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二节 湖泊

一、城西湖
淮河南岸,位于霍邱县城西。入湖河水主要是南部的沣河、牛角河及东西坡地来水,流域面积1816平方公里。1950年,为利用城西湖蓄洪,在润河集兴建分洪闸和船闸,同时在任家沟筑淮河大堤,长82公里,并在任家沟西1公里处建万民闸,控制城西湖正常水位在19.5米,湖面70平方公里,水深1.8米,蓄水量1.26亿立方米。1954年淮河特大洪水,润河集分洪闸能力偏低,未能起到分洪作用,为此1958年在润河集下游方向35公里处兴建临淮岗枢纽工程,包括浅孔蓄洪闸,深孔蓄洪闸、船闸、电站大坝以及新开挖一条汪集至老坝头淮河干流裁弯河道,长15公里,同时废除润河集分洪闸和船闸,由于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全部工程于1960年停建。1963年临淮岗枢纽工程重新上马,经过3年建设,最大泄洪流量800秒立方米的城西湖泄洪闸和可通100吨级的船闸竣工。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著名的临汾旅官兵对城西湖进行大规模围垦,沿城西湖的南岸岗岭,上自周集,下至临淮岗,开挖一条人工河道,称为“沿岗河”,长53公里,底宽15~30米,水深1.5米以上,可常年通航100吨级驳船,年运量达15~20万吨,城西湖1950年最高洪水位25.28米,相应蓄量23.4亿立方米,水面积469平方公里;1954年最高洪水位27.82米,蓄洪量36.4亿立方米,水面积579平方公里,1953年全湖干涸。城西湖原有面积530平方公里,1966年在湖心围垦303平方公里,垦区通过沿岗河直接向淮河抽排,沣河水也不进入湖中,而是沿垦区东侧圩堤经霍邱县城西,五里墩至临淮岗深孔闸新开挖一条泄洪道,长18公里,底宽150米,将沣水引入淮河。为把城西湖建成淮河中游最大引洪、蓄洪区,1971年在霍邱县重新修建城西湖蓄洪闸,专为引进淮河洪水,1972年8月竣工,设计最大蓄洪流量6000秒立方米,淹没区面积达550平方公里,最高洪水位26.5米,蓄水量可达29.5亿立方米。1986年9月城西湖已退垦还湖,1987年7月放水入湖。
湖水呈淡黄色,透明度0.1~0.3米,PH值8.2,矿化度242毫克/升,为HCO3-型水,1957年产鱼虾2000吨,自1964年后,由于围垦,湖面缩小,渔业骤衰。
二、城东湖
淮河南岸,位于霍邱县城东。入湖河流主要为源自金寨县的汲河,历史上积水面积曾达46.2万亩,后因围垦和湖盆淤积等原因,现水面仅15.3万亩。城东湖是淮河中游重要蓄洪区之一,1953年建成的城东湖节制闸有五孔,每孔净宽8米,最大泄量1074秒立方米,当淮河正阳关水位25.5米时,淹没湖区面积107.5平方公里,蓄水量6.9亿立方米,1954年湖堤溃决,7月27日最高水位26.58米,蓄洪20.4亿立方米,相应湖水面积476平方公里。非蓄洪年分,可防止淮河水倒灌入湖;闸内外水位差不大期间,中孔可维持通航。湖水呈淡黄色,透明度0.15~0.30米,PH值8.2,矿化度240毫克/升,为HCO3-型水。湖内盛产虾、蟹、银鱼,年产量1500吨,为安徽省主要水产养殖基地之一。
三、瓦埠湖
是安徽省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位于寿县城东南,纵横涉及寿县、长丰、淮南市3个行政区域(其中寿县占65%,长丰县占30%,淮南市占5%),北起寿县城附近的五里闸,南至邢铺,全长60公里,水面最宽6000米,最窄处只有300米,入湖河流主要为瓦埠河,东淝河和陡涧河等。水位保持在18.0米时,其相应的湖区水面达156平方公里,深处水深4.5米,浅处水深0.5米,湖区内平均水深2~2.5米,蓄水量为2.2亿立方米。瓦埠湖是淮河中游的蓄洪区之一,当洪水位22米时,水面积365平方公里、蓄洪水总量12.9亿立方米。1954年湖堤决口。7月26日最高水位25.9米,蓄洪总量38亿立方米。湖水呈粉白色,且无水草,沿岸植被不丰富,水中浮游生物含量:浮游植物为191万个/升,生物量为0.2255毫克/升;浮游动物为309个/升;生物量为42.0326毫克/升;底栖生物为112.8克/平方米,因此瓦埠湖属中等偏下的营养型湖泊,水质不够肥沃,但也决非是贫脊的湖泊,因为湖水中的浮游生物绝大多数能为鱼类直接利用,且大型的种类占有很大优势。瓦埠湖盛产鱼类,蟹虾,尤以银鱼著称。历年平均捕鱼470吨,平均亩产4斤,其中以1954年捕1006.5吨最多;1977年捕140吨最少。可见生产水平是极为低下的,而且是逐年下降状态,到了80年代略有上升,但这是渔业机械滥捕的结果。所捕的鱼属于小型化,多为“鱼子鱼孙”,1斤鲫鱼多达15~20尾,毛刀鱼在鱼产量中65%以上。瓦埠湖的鱼种人工投放是微乎其微的,解放后共向湖中投入养殖鱼种3745.5万尾,而且都是小规格的夏花,一直都是以自然繁殖为主。每年都有大雁、野鸭来这里栖息越冬,瓦埠湖湖水含沙量为350毫克/升,湖岸坍塌经常发生,有损沿湖的建筑物和良田。60年代在沿湖地带所建成的一些房屋,当时离湖有60多米远,经过20多年的时间,有的离湖只有几米,甚至不到2米,个别房屋很快就会因为湖岸被冲刷而倒塌,因此沿湖坍塌的陡峭地方,需尽快采取块石护坡措施,否则,瓦埠镇会在50年以后有被湖水吞没的危险。
四、高塘湖
高塘湖又名窑河,分布于淮河南岸,跨凤阳、长丰、定远和淮南3县1市,南纳青络河,沛河、洛涧河等来水,北经窑河闸泄入淮河。正常年份入湖年径流总量3.89亿立方米,最大入湖年径流总量可达8.64亿立方米。湖盆形状为南北向长带形,长20公里,宽2.5公里,湖岸长85公里。湖底平坦,底质大部分为淤泥质。1965年上窑河节制闸建成,正常水位17.5米,湖面50平方公里,蓄水量0.8亿立方米,洪水期最高水位21.7米,湖面160平方公里,蓄水量6.0亿立方米,见表3—1—15。湖水深度较浅,5月份汛期之前,全湖平均水深1.76米;8月份汛期在全湖平均水深5.14米。水质偏碱性,水位年较差较小,一般为1~1.5米。湖水营养盐类丰富,高塘湖属于富营养湖泊。
高塘湖水位与湖面积、容积对照表
表3—1—15

湖中浮游生物中植物含量平均110万个/升;浮游动物含量平均6456个/升,生物量12.046毫克/升;底栖动物含量56.9个/平方米,生物量平均每亩70.9斤,总蕴藏量531万斤,尤以腹足类占绝对优势,对青鱼鲤鱼的养殖非常有利;水生高等植物生物量平均每亩产4000斤,总蕴藏量1.96亿斤。高塘湖历史上曾有“鱼米之乡”之称,湖岸良田万顷,湖内鱼鸭成群,芡实,菱角遍及全湖,最高鲤鱼产量曾达500万斤,一般都在200万斤左右,菱角产量在400万斤,芡实在200万斤。鱼类以天然定居增殖为主,其中鲤、鲫、鲌、鳊、鳜等鱼占优,人工投放精养的潜力远远未能发挥,据高塘湖内饵料,每年可投入青、鲫、鲢等150万尾,产量即可保持在500万斤,真正成为淮南市重要的水产基地。高塘湖也是定远县境内的炉桥灌区水源地。
五、花园湖
淮河南岸,跨凤阳、嘉山和五河3县,南纳小溪河,板桥河来水,北经花园湖闸入淮河。集水面积872平方公里,正常年份入湖水量3.1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可达8.4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亦有1.7亿立方米。1956年建成的花园湖闸控制水位,当正常水位11.5米时,湖水平均水深1.3米,湖面8.0万亩,蓄水量0.2亿立方米。湖水位13.0米时,湖面面积40.5平方公里,蓄水量0.35亿立方米,水位14.0米时,湖面面积53.3平方公里,蓄水量0.85亿立方米。花园湖是淮河中游行洪区之一,1954年小汐集水位高达20.65米,湖水面积174平方公里,相应容积为8.8亿立方米。湖水淡绿色,透明度0.3~0.6米,PH8.2,矿化度213毫克/升,为HCO3-型水,盛产毛蟹,为全国淡水渔业养殖开发研究基地之一。
六、女山湖
淮河南岸、嘉山县境内,入湖河流有16条之多,最主要是南纳池河来水,北经七里湖,猫儿湖,过洪水头注入淮河。来水面积4215平方公里。女山湖南北长4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4公里。为了灌溉和防洪,于1980年在旧县集建成18孔节制闸,单孔宽7米,设计最大流量2680秒立方米,并装有180千瓦电动机12台将湖水位控制在12~13.5米高程内。节制闸把女山湖和七里湖分开。在正常水位12米时,女山湖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5米,其蓄水量为0.43亿立方米。水位14.5米时,水面面积110.2平方公里,容积2.47亿立方米。湖底平坦,东西部相差不到1米,淤泥质占湖盆3/4以上。年平均水温在17℃,以4~11月长达8个月的水温都在4℃以上,最高水温34℃,最低水温1.2℃,湖水透明度0.15~0.30米。入湖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湖中,从1957~1980年平均输沙率为11.783公斤/秒。据明光水文站测定,池河入湖含沙量1957~1966年平均含沙量为0.4155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29.44万吨;1966~1976年均含沙量为0.5443公斤/立方米,年输沙量为47.63万吨,1986年与1957年相比,湖床提高80cm。在安徽省湖泊中入湖的泥沙数量居首位。湖水的营养盐类比较丰富,NH3—N含量在0.6~0.8毫克/升之间,平均0.312毫克/升,NO3-N含量在0.36~0.02毫克/升之间,平均0.184毫克/升,总铁在5~0.3毫克/升之间,平均2.56毫克/升,总磷含量1~2毫克/升,PH值7.2~7.9之间,呈微碱性。女山湖内浮游植物平均数量74672.4个/升,优势种群为绿藻、硅藻和兰藻;浮游动物平均数量为1566个升,优势种群为枝角类和蜿足类;底栖生物平均数量为178.66个/平方米,生物量平均为130克/平方米,优势种群为珠蚌科和田螺科;水生植物主要是莎草科,全湖总生物量为43820180公斤(鲜重),平均548.3克/平方米,主要分布于沿湖浅滩,其中菱在芦嘴有2500亩,陈涧有700亩;芦苇在抹山及焦城有4600亩。女山湖渔产量1951~1960年平均为291万斤,1959年最高达533万斤;1961~1970年平均产量下降到260万斤,1961年最少仅136万斤;1970年以后产量又有回升,至80年代平均271万斤,可见女山湖渔类产量总的趋势是50年代上升,60年代下降,70~80年代徘徊。天然捕涝量的下降,从渔获物组成的变化来看,主要是鲤科鲤鱼类下降,特别是洄游,半洄游性的青、草、鲢、鳙、鲌、鳡等鱼类的锐减。湖中鱼类优势种群交替明显,鲚鱼、银鱼在50年代仅占渔获物的30.5%,70年代后期上升到38%以上。渔获物组成大小个体,由以大型个体的种类(青、草、鲢、鳙、鲤等)为主题趋向,演变到以小型个体的种类(鲚、银鱼、鳑鲏等),而且同一种类也由高龄趋向低龄,如50年代初期,在湖中常捕到20~40斤重的青、草鱼,10~20斤重的鲢、鳙鱼;而现在10斤重的青、草鱼实属罕见,5斤以上的鲢鳙已不多见。河蟹、虾,鳖等,自建花园湖闸以后,产量急骤下降,由50年代100万斤下降到20万斤左右,河蟹和鳖到“文化大革命”(1966年)前已濒于绝迹。1972年女山湖开始人工投放蟹苗100斤,1973年蟹产量45万斤,1975年产量达到70万斤。鲜虾也因湖中鱼类种群的变化取得生长优势,由1963年占渔获物的20%,上升到1980年的65%以上,其年产量也由1963年的71.93万斤,上升到1978年179.71万斤。沿湖北部的浅滩已被围垦,辟为潘村湖农场,耕地5万亩,被围垦农田扩大,增加农药用量,砷、汞、氯、氰,酚等有毒物质流入湖中,降低湖中水的质量。尤其是明光镇的化肥、纺织、印染、皮革、酿酒、镀锌等行业,每天都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经池河排入湖中,影响了渔类资源。1977年春季,由于污水集中排放入河,由明光镇至入湖河口的10公里的河道中,河内小鱼死亡龟鳖爬向岸边,三天时间内,捕起死亡小鱼500多斤;1980年4月化肥厂排污,从九道湾到入湖河口的水面上,连乌鳢、鲶鱼、黄鳝、泥鳅等都漂起死亡。
七、七里湖
淮河南岸,跨安徽省嘉山县和江苏省盱眙县,湖面主属嘉山县。主要入湖河流有陡涧和涧溪河,南又承女山湖来水,北经猫儿湖入淮河,为一过水性湖泊。原与女山湖连成一体,后由旧县集节制闸相隔。当水位在13.5米时,湖面有6万亩。从50年代起已先后围垦有1万亩农田。为皖东至苏北重要航线。沿湖丘陵岗地盛产绿豆,以粒大均匀而著称。
八、安丰塘
古称芍陂。在寿县城南30公里处。中国古代最早水利工程之一,为楚相孙叔敖修建。经过历代加固整修,现已成为淠史杭灌区一个中型反调节水库。周长24公里,椭圆形,容水9264万立方米,可灌溉农田63万亩。今存有孙公祠及历代碑刻多块,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八里湖
淮河北岸,颍上县南5公里。又称八里河。西纳柳河和柳沟来水,原南经垂岗集入淮河,60年代于湖东新辟渠道改入颍河,并建三道冲节制闸,设计最大流量2.04秒立方米。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2公里,最大宽度3公里,属天然小型湖泊。当水位18.0米时,湖水面积仅3000亩;水位19.5米时,湖水面积最大达13.2平方公里。八里湖属平原湖泊,沿岸皆为农田,土质肥沃,湖水来源于降水,没有工业及城市污水排入,水质肥沃而清晰,各种元素含量都很适合鱼类生产,是安徽省放养较早的湖泊之一。湖水PH值7.5,溶解氧12.26毫克/升,耗氧量4.59毫克/升,总碱度1.28毫克当量/升,总硬度7.29毫克当量/升,氯化物18.2毫克/升,氨氮0.02毫克/升,亚硝酸盐0.001毫克/升,总铁0.05毫克/升,硅酸盐20毫克/升,磷酸盐0.02毫克/升。湖中浮游植物171.13万个/升,生物量3.14毫克/升,其优势种群为绿藻;浮游动物5856.67个/升,生物量4.379毫克/升,优势种群为枝角类、桡足类;底栖动物117.3个/平方米,生物量40.4克/平方米,以水蚯蚓,螺、蚬等占优;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遍布全湖,覆盖度在70%以上;其中以菹草,马来眼子菜占优。八里湖在1972年以前,为天然开放湖泊,捕鱼量最高达57万斤(1961年),一般在30万斤,80年代下降至20万斤。
鱼种以鲢、鳙为主,个体重3~5斤,其次为鲤、鲫和小杂鱼。1977年开始人工养殖,当年投放鱼种520万尾,1978年投放190万尾,1979年投放350万尾,1980年投放380万尾,并在八里湖入湖河口马庄桥和徐桥两处建有“人”字形拦鱼设施;在出湖三道冲处建“一”字形拦鱼设施,长达90米。1976年对湖滩低洼地开始围垦,面积1万亩(冲天圩4500亩,胜天圩3000亩,战天圩200亩,张湾圩500亩)。
十、焦岗湖
淮河北岸。在凤台县城西南方向,离城约32公里,横跨凤台、颍上两县,地处淮河之畔,淝水之滨,与淮河一堤之隔,湖区地势北、西、南部较高、东部较低,纳古沙河、古墩河、浊沟、花水涧,官沟洼、丁家洼、湖天洼,中心沟等来水,东出便民沟焦岗湖闸入淮河。焦岗湖由于源多流广,湖周围有480多平方公里的客水流入湖内,历史上曾有“三十六湖归焦岗”之称。焦岗湖区最高气温38℃~40℃,最低气温-10℃,全年平均气温15℃,平均水温14℃,无霜期225天,冬季湖面冰冻20~30天。据凤台县志记载,湖区在宋曾是一个府,因地坍陷成了一个湖。历史上曾干涸两次,民国24年(1935年)全湖种小麦大丰收,1966年又干涸一次,全湖种小麦又获丰收,产量4.0万吨。湖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7公里,湖岸周长35公里,湖形为椭圆形,湖底平坦,底质为冲积淤泥土。由于长期淤积,湖床逐年增高,据凤台县志记载近100年已增高2米,现湖水平均水深仅0.8米。建国前焦岗湖曾有水面29.76万亩,解放后先后对湖滩围垦造田23.76万亩,建有焦岗湖农场。一般年份正常水位在17.5米,水面仅37.5平方公里,容积2000万立方米;雨季汛期水位在18.5米,水面有7万亩;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1969年7月湖区最高水位达19.02米。湖水各种溶解盐分含量较丰富,溶解氧在5.87毫克/升,PH值7.2,对淡水鱼类生长较有利。湖内浮游植物平均1.0195万个/升,生物量0.03873毫克/升;以各种藻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平均2050个/升,生物量3.20毫克/升,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为优势种群;底栖动物平均576个/平方米,生物量185.2克/平方米,以螺、水蚯蚓、摇纹幼虫为优势种群;水生植物鲜重6896克/平方米,以菱、聚草,小芡藻为优势种群。焦岗湖曾经是鱼鸭成群,芡实,菱角满湖,素以“宝湖”而著称,历史上鲜鱼最高年产量320万斤,每亩平均53.3斤,正常年份都在150万斤左右;芡实产量最高达400万斤,一般也有50万斤。但是从“文化大革命”以来,焦岗湖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围湖面积扩大了,养鱼面积缩小了;二是水土流失,长期淤积,湖水变浅,夏季出现污染;三是沿湖群众偷鱼现象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四是养鱼湖变成了保农湖;五是酷捕滥捞破坏鱼业资源,鱼和芡实产量下降了,80年代以来一直徘徊在80万斤左右,鱼类种群也由1975年前的优势种群鲤、鲫、短尾鲌逐渐由黑鱼所代替,鲤、短尾鲌产量下降,鳊鱼从无到有,刀鲚从1970年以后绝迹了,从1973年人工投放青、草、鲢、鳙等鱼种500万尾,其中以草鱼为主。见表3—1—16。
焦岗湖湖渔获物组成统计表(1986年)
表2—1—16

十一、四方湖
淮河北岸,怀远县境内,北淝河之中游,为一河湖相连的河道式湖泊,湖面狭长带状,北西——南东向长60公里,北东——西南向宽1~2公里,平均水位18.5米,水面5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米,蓄水量7000万立方米。四方湖水原经蚌埠市附近沫河口入淮,为减轻水患,1953年于曹家畈筑坝拦水,另辟新淝河,长20公里,经刘桥闸入澥河再归淮河。盛产鲤鱼、芦苇和蟹类。
十二、沱湖
淮河北岸,五河县境内。北纳沱河、北沱河、唐河、马路沟等来水,东出漴潼新河经窑河由双沟和下草湾引河泄入洪泽湖。沱湖湖岸弯曲,湖底平坦,淤泥深厚,是一个河迹洼地型的浅水湖泊,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3公里。湖区历年平均气温14℃,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0.5℃,极端最低温度为-23.3℃,最热月为7月,平均27.8℃,极端最高温度为40℃,入湖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使湖水水位变化较大。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雨量多,水量补给大,湖水猛涨,最高水位高程为19.1米(1931年),水面近百万亩;冬季雨量减少,水位低,水面小,最低水位只有11.35米(1978年),水面只有8000亩。自北店子建闸,特别是新汴河截流沱河后,减少了入湖水量,湖水位在人为控制下比较稳定。正常年份控制在13.0米,相应水面6万亩。见表3—1—17。
沱湖水位与水面相关表
表3—1—17

1986年沱湖湖水化学成份检验结果如下:
透明度:两次用塞奇式盘测定,第一次1.17米,第二次2.12米。
溶解氧:由于沱湖水生植物繁茂,光合作用强烈,释放的氧气多,基本上达到饱和。
PH值:8.2~9.2之间,呈碱性,其原因一是入湖河水流经广大黄泛区,溶解了地表的可溶盐类;二是强烈的光合作用,水中CO2被大量吸收结果使PH值升高。
重碳酸根;平水期平均32.86毫克/升;丰水期平均85.66毫克/升,丰水期高于平水期。
碳酸根;平水期71.55毫克/升~92.92毫克/升,平均83.84毫克/升,丰水期12.82~17.09毫克/升,平均14.95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
总碱度:平均1.94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沱湖水属碳酸水。
钙:在8.89~18.81毫克/升,平均11.93毫克/升。
镁:在11.82~21.53毫克/升,平均14.27毫克/升。
总硬度:1.53~2.24毫克当量/升,平均1.7525毫克/升属软水,适合养殖用水指标。
氯化物:1.89~39.2毫克/升,平均20.077毫克/升,平水期高出丰水期。
硫酸盐:0.58~29.96毫克/升,平均11.73毫克/升,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都是平水期高出丰水期,这是由于平水期的蒸发量大于丰水期,湖水浓缩造成的。
氮:平水期未析出,丰水期0.18毫克/升,亚硝态氮0.001~0.003毫克/升,硝态氮微量(0.005毫克/升以下)。三态氮除氨态氮在丰水期较高外,硝态氮和亚硝态氮都较少,这主要是繁茂的水生植物吸收所造成的。
磷酸盐:0.1~0.8毫克/升,平均0.645毫克/升,平水期高于丰水期,这是因为植物腐烂增加了水中的含量,丰水期大量雨水加入稀释带走,使湖水含量降低。
硅酸盐:SiO2含量2.5~9毫克/升,平均为5.938毫克/升,硅是硅藻类重要的营养元素。由于春秋季硅藻旺盛繁殖,吸收了大量的硅,平水期硅含量低于丰水期。
总铁:0.05~0.7毫克/升,平均0.2425毫克/升。
沱湖中浮游植物含量平均为109.7万个/升,生物量4.3108毫克/升,以绿藻、兰藻、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动物含量平均为1742.6万个/升,生物量1.6337毫克/升,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优势种群;底栖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每平方米48~256个;4.12~15.6克,以腹足类为优势种群。水生维管束植物平均6.56公斤/平方米,以微齿眼子菜为优势种群。8月份全湖水草覆盖,平均每亩达4151.7公斤。沱湖经洪泽湖南通长江,北连微山湖,加上黄河多次夺淮,水系沟通,鱼类种类较多,资源丰富,沱湖多以定居性鱼为主,红鳍鲌、鳊、鲫,鲤构成沱湖鱼类的主体,分别占渔获量重量的33.76%、27.25%、25.66%和7.1%,这4种鱼之所以组成优势种群,除有丰富的饵料外,一、二龄即达性成熟,有大量的补充群体,即使在酷捕滥捞的情况下,也还能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沱湖水产品从80年代以来,年产量一直都在100万吨上下波动。但沱湖鱼类小型化,幼龄化,资源衰退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以前沱湖鱼类中青、草、鲢、鳙数量多,个体大,在鱼产量中占有较大比重,民国29年(1940年)渔民姜一礼围网捕鱼7000多斤,多是四大家鱼,1960年前后,还可见到30~40斤重的鲢鱼,10多斤的鲤鱼。70年代四大家鱼很少见到,主要是经济鱼类的个体越来越小。1981年3月6日捕鱼208斤,有各种鱼3341尾,平均尾重只有31克,其中鲢鱼一尾325克;草鱼3尾,均重17克;鲫鱼平均尾重19.5克,鳊鱼平均尾重63克,红鳍鲌平均尾重只有15克,鲤鱼大型个体基本绝迹。沱湖从1973年起试放蟹苗;至1982年共投放3882.9斤,效果良好,二龄蟹3两左右,大的半斤重,10年内共产蟹98.19万斤,其中1980年最高产55万斤;1974年只产1.5万斤。出口外销近60万斤,为渔民增加了收入,为国家创收了外汇,为城乡人民增加了水产品。沱湖也因成功人工养殖河蟹而闻名。1976年开始放养鱼苗,大型鱼类比重有所增加,以1979年效果最好,草鱼一般尾重4~6斤,大的有8~10斤。沱湖还盛产秀丽白虾,沼虾较少,产量每年平均在30万吨左右。
十三、天井湖
淮河北岸,跨安徽省五河县和江苏省泗洪县。北纳石梁河来水,南经漴潼河,过峰山切岭入洪泽湖。湖面10平方公里。以盛产银鱼闻名,1975年开始河蟹养殖。
上一篇:第一节 河流
下一篇:第三节 地下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