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风光好,土楼茶园香四溢。昔日农民粮仓爆满,算是殷实富足,而今坚持“兴茶富民”的发展战略的华安农民,却以“斤茶换担谷,担茶值千金”演绎着另一番喜人丰收景象。
景象一:1998年,华安茶园面积不足4000亩,如今,华安优质茶园面积达13.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1亩茶,4000多家茶叶加工厂,年产干茶1万多吨,茶叶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可创产值10亿多元。
景象二: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前年和去年分别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农业总产值50%%以上来自茶产业。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6000元,增长16%%以上。
景象三:华安县茶叶主产区仙都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作为漳州市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仙都镇中圳村,更是通过发展茶叶产业而率先致富。以华安仙都铁观音为代表的华安茶神韵流传,名满四海。华安茶成为群众增收的最大亮点,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产业。
茶业如何成为华安最有活力、独具魅力、深有潜力的一大强势特色支柱产业呢?
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据《华安县志》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据传唐朝开始,仙都、华丰已有产茶,县城华丰称为‘茶烘’。到19世纪至20世纪二十年代制茶业达到鼎盛,华丰设有‘茶行’。”“在清代,华丰及周边乡村种茶甚多,为茶叶转运的集散地。”这里的茶叶一年可产五季,具有“明前茶”、“冬片茶”两大优势。
建国后,茶业一直是华安的主要农业产业。到了1984年,茶叶派购取消,由于管理粗放,加工粗糙,茶叶每公斤仅卖4元多,农民种茶效益低下。同时,随着现代饮料的冲击,华安茶叶徘徊不前,走向低迷。在茶叶主产区仙都镇,有的茶农一年仅采摘两季的茶,有的干脆放弃茶园的管理。
面对毗邻安溪县铁观音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华安的茶叶走向何方?成了华安干部群众探讨的热门话题。
1998年前后,华安县领导专门邀请省茶科院的专家来调研,得到的结论是,华安与安溪的地理、气候相似,非常适宜茶叶种植。经过遴选,最终确定了铁观音、黄金桂、肉桂三种茶为试种品种。为了给茶品质一个“说法”,几个月后,华安举办了首届华安乌龙茶茶王赛,并邀请了茶界泰斗张天福前来品评。老先生一句“没想到华安茶居然这么好”,让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县里因势利导,在仙都率先推广茶叶种植。当年华安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乌龙茶茶王赛,评出的华安铁观音“茶王”以50克1.8万元的天价拍卖成交,在华安茶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也吹响了复兴华安茶叶经济的号角,全县的茶农们振奋不已,抑制不住种茶创业的热情,开垦荒山,拓展茶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