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沈周

朝代:明

上一篇:成廷
下一篇:陈沂

作品列表

废宅行

长洲苑外连云宅,青粉垣墙高廿尺。
重楼沓阁出参差,柳絮中间影朱碧。
堂前暖霞封画栏,渊渊伐鼓催牡丹。
行人隔墙空叹息,富贵无缘容眼看。
主人但怕客不醉,白日未昏教火继。
歌童揭调尘堕梁,舞女失钗金溜地。
豪华忌久复忌盈,时革人亡一梦惊。
门前车马野花尽,地上牛羊无草生。
老奴发秃?亦双足,犹恋遗基葺茅屋。
半瓯齑粥不疗饥,西风满面吞声哭。

查看译释

迎新送旧曲

鼍鼓击,龙笛吹,阿婆接宝新人来。
新人来,旧人去,迎新送旧门前路。
门前路,有曲直。
门前树,有短长。
傍人未说新人强。
新人绣罗郁金香,旧人綀布秋风凉。
初将生死托末路,受尽糟糠还下堂。
下堂畏踏来时路,啼鸟飞花撩断肠。
鸟啼怪道呼姑恶,花飞怪道似郎狂。
寄语新人保恩爱,三年五年当见郎。

查看译释

门前有垂杨

门前有垂杨,枝叶何靡靡。
飘花欲及地,忽复因风起。
摇荡少妇心,天涯念游子。
愁多肌肉消,不敢临流水。

查看译释

吴姬曲

前年别郎三月暮,东荡西飘不知处。
愿弹红泪湿杨花,总饶轻荡飞难去。

查看译释

冒雨登惠山戏示同游者

惠山怪我昨径去,归来欲登却作雨。
湿云隔眼失高翠,掉头不顾真巢父。
愿治笠屐往慰谢,众虑沾濡吾莫沮。
我言惠不在天上,行不畏难当至耳。
呼童挈榼客乃从,一段奇踪自伊始。
西湖山色奇空濛,当与此山移此语。

查看译释

自甲浦道太湖四十里见吴香诸山喜而有作

清苕达宜兴,道湖已成算。
仆夫却告难,风浪卒莫玩。
劝我陟山麓,正尔免忧患。
彼此有得失,我臆殊未断。
譬山行见湖,昏昏只浩瀚。
何如行湖中,坐见山秀烂。
仆尚请决筮,得《需》利在彖。
毅然促飞橹,猛进不复懦。
探穴有虎子,履险获奇观。
出浦即会胜,列障拥一岸。
遥思揽吴香,妄意觅仙幔。
群耸西若监,巨浸东罔畔。
天谓湖太淫,设此似按摊。
云涛日冲撞,石趾力抵捍。
输嬴各无能,两垒对楚汉。
我行锋镝间,便以老命判。
山疑相慰藉,逐逐笑供玩。
始有舟楫虞,尽被山破散。
山亦有情状,要我绮语赞。
气聚势则附,形散脉复贯。
远近相衍迤,中自存博换。
虽静有动机,万态纷变乱。
虬龙徐蜿蜒,狮猊悍奔窜。
夷突各不一,大小略相半。
正展芙蓉屏,横亘苍玉案。
晴縠绉日光,莫熨锦绣段。
金庭与玉柱,远弄波影粲。
历眼四十程,续续青不断。
平生诧传闻,信美非谩谰。
修辞聊梗概,归忆庶可按。

查看译释

悯日歌(弘治丙辰,七十岁作)

日既去,日复来。
来如赴,去如颓。
来是谁约?去是谁推?一来一去,彼此自禅续。
无与我事,何故使我心惊猜?似乎少年有根是汝拔,老丑
无种是汝栽。
百年所算三万六千日,自我而数指作枚。
我今行年已七十,历日二万五千枚。
所该百而去七大大半,又复使我心惊呆。
虽欲不惊呆,猛见霜丝雪缕垂两腮。
何况人生不满百,疾乌捷兔又如此而相催。
我思天地灵长之气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然后运穷劫尽荡而
为灰。
吾人亦谓参三才,胡乃其气短索不得相追陪。
准天地而言,人眇尘海之一埃。
慨岁月之玩人,同今古而一雷。
我无长绳系日住,亦无长戈挥日回。
亦不知学仙能久视,亦不知托佛能轮回。
而今而后,去之日付一杯,来之日付一杯,不忧罄其瓶,
耻其罍。
春暖秋凉,山边水隈,访黄菊,寻白梅。
秋月自与吾虑净,春云自与吾怀开。
昼游之地吾蓬莱,夕息之处吾夜台。
以殇视我吾老大,以彭视我吾婴孩。
信寿夭,吾何以外。
请享此见在,不乐胡为哉!

查看译释

题江南景寄北客

江南山水为吾乡,山能千里江亦长。
亘于天地,莫可缩写寄一纸,渺渺并苍苍。
萦滩沓渚犬牙出,重村杂树青烟藏。
沙溪杳杳引百丈,舻舻前后来群商。
渔翁舴艋聚虫蚁,百纲对举如牵囊。
风波澎湃濯山足,厓叶倒堕斗与飞沤忙。
迸泉或自岩腹落,两僧仰面洒沫凉。
燕车冀马空辘轣,宜未信此为荒唐。
似之小卷当为发大笑,长游便欲追吴樯。

查看译释

题光福画卷

群山西奔驻湖尾,通川夹山三十里。
川穷小泺开镜光,居民次水屋比比。
屋上有山屋下水,开门波光眼如洗。
虎山桥畔晚市忙,打鼓渔郎卖鲜鲤。
霜前橘柚万苞黄,雨后杨梅千树紫。
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
三年潢潦我无家,恨不携书亦居此。

查看译释

题画卷

吴之为国水所涵,有山平衍无巉岩。
我家多水少山处,怅望翠微心所贪。
时能借墨补不足,数纸连络长番粘。
峰峦重复间溪溆,杂树列布多枫楠。
或开大壑浸山足,其椒半为浮云含。
僧庐隐映林木杪,平圮道谷出水南。
东村西落互亲友,耕田凿井同丁男。
便须芒履与藤杖,听泉采药我亦堪。
阳冈亭馆谁择胜,雅许酒会并棋谈。
尝闻巴蜀天下险,未可一往寻凫蚕。
子长之兴浩不浅,感此老鬓霜鬖鬖。
聊因此图识所见,卧游一生还自甘。

查看译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