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黄孟奎,出身于南安六都(今属洪梅乡),是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的侄儿。曾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时,孟奎为筹备委员会委员,为学校的创建多方擘划。当时北方学者,经陈氏敦聘,群聚一起研究建校计划。蔡元培、胡适、黄炎培等,创议尤多。但因陈嘉庚操厦语,语言不通,由孟奎居间翻译。
民国17年(1928),孟奎受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民国19年到上海开设律师事务所,与郁达夫相识。民国25年春,郁达夫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此时盂奎也应聘为省政府顾问,彼此交往密切。
郁达夫于民国27年末赴新加坡任《星洲日报》副刊《星星》及《繁星》,孟奎则在民国28年到达新加坡,那时,徐悲鸿也在。三人曾是旧交,异国重逢,来往甚密。孟奎学识渊博,善诗能文,常有诗作发表于郁达夫主编的副刊上。
孟奎抵新加坡不久,即在寓所收徒课读。1940年6月,孟奎作《课徒感作》以抒怀:“立身器识最宜先,教学常持此说坚。明理可无书枉读,克家都望子能贤。世夸创业凭徒手,人苦劳生未息肩。亲旧尽多后起秀,英年风概自翩翩。”不久,孟奎在当地侨领热心赞助下,创办敬庐学校。这是一所为华侨子女进行祖国文化教育的寄宿学校,郁达夫曾写诗文予以庆祝,诗题为《孟奎先生营敬庐学塾于纽顿郊外诗以奉贺》,诗云:“槐市门庭号敬庐,三千仪礼满床书。旁人错比扬雄宅,异代应教庾信居。巨鹿从游遗恨少,华阳奔命捷音虚。何年重返闽江棹,一路春风到石渠。”可惜时局变化,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1942年日寇南侵,郁达夫避难于苏门答腊,孟奎与郁达夫曾经共患过难。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而孟奎劫后余生。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返新加坡,不久因病赴澳就医。逝世后其季弟则璐录其所存诗作结集为《榔影楼诗存》,郑子瑜为之作序,未梓行。
上一篇:李天赐
下一篇:潘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