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雨期
安徽省平均入梅日期是6月16日,平均出梅日期是7月10日。最早入梅日期是1956年6月3日;最迟入梅日期是1982年7月9日。最早出梅日期是1961年6月15日,最迟出梅日期是1954年7月30日。少数年份在6月出梅,最短期为9天(1981年6月24日~7月2日),最长为57天(1954年6月4日~7月30日),1958、1965、1978年为空梅。见图2—2—5。

图2—2—5 1954~1985年入梅出梅时间及梅雨量示意图
梅雨期的梅雨量不仅每年不同,在同一年内各地也不相似。1954年梅雨量最多800~1000毫米,1969年是梅雨量次多的年份,约600毫米。全省各地平均梅雨量,江淮之间约200~300毫米,沿江江南约300~36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0%。
二、梅雨与旱涝
梅雨量的多少与梅雨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全省各地旱、涝灾害。梅雨量偏少或空梅,如1958、1959、1966、1967、1978年,则发生严重干旱;梅雨量特多年份,如1954、1969、1980、1983、1991年,都出现较大范围的洪涝灾害。以1991年为例,梅雨季节来得早,雨量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梅雨期比常年提前1个多月,从雨量分布面积来看,自5月18日至7月12日的56天中,全省雨量在500毫米以上面积达11.6万平方公里,800毫米以上面积为7.7万平方公里,1000毫米以上有2.3万平方公里,比1954年同期(除淮北北部和皖南南部外)偏多10~70%。全省出现4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淮河、滁河、巢湖等流域大部分地区梅雨总量超过1954年。由于暴雨强度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洪水来势迅猛,江、河、湖库水位居高不下,形成了大面积内涝和江河湖库漫溢,罕见的雨情,罕见的水情,造成了罕见的灾情,全省有38个县、市城区进水全省先后有43779个村庄、892万人被洪围困,夏秋两季作物受灾面积502.45公顷,其中成灾436.27万公顷,绝收159.58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36%、57.75%和2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