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江苏金坛人,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10年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在金坛启明小学读完小学,后入金坛初中,刚开始比较贪玩,从初二开始努力,1925年初中毕业时,名列全班第二名。后考取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因家境困窘,在还差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中止学业,回家帮助父亲经营店铺生意。由于对数学产生兴趣,经常边站柜台,边看书学习数学。1927年,与吴筱元女士结婚。1928年,到金坛初中工作,任会计兼事务。1930年,在上海《科学》第15卷第2期上发表了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理由》的论文,指出苏家驹有一个12阶的行列式计算错误。论文发表后,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重视,经过他的推荐,于1931年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负责管理图书、公文、打字等。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一年后开始讲授微积分课程。1934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会”乙种研究员。1935年,被提升为教员。1936年前后,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N. Wiener)到清华大学讲学,对华罗庚的勤奋好学印象深刻。1936年,维纳写信给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哈代(G. H. Hardy)推荐华罗庚,称赞华罗庚是中国的拉马努金(Ramanujan)。于是华罗庚得到中华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剑桥大学进修,得到哈代和李特伍德(J. E. Littlewood)的赞赏。抗战爆发后,于1938年回国,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教授,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应苏联科学院与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访问苏联,同年7月,与曾昭抡、吴大猷率优秀青年学生赴美深造。在美国期间,先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讲授数论。1948年,任伊利诺伊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并筹备成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副主任。195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但工作重心仍在中科院数学所。1964年,去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文革之初,受到错误批判,后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保护。197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数学研究所分为数学所、应用数学所和系统数学所,除担任数学所所长外,还被任命为应用数学所所长。1979年,被法国南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后又被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84年)授予荣誉博士。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前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等职。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完演讲,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华罗庚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五十余年,是我国理论数学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在数论、代数、几何和复分析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一.数论方面:
(1)华林问题及其推广,指数和估计:对于哈代和李特伍德关于渐进公式的结果进行了改进,提出“华氏不等式”,后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被称为“华罗庚定理”;系统研究了“华林—歌德-问题”;将维诺格拉多夫方法用来处理塔利问题。他的两个积分均值定理给予了巨大的技术进展,关于华林问题变体和华林—歌德-问题的研究,对于弄清圆法的力量与范围都具有开创性。
(2)其他贡献:在1942年得到关于将n分拆为不同整数之和的方法数目的一个准确公式;发表了有关欧氏除法的文章;用分析方法改进了布赫什塔布方法中筛函数的估计;从1959年开始,与王元合作研究了在近似分析中如何用基于数论思想的可计算与决定性方法来尽可能取代统计学中的蒙特卡罗方法的问题,后被称为“华-王方法”。
二.代数与几何
(1)体论:1950年左右,以极其简单而直接的方法,接连证明了体论方面几个惊人的定理,其中所证明的“体的每一个真正规子体均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被称为“嘉当—布劳韦尔—华氏定理”;1950年,证明了关于体的乘法群的一条重要定理:如果一个体不是域,则它的乘法群不是亚阿贝尔群。
(2)群论,矩阵几何学:早在1946年,发表了关于典型群自同构的论文,确定了实辛群的自同构;1948年,确定了特征X 2任意域上辛群的自同构;与赖纳(I. Reiner)确定了GLn(Z)和PGLn(Z)的自同构,成为环上典型自同构工作的开端。矩阵几何是华罗庚创始的研究领域,首先研究的是复数域或实数域上各种类型的矩阵几何,后将结果推广到基域不一定交换的情形,并发现仅“粘切”这一概念就足以刻画空间的运动群;1951年,证明了长方阵仿射几何的基本定理,并导出了长方矩阵射影空间的基本定理,还确定了特征X 2的体上全阵环的若尔当同构,特征X 2,3的体上全阵环的李同构。
三.复分析
(1)典型域:1944年,华罗庚指出,各类典型域的研究可以归结为矩阵几何学的研究;1953年,首创用群表示论方法得出四类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借助于它,得到四类典型域的柯西核、赛格核、伯格曼核及泊松核等,将泊松核看作一个域的解析自同构群的元素的雅可比行列式。此后利用典型域的泊松核,与陆启铿建立了典型域的调和函数理论,并解决了对应的拉普拉斯-贝尔特拉米方程的狄利克雷问题。发现了一组具有与调和算子类似性质的微分算子,被国际上称为“华氏算子”。
(2)其他工作:1954年,用初等方法证明了有界域的伯格曼度量的黎曼(Riemann)曲率R满足:2-R为平方和,且在某种限制下有估计R-n,对富克斯定理进行了改进;证明了常曲率的全纯域可解析映为超球,推广了单复变函数论中黎曼映照定理;与林伟、吴兹潜一起研究了两个变数的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华罗庚还是应用数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先驱者,20世纪60年代提出“统筹法”和“优选法”,并开展应用,普及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华罗庚长期领导中国数学的研究、教学和普及工作,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早期在他影响下成为著名数学家的有段学复、闵嗣鹤、樊畿、徐贤修等;50年代后,培养的数学家有: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昇、陈景润等。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0部,科普作品10余部。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论》、《多复变数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高等数学引论》、《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王元合著)、《从单位圆谈起》、《二阶两个自变数两个未知函数的常系数线性偏微分方程组》、《优选学》等。另有《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数学家传》第一卷,程民德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2.《在海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市海淀区政协,中国科学院侨联编;
3.《华罗庚传》,顾迈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4.《中国当代科学家传》第一辑,知识出版社,1983年;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6.《华罗庚 1910-1985》,(美)哈贝斯坦著,王元译,中国科技史料,第23卷第3期)
上一篇:王肯堂
下一篇:蒋超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