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一节 降水量与降水日数

一、降水基本特征
〔地区差异明显〕
全省各年平均降水量773.0~ 1670.1毫米之间,其中淮北和沿淮地区为773.0~905.4毫米,砀山县773.0毫米,为全省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的县。沿江江南1169.8~1670.1毫米,祁门县为1701.6毫米。黄山光明顶2394.1毫米,为全省降水量之首。1000毫米等雨量线通过巢湖市,横贯江淮之间中部。此线以北年平均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居半湿润地区;以南在1000毫米以上,属湿润地区。皖西山区与同纬度皖东丘岗平原相比,年平均降水量多200毫米左右。见图2—2—1。

图2—2—1安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毫米)
〔年际变化大〕
最多年雨量与最小年雨量之比值,各地可达2.5~4.0倍,雨量极值差达700~1800毫米。如1954年是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涝年,大部分地区的年雨量超过多年平均值的50%,临泉、颍上、霍邱、桐城等县甚至超过80%。而1978年霍邱、寿县、蚌埠、当涂、芜湖等县市降水量不足多年平均值的50%,因旱成灾面积各地均为耕地总面积15~30%。
〔季节分配不均〕
各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春季(3~5月)自北而南15~40%;夏季(6~8月)自北而南35~60%;秋季(9~11月)10~20%;冬季(12~2月)5~15%。
皖南山区和沿江西部地区春季降水量明显增加,皖南南部可与夏季降水量相当,屯溪市春季降水量为629.4毫米,夏季为579.1毫米。淮北地区春季降水量不足全年的25%,常发生春旱;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时发生洪涝灾害。
〔降水保证率〕
安徽省各地有一定差异,合肥市年降水量>770毫米的保证率为80%,>970毫米的保证率为50%;>1150毫米的保证率为20%。其中冬季1月≥50毫米的保证为10%;春季4月>150毫米和<60毫米的保证为20%;夏季7月保证率为10%、50%、90%的降水量分别为350、150、50毫米;秋季10月≥50毫米降水量的保证率为36%。
二、降水日数
安徽降水日数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岗丘区少。淮北北部90~100天,砀山县仅87天。120天等值线横穿江淮之间中部,与1000毫米雨量等值线基本吻合。皖南山区150~160天,黄山光明顶183天。见图2—2—2。

图2—2—2安徽年降水日数分布图(天)
降水日数的各月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沿江、江南以3~6月为最多,都在12天以上;江淮地区以3~7月为最多,11~13天;淮北以7~8月为最高,有11~14天。各地均以小雨(0.1~9.9毫米)占绝大多数,小到中雨(10~24.9毫米)约占总降水日数的90%,大雨(25.0~49.9毫米)到暴雨(≥50毫米)仅占10%。
三、降水强度
全省年平均降水强度,屯溪、安庆、岳西、合肥、宿州等市县分别为10.8、10.6、9.7、8.3、9.0毫米/日。全省1日最大降水量在150~553毫米之间。其分布无明显规律。除江淮地区北部的长丰、定远、淮南、蚌埠、凤阳、滁州等地和沿江西部的望江、宿松等县在150~200毫米外,其余各地都在200毫米以上。泗县刘圩1974年8月12日降水量达553.6毫米,嘉山县自来桥1975年8月17日降水量539.2毫米。
四、干燥度
根据安徽省1957~1976年20年资料和公式计算结果,全省干燥度分布情况见图2—2—3。

图2—2—3全省干燥度分布图
上一篇:第六节 初终霜期和无霜期
下一篇:第二节 暴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