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区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1979~1980年,安徽省气象局在黄山的温泉、云谷寺、半山寺、北海、玉屏楼5个不同高度点观测,并用黟县、太平县、黄山光明顶3站的资料经序列订正,得出黄山南北坡不同高度和九华山全年各月的气温变化情况。见表2—1—2、2—1—3。
黄山、九华山不同高度全年、各月平均气温表
表2—1—2单位:℃

说明:*为计算值,其余为实测值
根据表2—1—2,计算出不同高度的气温垂直递减率见表2—1—3。
黄山、九华山不同高度气温递减率表
表2—1—3(1962~1981年)单位:℃/100

山区气温递减率全年在0.35~0.52℃/100米,其受地形影响,谷地气温明显偏低,向下递减偏大,向上减小。全年各季变化情况,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二、逆温
据1979年1、4、7、10各月统计,黄山地区逆温次数见表2—1—4。
黄山1、4、7、10各时出现逆温次数表
表2—1—4(1979年)单位:次

1979年1月27日~30日受较冷空气影响,黄山不同层次的逆温情况见表2—1—5
黄山逆温情况表
表2—1—5(1979年1月27日~30日)单位:℃/100米

〔自由大气逆温〕
据合肥市1961~1965年逐日7时探空资料的统计分析,贴地层逆温出现529次,占低层逆温总数87%;近地层逆温81次,占低层逆温总数的13%。
合肥市低层逆温的各月变化见图2—1—9。
图2—1—9合肥1961~1965年各月逆温日数折线图

合肥市低层逆温的季节分布比较明显。贴地层逆温,冬季占其总数41%;夏季6%;春、秋两季居中,两者相差不大。低层逆温出现次数,冬季占其总数的38.5%,夏季占6.5%,春、秋季分别占30%和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