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鲁直(1914~1971),原名加廉,横山县高镇乡鲁家河村人。
他出生贫苦农家,痛恨地主压迫。民国十六年(1927)秋进横山一高读书,受到教员刘经向(共产党员)的启蒙,使之懂得了做革命者,为人类求解放的道理。翌年5月经同班同学贺云祥介绍,加入共青团,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利用课余到乡间秘密活动,组织农民抗粮抗捐,宣传革命。
民国十九年(1930)他染病卧床,与党失去联系。因家境寒苦无钱就医,即一面与病魔抗争,一面坚持在家读书。
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北土地革命蓬勃发展,刚刚病愈的鲁直,离别家乡,找到中共赤源县委四区刘昆山,接上组织关系,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乡赤卫军大队长,不久,调区苏维埃政府工作。十年中历任县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财政部长、三边少数民族委员会财政科长、陕甘宁边区-部科长、中共西北局组织部组织科长、西北局办公厅政治秘书、绥远省-工委书记兼靖边县委书记等职。在大生产运动中,他根据延安资源条件,发动群众,组织合作社,添置纺车、织布机,并认真总结经验。《解放日报》登载了他的经验,在全区推广。在靖边时,领导全县拦坝蓄水、拉沙造地,扩大粮田,植树造林,兴办教育,巩固根据地,并号召每家从一只母鸡开始,发展到有母猪、母羊、母牛、母驴、母马的“五母”运动,五次总结经验,均在《解放日报》、《群众日报》上登载,以利推广,后被评为模范县委书记。
民国三十年(1945)10月鲁直转入部队,先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长、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参加了保卫延安、蟠龙、羊马河、瓦子街、荔北、宝鸡和解放西安等战役。在艰苦斗争年代,经常与战士打成一片,并深入连队,调查研究,撰写出《如何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边区部队的联手运动》等文章,得到彭德怀同志好评。
全国解放后任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1954年转业,先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计划委员会主任、省委工业部部长。其间,他针对陕西工业状况,提出正确处理国防工业与地方工业的关系问题,两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对陕西工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协调作用。
鲁直生活简朴,坚持党性,从不搞任何特殊,更不以权谋私,曾三次拒绝下属为其侄儿侄女安置工作,并说服晚辈回到陕北农村。
1958年“-”后,陕西出现了一场关于工业管理体制的争论,以张德生为首的省委和省委工业部长鲁直,十分强调集中和垂直领导,大量上收各地市县办工厂,引起矛盾,为此,1959年省-表大会上,对中共西安市委作了错误的批斗,给戴了“分散主义”的帽子。此次会后,鲁直调任中共西安市委书记,分工主管工业,经过一段时间,他了解情况之后,认识有所改变,认为不断上调工厂,过分集中的作法是不妥的,因而又受到省委的批判。
1963年10月,鲁直调任国家农垦部机械物资局副局长、科委主任。
在“文革”中,鲁直受到林彪、--集团的残酷破孩,不幸于1971年12月23日含恨辞世。
粉碎“-”后,冤案得到昭雪。
信息来源:中共横山县委党史地方志研究编纂办公室
上一篇:王月明
下一篇:冯子存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