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区气候特点
一、淮北北部区(Ⅰ)
本区处在暖温带气候内,是全省热量条件最少区域。年平均气温不足15℃,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0.5℃以下,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不足27℃。10℃积温不足4800℃。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2.5℃以下。越冬期明显,为50~60天,无霜期不足220天。本区内热量条件北部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本区年雨量800毫米左右,但季节分配不均,6~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26%。常有旱涝、霜冻、冰雹及秋季连阴雨危害。就全年而言,本区水分条件支大于入,年干燥度指数在1.00~1.21之间。
〔Ⅰ1副区〕包括砀山、亳县、涡阳、太和、界首等县,以及利辛、蒙城县的北部,濉溪县的西部。冬冷夏热,易出现春旱和干热风。是全省水分条件最差的区域。年平均气温14.0~14.7℃,年雨量770~820毫米;≥10℃积温4600~4800℃,≥10℃天数214~222天;一月平均气温—1.0~0.7℃,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4~—12℃;年干燥度指数1.07~1.21;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3~38.8℃,平均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8~86天。
〔Ⅱ2副区〕包括肖县、宿县、灵壁、泗县、淮北市、濉溪县的大部,以及固镇县的北部。易出现旱涝、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宿县和灵壁两县是全省冰雹最多地区。7~9月易受台风影响。年平均气温14.3~14.6℃,年降雨量840~900毫米。≥10℃积温4650~4800℃,≥10℃天数217~220天。一月平均气温0.1~0.5℃,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14℃;年干燥度指数0.99—1.06,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0~38.2℃,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73~79天。
二、淮河两岸过渡区(Ⅱ)
本区处在暖温带与亚热带间气候过渡区内,水热条件比1区优越。年平均气温15℃,一月平均气温1.0℃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7℃左右。≥10℃积温4800~4900℃。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5~—11.0℃。越冬期35~50天,无霜期220~225天。年雨量800~950毫米,6~9月降水占全年雨量的50~60%,冬春占30~35%。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出现。就全年而言,本区水分条件基本收支平衡。
〔Ⅱ3副区〕本副区包括临泉县、阜阳市、阜南县,以及利辛县的大部,蒙城县的一部。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800~890毫米。冬冷夏热,旱涝出现频繁,暴雨强度大。≥10℃积温4800~4880℃,≥10℃天数220~224天。一月平均气温0.6~1.2℃,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1.8~—13.0℃。年干燥度指数1.07~1.12,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8.2~38.8℃,平均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80~85天。
〔Ⅱ4副区〕包括本省淮北南部的大部地区以及沿淮两岸,即颍上、凤台、怀远、五河4个县,淮南市、蚌埠市、以及固镇县大部、蒙城县东南部、嘉山县北部、凤阳县大部、寿县和霍丘县的沿淮一带,以及长丰、定远县的北缘。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雨量870~930毫米。≥10℃温4780~4950℃,≥10℃天数221~226天。一月平均气温0.4~1.2℃。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1.5~—13.0℃。年干燥度指数0.99~1.06。平均年极端最高气温37.0~38.1℃,年平均日最高气温≥30℃的天数72~80天。
三、江淮及皖南区(Ⅲ):
本区处在北亚热带气候内,是本省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本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各个气候副区间的差异也大。本区年平均气温除大别山区腹地和东北端嘉山县、凤阳县一带外,均在15℃以上,一月平均气温在1~4℃,七月平均气温在27~29℃,≥10℃积温4750~5300℃(大别山区腹地略低),≥10℃无数221~240天。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在—6.5~—12.0℃。越冬期不太明显,无霜期除大别山区腹地和东北端定远、嘉山、凤阳等县一带较短外,大致在220~260天。本区热量条件北部低于南部,山地低于沿江平原,沿江东部低于沿江西部。本区年雨量900~1700毫米。各季节雨量特点是:冬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10%以上,春季占25~35%,夏季占35~45%,秋季占10~20%。有旱涝、低温、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全年而言,除江淮之间部分地区外,水分收大于支。
〔Ⅲ5副区〕包括江淮之间的六安市、舒城、霍邱二县和寿县的大部,肥西、长丰二县、合肥市、肥东、定远、嘉山3县和凤阳的南部,天长、来安、全椒、滁县以及巢县的大部。年平均气温14.8~16.0℃,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10℃积温4750~5150℃,≥10℃天数221~233天。一月平均气温0.9~2.7℃,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8.0~—12.0℃。年干燥度指数0.89~1.07,暑寒指数0.64~0.81,最冷候(五天)平均气温0.0~2.1℃。3~5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21~31%,汛期(指5~9月,下同)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9~70%。
〔Ⅲ6副区〕包括省境内的整个大别山区,即金寨、霍山、岳西、潜山4个县以及太湖县的大部。受地形影响,热量条件较低,但雨水丰沛,暴雨及雷暴日数较多。山区地势较高,旱涝较轻,但因地形作用,暴雨强度增大,易出现山洪,山麓地区时有严重涝害出现。年平均气温14.5~16.4℃,年降水量1250~1450毫米。≥10℃积温4560~5220℃,≥10℃天数221~236天。一月均气温1.5~3.7℃,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12.0~—7.5℃,最冷候平均气温1.0~3.3℃。年干燥度指数0.6~0.8,暑寒指数0.60~0.90,年雷暴日数35~55天。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28~33%,汛期量占年降水量的60~65%。
〔Ⅲ7副区〕包括沿江东部的庐江、无为、含山、和县、当涂5个县,马鞍山市、芜湖市、芜湖县、繁昌、郎溪县以及宣城、广德县、铜陵市的北部。初夏梅雨季节易涝,雨量以7月最多。7~9月受台风影响,易出现暴雨大风天气。年平均气温15.7~16.0℃,年降水量1000~1250毫米。≥10℃积温5000~5130℃,≥10℃天数230~235天。一月平均气温2.4~3.0℃,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7.5~—9.0℃。年干燥度指数0.89~0.99,暑寒指数0.79~0.90,最冷候平均气温1.8~2.3℃。春季雨量占年降水量的28~33%,汛期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8~62%。
〔Ⅲ8副区〕本副区包括沿江西部(北岸)的桐城、枞阳、怀宁3个县,安庆市、望江、宿松二个县以及太湖县东南端、庐江县西南端。本副区水热条件是全省最好的区域。梅雨季节降水集中,雨量和暴雨均以6月最多,易涝害;出梅后,伏、秋少雨易旱。年平均气温16.0~16.6℃,年降水量1200~1400毫米。≥10℃积温5100~5310℃,≥10℃天数235~240天。一月平均气温3.1~4.0℃,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6.5~—9.0℃。年干燥度指数0.80~0.86,暑寒指数0.90~1.04。最冷候平均气温2.5~3.5℃。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2~37%,汛期雨量占年降水量57~65%。
〔Ⅲ9副区〕包括皖南的南陵、贵池、青阳、泾县、宁国、旌德、黄山市(太平县)、绩溪、歙县、屯溪市、休宁、黟县、祁门、石台、东至15个县市以及铜陵市的大部、宣城和广德县的南部。因山多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如Ⅲ8副区,但雨水丰沛,居全省之首,春雨和夏雨都占全年降水量的30%以上。雨量以6月为最多,暴雨也以6月最多。初夏受梅雨影响,夏秋易受台风影响,梅雨和台风带来的暴雨带引起山洪危害。在梅雨量少而台风影响又少的年份,则易出现伏秋旱。年平均气温15.4~16.4℃,年降水量1280~1700毫米。≥10℃积温4850~5250℃,≥10℃天数230~240天。1月平均气温2.6~3.8℃,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7.5~—10.5℃。年干燥度指数0.60~0.80,暑寒指数0.86~1.20,最冷候平均气温2.1~2.3℃。春雨占年降水量的30~38%,汛期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60%。