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藏族木碗是云南省中甸县生产的木质藏族碗。中甸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凡来到中甸县的人,几乎都要买一套当地特产的木碗,带回去作纪念。中甸木碗,是藏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也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
藏族人民由于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劳动,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轻巧实用,价廉物美的木碗即因之盛行,受到普遍喜爱,木碗系选用桦树等的树疙瘩经雕琢而制成。制作中要经过选料、晾干、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木碗,一套三个,两大一小,两个大碗可将小碗扣合于其中而成一个扁圆的 “木球”,十分精巧,而且木碗质地坚硬,碗面光滑,纹路清晰,经久不变型破裂。因此木碗也为各族人民所欢迎,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一个人,一堆木头,一条小溪,还有一间石头房子,这便是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桥头村的藏人桑珠大部分时间的生活场景。
桑珠是一个木匠,他制造的主要就是被藏人视为珍宝的“木碗”。在藏区,木碗十分常见,但对于藏人来说,它远比黄金珍贵,就像自己的爱人一样,一生只拥有一个,并且形影不离。
8日,记者探访了这个被称作香格里拉“木碗村”的——上桥头村。这个小村庄制作的木碗在藏区名声不小。据说,当年茶马古道运往西藏、青海、四川等地的货物中就有上桥头村的木碗。上桥头村制作的木碗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碗,喝酥油茶的小碗,还有储存物品的盖碗,一般用杜鹃、桦树的树干、树疙瘩等制成。
桑珠就是上桥头村知名的木碗工艺师。他告诉记者,木碗在藏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藏人敬畏神灵,在点酥油灯时不能呼气,怕口气玷污神灵。而为了保持体内洁净,藏族对与嘴接触的东西非常讲究,木碗被藏人看作是上天恩赐的礼物。
“别看是只小小的木碗,藏族夫妻的情分可都体现在它身上。”桑珠说,如果遇到丈夫出远门,妻子喝茶时会先将丈夫的碗添满,再给自己添。喝完茶后,要将丈夫碗中的茶泼往干净的地方,再收拾放好。待远行人归来时,则盛满热茶,双手奉上,为其洗尘。
桑珠还告诉记者,藏人自古还有出门揣碗的习俗,不仅是为了个人方便,而是社会习惯使然。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交通条件的便利,以及文化观念的改变,揣碗习俗作为一种现象,正从藏人生活中逐渐远去。但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它将会长久地留存于藏民族文化史中。
到现在,藏人依旧对木碗情有独钟。木碗本为平常物,进入社会生活以后,便打上了社会生活的烙印。桑珠说,在藏区,几乎每个藏人都拥有一个木碗。平日里居家过日子,木碗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摆放在碗橱里,用时取出,用后放回,各用其碗,井然有序。
桑珠介绍,一只漂亮的木碗从开始制作到完工需要12道工序。最好的木碗当地人称之为“宝木碗”,是用硬木树根或树瘤加工制成,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用它饮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而以岩柏、白青和桦树树瘤制成的木碗还有防毒的功能。一个上等木碗价值10头牦牛,一般人家不敢问津,但也会尽量弄个像样的,以慰平生。
“如今村里大部分手工艺人为了追求数量,都摒弃了用水作动力的传统方法。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慢工出细活’,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藏族人对木碗的情意。”说完,桑珠埋头继续刻木碗。
桑珠的刻刀接触木料发出“嗞嗞”的声音,一块块卷曲的木屑散落在木屑堆上,空气中弥漫着木屑的清新气息。一首传唱已久的藏族民歌从桑珠嘴里哼出,“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