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曹
发布时间:2019-11-07 10:49:24
“三曹"即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曹操(155年一220年)在建安时代,既是叱咤政坛的霸主,又是引领潮流的诗坛领袖。曹操利用乐府诗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描述当时社会离乱的景象,开创了用拟乐府描写时事的一代诗风。他的诗文节奏明快,“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种因袭古人诗体,但又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为创作理念的精神,为建安文学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杜甫、白居易等人的文学创作。
另外,曹操的诗文朴实无华,诗歌的基调慷慨悲凉。这种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本是建安文学的基调,但在曹操的诗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与典型。
曹丕(187年一226年),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他的诗文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建安时期,一是在称帝后的黄初时期(220年一226年)。与曹操不同的是,曹丕所生活的时代大都在三分天下之后,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因此,他一改曹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了大量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之类题材的作品,且成就较高。曹丕的诗文形式非常多变,但以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成就最高,并创作出类似于后世抒情诗那样的作品。曹丕所写的《燕歌行》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这是对诗歌形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曹丕的文学理论,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判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其所写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的文学理论批判论文,集中体现了曹丕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在此文中,曹丕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并首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念,这是曹不批判论的核心。所谓“气“是指作者个人品质与特性在文章中的体现,也正是个人品格的差异,造就了创作风格的千差万别。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曹丕高度评价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批判了西汉以来社会上对文学创作者及文学社会地位的贬低,这对当时文学的繁荣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曹植(192年一232年),字子建,是曹丕的弟弟,自幼聪慧且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史称其“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由于其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因此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诸子之中“最可定大事"的人选,几乎被立为世子。但他放纵不羁的行为,屡次惹怒曹操。相反,矫情自饰的曹丕逐渐得到了重视与信任,并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了世子,曹植的人生际遇也由此发生转折。他从一个生活浪荡的贵族公子,变成了一个受人猜忌、遭人监视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继位的曹叡依旧对他心存猜忌,曹植的处境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
曹植是建安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表现形式繁复多样。流传至今的,有诗歌90余篇,45篇,还有各类的章、书、论等著述,其中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与人生际遇一致,他的诗歌内容也以曹丕称帝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诗歌主题多集中在对华贵生活的描写、个人政治抱负的抒发和战后残破景象的描绘。后期自身艰难的处境,则使得他更加同情社会下层人民,创作主题也更加现实化,语言哀怨,思想深刻。曹植对诗歌的最大贡献,是他对乐府民歌的进一步精练与加工,并以此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他所创作的五言诗,不仅可以任意描写景物,也可以随意抒发内心情感,可以说是将五言诗推进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境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曹植的作品就被推崇为文章的典范。大诗人谢灵运曾赞许道:“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王士祯认为,中国古代诗人能称为“仙才"的,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三个人。总之,曹操父子在文学上的成就,直接推动了当时文坛的兴盛,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日后文学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了文学的新境界。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
另外,曹操的诗文朴实无华,诗歌的基调慷慨悲凉。这种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本是建安文学的基调,但在曹操的诗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与典型。
曹丕(187年一226年),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后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他的诗文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建安时期,一是在称帝后的黄初时期(220年一226年)。与曹操不同的是,曹丕所生活的时代大都在三分天下之后,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因此,他一改曹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了大量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之类题材的作品,且成就较高。曹丕的诗文形式非常多变,但以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成就最高,并创作出类似于后世抒情诗那样的作品。曹丕所写的《燕歌行》算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这是对诗歌形式的一次重大突破。曹丕的文学理论,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判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其所写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的文学理论批判论文,集中体现了曹丕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在此文中,曹丕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并首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念,这是曹不批判论的核心。所谓“气“是指作者个人品质与特性在文章中的体现,也正是个人品格的差异,造就了创作风格的千差万别。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曹丕高度评价了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批判了西汉以来社会上对文学创作者及文学社会地位的贬低,这对当时文学的繁荣无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曹植(192年一232年),字子建,是曹丕的弟弟,自幼聪慧且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史称其“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由于其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因此深得曹操的喜爱。曹操曾经认为曹植是诸子之中“最可定大事"的人选,几乎被立为世子。但他放纵不羁的行为,屡次惹怒曹操。相反,矫情自饰的曹丕逐渐得到了重视与信任,并最终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了世子,曹植的人生际遇也由此发生转折。他从一个生活浪荡的贵族公子,变成了一个受人猜忌、遭人监视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继位的曹叡依旧对他心存猜忌,曹植的处境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
曹植是建安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表现形式繁复多样。流传至今的,有诗歌90余篇,45篇,还有各类的章、书、论等著述,其中以诗歌的成就最高:与人生际遇一致,他的诗歌内容也以曹丕称帝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诗歌主题多集中在对华贵生活的描写、个人政治抱负的抒发和战后残破景象的描绘。后期自身艰难的处境,则使得他更加同情社会下层人民,创作主题也更加现实化,语言哀怨,思想深刻。曹植对诗歌的最大贡献,是他对乐府民歌的进一步精练与加工,并以此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他所创作的五言诗,不仅可以任意描写景物,也可以随意抒发内心情感,可以说是将五言诗推进到了一个更加成熟的境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曹植的作品就被推崇为文章的典范。大诗人谢灵运曾赞许道:“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王士祯认为,中国古代诗人能称为“仙才"的,只有曹植、李白和苏轼三个人。总之,曹操父子在文学上的成就,直接推动了当时文坛的兴盛,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和日后文学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创了文学的新境界。
——出自《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