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由大气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根据阜阳市1983~1985年逐日(7时、19时)探空资料分析(不包括逆温情况),从地面到3千米以内,在不同高度、不同季节,甚至在一天中不同时刻,气温递减率(是指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的度数,单位是℃/100米)的变化较大。年递减率,在近地面200米以内(以下简称A层)为0.84℃/100米;200~1500米(以下简称B层)为0.48℃/100米;1500~3000米(以下简称C层)为0.45℃/100米。就四季而言,各层次的气温递减率基本上是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再次,冬季最小。四季中的A层,各季变化幅度大(冬季最小为0.60℃/100米,夏季最大为1.53℃/100米);B层和C层的递减率相差不甚悬殊,各季大都在0.43~0.52℃/100米范围内变化。见表1—1—11。

在一天中,阜阳市早晚递减率见表1—1—12。

阜阳市各月的气温递减率见表1—1—13。

二、山区气温的垂直递减率
1979年~1980年,省气象局在黄山的温泉、云谷寺、半山寺、北海、玉屏楼5个不同高度设点观测。因该资料年代短,代表性差,曾用黔县、太平县、黄山光明顶3站的资料经序列订正,得出黄山南北坡不同高度全年各月的气温变化情况。见表1—1—14。

根据表1—1—14,计算出不同高度的气温垂直递减率见表1—1—15。

山区气温递减率全年在0.35~0.52℃/100米,较自由大气小0.1~0.2℃/100米。山区的气温递减受地形影响,谷地气温明显偏低,向下递减偏大,向上减小。全年各季的变化情况与自由大气的变化相似,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山体南坡的气温高于北坡,冬季更为明显。一般两者相差约1℃左右。气温递减率也是南坡大于北坡。表1—1—16是黄山地区南北坡的气温递减率。

山区季节热量的垂直变化情况:山区春夏来得迟而去得早,秋冬来得早去得迟,表现出季节落后或提早现象。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表示入春和秋末,稳定通过22℃的初日和终日表示入夏和夏末,黄山地区以温泉(650米)与黟县(229米)相比较,入春的时间,前者较后者推迟15天,入夏的时间要推迟19天,秋季则相反,温泉比黟县提早21天,入冬时间温泉较黔县早5天。黄山地区不同高度的生长期及积温如表1—1—17。1000米以下,大约每升高100米,初日要推迟4~7天,终日要提早2~3天。生长期间积温大约每升高100米,减少160~180℃。

三、逆温
〔自由大气迹温〕
根据合肥市1961~1965年逐日7时探空资料的统计分析,贴地层逆温出现5 2 9次,占低层逆温总数的87%;近地层逆温81次,占低层逆温总数的13%。贴地层逆温以辐射性逆温居优势,占贴地层逆温的71.8%。
合肥市低层逆温的月(季)变化见图1—1—10。

合肥市低层逆温的季节分布比较明显。贴地层逆温,冬季占其总数41%;夏季占6%;春、秋两季居中,两者相差不大。低层逆温出现次数,冬季占其总数的38.5%,夏季占6.5%,春、秋季各占30%和24.9%。
合肥市逆温层顶高和厚度见表1—1—18。

合肥市逆温强度见表1—1—19。逆温强度在0.0~1.5℃/100米居多,达91%;强度超过1.5℃/100米的仅占9%,且厚度绝大多数在400米以下,其中有1/3的在200米以下。其中近地层逆温强度在0.1~1.0℃/100米之间的达91%,逆温强度超过1.0℃/100米的逆温层厚度全部在330米以下。

合肥市逆温成因:贴地层逆温主要是辐射,约占总次数的71.8%;锋面性逆温,约占20.6%;平流性逆温只占7.6%。
〔山区的逆温〕
据1979年1、4、7、10各月统计,黄山地区的逆温次数见表1—1—20。

1979年1月27日~30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黄山不同层次的逆情况见表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