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二节 水污染现状

安徽省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三废”的排放量已经直接或间接对天然水体造成污染。
一、污染源和污染物
安徽省天然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直接(排入江河)和间接(经由地表径流的携带和降水的淋溶)污染;农业灌溉回归水所携带的农药化肥(经地表和地下径流携带)污染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污染。
工业废水污染,是安徽省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工业部门多,品种繁多,工艺流程不一,废水排放量和污染物质有所不同。据省环保部门的监测资料,1977年全省8个直辖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9亿吨,以后废水排放量每年的增长率在5%左右,至1983年达53.8亿吨,到1988年基本上徘徊在60亿吨左右(见表3—4—2)。废水的处理率从1977年的12.1%提高到80年代23%左右。废水中的污染是悬浮物和有COD或BOD 5为代表的有机物污染;其次是酚氰等有毒物质,重金属排放物并不显著。这表示省境内主要是食品、造纸、纺织纤维等工业废水排出的有机质污染水域后,就会因有机质被需氧的微生物分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现使水中生物遭到危害,水中氧被消耗后,有机质又通过水中厌氧的微生物分解而腐败发臭,使水不能使用。此外省内的金属钢铁、炼焦、炼油和电镀工业中的废水则含有酚和氰等对人体和生物有害的大量物质。
安徽省8个省辖市工业废水排放量表
表3—4—2(1977~1988年)

其次是农业污染。通过灌溉回归水把含农药、化肥等污水渗入地下或从地表流入水体造成污染。全省农业污染主要是DDT,它是污染水体危害很大的物质。这样有毒的物质化学成份稳定性高,需10余年的时间才能分解为无害物质,难溶于水,却易溶于脂肪中,一旦被人和生物吸收后则在人体和生物中积蓄,将带来很大的危害。借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而进入水体,又被水的流动而迁移它处,安徽是一个农业省份,农药的使用量逐年都在增多,其对社会危害潜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是城市污染。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量按每人每天50公升计,污水中会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尿素、氨、动植物脂肪,以及工业废物,城市垃圾等固体污染;还有医院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所有这些污染物质占废水排放总量20%左右,对城市排污口附近的水面污染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亦是很大的。
安徽省的废水排放量,在1977年是45亿吨,以后每年废水排放量增长率为5~7%,至1985年为66.2亿吨,全省废水有95%直接或间接排入江河,其中30%直接排入长江干流,20%直接排入淮河,45%排入长江、淮河的各条支流,小部分排入新安江,其余排入沟塘渠或漫流。
二、水污染现状
根据国家于1988年颁布实施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88)为调查标准,水质分为6级。见表3—4—3。
水质标准表
表3—4—3

比照标准,全省水质污染分布情况见表3—4—4。
安徽省水质污染分布情况表
表3—4—4

(续表)

(续表)

〔长江流域〕
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是沿江4个主要工业城市,每年废水排放量要占全省的30%,并且每年还在有所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长江常年水量充沛,径流量大,且年际年内变幅变化不大,自净能力强,因而水质良好且相对稳定,1983年沿江4市监测资料,见表3—4—5。
安徽沿江4市监测结果统计表
表3—4—5(1983年)单位:毫克/升

除安庆、芜湖两河段,在16项监测项目中,除COD等有机污染有超标(COD≥6毫克/升)6~7倍外,其余各项均达到二级地面水的质量标准。可见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较清洁。但是在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4城市的排污口附近水面,由于废水集中排放,量大,径流未能稀释污水而造成的黑色污染带,指向下游,长达3~5公里,形成了严重污染水域。
长江的支流,除秋浦河的上游高坦段、青弋江上游(泾县以上)、水阳江上中游(宣城以上)未发现污染,属于一级至二级清洁和较清洁的水质,其余各条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尤其是青弋江下游的芜湖段、襄河从全椒至入滁河的下游河段、清流河从滁县五孔桥至入滁河的下游河段,污染已相当严重,见表3—4—6。
安徽长江段支流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变化表
表3—4—6(1980~1983年)单位:毫克/升

(续表)

监测资料均已检出酚、氰、汞等有毒物质,超标达10倍以上,属于Ⅵ级严重污染河段。
巢湖湖区的水质,在1983年以前相对比较稳定,见表3—4—7。
巢湖湖区污染物年平均浓度变化表
表3—4—7(1978~1983年)单位:毫克/升

只有个别监测项目略有波动。COD及氨氮偶而超标,但所监测的9个项目的年平均值都符合地面二级水标准。从1989年的监测资料表明。巢湖及入湖河的污染程度已趋加重,挥发性的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等5项毒物均有析出,尤以南淝河、十五里河最为严重、来自合肥钢铁厂、电镀厂、化工厂的废水直接经南淝河、十五里河注入巢湖,来自合肥市的废水要占巢湖废水接纳量的2/3,已在入湖口形成片状严重污染水域,致使巢湖的西部湖区水质比东部湖区恶化,从总体上看,巢湖湖水的水质已较1983年污染加重,属于Ⅱ级轻污染的水区,这可以从巢湖出湖水道裕溪河已属三级标准水质得到证明。肥西县化肥厂的废水经派河注入巢湖,COD、氨氮、酚、氰等均已严重超标,亦造成严重污染,巢湖水面上经常发生死鱼。
(淮河流域〕
淮北流域,特别是淮北平原,由于水量不足、枯水季节长,水的自净能力低,其污染现状为全省最重的地区,不仅地表水污染日趋严重,地下水也开始受到危害。
淮河干流是平原河流,河床比降小,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均较大,流速慢,最小流速0.11米/秒,如果蚌埠闸关闸期间,蚌埠段河水处于静止状态;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在逐年不断增加,淮河的水量又在不断下降,已从50年代的平均流量903.5秒立方米,降到80年代末的663.6秒立方米,因此淮河的纳污能力极为有限,稀释自净力逐步下降。淮河干流的主要污染源是淮南、蚌埠两市所直接排入淮河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挥发性酚、氰化物、汞、砷、六价铬等5项毒物的含量均已超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中水位的情况下,就出现缺氧状态,溶解氧仅1~3毫克/升,低于地面水标准,耗氧量高达12.8毫克/升,超出地面水标准,表3—4—8。
淮河干流淮南段和蚌埠段水质变化表
表3—4—8(1979~1983年)单位:毫克/升

淮南市从田家庵到洛河长10公里的河段,淮南市90%的废水由此入淮,尤其是淮南、平圩、洛河3大电厂的冷却水排放量500万吨/年,已使淮河的淮南段水域热污染矛盾十分突出,1986年测出的最高水温达37℃,从淮南田家庵至蚌埠闸53公里(到蚌埠60公里)的河段,在蚌埠闸关闭期间,来自上游的全部废水和污水都停蓄在这一河段,并逐日增多,蚌埠闸以下的河段(尤其是蚌埠至五河区间),由于得不到补给,就成了死水一潭,蚌埠市及凤阳县临淮关的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入淮,并都积累在河床中。每年夏季汛期,启动蚌埠闸,淮南段的污水和蚌埠段的污水一起下泄,形成污水团影响范围长达50公里,污水团所到之处,鱼、虾、蟹全部死绝,对水产养殖危害已到了让人们无法忍受的地步。为此国务院在1994年颁布《淮河水污染治理条例》(草案),针对一条河流的水污染由国家颁布治理条例,这在全国属首次。这也说明淮河的水污染问题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淮河支流的水质监测结果,见表3—4—9。
淮河主要支流的水质监测结果统计表
表3—4—9(1983年)单位:毫克/升

反映出各支流水污染与干流相似,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COD等超标。尤其是奎河,受江苏省徐州市380家工厂和40万居民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排放量18万吨/日,实际已成为徐州市的排污渠道。河水已呈褐色发恶臭,枯水期就更加严重,3~5公里外就可闻到异味,水生生物全部致死,水源无法使用,沿河农民已外迁10余户。主要污染物有COD,BOD 5油类、铜、砷、酚和氰化物、氨氮等,其中酚超标11.5倍、砷超标6倍,氰超标3倍,溶解氧极低。因此奎河已成为安徽省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泉河临泉段、济河、涡河、北淝河蚌埠段、沱河固镇闸上、包河安徽段、北沱河刘桥以下至入南泥河段、南泥河安徽段、沱门宿县闸下、萧濉新河的淮北市段、淠河酒厂渡口至大店岗段、白塔河天长县以下至入高邮湖段等,都检出有毒超标物质,已属于严重污染水体。
省内地下水的污染以蚌埠市、阜阳市、宿县城关和合肥、六安、铜陵等较为突出。以“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为代表的有机污染最普遍,氨氮的超标率均在50~110%以上。蚌埠市郊的37眼井,有1/3的井水中酚、氰化物及砷的毒物含量均超过饮用水标准,其中酚超标12.5倍,氰化物超标37.5倍,砷超标5.3倍,汞也超出4倍。宿县和阜阳的50眼井中,均出现酚、汞的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2~3倍,其中有半数以上的井铁、锌、氯化物,耗氧量也超过饮用水标准的50~85%,而且有12眼井的杂菌数和大肠杆菌高出国家规定标准达1250倍和74600倍。已不能饮用。
〔新安江流域〕
新安江是一条山区性河流,水量充沛,流速较大,与长江、淮河相比较,全年无明显的丰、平枯水期,雨后河水猛涨,从总体上讲新安江的水质状况要比长江和淮河都好。酚、氰、汞、砷、六价铬等5项有毒的物质在新安江水量偏小的时段内有所检出,但并没有超出国家地面水标准。从逐年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屯溪以下5公里和练江从歙县入新安江至深度河段,据1986年15项监测项目有8项超标,其超标率高,超标倍数大。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其中COD、BOD 5和酚三项平均浓度超了三级水标准的限定值,超标倍数分别为8.3倍,11倍和10倍,已达到中污染河段。尤其是横江支流丰乐河的上游消遥溪,位于著名的黄山旅游风景区,游客的废弃塑料袋等固体漂游物几乎充满整个河段,各宾馆和职工家属区、汤口镇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消遥溪,其污染程度是相当严重的,亦使众多的游客兴叹止步,直接对黄山旅游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1986~1990年全省各水系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在此期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平均增长9.7%,其中工业为13.1%,农业为2.8%,而从各监测点年水质类别比较来看,见表3—4—10。全省水污染并没有随相应的比例增加,说明安徽省对水体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安徽省各监测点水质类别比较表
表3—4—10

上一篇:第一节 天然水体水质
下一篇:第三节 水源保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