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刘基

朝代:明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汉族,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br/><br/>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br/><br/>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br/><br/>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br/><br/>
上一篇:凌濛初
下一篇:明无名氏

作品列表

薤露歌

蜀琴且勿弹,齐竽且莫吹。
四筵并寂听,听我《薤露》诗。
昨日七尺躯,今日为死尸。
亲戚空满堂,魂气安所之。
金玉素所爱,弃捐箧笥中。
佩服素所爱,凄凉挂悲风。
妻妾素所爱,洒泪空房栊。
宾客素所爱,分散各西东。
仇者自相快,亲者自相悲。
有耳不复闻,有目不复窥。
譬彼烛上火,一灭无光辉。
譬彼空中云,散去绝余姿。
人生无百岁,百岁复如何。
谁能将两手,挽彼东逝波。
古来英雄士,俱已归山阿。
有酒且尽欢,听我《薤露歌》。

查看译释

登高丘而望远海

登高丘,望远海。
长风簸浪高于山,蓬莱宫阙无光采。
云雾翳旸谷,羲和安所之?鲸鲵作队行,鳞鬛如朱旗。
精卫衔石空有心,口角流血天不知。
登高丘,望远海。
弱水浩荡不可航,一望令人玄发改。

查看译释

钱塘遣怀

江风吹浪雨冥冥,云暗春山雾压城。
箭镞不随钱氏化,黍苗还向宋陵生。
海门潮击千年恨,渔浦帆开万里情。
昔日繁华总徂谢,苍茫流水乱蛙鸣。

查看译释

春日书事

雨收春日融,众草丰且碧。
和风拂轻衣,飞花扑行客。
晴空摇翠烟,莽苍见山色。
青年岂长住,感此思夙昔。

查看译释

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云是故乡人。
执手前借问,乡语知情真。
自云别故乡,观光京国尘。
经商涉代北,薄宦往西秦。
绣凤锦鸳鸯,金鞍紫骐驎。
结交贵公卿,出入拥众宾。
剧孟气方锐,郭解家不贫。
但见三春花,宁思秋露晨。
断蓬失其根,风沙欻漂沦。
前途塞虎狼,故里荒荆榛。
昔为横海鲸,今为涸辙鳞。
话言未及竟,涕泪各盈巾。
居家倚骨肉,出家倚交亲。
何当在异县,见此旧里邻。
园蔬如蜜甘,市酒若醴醇。
悲欢且弃置,生死同苦辛。
短歌有深情,情深难具陈。

查看译释

夏日访王友文留饮赠诗

长夏园林白昼闲,高轩留客雨漫山。
倾壶竹叶沉沉绿,落树杨梅颗颗殷。
槛外新荷摇水佩,檐前弱柳舞风鬟。
醉来带月浮舟去,忘却尘埃世路艰。

查看译释

枯树图歌

道傍古树身半枯,白蚁穴根虫穴肤。
风摧雨撼霜雪冻,断石臲卼无人扶。
忆昔勾芒肇初政,百卉腾达随呵虚。
新柯荏苒旧柯壮,雾露膏沐光如濡。
黄鹂翡翠语娇滑,桑扈戴胜鸣相呼。
白鹤来巢鹿止荫,匠石愕睨争叹誉。
宁知忧患生旦夕,野火倏忽起不虞。
燎原烈焰难向迩,孰问柞栎杉与槠。
枝燔叶焮根半赤,朽腐瞒液非时须。
山林摇落岁方晏,聊以薜为荔衣袽。
呜呼!广厦栋梁具,委弃草莽同薪刍。
皇天未必替生意,更盼玉烛回旸乌。

查看译释

苦哉行

鸡不可使守门,狗不可使司晨。
驱车梁弱水,日暮空悲辛。
我欲乘风谒阊阖,虹霓弥天云雾合。
九关虎豹森骇人,长跪陈辞阍不答。
错石作玙璠,鬼神惊见欺。
截梁为欂栌,般垂拊膺泪交颐。
冲风结玄冰,道恶不可履。
巫咸上天去,泽冻神蓍死。
我欲竟此曲,此曲多苦声。
鸿雁向天北,因之寄遐情。

查看译释

冬暖

今年南国天气暖,十月赤城桃有花。
江枫未肯换故色,汀草强欲抽新芽。
野畦落日舞残蝶,小池过雨喧鸣蛙。
城上几时罢击柝,愁见海云蒸晚霞。

查看译释

班婕妤

昭阳秋清月如练,笙歌嘈嘈夜开宴。
长信宫中辞辇人,独倚西风咏纨扇。
倾城自古有褒妲,红颜失宠何须怨。
泠泠玉漏掩重门,一点金缸照书卷。

查看译释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