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李约祉(1879~1969)名博,字约祉,别号金粟逸农。陕西蒲城人。清末曾攻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及北京京师大学堂,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早年参加同盟会,在组织联络革命党人、动员在京同乡支持进步学生抗议“蒲案”制造者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光绪三十年(1904)于右任因所写《半哭半笑楼诗草》流露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陕西巡抚密令三原知县缉拿。李在友人处得知消息,即与程博九密商,出重资雇专差赶赴开封送信给于右任,于才得免受牢狱之苦。为此,于右任特作七律四首赠李,以抒感激之情。
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返陕,曾先后在陕西省立女子模范小学及女子中学任过校长,又在教育厅任督察主任等职。从教几十年,对陕西教育贡献有绩。后被选为蒲城县参议会议长,曾与王卓如赴省为民请命,减征田赋。1947年胡宗南进犯陕甘宁边区屡遭失败之后,企图把败因归罪于农民不合作,他当胡面直言反驳。友人劝他躲避一下胡的暗算,他义愤地说:“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几天,不怕什么!”泰然守居武庙街寓所(现西一路小学)。
李继承父亲李桐轩志,曾担任陕西易俗社社长、评议长、教务主任、主任等职。1921年率易俗社甲班学生组成分社赴汉口演出,历时一年半之久。当觉察外省人对秦腔不易听懂,他就编印《易俗社第一次报告书》,又采取印发张贴《戏报》、编印《说明书》、出版所编演的剧本等诸多方法扩大宣传,收到预期效果,使秦腔这一古老剧种与新兴的易俗社蜚声武汉三镇及长江两岸。他还主动向外省学习观摩,曾得南通伶工社欧阳予倩及楚、汉剧名家的指点,使陕西易俗社与秦腔的声誉远播于外省。他学博智广,虽沉稳寡言,但所编写的戏曲却饶有风趣,既有幽默的丑戏《算卦骗人》《千字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传》;亦有谏君幽忠的《优孟衣冠》;更有针砭闹0,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韩宝英》(亦名《石达开》)。这些剧至今传演不衰,教意昭然。他还写完了其父未写完的《刀客王改名轶事》一文(载入《蒲城县志》和《陕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
新中国成立之后,年逾古稀的李约祉被选为陕西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多次提出益国利民的建议;不顾年高体弱,伏案撰写回忆录。“文革”中受冲击,被遣送蒲城原籍,忧愤成疾,1969年12月5日逝世。
上一篇:亢心栽
下一篇:李敷仁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