虾,或是去林子里采野果,家里人对他无可奈何。
一日,板溪人萧家荣(板溪萧氏祖宗家荣公)挑着一担杂货到了杉树仑,路过萧家村时,正碰上了萧大猷挨打0的时候,萧家荣家荣公急忙放下货担去扯劝,并给七、八岁的萧大猷讲了许多读书做官的大道理。似懂非懂的小大猷对家荣公很亲近,并提出了—个央求:只要家荣公把头上的新草帽给他,他保证会好好读书。当时的草帽是稀少之物,心地善良的家荣公顾不上这些,为了让这位聪明的孩子读好书,他割爱相赠。
自此,萧大猷开始董事了。他收心学习,用功读书,20岁入洪门,34岁中举人,35岁一举登科,便将“积德洪远”大匾送到了板溪肖家老屋。
两对联救活四店铺萧大猷于1864年考中秀才后,赴岳麓书院攻读。虽然离开了萧家村,但家乡的迷人景色,已深深地印入脑海,成了他诗情和灵感的源头活水,也奠定了他清丽、洒脱的诗风。萧大猷作诗,借鉴李杜,但不拘泥于古人,继承传统,更注重发挥,精雕细琢,造句优美,用典恰当,格律严谨,技巧圆熟,读来如嚼橄榄,品味无穷。
1879年,萧大猷中举人后,赴京师参加殿试,从长沙乘船溯湘江北上。一日黄昏,途经洞庭湖滨一个叫草尾的小集镇,便上岸投宿。刚巧,这里有一个酒馆老板和一个伞店老板都桃江人,他们获悉对门旅店投宿的客官竟是同乡萧大猷,就结伴过来拜访。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番叙谈中,两个店老板都感叹身在异乡开店,熟人少,生意冷淡。萧大猷想帮两位老乡一把,就问他们的店子是不是开在一处,两店主告知他们是合租一个铺面开的,半个铺面是酒馆,半个铺面是伞店。萧大猷略一思忖,就让店伙计找来纸笔,写了一副对联:“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者少,醉者多。”两店主喜滋滋地拿了对联回去,第二天就贴了出来,不少行人驻足观赏,顾客多起来,生意越做越红火。
萧大猷继续北上,路过武汉,早有文友黄鹤已在汉口船码头等候,邀他上岸逗留了一日。黄鹤住所对面是一个经营日杂为主的市场。午饭之后,李鹤陪萧大猷去市场转了一圈。两人经过一处相邻开着的花圈店和尿罐店时,被两家店铺贴出的两则小广告吸引住了。花圈店的广告是:张家花圈,历史悠久,经雨不衰。尿罐店贴出的广告是:李家尿罐,乃祖传秘方研制而成,美观大方,用途广泛。看了广告,两人不禁相视而笑。尿罐店店主李克认识黄鹤,硬拉他两人进屋歇歇。黄鹤问其生意如何,对方一脸苦笑。这时,隔壁花圈店店主张清也凑了过来闲聊,说生意不好做了,快要关门大吉了。黄鹤说:“恕我直言,你们做的广告华而不实,没人信,顾客当然就不登门了。”李克忙讨教良策,黄鹤朝旁边的萧大猷努努嘴说:“我这位挚友是江南大才子,一肚子墨水,不知肯不肯帮忙。”两店主都是精明人,连忙向萧大猷打拱施礼,恳请惠赐墨宝。萧大猷碍于朋友面子,不好推辞,思量半响,挥笔写道:“篾扎纸糊,吹不得风,淋不得雨,鬼要;土做窑烧,焖不得饭,煨不得汤,屁用。”两店主看了,先是傻了眼,继而恍然大悟,忙叫伙计去撕了那两则小广告,换上这幅对联,这下可热闹了,吸引拢来许多人,看热闹的人一多,买东西的人也多了,两店从此生意兴隆起来。
情系社稷,体恤民生萧大猷为官数载,志洁行廉,德高为范。
1879年,萧大猷中举人后北上京师参加殿试,临行前在岳麓书院与师长、学友话别,依依难舍,其诗作《己卯乡举侍徐芸渠师至岳麓题名并将北上留别同学》,寓情于景,扣人心弦:“三年灵麓豁吟眸,望驭扶摇到上头。隔岸水云奔怒马,远山晴雪泊轻鸥。上方钟馨诸天静,太古松杉众壑幽。临别踟蹰惜清福,借将丹灶煮寒流。”萧大猷步入仕途后,情系社稷安危,心连百姓忧乐,其诗作《赠陈介夫守府鹤鸣之官》,寄寓了他亲民之情:“五溪天险列山城,武水西来见底清。塞上旌旗云墨墨,镜中须发雪盈盈。官卑自有亲民乐,老至难抛爱子情。上马据鞍知勇在,天舒岁月佐升平。”此诗既是对小康盛世的憧憬,也是对黎民百姓的体恤,亲民爱民之情益于言表,与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谓异口同声。
1898年,萧大猷告老归家,本可颐养天年,却不愿坐享清福,欣然接受当地一家大塾馆的敦请,执教家乡弟子。萧大猷毕生与书为伴,读书、教书、编书,还有一大喜好,就是藏书。他晚年所藏经、史、子、集及类书,达三万六千卷之多,为桃江首屈一指的大藏书家。
1906年,江南才子萧大猷合上了他生命的神奇书卷,年甫62岁。湖南律师鼻祖石润金挽萧大猷联云:“如园其殆仙乎,无马卿之病,避马卿之官,总揽二千载辞章,不将遗稿呈天子;及门有好勇者,吊田横而来,骂田横而去,辜负五百人头脑,未曾流血到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