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

网发布时间:18-11-2100:12

  当前,供销合作社正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11月20日,全国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以来基层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对下一阶段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全面加强基层工作作出部署。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以下简称“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主持会议。

  王侠指出,县及县以下基层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是供销合作社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做好基层工作,对于发展和壮大供销合作事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五年来,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覆盖面持续扩大。全系统恢复发展1万多家基层社,总数超过3万家,基层社乡镇覆盖率由2012年的56%提高到2017年的95%,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系统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9万家,比2012年增加12万家;综合服务社发展到40.6万家,比2012年增加近13.1万家,覆盖了74%的行政村。供销合作社基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系统县及县以下实现销售4万亿元,利润总额282.3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3.4倍和1.1倍。县及县以下销售总额在全系统的占比达到75%,比2012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利润占比达到70%,比2012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初步扭转了供销合作社长期以来越往上越强、越往下越弱的局面。

  王侠认为,回顾总结几年来的基层工作,必须坚持把基层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坚持开放共享的办社理念。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基层工作还存在为农服务整体实力不强,发展质量不高,县以下社有企业普遍较弱、基层人才短缺等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王侠强调,供销合作社要做好服务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主阵地在基层,最大优势也在基层。要牢牢抓住基层这个关键环节和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把基层打造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难点也在产业振兴。发展乡村产业,重点是要发展‘二产’,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把产业留在县和县以下,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王侠说,供销合作社在基层有上万家涉农企业,主要分布在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具备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先天优势。要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加快发展根植基层、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第二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让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农村、创新创业。

  另外,加快把供销合作社基层打造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还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增长、扩内需、促销费等政策环境,进一步深化改革。

  王侠要求,新时代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基层工作质量,要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基层为农服务质量为重点,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和“千县千社”振兴计划,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起覆盖面广、适应性强的基层组织体系和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全面深化基层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社改革改造,稳妥推进县级社改革。要优化服务供给,强化服务功能,做强流通主业,提升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要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和发展方式,进一步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

  其中,在做强流通主业方面,王侠指出,当前,农产品流通仍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短板,也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潜力所在。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推进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网点信息化改造,健全乡村电商服务站功能,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供销合作社特色的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

  王侠认为,推动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有软实力。增强软实力、提升竞争力,关键在于人才支撑。要加大基层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公开选拔、聘任等多种方式,吸纳农民企业家、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人员、返乡大学生等人才加入供销合作社,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

  会议组织与会代表观看了《不忘初心得始终,固本强基铸辉煌》基层工作专题片,来自江苏、安徽、福建、广西、河北正定、山东滕州等地的供销合作社作典型发言,会议期间,还对2017年度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四社”建设单位命名并授牌。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有关部局、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供销合作社主任、分管副主任及合作指导处负责人,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部分百强县级社、基层社标杆社代表等参加会议。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