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第二章 地质调查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质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础地质调查蓬勃发展,除科学研究单位和地质院校在皖工作外,地质、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等部门也先后组建地质队伍,围绕矿产普查勘探,开展了大量地质调查。1959年,省地质局建立了专业区域地质测量队,有计划地系统开展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标志着安徽区域地质调查步入新的阶段。1962年起,该局又陆续开始在成矿远景区部署1∶5万区域地质调查。
一、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按照地理图国际分幅,全省跨35个图幅(每幅跨经度1°,纬度40′,面积700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占全幅和接近全幅者15幅,半幅者9幅,不足半幅者11幅。该项工作按国际分幅进行(也有多幅连测合著一份调查报告者)。1958年始,1979年终,全过程分2个阶段:
1958—1962年间,均以俄文版地理底图工作,且地质院校承担较多任务。前期有苏联专家索洛维约夫作技术指导。1958年,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始测六安幅。其后,相继开展工作的有长春地质学院(仅作铜陵幅部分工作)、南京大学地质系(马鞍山幅、宣城幅)、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岳西幅)、安徽省地质学校(合肥幅)等。1959年,省地质局成立区域地质调查专业队(317地质队,1973年后改称区域地质调查队,简称区调队。后同),先后又承测安庆、旌德、太湖、祁门等图幅。1963年,经地质部对已开展工作图幅的全面清理,因地理底图精度低劣和部分成果质量较差,决定全部重测。
1963年起,改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新编地形图作底图,并按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1961年编制的《1∶20万及1∶10万区域地质测量规范(修正草案)》和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局1974年颁发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暂行规范》的要求,进行基础地质、矿产普查、土壤化探、重砂测量、放射性测量等综合调查。所有图幅均由区域地质调查专业队承测。其中22幅由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承测,除铜陵幅未组织评审外,都经省地质局(或冶金地质局)组织了审查验收;省域所占面积较小的其余13个图幅,分别由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等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承测。全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于1979年全部完成,见表45。






二、1∶5万区域地质调查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在成矿远景地段展开。有按国际分幅进行,每幅经度15′,纬度10′,面积400余平方公里,也有相邻几幅连测。工作内容基本上与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相同,其技术要求执行下列规定:1978年国家地质总局颁发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暂行要求(试行稿)》、1981年地质部颁发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983年地质矿产部颁发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
1962年,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和326地质队,分别在铜陵和怀宁洪镇地区始测,70年代后期,该局下属地质队逐渐铺开工作,至1985年,已基本完成19个图幅(含不足全幅者)。完成情况如表46。1983年之前,各图幅的填图单位均采用年代地层单位(俗称系图),巢湖市幅试用了岩石地层单位(即岩性组合,俗称组图)。地质矿产部在巢湖市召开了“组图现场会议”,自此,在全省乃至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推广应用,并被列入地矿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1∶5万区调方法研究”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上一篇:第一节 建国前的地质调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