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04 自然环境志

第一节 长江流域

一、防洪工程
〔堤防〕
长江干流堤防总长765公里(北岸507公里,南岸258公里),此外还有与长江干流堤防成圈的内河堤防961公里,其中位于北岸的同马大堤(含广济圩堤防和枞阳大堤)和无为大堤(含和县大堤)规模最大、最为主要。这些堤防工程保护着皖江两岸897万亩农田和1000多万人口以及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和合肥等城市的防洪安全,关系到淮南、宁铜、皖赣铁路、公路和华东电网的安全。
建国前,长江堤防矮小,单薄。不足以抗遇1954年型的洪水。目前,堤防本身的稳固程度存在严重问题;一是由于江堤大部分修筑在长江第四纪冲积物之上,堤身和堤基工程地质稳定性不良所造成的堤身和堤基渗漏;二是长江大堤的不少堤段与长江主流线顶冲严重,江岸崩坍剧烈,危及江堤安全;三是江堤众多涵闸等水工建筑物未曾达到设计标准,存在不少弊病。所以虽然这些堤防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长江河势,但却不具备绝对挟制长江河势的功能,成为防御特大型洪水之隐患。“千里大堤溃于一穴”就是指堤防溃口是因堤身或堤基渗漏产生管涌,导致堤防陷落而发生的水灾。历史上曾有惨痛教训。1954年大水在江堤16处溃破中,就有8处是由于渗漏严重引起的。目前江堤的堤脚有沟塘120余处,长达35公里,挖坑更是无数。尤其是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的沟塘多数是历史溃口龙塘,深度在10~15米,最深的无为县范家龙塘达26米。汛期渊塘水深浪大,严重威胁着堤身的安全。
长江两岸的崩坍主要发生在分汊型河段,尤其是弯曲型汊道的凹岸顶部有不同程度崩岸发生,左岸崩岸总长130公里;右岸总长66.1公里,见表3—5—1。
长江地区岸崩塌调查统计表
表3—5—1单位:公里

(续表)

长江堤防兴建的大小函闸有207座,其中以杨湾、华阳、皖河、枞阳、白荡、梳妆台、凤凰颈、裕溪口、金河口、东流、黄湓、下清溪等12座为大中型、余下195座为小型。经过不同年份的实际应用,对防洪排涝和灌溉等方面发挥阵巨大的作用。但随防洪标准提高,这些涵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随新堤身断面加高加宽,涵闸需加高接长;二是涵闸过去设计是以排水为主,缺少灌溉、鱼道和过船设施,需重新规划增建;三是闸身稳定性不够,部分建筑已出现断裂,渗水严重。
综观长江大堤,由堤身堤基渗漏、江岸崩坍和闸身稳定性不够而可能产生管涌的险工并没有彻底解决。较为严重有以下22段,计28公里,见表3—5—2。
长江地区堤防主要险工统计表
表3—5—2单位:米

甘家桥—江口段(7+500~12+500):位于宿松县境内同马大堤之西段,长5000米,为一微弯分汊型河道,在左汊之凹岸,直接顶冲江水,冲刷强烈,边滩窄小。由堤基渗漏,已出现堤脚散浸,堤顶公路下沉等险情。
四合圩关帝庙闸—红光排灌站段:位于望江县同马大堤之中段,长4000米,为一微弯分汊型河道,左汊逼近堤脚,沙土堤基,堤脚多处涌沙。
六合圩段(117+000~119+000):位于望江县境内,同马大堤之东段,长2000米。受吉阳矶节点挑流影响、主流线贴近左岸,外滩窄,强烈坍岸继续发展。
镇江庵段(134+494~137+220):位于怀宁县境内,同马大堤之东段,官洲鹅头型分汊河道之左岸,长2736米,堤内侧临渊塘,深6米。
梅林段(146+700~147+225):位于怀宁县境内,皖河右岸,长550米。堤脚出现管涌。
潭子湖段(160+650~160+950):位于怀宁县境内,皖河右岸,长300米,堤防高坡,坡脚出现蠕移滑坡和管涌。
丁家村—和姑沟段(7+740~11+600):位于安庆市东郊、广济圩之中段,长3860米。沙土堤基,高水位时,堤内侧多处涌沙。
三百丈—殷家沟:位于枞阳大堤之中段长3000米,长生洲左汊凹岸,滩窄、堤内侧又临渊塘,多处出现管涌。
堤埂头—梳妆台闸:位于枞阳县境内,枞阳大堤最东端,长1540米。外滩低洼,无防浪林,堤内侧临塘,江堤长期受水浸泡。
梳妆台闸:枫沙湖入江通道。公路挡土坪开裂,填土全部流失,闸面高程不足12.5米,洪水季节,江水倒灌入湖,急需重建。
范家龙塘(9+700~9+900):位于无为大堤之中段、黑沙洲鹅头型汊之凹岸,长200米,堤内侧渊塘深26米,需吹填固基。
三官殿龙塘:位于无为大堤之中段,外有白茆洲缓冲江水,但内侧高坡渊塘,水面6000平方米,深20米。
烟墩龙塘:位于无为大堤之中段,堤内侧高坡渊塘水面4000平方米,深15米。
童窑—梅马斗门:位于和县牛屯河之右岸,标准低,危及六联圩安全渡汛。
郑甫河—太阳河口:位于和县江堤之中段,长2500米,外滩窄,主流线贴岸,严重崩坍。
横埂闸:位于和县江堤最东端,闸身短,矮小,低于新江堤防洪标准。
大渡口旱闸:位于江南东至县北部,由于施工质量差,底板断裂,顶拱拉张。
贵池民生拐:贵池市供水管道低于皖江洪水位,江水倒灌入市内。
羊山矶闸:位于铜陵江堤中,施工未预留止水缝,漏水严重。
施家龙塘:位于铜陵江堤中,堤内侧临塘,有2处管涌。
鲍家圩闸:位于芜湖市西江圩入江处,闸身矮,混凝土结构腐蚀严重,管理单位不明确,汛期江水倒灌。
马鞍山港务局防洪墙:长1100米,护坡标准不足,堤基多处管涌。
根据上述江堤所存在的险工段,对同马大堤和无为大堤,按鄱阳湖湖口长江水位22.5米相应水位超高2~2.5米设防,堤顶宽8~10米,力早完成大堤堤身除险加固、主要龙塘填塘固基、大部分隐患处理及涵闸加固或更新、部分护坡、抛石护岸,种植防浪林等工程。
增强江堤的防洪能力,保证在超过1954年和1991年的洪水年份长江大堤绝对安全。
〔沿江主要支流〕
华阳湖群主要圩堤高程加高培厚达17.5米,结合湖泊综合治理,适当并圩,缩短防洪防线,疏缓内湖航道,兴建龙洲头排水闸和龙感湖节制闸,进一步提高向长江的排涝能力,控制湖水位。此外,根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当鄱阳湖湖口水位22.5时,华阳湖需蓄纳25亿立方米洪水,为此于程营附近修进洪闸,在望江县城以西另建东隅堤,将圩区预留安全区,修人口转移和安全庄台,确保华阳湖群成为长江下游蓄洪垦殖区。
青弋江水阳江是安徽省境内入江最大支流,其下游水网平原为“著名鱼米之乡”。为防止江水倒灌,结合圩区灌溉和发展航运,于芜湖、当涂两县江口兴建控制闸。
〔河道整治与河势控制〕
官洲—安庆段:封堵官洲南夹江分流,促使新中汊向东发展,稳定官洲尾部。加固六合圩崩岸和安庆段的丁马与老河口的扩岸工程,保持安庆浇区河道长期稳定。
铜陵河段:堵左汊,稳定主流线,确保无为大堤安全,右汊边界稳定予于保留,以利地方交通。
芜裕河段:加固上游大拐护岸工程,稳定曹姑洲,陈家洲岸线,对西梁山坍岸进行护岸,疏通裕溪口煤港航道。
马鞍山段:对小黄洲进行护岸,控制左汊分流比,稳定马鞍山主航线。
〔城市防洪〕
安庆市:1949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将整个西市区,南门沿江干道及东郊工业区淹没。1955年从理良路到港务局及墩头坡两段砌石防洪墙长1612米;筑市西区土堤长1071米;市东区土堤长1000米。1968年修钢筋混凝土防洪墙,从洪湖路到港务局,长951米,顶高20.6米,对其它土堤培厚加高,现防能力可达50年一遇洪水不淹市区。
铜陵市:从羊石矾至长龙山,长12.2公里的狭长地带,历史上不设堤防,每到汛期,街道上水,洪水四溢,1954年淹没1万亩农田,迫使电厂,冶炼厂在内的15个重要工厂停产,3条公路及矿山运输矿石铁路中断。1955年筑土堤5段,长8.5公里;砌石防洪墙4段,长3.7公里,堤顶高程按1954年洪水超高2米设防。对全市6条入江水道口均建有控制闸。
芜湖市:国家级长江地区重点防洪城市。全市防洪堤由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青弋江河南、河北土堤和西江圩江堤组成,全长22公里。堤顶高程14.5米,宽3~5米。1991年对江边原防洪墙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顶高15米设防,新建河北中山桥至中江桥钢筋混凝土防洪墙,采用防洪,商贸两兼顾设计方案,获国家首肯。对土堤逐年增高加固。可达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马鞍山市:从人头矶至洋河埂,长11.2公里,只有电厂,港务局3段钢筋混凝土防水墙,长3.7公里,余为土质江堤。堤顶高程14.0米。4号沟江堤,外江内塘,堤身质量差,历来是险要江堤,需填塘4万立方米,灌浆加固堤基。
二、排灌骨干工程
〔花凉亭水库灌区〕
花凉亭水库位于皖河支流长江的上游,太湖县境内。1958年开工,1976年竣工,总库容23.98亿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于一体。灌溉枢纽位于太湖县城北龙山宫,设计引木流量70秒立方米,灌区内有总干渠1条,长36.7公里;干渠4条,长158公里;斗渠以上建筑物1083座,可使太湖、怀宁、望江、宿松4县的103万亩农田受益。
〔引江济巢工程〕
引江济巢第一期工程:为解决巢湖洪水的出路,兴建“二河一站”工程,包括开挖牛屯河分洪道,兴建凤凰颈排灌站和西河小断面整治。工程于1986年开工,1995年全面竣工。工程情况见图3—5—1。
引江巢工程情况图
图3—5—1引江巢工程情况图

引江济巢第二期工程:进行裕溪口、北河和西河大断面整治,并兴建神塘河排灌站工程。计划在2000年前后完成。
〔陈村灌区〕
利用陈村水库(1958年开工,1962年建成)的发电尾水,经溪口反调节水库入总干渠,至泾县纪村入东干渠和西干渠,可使泾县、南陵、繁昌、宣城、芜湖5县的141万亩农田受益
〔驷马山引江灌区〕
在安徽省东部滁河中上游,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包括肥东、滁县、全椒、来安、和县、含山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郊区等县(市区)(见图3—5—2)。设计灌溉面积365万亩。1969年动工兴建,1973年发挥效益。工程包括乌江抽水枢纽1座,可抽江水129秒立方米,分泄滁河洪水500~600秒立方米入长江;襄河、汊河节制闸2座和滁河一、二、三级抽水站;开挖引江河道27.5公里,干渠2条计112.7公里。灌区内有反调节水库13座,总库容3.83亿立方米。
驷马山引江灌区图

图3—5—2驷马山引江灌区图
上一篇:导言
下一篇:第二节 淮河流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