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夏商周时期,清水为邽戎、绵诸戎居住地。西周孝王时,嬴姓部落首领非子因养马有功,封为王室附庸,封邑在今清水县秦亭镇境内,是清水境内最早的城邑。汉武帝元鼎二年析上邽置清水县至今,以清泉四注而得名,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诞生地,是名副其实的轩辕故里,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西汉名将营平候赵充国、唐始祖李虎的故里,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西时病故的地方。历史上是清水畜牧业发展的起源地。 清水县在历史上曾经是畜牧业发达之地,从伏羲文化时开始养六畜,为畜牧业的原始雏型。西周时秦非子因经周五室养马有功,孝王封非子邑旋秦亭为领地。汉代、隋朝、唐朝、明朝、清代畜牧业发展快,俗称畜牧天下绕。 清水养鸡已有三千余年,1986年以来,引进星杂288,京白等良种蛋,县畜牧站进行人工机械孵化,每年为农户提供雏鸡50-60万只以上,1992年县牧工商贩站办起鸡场,填补笼养蛋鸡的空白,1991 年县饲料厂办起种鸡场,饲养罗曼父母代种鸡1100只,商品代蛋鸡2000只,每年孵推广5万只以上。1997-2002年有16户专业户发展规模养殖达20万只,在他们的带动下,在2003-2004年永清、红堡、白沙、松树、白驼等乡镇规模养鸡的人越来越多,2005年创建清水县科技养殖园区,入住户达到40户,饲养蛋鸡20万以上,同时进行产地,产品认证。由于蛋鸡产业的壮大,清水县随即成立了养鸡协会,2006年在永清自发建起东关养殖小区、西李沟养殖小区,2007年土门仓下村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中,建起了养鸡小区,入住10户,饲养量达20000只以上。同时放养鸡发展也很迅速。 2007年建成清水县秦源种鸡场,依托养鸡协会引进粉壳蛋种鸡,调整红白蛋鸡的饲养数量,加大粉壳蛋的饲养规模,创建清水县粉壳蛋品牌。以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为突破口,在粉壳蛋开发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创了我县禽蛋产品实施品牌战略的先河。从2008年6月以后,向社会提供粉壳蛋鸡鸡苗。2008年是政府提出实施1810养鸡工程,每饲养一只蛋鸡补助一元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养鸡户的积极性,规模养鸡户又有新的发展。蛋鸡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清水粉壳蛋逐渐发展成为传统产品而享誉甘肃、西藏等地。

  清水粉壳蛋是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的特产。清水粉壳蛋其外在感官蛋壳光亮,色泽粉白,光滑,蛋壳硬度高,破损率底,耐运输,蛋黄、蛋清色泽分明,蛋黄呈圆形凸起而完整,色泽黄而鲜亮,韧性强。清水粉壳蛋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清水县是全省蛋鸡养殖大县,全县蛋鸡饲养量达到254.53万只,蛋产量8054吨。分布在清水县11个乡镇的清水粉壳蛋其外在感官蛋壳光亮,色泽粉白,光滑,蛋壳硬度高,破损率底,耐运输,蛋重在45-65克之间,蛋黄位于中央,不移动,蛋壳无裂纹,气室直径介于5-11毫米之间,蛋黄、蛋清色泽分明,无异常颜色,蛋黄呈圆形凸起而完整,色泽黄而鲜亮,韧性强。 蛋内容物紧凑而有弹性,无腥味等异味,无论炒、煎、煮均口感细腻醇香。

  清水粉壳蛋是该县2006年以来全力发展的一项短、平、快产业。蛋鸡养殖具有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在清水县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以秦源牧业为龙头的蛋鸡养殖业已成为全县畜牧业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该县对蛋鸡规模养殖给予了大力扶持,对饲养规模千只以上的养鸡户,按每新增1只蛋鸡给予1元的补助,去年共落实补助73万元。为了进一步提升清水粉壳蛋的市场竞争力,该县狠抓粉壳蛋品牌建设,2006年通过了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7年2月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并核发了1000万枚粉壳蛋无公害农产品标识,清水粉壳蛋秦源商标通过注册。2008年,又申请到产品条型码,为粉壳蛋进入超市创造了条件。通过各种措施,清水粉壳蛋的质量和可信度大幅提升,被广大消费者称为放心蛋,在稳占天水、陇南、定西等省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向青海、西藏、河北等省外市场拓展。

  2013年,清水县养鸡协会申报的清水粉壳蛋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清水县粉壳蛋生产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南麓渭河北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界陕西省陇县、宝鸡,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毗邻,地处陇山山地向梁峁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向东北高、西南渐低;海拔1112-2201米,清水县粉壳蛋生产区域地处东经东径105-45至106-30之间,北纬34-32至34-56,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生产区域遍及全县白沙、永清、红堡、白驼、松树、王河、远门、土门、贾川、金集、郭川11个乡镇。面积1032.3平方公里,年养殖量100万只,年总产量1.75万吨。

   清水粉壳蛋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上一篇:“金水”牌苹果
下一篇:天水花牛苹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